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課程:初中歷史教材:初中歷史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章節:第21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涉及工業革命后19世紀的歐洲歷史,主要講述了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生平、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其對國際工人運動的影響。本課上承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變革,下啟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在教材體系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通過學習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在工人運動興起的背景下創立科學理論,學生可以理解思想理論對社會實踐的指導意義,同時通過對《共產黨宣言》內容和巴黎公社實踐的分析,幫助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過程,增強對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歷史責任感,為后續學習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奠定基礎。學情分析學生在學習本課前,已經對工業革命、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基本概念有初步了解,具備一定的歷史背景知識。初中生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能夠通過具體事例理解較為抽象的思想理論。本課重點在于理解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背景、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難點在于認識《共產黨宣言》的核心觀點及其對國際工人運動的影響。要求學生能結合圖片、文字材料,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與理論貢獻,并能簡要分析馬克思主義對世界和中國的影響。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生平及其創立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使學生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時空觀念】通過梳理馬克思主義誕生、《共產黨宣言》發表及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的時空線索,使學生構建19世紀歐洲工人運動發展的基本時空框架。【史料實證】通過分析《共產黨宣言》內容和相關史事材料,使學生掌握從歷史文獻中提取有效信息、論證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歷史解釋】通過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及其對國際工人運動的影響,使學生初步形成客觀、全面地解釋歷史事件與思想理論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了解馬克思、恩格斯為人類解放事業奮斗的崇高精神,使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樹立為國家發展和人類進步貢獻力量的理想信念。重點難點重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與貢獻、《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及意義、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三個組成部分難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實踐性、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理解、國際工人運動的歷史背景與影響課堂導入【教師活動】教師展示圖片并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內容,簡要介紹圖片背景;隨后朗讀補充史料,引發學生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思考。【展示材料】(示例圖片地址)▲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倫敦討論寫作《共產黨宣言》的情景[“工人階級在資本家的眼中不過是機器的附屬品。” ——《資本論》第一卷]【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從這幅畫中能看出兩位人物在做什么?他們為什么會被后人如此銘記?為什么在工業革命之后,會出現像馬克思這樣的人站出來為工人說話?【設計意圖】通過圖像和經典文獻片段,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時代背景,激發他們對社會變革與思想發展的興趣,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主張及其歷史意義奠定基礎。探究新知馬克思與恩格斯馬克思與恩格斯【教師活動】材料1:“擇業的目標應是為了‘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1835年)問題:從這段話中,你能看出少年馬克思對人生目標有怎樣的思考?你認為他后來的人生是否踐行了這一理想?▲圖片注釋:馬克思(1818—1883)【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以下問題:馬克思在中學時期就確立了怎樣的人生理想?你認為這種理想對他后來從事政治活動有何影響?【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馬克思早年思想的形成背景,指出他在中學作文中已展現出關注社會、追求人類幸福的價值觀。結合圖片展示馬克思的肖像,幫助學生建立人物形象。總結知識點:馬克思出生于1818年,德國特里爾人。他在青少年時期就樹立了為“人類幸福”而奮斗的理想。這一理想貫穿了他一生的政治和學術活動。【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引入,激發學生對馬克思早期思想的興趣,培養其從歷史文獻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并初步理解馬克思的思想起點。馬克思的政治活動與流亡經歷【教師活動】材料2:“馬克思多次在《萊茵報》上發表文章,抨擊普魯士政府。”——教材原文問題:為什么馬克思會受到普魯士政府的打壓?這反映了當時德國社會怎樣的政治環境?▲圖片注釋:恩格斯(1820—1895)【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后,結合圖片中的恩格斯形象,嘗試推測兩人可能的合作基礎,并回答:馬克思為何要離開德國?