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阿拉伯帝國課程:初中歷史教材:初中歷史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章節:第12課 阿拉伯帝國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涉及6世紀末至9世紀的阿拉伯地區,主要講述了伊斯蘭教的創立、阿拉伯國家的形成與擴張以及阿拉伯文化的繁榮。教材首先介紹穆罕默德創教與統一阿拉伯半島的過程,繼而講述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及其統治制度,最后展現阿拉伯在科學、數學、醫學和文學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并強調其在溝通東西方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這樣的內容安排既幫助學生理解宗教信仰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又引導學生認識阿拉伯帝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輝煌成就及其對世界歷史的貢獻,有助于學生形成全面、客觀的世界史觀。學情分析學生在小學社會課中已接觸過世界地理和古代文明的初步知識,對宗教、帝國、文化等內容有簡單認知。初中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記憶力,但分析能力較弱。本課重點在于理解伊斯蘭教的創立背景及其對阿拉伯統一的作用,難點在于認識阿拉伯帝國的擴張過程及其文化貢獻。要求學生能結合地圖了解帝國疆域變化,通過簡單史料理解伊斯蘭教的核心思想,并能列舉阿拉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分析阿拉伯半島自然環境與部落沖突的關系及伊斯蘭教產生的社會背景,使學生理解宗教信仰與社會矛盾之間的相互作用,認識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時空觀念】通過觀察阿拉伯帝國擴張路線圖與時間軸,使學生掌握阿拉伯帝國從統一到強盛再到滅亡的基本時序與空間范圍。【史料實證】通過解讀“阿拉伯數字”演變過程圖及相關史事描述,使學生了解阿拉伯文化成就的來源及其傳播路徑,培養依據圖文資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歷史解釋】通過梳理穆罕默德生平與伊斯蘭教傳播過程,使學生能夠客觀闡釋阿拉伯國家形成與帝國擴張的歷史邏輯。【家國情懷】通過了解阿拉伯人在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及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使學生增強尊重多元文明、傳承優秀文化的意識,激發民族責任感。重點難點重點:伊斯蘭教的創立、阿拉伯帝國的擴張、阿拉伯文化成就難點:伊斯蘭教在阿拉伯統一中的作用、哈里發統治的特點、阿拉伯數字的傳播意義課堂導入【教師活動】教師展示圖片并提問引導,激發學生興趣,引出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成就與歷史背景。【展示材料】(假設教材中有《天方夜譚》相關插圖)▲描繪《天方夜譚》故事場景的古代插畫“在巴格達的黃金時代,學者與詩人云集,商旅往來不絕,城市繁華如夢。《一千零一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成形。” ——《全球文明史》【提出問題】聽說過《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阿拉丁神燈》這些故事嗎?它們來自哪個地方?你知道背后的歷史嗎?一個曾經落后的地區,怎么能在幾百年間變得這么強大、這么有文化影響力呢?【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故事引入陌生的歷史背景,激發興趣;借助圖片與史料增強直觀感受,引導學生思考阿拉伯帝國興起的原因,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探究新知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阿拉伯半島的社會背景【教師活動】材料1:“在6世紀末至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的居民大多以游牧為生。他們逐水草而居,部落之間為了爭奪水源和牧場經常發生沖突。”——《世界歷史讀本·初中版》問題:為什么當時的阿拉伯半島容易發生部落之間的沖突?這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什么關系?【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1,結合教材內容,分組討論并回答以下問題:當時阿拉伯半島的主要生活方式是什么?為什么部落之間會頻繁發生戰爭?這種社會狀況對宗教的產生可能帶來什么影響?【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材料中的關鍵詞:“游牧”“水源”“牧場”“沖突”。結合教材中提到的“各部落之間為爭奪水源與牧場,相互仇殺”,說明資源匱乏和分散的部落結構是導致社會動蕩的重要原因。總結知識點:阿拉伯半島居民多為游牧民族資源有限導致部落間頻繁沖突社會動蕩為宗教統一提供了土壤【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引導學生理解阿拉伯半島的社會背景,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因果關系的能力,為后續理解伊斯蘭教的產生奠定基礎。