資源簡介 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課程:初中歷史教材:初中歷史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章節: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涉及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興起至古巴比倫王國滅亡的歷史時期,主要講述了兩河流域的地理環境、楔形文字與歷法等早期文明成就,以及古巴比倫王國的統一、漢謨拉比的統治和《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與影響。本節以地理與早期文明為起點,繼而講述國家發展與法律制度,邏輯清晰地展現了人類早期文明由萌芽到國家形成的發展過程,有助于學生理解古代文明的多樣性和法制傳統的起源。因此,在講授時應從地理與歷史背景入手,引導學生認識文明發展的基礎,再通過法典內容分析當時社會結構與統治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從具體史實到歷史意義的認知路徑,增強對古代文明價值的理解與思考。學情分析學生在小學社會課中已初步接觸過世界古代文明的相關知識,對河流與人類文明的關系有一定感性認識,但對兩河流域的具體位置和文明特點了解較少。初中生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對圖片、故事和具體實例興趣濃厚,但分析歸納能力仍需培養。本課的重點是了解兩河流域文明的地理環境、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及其歷史價值,難點在于理解法典所反映的社會等級制度和法律意義,要求學生能通過圖文資料獲取信息,并結合實例說明古代文明的特點。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分析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等級制度與《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使學生理解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認識奴隸制社會的階級關系與統治方式。【時空觀念】通過閱讀“古代兩河流域示意圖”與歷史事件的時間線索,使學生掌握兩河流域文明的發展脈絡及其空間分布特征。【史料實證】通過觀察《漢謨拉比法典》條文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使學生初步掌握從歷史文獻和圖像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歷史解釋】通過解讀楔形文字、陰歷和60進制的發明及其應用,使學生理解兩河流域文明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貢獻。【家國情懷】通過了解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發展水利的事跡,使學生感悟國家統一與治理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增強歷史責任感與國家認同感。重點難點重點:兩河流域地理范圍、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難點:君主專制制度、社會等級制度、奴隸制家庭特點課堂導入【教師活動】教師展示一幅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筑圖片,并講述:“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幾千年前,有一群人建立了一個非常有秩序的社會,他們甚至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典之一。”【展示材料】▲古代兩河流域城市遺址(示例圖)“若一個人挖了另一個人的眼睛,他的眼睛也要被挖。” ——《漢謨拉比法典》節選【提出問題】看到這幅圖和這段話,你覺得那時候的社會是怎樣的?如果你是當時的國王,你會怎么來管理這么復雜的社會呢?【設計意圖】通過直觀的圖片和震撼力強的法典條文,激發學生對古代文明與法律制度的興趣,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思考國家治理的起源,為學習古巴比倫王國與《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做好情感與思維鋪墊。探究新知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兩河流域的地理與文明起源【教師活動】材料1:“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是世界上最早發展農業的地區之一。由于河流定期泛濫,帶來了肥沃的土壤,使得這一地區適宜農耕,從而促進了定居生活和城市的發展。”——《世界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圖片注釋:古代兩河流域示意圖(約公元前3500—前539)問題:為什么兩河流域能夠成為早期文明的發源地?地理環境對文明的產生有何影響?【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觀察地圖,結合材料1,討論并填寫表格:地理特征 對農業的影響 對城市發展的作用兩河交匯定期泛濫土壤肥沃【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地圖中的河流走向、城市分布與農業區域的關系,指出兩河帶來的水源和肥沃土地為農業提供了基礎,進而推動了定居、人口增長和城市的出現。