你認為他在法國能繼續他的政治活動嗎?【教師活動】教師講解普魯士政府的專制統治背景,說明馬克思因言論自由被壓制而被迫流亡。同時介紹恩格斯的家庭背景及其在英國的經歷,為后續合作做鋪墊。總結知識點:馬克思因批評政府被迫離開德國,前往法國巴黎。恩格斯出身工廠主家庭,曾在英國工作,了解工人階級狀況。兩人的思想和經歷高度契合,為合作奠定基礎。【設計意圖】通過分析馬克思的政治活動,幫助學生理解19世紀歐洲政治環境與思想自由的關系,同時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形成提供背景支持。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合作【教師活動】材料3:“兩位青年一起討論各種理論和歐洲工人運動,從此,恩格斯不僅成為馬克思思想、事業上志同道合的戰友,在經濟上也給予馬克思很多支持。”問題:你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有哪些方面?他們為何能成為終身的合作伙伴?【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形式繪制“馬克思與恩格斯合作圖譜”,包括思想交流、經濟支持、共同寫作等方面,并分享觀點。【教師活動】教師點評學生的圖譜,強調兩人不僅是思想上的伙伴,更是行動上的戰友。指出恩格斯的經濟援助對馬克思完成《資本論》的重要性。總結知識點: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巴黎相識,開始長期合作。合作內容包括思想交流、經濟支持、共同撰寫著作。他們的友誼是基于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的。【設計意圖】通過繪制圖譜,鍛煉學生歸納整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合作精神在歷史人物成就中的作用。馬克思的學術研究與《資本論》【教師活動】材料4:“定居倫敦后,不列顛博物館的閱覽室就成了馬克思幾乎每天必到的地方。他在這里查閱資料,撰寫了很多重要的著作和文章。其中,《資本論》是影響巨大的杰作之一。”問題:你認為馬克思為何能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堅持研究?《資本論》為何被稱為“影響巨大的杰作”?▲圖片注釋:《資本論》書影【學生活動】學生分組查找《資本論》的基本內容(如剩余價值理論),并用一句話概括其意義,嘗試解釋它為何具有深遠影響。【教師活動】教師結合圖片展示《資本論》封面,簡要介紹其核心思想,如揭示資本主義剝削本質、提出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等,強調其科學性和實踐性。總結知識點:馬克思在倫敦長期研究,完成《資本論》。《資本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它為工人運動提供了理論指導。【設計意圖】通過查找資料和簡要分析,培養學生初步理解經典著作的能力,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特點【教師活動】材料5:“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問題:你認為“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分別指什么?這些特點對社會發展有何意義?【學生活動】學生以“馬克思主義三特點”為主題,制作思維導圖,分別列出每個特點的含義、體現和現實意義。【教師活動】教師點評學生導圖,結合教材內容解釋馬克思主義三大組成部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其理論特點之間的關系。總結知識點:馬克思主義由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組成。它具有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發展性。它為無產階級斗爭提供了理論武器。【設計意圖】通過制作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與理論特征,提升邏輯思維能力。馬克思的去世與紀念【教師活動】材料6:“1956年,馬克思墓遷到新址,并豎立起一尊馬克思銅像。在馬克思的墓碑上,刻著兩句話。一句話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另一句話是:‘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圖片注釋:馬克思墓碑問題:這兩句話體現了馬克思怎樣的思想主張?你如何理解“改變世界”的意義?【學生活動】學生圍繞墓碑銘文展開討論,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解釋這兩句話的含義,并聯系現實生活談談“改變世界”的可能性。【教師活動】教師結合圖片講解馬克思墓的歷史變遷,強調其思想遺產的持久影響力,指出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理論,更是行動指南。總結知識點:馬克思于1883年去世,安葬于倫敦海格特公墓。墓碑上的銘文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精神。馬克思主義至今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設計意圖】通過解讀墓碑銘文,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導向,增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意識。《共產黨宣言》《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教師活動】材料1:“1848年2月,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性文件在倫敦秘密出版。這份文件后來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人教版)▲圖片注釋:《共產黨宣言》書影問題:為什么說《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學生活動】學生分組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討論并回答以下問題:《共產黨宣言》是在哪一年、由誰起草的?它是為哪個組織撰寫的綱領?它的發表對世界歷史產生了什么影響?【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材料與教材內容,指出:《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性文件,于1848年2月在倫敦正式出版。它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公開問世,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它的出版背景是歐洲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矛盾加劇,工人階級力量逐漸壯大。總結知識點:《共產黨宣言》發表于1848年,作者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它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政治綱領。