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文藝復興運動課程:初中歷史教材:初中歷史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章節:第14課 文藝復興運動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涉及14至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主要講述了文藝復興的背景、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響。文藝復興興起于意大利,隨后向西歐傳播,是一場以人文主義為核心、反對教會神權統治的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發展。教材從經濟基礎引出思想變革,依次介紹但丁、達·芬奇和莎士比亞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體現了由思想啟蒙到藝術實踐再到文化傳播的邏輯結構,有助于學生理解文藝復興如何為資本主義發展奠定思想基礎,并激發學生對歷史人物及其時代價值的興趣。學情分析學生在學習本課前已經對歐洲歷史有初步了解,具備一定的地理和歷史基礎知識,能夠理解文藝復興的背景與影響。初中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需借助具體事例和圖像幫助理解。本課重點在于掌握文藝復興的背景、核心思想及代表人物,難點在于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及其對歐洲社會的影響,要求學生能結合圖片和文字資料,分析歷史事件與人物的思想特征。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分析文藝復興興起的經濟基礎與階級根源,使學生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唯物觀點。【時空觀念】通過梳理文藝復興在意大利興起并向歐洲擴展的時間脈絡與地理范圍,使學生形成對歷史事件空間分布和時間演進的整體認知。【史料實證】通過閱讀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等代表人物的作品資料,使學生初步掌握從歷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論證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通過對人文主義內涵及其影響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客觀闡釋文藝復興對歐洲思想解放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推動作用。【家國情懷】通過了解文藝復興對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意義,使學生增強尊重多元文化意識,樹立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創新發展的責任感。重點難點重點:文藝復興的背景、人文主義的內涵、但丁與《神曲》難點:文藝復興的實質、人文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的關系、文藝作品中體現的思想課堂導入【教師活動】教師展示一幅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內容,并朗讀一段相關史料,引發學生思考。【展示材料】(假設教材中提供的圖片為達·芬奇或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創造亞當》局部圖,展現人體之美與宗教主題的結合[史料內容]:“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這幅畫和我們之前看到的中世紀繪畫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那時候的人會開始關注人的價值,而不是只關注神呢?【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視覺材料和經典語句,激發學生對“人”的關注,引導他們初步思考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人文主義,為后續學習文藝復興的背景與影響做好鋪墊。探究新知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的興起背景【教師活動】材料1:“在14世紀中葉,意大利的城市如佛羅倫薩和威尼斯已經發展出較為繁榮的工商業經濟。這些城市中的商人階層逐漸壯大,他們對教會的精神控制感到不滿,開始追求一種更注重現實生活、強調個人價值的思想?!?br/>——《世界歷史讀本·初中版》▲圖片注釋:今天的佛羅倫薩城問題:為什么文藝復興最早出現在意大利的城市?這些城市的哪些特點為文藝復興提供了土壤?【學生活動】學生分組閱讀材料,結合圖片觀察佛羅倫薩的地理與城市特征,討論并嘗試歸納文藝復興興起的社會經濟與思想背景。【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材料中的關鍵詞:“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萌芽”“資產階級形成”“反對教會控制”“追求現世生活”。結合圖片展示佛羅倫薩作為商業中心的地位,說明其經濟繁榮如何促進思想解放。總結知識點:14世紀中葉,意大利一些城市如佛羅倫薩、威尼斯工商業發達,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形成中的資產階級反對教會的精神控制,追求個性解放和現實生活。這種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被稱為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設計意圖】通過史料與圖片的結合,引導學生從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角度理解文藝復興興起的原因,培養學生提取信息、歸納歷史背景的能力,激發探究興趣。文藝復興的性質與影響【教師活動】材料2:“文藝復興并不是簡單地恢復古代文化,而是在繼承古典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它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推動了歐洲思想的大解放?!?br/>——《初中歷史教材配套資料》問題:文藝復興為什么被稱為“新文化運動”?它與古代文化的復興有什么不同?【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并回答問題,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復興”與“創新”的關系。