總結知識點:兩河流域位于西亞,由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組成。地理環境優越,適合農業發展。農業發展促進了定居生活和城市的興起。公元前3500年起,出現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設計意圖】通過地圖觀察與史料分析,培養學生從地理角度理解文明起源的能力,提升其綜合分析與合作學習能力。兩河流域的統一與動蕩【教師活動】材料2:“在公元前24世紀,蘇美爾各城邦之間的戰爭頻繁,最終被阿卡德王國所統一。這是兩河流域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政治統一。”——《世界古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問題:兩河流域為何能實現初步統一?統一后是否意味著和平穩定?為什么?【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2,結合教材內容,繪制時間軸,標注“小國林立”“初步統一”“外族入侵”等關鍵事件,并簡要說明每個階段的特點。【教師活動】教師展示學生繪制的時間軸,點評其邏輯性和準確性,強調統一是戰爭的結果,但并未帶來長期穩定,反而因外族入侵和內部矛盾導致政權更迭頻繁。總結知識點:公元前3500年起,兩河流域南部出現多個小國。公元前24世紀,實現初步統一。統一后仍經歷多次戰亂和外族入侵。政治局勢長期不穩定。【設計意圖】通過繪制時間軸,幫助學生梳理歷史發展脈絡,理解政治統一與社會動蕩之間的關系,培養其歸納與表達能力。蘇美爾人的文化成就【教師活動】材料3:“蘇美爾人發明了一種用楔形符號記錄語言的文字系統,稱為楔形文字。他們還制定了基于月亮周期的歷法,并使用60進制進行數學計算。”——《人類文明的黎明》(人民教育出版社)問題:蘇美爾人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這些成就對后世有何影響?【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完成“文化成就卡片”,每組選擇一個領域(如文字、歷法、數學),查找資料補充說明其具體應用和影響,并向全班展示。【教師活動】教師點評學生的展示內容,強調蘇美爾人不僅是城市國家的建立者,更是人類文化的奠基者。指出楔形文字是最早的書寫系統之一,60進制至今仍用于時間和角度的計算。總結知識點: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制定了陰歷,并設置閏月。發明了60進制計數法。這些成就對后世科學和文化有深遠影響。【設計意圖】通過小組探究與展示,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其信息搜集與表達能力,同時深化對古代文明貢獻的理解。古巴比倫王國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與統一【教師活動】材料1:“在古代兩河流域,眾多城邦國家林立,彼此爭斗不斷。漢謨拉比利用外交和軍事手段,逐步征服周邊城邦,最終實現了兩河流域中下游的統一。”——《世界歷史讀本·初中版》▲圖片注釋:古巴比倫王國地圖,顯示其地理位置與統一范圍問題:如果你是漢謨拉比,面對多個敵對城邦,你會采取哪些策略來實現統一?【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并設計一份“漢謨拉比統一戰略圖”,列出可能采取的外交、軍事和政治手段,并嘗試用地圖標注關鍵城邦和征服順序。【教師活動】教師選取幾組學生的“戰略圖”進行展示,引導學生分析漢謨拉比如何運用“各個擊破”的策略,結合地理優勢和外交聯盟逐步擴張勢力。強調其統一過程中的政治智慧與軍事能力。總結知識點:古巴比倫原是幼發拉底河中游的小國漢謨拉比通過各個擊破完成兩河流域中下游統一統一后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國家【設計意圖】通過角色代入和地圖繪制,激發學生的歷史想象力與空間認知能力,理解古代國家統一的戰略思維,培養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漢謨拉比的統治措施【教師活動】材料2:“漢謨拉比不僅親自掌管司法和行政,還直接指揮軍隊,強化中央集權。他自稱‘眾神之王’,以神權鞏固王權。”——《初中歷史教材配套資料》問題:漢謨拉比為何要自稱“眾神之王”?這種做法對他的統治有何幫助?【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結合已有知識,撰寫一段“漢謨拉比的演講稿”,模擬他在一次重要集會上宣布自己權力來源的講話內容。【教師活動】教師點評學生演講稿,指出其中體現的君主專制思想和神權政治特征,強調漢謨拉比如何通過集中權力和神化自身來加強統治。總結知識點:漢謨拉比實行君主專制制度親自掌控司法、行政和軍隊自稱“眾神之王”,強化王權【設計意圖】通過角色扮演和寫作訓練,增強學生對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的理解,提升語言表達與歷史解釋能力。《漢謨拉比法典》的制定【教師活動】材料3:“這部法典刻在一塊黑色玄武巖石碑上,共282條法律,涉及財產、婚姻、債務、契約等多個方面,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之一。”——《世界文明史簡明讀本》問題:為什么漢謨拉比要制定一部如此系統和完整的法典?它對當時社會有何意義?【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分析法典部分內容(如關于債務奴隸、土地買賣等),歸納其特點,并制作“法典關鍵詞卡片”,如“公平”、“等級”、“懲罰”等。