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課程:初中歷史教材:初中歷史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章節:第17課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涉及17世紀至18世紀初的英國近代早期歷史,主要講述了議會與王權的斗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及其成果《權利法案》的頒布。本課上承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對歐洲思想解放的影響,下啟工業革命前英國政治制度的變革基礎,在教材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學習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與議會的沖突、光榮革命及《權利法案》的制定等內容,有助于學生理解君主立憲制的確立過程及其對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幫助學生從權力制約的角度認識現代民主制度的起源,為后續學習世界近代史奠定基礎。學情分析學生已經學習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和大致過程,對君主專制與議會制度有初步認識。初中生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具備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但對政治制度演變的理解仍較薄弱。本課重點在于理解《權利法案》的內容及其對限制王權的意義,難點在于把握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過程與影響,要求學生能結合材料分析議會與王權斗爭的實質,并理解制度變革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議會與王權斗爭的根源及結果,使學生理解社會變革是階級利益沖突與經濟發展需求共同作用的產物。【時空觀念】通過梳理17世紀英國從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的演變過程,使學生掌握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與政治制度變遷的空間背景。【史料實證】通過閱讀《權利請愿書》《權利法案》等史料片段,使學生學會從文獻中提取有效信息,論證議會限制王權的歷史依據。【歷史解釋】通過比較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與威廉、瑪麗統治方式的不同,使學生解釋君主立憲制度確立的歷史必然性與局限性。【家國情懷】通過了解英國議會為爭取民主權利所作的斗爭,使學生感悟制度建設對國家穩定與發展的重要意義,增強維護法治與民主的意識。重點難點重點:君權神授、《權利請愿書》、《權利法案》難點:王權與議會的關系演變、光榮革命的實質、君主立憲制的確立過程課堂導入【教師活動】教師展示一幅17世紀英國鄉村的圖片,并簡要描述畫面內容,引導學生關注當時英國的社會面貌。【展示材料】(假設教材中有此圖)▲17世紀英國鄉村景象,農民在田間勞作,遠處可見一座莊園。“在這個時期,英國雖然還是以農業為主,但城市中的商人和手工業者逐漸有了自己的聲音。” ——《劍橋插圖英國史》【提出問題】同學們,從這幅圖中你能看出當時人們是怎么生活的嗎?如果你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年輕人,你更愿意住在鄉下還是城里?為什么?【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通俗史料,幫助學生建立對17世紀英國社會的基本印象,激發他們對歷史人物生活狀態的興趣,為理解后續政治變革的背景做好鋪墊。探究新知議會與王權的斗爭議會與王權的斗爭【教師活動】材料1:“國王是上帝派到人間的統治者,神圣不可侵犯。”——詹姆士一世關于“君權神授”的言論材料2:“沒有經過協商,國王無權征稅。”——《大憲章》(1215年)▲圖片注釋: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問題:為什么詹姆士一世的行為會引起議會的不滿?他與英國傳統政治制度之間存在哪些沖突?【學生活動】學生分組閱讀材料1和材料2,結合教材內容,討論以下問題:詹姆士一世主張什么思想?他的行為是否符合英國的政治傳統?《大憲章》對英國王權有何限制?英國議會擁有哪些權力?它在國家政治中扮演什么角色?每組選出代表進行匯報,其他組可補充或提出不同觀點。【教師活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并結合史料和圖片講解:詹姆士一世推崇“君權神授”,認為國王的權力來自上帝,不受法律和議會約束。這種思想與英國自《大憲章》以來形成的“王權有限”“王在法下”原則相違背。《大憲章》確立了國王不能隨意征稅的原則,征稅權逐漸轉移到議會手中,標志著議會制度的雛形。到13世紀末,議會制度基本確立,分為上院和下院,成為制約王權的重要力量。詹姆士一世強行征稅、不尊重議會的做法,加劇了王權與議會之間的矛盾,為后來的內戰埋下伏筆。總結知識點:詹姆士一世推崇“君權神授”,主張王權至高無上。《大憲章》確立了“王權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原則。英國議會制度在13世紀末基本確立,掌握征稅權。詹姆士一世的行為違背英國政治傳統,導致議會與王權對立。【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分析和小組討論,引導學生理解詹姆士一世與英國政治傳統的沖突,培養學生的歷史比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同時,借助圖片增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直觀認識,提升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革命的發生生成失敗,請重新生成《權利法案》生成失敗,請重新生成課后任務【任務主題】探究英國議會與王權的斗爭及其制度變革【基礎任務】(知識鞏固類)【史料整理】 閱讀教材內容,梳理17世紀英國議會與王權斗爭的關鍵事件時間軸,包括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光榮革命、《權利法案》等重要節點,標注每位君主在位時間及主要政策,理解“王權有限”理念的發展過程。【進階任務】(能力提升類)【角色扮演】 模擬1628年議會呈遞《權利請愿書》的場景,學生分角色扮演議員與國王,圍繞征稅權、司法權展開辯論,體會當時政治沖突的核心矛盾,提升歷史思辨與表達能力。【拓展任務】(跨學科探究類)【圖文分析+藝術創作】 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如威廉和瑪麗加冕圖、議會開會場景),分析圖像中人物姿態、服飾、背景等細節,推測當時的政治氛圍;嘗試繪制一幅反映“光榮革命”或“議會限制王權”的歷史場景畫,并附簡要說明。【設計意圖】通過時間軸梳理強化基礎知識,借助角色扮演深化對政治斗爭的理解,結合圖像分析與繪畫創作實現歷史與藝術的融合,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與實踐能力。板書設計議會與王權的斗爭一、斯圖亞特王朝與君權神授二、《大憲章》與議會制度三、《權利請愿書》與查理一世專斷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五、克倫威爾統治與共和國困境六、光榮革命與《權利法案》七、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教學反思本節課內容圍繞英國議會與王權的斗爭展開,歷史線索清晰,但涉及較多政治制度演變和抽象概念,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中采用講授法結合圖示輔助,幫助學生梳理時間脈絡,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增強直觀認知。語言上注重邏輯性和條理性,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思考“王權為何受限”。優點在于結構清晰、重點突出,但部分學生對《權利請愿書》《權利法案》等內容理解仍顯吃力,互動深度不足。今后應加強史料分析訓練,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