【教師活動】教師點評學生的回答,指出文藝復興雖然以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為名,但其實質是對古典文化的再創造,強調人的價值和現實生活的意義。這種思想轉變推動了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總結知識點:文藝復興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文化運動。它反對教會“神權至上”,提倡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個性和現實生活。這場運動持續近300年,促進了歐洲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藝復興的本質,培養其辯證思維能力,幫助學生認識到歷史事件的復雜性與多面性。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與成就【教師活動】材料3:“文藝復興時期涌現出許多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如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他們的作品反映了人文主義思想,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br/>——《初中歷史拓展讀本》問題:你能說出幾位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嗎?他們的作品體現了怎樣的思想?【學生活動】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或材料內容,列舉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并嘗試分析其作品中體現的人文主義思想。【教師活動】教師補充介紹但丁的《神曲》、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米開朗基羅的雕塑等,強調這些作品如何體現對人性、自然和現實生活的關注。總結知識點:文藝復興時期涌現了許多杰出人物,如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他們的作品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強調人的價值和現實生活。這些成就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的繁榮,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列舉和分析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加深對文藝復興文化成就的理解。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教師活動】材料4:“文藝復興不僅是一場文化運動,更是歐洲社會由封建時代向近代社會轉變的重要標志。它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br/>——《初中歷史教學參考書》問題:文藝復興對歐洲社會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你認為它為什么能成為歐洲近代化的開端?【學生活動】學生結合材料和所學內容,小組討論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并嘗試從思想、文化、社會等方面進行歸納。【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從思想解放、文化繁榮、社會轉型三個層面總結文藝復興的影響,強調它打破了教會的思想壟斷,推動了科學、藝術和哲學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創造了條件。總結知識點: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思想解放,打破了教會的精神控制。它促進了文化繁榮,推動了文學、藝術、科學的發展。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設計意圖】通過討論和歸納,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認知體系,提升其綜合分析能力,理解文藝復興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但丁生成失敗,請重新生成達·芬奇達·芬奇的多才多藝與藝術成就【教師活動】材料1:“達·芬奇不僅是一位畫家,他還研究解剖學、工程學、機械學、光學、植物學等多個領域。他的筆記中記錄了飛行器的設計、人體結構圖、水力機械等?!?br/>——《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與藝術》(初中歷史拓展讀本)問題:從這段材料中你能看出達·芬奇有哪些方面的才能?你認為他為什么能被稱為“全才”?【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分組討論并列舉達·芬奇在不同領域的貢獻,嘗試歸納其“多才多藝”的表現。【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達·芬奇的跨學科探索精神,指出他在繪畫之外還致力于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追求。總結知識點: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集藝術家與科學家于一身。他不僅擅長繪畫,還在解剖學、工程學、機械設計等領域有深入研究。他的廣泛興趣和探索精神體現了人文主義對知識和理性的重視。【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引導學生理解達·芬奇“多才多藝”的內涵,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初步認識文藝復興時期“人”的價值被重新發現的歷史背景。達·芬奇的繪畫成就與人文主義精神【教師活動】材料2:“達·芬奇將科學方法引入繪畫,注重光影變化、透視原理和人物表情的真實表達,使作品更具生命力。”——《世界美術史簡明讀本》(初中歷史輔助教材)▲圖片注釋:《蒙娜麗莎》問題:結合材料和圖片,說說達·芬奇的繪畫作品有什么特點?這些特點反映了怎樣的思想潮流?【學生活動】學生觀察《蒙娜麗莎》圖片,結合材料分析達·芬奇繪畫的藝術特色,并嘗試聯系“人文主義”進行解釋。【教師活動】教師點評學生的回答,強調達·芬奇將科學與藝術結合,注重人物神態和情感表達,突出個體的人性光輝。這種表現方式正是人文主義的核心體現。總結知識點:達·芬奇的繪畫融合了科學與藝術,注重真實感和人物內心表達。《蒙娜麗莎》以自然微笑和細膩表情展現了人性之美。