它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它推動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引入和圖片展示,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理解《共產黨宣言》的歷史地位和意義。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歸納總結能力,為后續深入探究奠定基礎。階級斗爭的歷史觀【教師活動】材料2:“人類的歷史是一部階級斗爭的歷史。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始終被劃分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人教版)問題:你如何理解“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句話?你能舉出歷史上哪些階級斗爭的例子?【學生活動】學生結合材料和教材內容,列舉中國或世界歷史中不同社會形態下的階級斗爭實例,如農民起義、工人罷工等,并嘗試分析其背后的社會矛盾。【教師活動】教師點評學生的舉例,指出:階級斗爭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如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法國大革命中的平民反抗等。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社會雖然推動了生產力發展,但也加劇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總結知識點: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動力。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存在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歷史上多次重大變革都與階級斗爭密切相關。【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知識,理解階級斗爭的歷史作用,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背景的認識。資本主義的進步性與局限性【教師活動】材料3:“資產階級在不到一百年的統治中創造了比以往所有時代總和還要多的生產力。但與此同時,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卻日益惡化。”——《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人教版)問題:資產階級在歷史上發揮了哪些積極作用?又帶來了哪些社會問題?你如何看待這種“進步”與“剝削”的并存?【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結合材料和教材內容,從經濟、社會、政治等方面分析資本主義的雙重影響,并嘗試用圖表或關鍵詞進行歸納。【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發展,促進了城市化和科技進步。但同時也導致貧富差距擴大、工人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加劇。這種矛盾最終促使工人階級尋求改變現狀的道路。總結知識點:資本主義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工人階級貧困化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分析資本主義的雙重影響,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理解馬克思主義批判資本主義的邏輯起點,提升歷史解釋與價值判斷能力。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教師活動】材料4:“工人階級必須組織起來,建立自己的政黨,進行革命斗爭,推翻資產階級統治。”——《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人教版)問題:為什么工人階級需要組織政黨?他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爭取自身權益?你認為暴力革命是唯一的選擇嗎?【學生活動】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辯論,分正反方討論是否應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結合歷史案例(如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進行論證。【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工人階級組織政黨是為了統一思想、制定綱領、領導斗爭。暴力革命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一種選擇,但并非唯一方式。后來各國根據國情探索了不同的斗爭道路。總結知識點:工人階級需要建立政黨以領導斗爭。無產階級革命的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暴力革命是《共產黨宣言》提出的一種斗爭方式。【設計意圖】通過辯論形式,激發學生思考不同斗爭方式的合理性,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主張。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影響【教師活動】材料5:“《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人教版)問題: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它對后來的世界歷史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學生活動】學生查閱資料或結合教材內容,制作“馬克思主義影響地圖”,標注受其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如俄國十月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等)。【教師活動】教師點評學生作品,強調: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體系。它不僅影響了歐洲,也深刻改變了亞洲、非洲等地的社會發展進程。它為后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總結知識點:馬克思主義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部分。它為無產階級斗爭提供了理論指導。它推動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設計意圖】通過繪制“影響地圖”,幫助學生構建全球視野,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影響,提升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空間認知能力。