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教師活動】材料2:“穆罕默德出生于麥加一個貴族家庭,早年經歷坎坷。他隨商隊旅行,接觸了多種文化和宗教思想,后來開始思考人生和社會問題。”——《初中歷史拓展閱讀·世界古代史》問題:穆罕默德的成長經歷如何影響了他的思想?他為什么要提出“獨尊安拉”的信仰?【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2,結合教材內容,完成思維導圖:穆罕默德的出生地與家庭背景他的成長經歷(如旅行、婚姻)他創立伊斯蘭教的原因和核心思想【教師活動】教師點評學生的思維導圖,強調穆罕默德的個人經歷如何促使他反思社會問題,并提出一神信仰來整合分裂的部落。結合教材中“伊斯蘭”意為“和平”和“順從”,說明其宗教理念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總結知識點:穆罕默德出身于麥加貴族家庭早年經歷豐富,接觸多元文化創立伊斯蘭教,主張獨尊安拉“伊斯蘭”意為“和平”和“順從”【設計意圖】通過梳理穆罕默德的生平,幫助學生理解宗教思想產生的個人與社會因素,培養歸納與邏輯表達能力。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教受阻【教師活動】材料3:“穆罕默德最初在麥加傳教,但遭到當地貴族和祭司階層的強烈反對,認為他的新信仰威脅了他們的經濟和政治利益。”——《世界文明史簡明教程·初中適用》問題:為什么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教失敗?他的信仰為何會引起傳統勢力的反對?【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3,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扮演穆罕默德、麥加貴族、普通民眾模擬一場關于信仰改革的辯論【教師活動】教師組織學生展示角色扮演內容,引導學生分析麥加傳統勢力的利益結構,指出穆罕默德的一神信仰動搖了多神崇拜帶來的經濟基礎(如朝圣貿易),從而引發沖突。總結知識點: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教遭遇阻力麥加傳統勢力反對新信仰新信仰挑戰舊有經濟與權力結構【設計意圖】通過角色扮演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對歷史事件背后利益沖突的理解,提升歷史解釋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與國家雛形形成【教師活動】材料4:“622年,穆罕默德遷往麥地那,建立了一個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成員彼此平等,禁止內部仇殺。”——《初中歷史·世界古代史》問題: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的宗教社團有哪些特點?它對阿拉伯國家的形成有何意義?【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4,結合教材內容,繪制“穆斯林公社結構圖”,包括:成員關系(兄弟姐妹相待)權力結構(聽從穆罕默德)社會規范(禁止仇殺)【教師活動】教師展示學生繪制的結構圖,講解穆斯林公社如何打破血緣和部落界限,建立以信仰為核心的新型社會組織,成為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總結知識點: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員以信仰為紐帶,禁止內部仇殺穆罕默德擁有最高權威阿拉伯國家雛形由此誕生【設計意圖】通過繪制結構圖,幫助學生理解宗教社團如何推動政治組織的形成,培養空間思維與結構化表達能力。阿拉伯半島的統一【教師活動】材料5:“630年,穆罕默德率軍攻占麥加,摧毀克爾白神廟中的偶像,確立安拉為唯一神。此后,各地部落紛紛歸順。”——《世界歷史地圖冊·初中版》問題:穆罕默德占領麥加后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如何促進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5,結合教材內容,完成時間軸:622年:遷居麥地那630年:占領麥加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前半島基本統一【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穆罕默德占領麥加的政治與宗教意義,指出摧毀偶像象征著徹底清除多神信仰,強化一神信仰的統一性,為政治統一奠定基礎。總結知識點:630年穆罕默德占領麥加摧毀克爾白神廟中的偶像各地部落承認其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設計意圖】通過時間軸梳理關鍵事件,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發展脈絡,提升時空觀念與歸納能力。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的擴張【教師活動】材料1:“阿拉伯人征服了敘利亞、埃及和北非,向東推進至波斯、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并在751年擊敗唐朝將領高仙芝,控制中亞。”