這些作品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對人的關注和對現實生活的贊美。【設計意圖】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從藝術表現中理解人文主義思想,提升學生的歷史圖像解讀能力和審美感知能力。文藝復興“美術三杰”的地位與影響【教師活動】材料3:“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三人被譽為‘美術三杰’,他們的作品標志著歐洲藝術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br/>——《世界歷史與文化》(初中歷史教材配套資料)問題:為什么達·芬奇能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齊名?他們共同推動了什么藝術變革?【學生活動】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材料,討論“美術三杰”的共同點及其對藝術發展的貢獻,嘗試歸納文藝復興藝術的新特征。【教師活動】教師總結指出,三位大師都注重對人體、自然和情感的真實描繪,推動了藝術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走向現實主義和人性化表達。總結知識點: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并稱“文藝復興美術三杰”。他們共同推動了歐洲藝術從宗教象征向現實主義的轉變。他們的作品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強調人的價值與個性。【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分析,幫助學生理解達·芬奇在時代中的地位,培養其橫向比較和歸納總結的能力,深化對文藝復興整體影響的認識。莎士比亞(莎士比亞與文藝復興的傳播)【教師活動】材料1:“在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思想逐漸傳播到法國、德國、尼德蘭和英國等地。各地的知識分子開始關注人的價值、理性和現實生活。”——《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材料2:“莎士比亞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僅在英國廣受歡迎,也在歐洲其他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br/>——《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圖片注釋:莎士比亞(1564—1616)問題:結合材料和圖片,你認為莎士比亞生活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他為什么能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學生活動】學生分組閱讀材料,觀察圖片,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并嘗試從以下角度進行分析:文藝復興傳播的范圍和時間莎士比亞的身份和成就他的作品反映了哪些時代特征每組派代表發言,其他組可補充或質疑。【教師活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以下內容:文藝復興的傳播:文藝復興起源于意大利,15、16世紀向西歐其他國家擴展,包括法國、德國、尼德蘭和英國等地。莎士比亞的地位:他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文學家之一,創作了30多部戲劇和大量詩歌。作品的時代意義:他的作品不僅藝術性強,還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和社會陋習,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總結知識點:文藝復興在15、16世紀傳播到西歐多個國家和地區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創作了大量戲劇和詩篇,反映社會現實,體現人文主義思想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設計意圖】通過提供真實史料和教材圖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莎士比亞所處的歷史背景及其地位,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分析問題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時,幫助學生理解文藝復興不僅是意大利的現象,也對整個歐洲產生了深遠影響,從而提升其歷史思維能力和時空觀念。課后任務【任務主題】探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基礎任務】(知識鞏固類)閱讀教材中關于但丁、達·芬奇和莎士比亞的介紹,完成人物卡片制作。每張卡片需包括人物姓名、國籍、代表作、思想主張及一句名言。通過整理信息,掌握文藝復興代表人物及其貢獻。【進階任務】(能力提升類)選取《神曲》中的地獄描寫或《蒙娜麗莎》的藝術表現,撰寫一段200字左右的“解說詞”,模擬博物館講解員向觀眾介紹作品背后的人文主義思想,鍛煉語言表達與歷史理解能力。【拓展任務】(跨學科探究類)結合地理知識,在歐洲地圖上標注佛羅倫薩、威尼斯、倫敦等文藝復興重要城市,并分析其地理位置對文化傳播的影響;同時,嘗試臨摹《蒙娜麗莎》局部或創作一幅體現“以人為中心”理念的繪畫作品,體驗文藝復興藝術風格。【設計意圖】通過信息整理、語言表達與藝術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人文主義,提升綜合素養與跨學科探究能力。板書設計文藝復興一、背景意大利城市興起資本主義萌芽人文主義思潮二、性質與影響反對神權至上新文化運動思想解放三、代表人物但丁:《神曲》達·芬奇:《蒙娜麗莎》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教學反思本節課采用情境創設與問題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結合文藝復興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圖文資料,激發學生興趣,增強歷史感知。教學中通過對比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差異,幫助學生理解人文主義內涵,但在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復興”與“創新”關系時略顯不足。語言表達上注重情感渲染,但對但丁等人物思想的講解可更具體。今后應加強邏輯引導,提升語言的精準性與啟發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