【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從“法典關鍵詞”出發,分析《漢謨拉比法典》的階級性與規范性,指出其既是維護統治秩序的工具,也是古代法治文明的重要體現。總結知識點: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系統完整的法典法典內容廣泛,涵蓋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之一,具有重要歷史地位【設計意圖】通過關鍵詞提取與小組合作,培養學生歸納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理解法典的歷史價值與局限性。漢謨拉比的水利建設【教師活動】材料4:“漢謨拉比重視農業發展,組織人力開鑿河渠,改善灌溉系統,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初中歷史拓展閱讀》問題:為什么水利工程對兩河流域的農業如此重要?漢謨拉比為何要特別重視水利建設?【學生活動】學生繪制“兩河流域農業分布與水利系統示意圖”,并標注主要河流、灌溉區域及漢謨拉比時期的水利工程。【教師活動】教師展示學生繪制的示意圖,講解兩河流域的自然環境與農業依賴灌溉的關系,強調漢謨拉比通過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發展,從而增強國家經濟基礎。總結知識點:漢謨拉比重視水利建設多個年份被記載為“開鑿河渠之年”水利工程促進了農業發展和國家繁榮【設計意圖】通過繪圖與地理分析,幫助學生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提升跨學科綜合能力。古巴比倫王國的衰落與滅亡【教師活動】材料5:“漢謨拉比死后,國內階級矛盾加劇,地方勢力反抗頻繁,國家逐漸走向衰落。公元前1595年,外族入侵導致古巴比倫王國滅亡。”——《世界歷史簡明教程》問題:一個曾經強盛的國家為何會在短時間內走向衰亡?你認為主要原因有哪些?【學生活動】學生以“歷史評論員”身份撰寫一篇短評,分析古巴比倫王國衰亡的原因,可從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展開。【教師活動】教師選取幾篇短評進行點評,引導學生從中央集權過度、社會矛盾激化、外部威脅等方面分析古巴比倫滅亡的多重原因。總結知識點:漢謨拉比死后社會矛盾加劇地方暴動頻發,中央控制力減弱公元前1595年被外族滅亡【設計意圖】通過撰寫短評,鍛煉學生的歷史分析與表達能力,理解國家興衰的復雜因素,提升歷史思維深度。《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法典》的成文與內容【教師活動】材料1:“在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頒布了一部刻在黑色石柱上的法律條文,共282條,涵蓋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古代近東法律文獻選編》(初中歷史拓展讀本)▲圖片注釋:《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圖問題:為什么這部法典要刻在石柱上?它說明了什么?【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問題,結合材料和圖片思考法典的傳播方式及其象征意義。【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將法典刻在石柱上是為了讓民眾能夠看到、了解法律內容,體現了法律的公開性和權威性。同時,282條法律內容廣泛,涉及財產、婚姻、債務、奴隸制度等多個方面,反映出當時社會結構的復雜性。總結知識點:《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黑色石柱上,正文共282條,內容廣泛。法典的公開性表明法律具有普遍約束力。【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和圖片引導學生理解法典的形式與內容,培養學生從圖像和文字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激發對古代法制文明的興趣。古巴比倫社會的等級制度【教師活動】材料2:“古巴比倫社會分為三個主要階層: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不同階層的人在法律面前享有不同的權利。”——《世界古代史簡明教程》(初中適用)問題:從材料中你能看出古巴比倫社會存在怎樣的等級制度?這種制度對法律執行有何影響?【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繪制社會等級結構圖,并標注各階層的權利差異。【教師活動】教師展示學生繪制的結構圖,指出不同階層在法律中的待遇差異,如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傷害他人眼睛需以眼還眼,而傷害無公民權者只需賠償錢財。這反映了法律的不平等性。總結知識點:古巴比倫社會分為三個等級: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奴隸。不同等級在法律中享有不同權利。法律體現階級差異,維護統治階級利益。【設計意圖】通過繪制結構圖,幫助學生直觀理解社會等級制度,培養歸納整理能力,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法律與社會結構的關系。奴隸制度的特點與表現【教師活動】材料3:“戰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也有買賣奴隸的現象。家庭奴隸制是古巴比倫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長對奴隸有生殺予奪之權。”