——《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圖片注釋:阿拉伯帝國示意圖問題:從地圖上看,阿拉伯帝國的擴張方向有哪些?結合材料,分析其擴張成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結合地圖和材料,分析阿拉伯帝國擴張的方向與原因。每組派代表發言,提出至少兩個原因。【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圖中的地理位置,指出阿拉伯帝國東至中亞、西達西班牙、北抵歐洲南部、南至北非。結合材料,分析其擴張成功的原因包括:軍事組織嚴密:阿拉伯軍隊紀律性強,戰術靈活;宗教動員力強:伊斯蘭教的傳播增強了凝聚力;利用地區矛盾:利用拜占庭與波斯長期戰爭后的虛弱;地理優勢:地處歐亞非交界,便于向三洲擴展。總結知識點:阿拉伯帝國的擴張方向包括東進中亞、西擴北非、北上歐洲;8世紀中期成為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最大帝國;擴張過程中伊斯蘭教廣泛傳播到阿拉伯半島以外地區。【設計意圖】通過史料與地圖結合,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提升歷史思維能力。阿拉伯帝國的政治制度【教師活動】材料2:“哈里發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集政權、軍權和神權于一身,地方設總督,但稅收和司法權由中央直接控制。”——《世界文明史》馬克垚主編問題:阿拉伯帝國實行怎樣的政治制度?這種制度對國家治理有何影響?【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繪制“阿拉伯帝國政治結構圖”,并標注各權力層級的職責。【教師活動】教師展示學生繪制的結構圖,點評其準確性,并講解:哈里發是最高統治者,既是國家元首又是宗教領袖;中央設有專門機構管理稅收與司法;地方雖設總督,但關鍵權力仍掌握在中央手中;這種制度有利于統一管理,但也可能導致地方離心傾向。總結知識點:阿拉伯帝國實行哈里發專制政體;哈里發掌握政權、軍權和神權;地方設總督,但稅收與司法權直屬中央;政教合一的體制強化了中央集權。【設計意圖】通過繪制結構圖,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政治制度,培養邏輯思維和歸納能力,同時加深對政教合一制度的理解。阿拉伯帝國的衰亡【教師活動】材料3:“9世紀以后,帝國內部紛爭不斷,北非、西班牙相繼獨立,十字軍東征持續近兩百年,最終蒙古軍隊攻陷巴格達,帝國滅亡。”——《世界歷史十五講》許倬云著問題:阿拉伯帝國為何會走向衰亡?你認為哪些因素最關鍵?【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列出導致阿拉伯帝國衰亡的因素,并按重要性排序,形成“衰亡因素金字塔”。【教師活動】教師展示學生制作的“衰亡因素金字塔”,引導學生分析:內部因素:地方割據、內亂頻繁、中央權威削弱;外部因素:十字軍東征、蒙古西征;關鍵轉折點:1258年蒙古攻陷巴格達,標志帝國終結。總結知識點:9世紀起帝國內部紛爭加劇;北非、西班牙等地出現分裂;十字軍東征消耗國力;1258年蒙古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滅亡。【設計意圖】通過制作“衰亡因素金字塔”,訓練學生歸納歷史因果關系的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維,理解歷史發展的多重因素。阿拉伯文化一、阿拉伯文化【教師活動】材料1:“在巴格達的智慧宮中,學者們翻譯了大量希臘哲學著作,如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作品,并加以注釋和發展。”——《世界文明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材料2:“哈里發馬蒙時期,為了鼓勵翻譯工作,他下令用與書籍等重的黃金支付譯者的報酬。”——《伊斯蘭文明的輝煌時代》(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年)問題:為什么哈里發要設立“智慧宮”?他們重視知識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結合材料內容,分析哈里發重視知識的原因,并嘗試從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進行歸納。【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哈里發希望通過吸收外來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知識被視為信仰的一部分,推動科學與宗教融合“智慧宮”的設立是國家支持學術研究的體現總結知識點:阿拉伯帝國重視知識,設立“智慧宮”作為學術中心哈里發以黃金支付譯者稿酬,推動大量典籍翻譯阿拉伯人在吸收外來文化基礎上發展出獨特文化體系【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引導學生思考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內在動因,培養歷史解釋與史料實證能力,增強對多元文化交流的理解。二、阿拉伯數字的演變過程【教師活動】材料3:“公元9世紀,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密在其著作中首次系統地使用了從印度傳來的數字系統,并將其推廣至整個伊斯蘭世界。”——《數學史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圖片注釋:阿拉伯數字的演變過程問題:從圖片和材料來看,阿拉伯數字是如何形成的?