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第一國際的成立與作用【教師活動】材料1:“1864年9月28日,倫敦圣馬丁堂舉行了一次國際工人代表會議,來自英、法、德等國的工人代表出席。這次會議通過了《臨時章程》,宣布成立‘國際工人協會’,即后來所稱的‘第一國際’。”——《世界近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歷史教材)問題:為什么各國工人要在1864年聯合起來?他們希望通過第一國際實現什么目標?【學生活動】學生分組閱讀材料1,結合教材內容,討論并回答以下問題:第一國際成立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它的主要任務和斗爭目標有哪些?【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材料中的關鍵詞:“國際工人代表”“聯合”“章程”,指出第一國際是工人階級國際團結的體現。結合教材內容強調馬克思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說明其斗爭目標集中在經濟領域,如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勞動條件。總結知識點:第一國際成立于1864年,由多國工人代表聯合組成。馬克思是第一國際的創始人之一。主要任務是推動各國工人聯合斗爭,目標包括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勞動條件。【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引入和問題引導,激發學生對第一國際成立原因和目的的思考,培養其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時理解工人運動國際化的意義。巴黎公社的建立與失敗【教師活動】材料2:“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戰敗后國內矛盾激化。巴黎工人和市民不滿政府的投降政策,于1871年3月18日發動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了巴黎公社。”——《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人教版)▲圖片注釋:巴黎公社成立時的情景問題:巴黎公社為何被稱為“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它為什么會失敗?【學生活動】學生觀看圖片,閱讀材料2,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小組討論,嘗試歸納巴黎公社的特點及其失敗原因。【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人物的著裝、表情、環境等細節,幫助理解當時的社會氛圍。結合材料分析巴黎公社的性質:由工人階級主導、實行民主管理、廢除舊軍隊等制度。同時指出其失敗原因,如缺乏統一領導、經驗不足、敵我力量懸殊等。總結知識點:巴黎公社成立于1871年3月28日,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公社得到了第一國際的支持,許多領導人是第一國際成員。5月28日,資產階級政府勾結普軍鎮壓,公社失敗。【設計意圖】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直觀感受,提升其分析歷史圖像和文字材料的能力,同時理解巴黎公社的歷史地位與局限性。第一國際與巴黎公社的關系【教師活動】材料3:“第一國際不僅在思想上支持巴黎公社,還在組織上給予指導。許多公社領導人曾參與第一國際的活動,接受過馬克思主義的教育。”——《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人教版)問題:第一國際與巴黎公社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這種聯系對工人運動的發展有何影響?【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3,結合前兩個知識點,繪制“第一國際與巴黎公社關系圖”,用箭頭連接兩者的思想、組織、人員等方面的聯系。【教師活動】教師展示學生繪制的關系圖,點評其邏輯是否清晰、內容是否完整。強調第一國際為巴黎公社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組織基礎,而巴黎公社的實踐又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總結知識點:第一國際為巴黎公社提供了思想和組織支持。巴黎公社的領導人多為第一國際成員。兩者共同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設計意圖】通過繪制關系圖,培養學生梳理歷史事件之間內在聯系的能力,強化其邏輯思維和綜合歸納能力,同時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傳播與實踐的理解。課后任務【任務主題】走近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基礎任務】(知識鞏固類)閱讀教材中關于馬克思生平的內容,繪制“馬克思的人生軌跡圖”,標注其出生地、主要活動地點(如特里爾、巴黎、倫敦)及遷徙路線。結合地圖,簡要說明這些地點對馬克思思想形成的影響。【進階任務】(能力提升類)分析《共產黨宣言》節選內容,結合語文知識撰寫一段200字左右的“讀后感”,談談你對“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句話的理解,并聯系現實舉例說明。【拓展任務】(跨學科探究類)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歷史背景和藝術表現形式,設計一幅“馬克思主義精神”的主題海報,要求包含《共產黨宣言》、工人運動、階級斗爭等關鍵詞,并配以簡潔有力的宣傳語,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與時代意義。【設計意圖】通過地圖繪制、文本解讀與藝術創作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馬克思的成長歷程與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念,培養歷史思維、語言表達與審美創新能力。板書設計一、馬克思與恩格斯馬克思的生平與思想恩格斯的支持與合作《資本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二、《共產黨宣言》發表背景與內容歷史意義三、國際工人運動第一國際巴黎公社教學反思本節課以講授與情境引導相結合的方式展開,通過馬克思生平和《共產黨宣言》內容的梳理,幫助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的背景與意義。優點在于結合教材圖文并茂地呈現史實,增強了學生的認知興趣;但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馬克思主義對工人運動的指導意義方面略顯不足。語言表達上,注重邏輯清晰、層次分明,但部分理論性內容講解稍顯抽象,學生理解存在一定難度。今后應加強史料分析環節,提升語言的形象性和啟發性,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