——《古代東方社會與經濟史》(初中歷史補充資料)問題:材料中提到的家庭奴隸制有哪些特點?你認為這種制度會對家庭關系產生什么影響?【學生活動】學生小組討論,列舉家庭奴隸制的表現形式,并嘗試分析其對家庭成員關系的影響。【教師活動】教師點評學生的觀點,強調家庭奴隸制下男性家長的絕對權威,包括對奴隸的處置權和對妻兒的控制權,甚至可以將妻兒送去抵債。這種制度強化了父權,也暴露了法律對弱勢群體的壓迫。總結知識點:奴隸主要來源于戰俘和買賣。家庭奴隸制盛行,男性家長擁有極大權力。奴隸制度反映社會不平等,法律保護奴隸主利益。【設計意圖】通過討論家庭奴隸制,引導學生關注法律對個體命運的影響,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理解法律背后的社會價值觀。商品經濟的發展與法律規定【教師活動】材料4:“法典中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說明商品經濟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古代經濟史入門》(初中歷史輔助讀物)問題:這些法律規定反映了古巴比倫社會怎樣的經濟狀況?它們對社會秩序有何作用?【學生活動】學生根據材料,列舉法典中涉及經濟活動的條款類型,并嘗試解釋其對社會發展的意義。【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租賃、雇傭、借貸等規定說明當時商品交換頻繁,商業活動活躍。這些法律有助于規范交易行為,減少糾紛,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總結知識點:法典包含大量關于經濟活動的規定。反映古巴比倫商品經濟活躍。法律規范經濟行為,維護社會秩序。【設計意圖】通過分析經濟類法律條文,幫助學生理解法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提升學生從歷史角度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漢謨拉比法典》的歷史價值【教師活動】材料5:“《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世界文明史綱要》(初中歷史教材配套讀物)▲圖片注釋:《漢謨拉比法典》石柱,現藏于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問題:為什么說《漢謨拉比法典》是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它對后世有何影響?【學生活動】學生結合材料和圖片,撰寫一段簡短的“法典解說詞”,介紹其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教師活動】教師選取幾份學生作品進行點評,強調法典作為成文法的開創性,以及它對后世法律體系的影響,如“以眼還眼”的原則被后來許多法律體系繼承。總結知識點:《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它體現了古代法制思想,影響深遠。是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歷史資料。【設計意圖】通過撰寫解說詞,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歷史理解能力,增強對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課后任務【任務主題】探尋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輝煌與遺產【基礎任務】(知識鞏固類)觀察教材中的“古代兩河流域示意圖”,結合課文內容,繪制一幅簡易地圖,標注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巴格達等關鍵地理要素,并用箭頭表示文明發展的主要區域。通過地圖理解地理環境對早期城市國家形成的影響。【進階任務】(能力提升類)閱讀《漢謨拉比法典》相關內容,選取其中3條法文規定,嘗試用現代漢語進行翻譯和解讀,分析這些條文反映出的古巴比倫社會等級制度與法律觀念,思考其對后世法制發展的影響。【拓展任務】(跨學科探究類)結合語文、藝術學科,模仿楔形文字的書寫方式,使用硬筆在軟泥或紙板上刻寫一段簡短的“歷史記錄”(如:某位國王的功績),并為這段文字設計一個“文物展示卡”,包括名稱、年代、用途等信息,模擬博物館展覽形式。【設計意圖】通過地圖繪制、法典解讀與文字模擬書寫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兩河流域文明的核心成就,理解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同時融合地理、語文、美術等多學科知識,提升綜合探究與創新能力。板書設計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地理位置與早期文明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美索不達米亞、城市國家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君主專制、制定法典《漢謨拉比法典》世界最早成文法典社會等級與奴隸制度文明成就楔形文字陰歷與60進制教學反思本節課采用圖文結合與問題引導法,利用地圖和文物圖片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認知,通過設問激發思考。優點在于直觀呈現兩河文明的發展脈絡,學生能較好理解《漢謨拉比法典》的歷史價值;但在分析法典內容時,部分學生對等級制度的理解較為表面,語言講解上可更貼近生活經驗以增強代入感。今后應加強史料分析訓練,提升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