它為何能被廣泛傳播?【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圖片,結合材料內容,繪制數字演變流程圖,并簡述其傳播路徑。【教師活動】教師點評學生繪制的流程圖,強調:阿拉伯數字源自古印度,經阿拉伯人改造后傳播至歐洲數字系統的簡潔性促進了數學的發展阿拉伯人的文化傳播作用不可忽視總結知識點:阿拉伯數字源于古印度,由阿拉伯人改進并傳播數字系統簡化了計算方式,推動數學發展阿拉伯人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設計意圖】通過圖像與文字材料結合,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理解阿拉伯數字的歷史價值及其全球影響。三、阿拉伯文化的成就【教師活動】材料4:“《醫學集成》匯集了希臘、波斯、印度的醫學知識,成為中世紀歐洲醫學教育的重要教材。”——《世界醫學史》(中華書局,2017年)材料5:“《天方夜譚》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也反映了當時阿拉伯社會的生活風貌和價值觀。”——《世界文學簡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問題:從這些材料中你能看出阿拉伯文化在哪些領域取得了成就?這些成就對世界有何影響?【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分組完成“阿拉伯文化成就表”,包括領域、代表作品、影響等內容。【教師活動】教師展示學生表格,引導學生歸納:阿拉伯人在數學、醫學、文學等領域取得突出成就如《醫典》《醫學集成》影響歐洲醫學發展《天方夜譚》展現阿拉伯社會風貌,豐富世界文學寶庫總結知識點:阿拉伯文化在數學、醫學、文學等領域成果豐碩《醫學集成》《醫典》為歐洲醫學奠定基礎《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影響深遠【設計意圖】通過表格整理,幫助學生系統掌握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成就,提升信息處理與歸納能力,理解其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四、阿拉伯人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教師活動】材料6:“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技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阿拉伯世界,再由阿拉伯商人帶入歐洲。”——《中外科技交流史》(科學出版社,2014年)材料7:“阿拉伯商人不僅是貿易者,也是文化傳播者,他們在歐亞大陸之間架起了文明交流的橋梁。”——《絲綢之路與文明交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問題:阿拉伯人是如何擔當起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的?他們傳播了哪些重要的技術和思想?【學生活動】學生根據材料,制作“阿拉伯文化傳播路線圖”,標注傳播的技術、思想及傳播路徑。【教師活動】教師點評學生路線圖,指出:阿拉伯人通過貿易、戰爭、外交等方式傳播文化他們將中國四大發明、印度數學、希臘哲學等傳入歐洲同時也將伊斯蘭文化、阿拉伯科學傳播到東方總結知識點:阿拉伯人通過多種途徑傳播東西方文化傳播了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技術成為連接歐亞文明的重要橋梁【設計意圖】通過地圖繪制,增強學生的空間認知與歷史聯系意識,理解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關鍵作用。課后任務【任務主題】探究伊斯蘭教的創立與阿拉伯帝國的興衰【基礎任務】(知識鞏固類)閱讀教材內容,繪制“穆罕默德傳教與遷徙路線圖”,標注麥加、麥地那、阿拉伯半島統一等關鍵地點和時間點,簡述伊斯蘭教傳播過程與阿拉伯國家形成的關系。【進階任務】(能力提升類)結合《阿拉伯帝國示意圖》,分析阿拉伯帝國擴張的方向與地理范圍,歸納其成為當時最大帝國的原因,并探討伊斯蘭教傳播與帝國擴張之間的聯系。【拓展任務】(跨學科探究類)從語文、數學、藝術角度任選其一開展探究:語文方向:閱讀《天方夜譚》中的經典故事,撰寫讀后感,分析其文學特色;數學方向:研究“阿拉伯數字”的演變過程,嘗試用古代計數法進行簡單運算;藝術方向:模仿阿拉伯書法風格,設計一幅以“知識是穆斯林最美的裝飾”為主題的藝術作品。【設計意圖】通過地圖繪制、歷史分析與跨學科實踐,幫助學生全面理解伊斯蘭教的創立、阿拉伯帝國的發展及其文化貢獻,提升綜合思維與實踐創新能力。板書設計一、伊斯蘭教的創立穆罕默德創教背景伊斯蘭教含義與信仰核心創教過程與阿拉伯統一二、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與滅亡帝國擴張路線與范圍政治制度:哈里發統治帝國滅亡原因三、阿拉伯文化與貢獻文化繁榮原因阿拉伯數字與科學成就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橋梁作用教學反思本節課采用講授與圖示相結合的方法,利用教材中的地圖和人物掃描增強學生對阿拉伯帝國擴張及伊斯蘭教傳播的理解,教學效果較好。語言表達上,注重邏輯性和條理性,但部分學生對“哈里發”“穆斯林公社”等概念理解仍顯吃力。優點在于通過時間軸梳理歷史脈絡清晰,不足在于對學生自主探究的引導不夠。今后應增加問題引導,提升學生的思維參與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