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質量監測高二歷史參考答案1.【答案】A2.【答案】B3.【答案】D4.【答案】C5.【答案】B6.【答案】D7.【答案】A8.【答案】B9.【答案】D10.【答案】B11.【答案】C12.【答案】C13.【答案】B14.【答案】D15.【答案】B16題參考答案(1)內外城、大規模稻谷遺存,表明當時農業經濟發展、城市出現。(2)貴族墓地中出現大量精美玉器等,體現了私有制出現,階級分化明顯。(3)王城、宮城和象征權力的玉琮、玉鉞出現,表明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出現,王權和國家產生。(4)龐大復雜水利工程和高臺的修建,表明當時有較強的社會組織、動員能力。(任答三條,每條3分,其中信息提取2分,說明1分)綜上,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表明當時已經產生了城市、階級和國家,說明當時已經進入文明社會。(2分)17題參考答案(1)開放包容的盛唐氣象;民族交融加深;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絲綢之路文化交流頻繁);社會奢靡之風盛行;唐朝由盛而衰,社會動蕩。(任答三點,6分)(2)風格及理由(任答兩條,每條3分,風格1分理由2分,共6分)風格1:雅致內斂;理由:理學興起,藝術更加注重意境。風格2:世俗化、大眾化、商業化(更多融合民間技藝、更多在瓦市表演):理由: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表演場所多元。風格3:綜合性、情節性(融合音樂、詩歌、表演);理由:重視文教,文人階層壯大,文學新體裁(宋詞)出現發展,城市生活豐富多彩。18題參考答案(任答四條,每條2分)(1)西域道、安西道、畏兀兒路,反映出命名依據是中央設置的地方行政區劃或機構,體現了中央加強對邊疆的管理。(2)南北二道、磧(沙石)路、嘉峪關路、天山南北路,反映出命名依據是地形地貌,體現出地理因素影響命名。(3)命名更關注軍事、朝貢,而非商品貿易本身,反映出中國古代重政治、輕商業。(4)不同時期的名稱及功能的不同,體現出不同朝代的發展狀況和時代特征。(5)命名的范圍是在政府管轄統治區域以內,沒有跨國界、洲界的整體視角。19題參考答案歷史價值:(任答四條,每條2分,合計8分)(1)經濟方面:魏肇慶作為晚清紳商,通過商業積累財富修筑莊園,對研究晚清時期鄉村經濟有重要價值。(2)政治方面:莊園設置的武器庫、城墻、門衛房、角樓、吊橋等防御設施,反映了晚清社會動蕩的現實,對研究晚清社會環境與宗族自治有重要價值。(3)思想方面:莊園布局及裝飾等,具有“聚族而居”“禮制秩序”的特點,體現了儒家倫理的影響,對研究晚清思想文化有重要價值。(4)民俗方面:廂房等莊園的房屋布局、生活設施等,是研究晚清魯北民俗的重要史料。(5)教育方面:私塾院、北書院等,反映了宗族重視教育,對研究晚清基層教化與教育有重要價值。(6)藝術方面:其磚雕、木刻工藝精湛,體現了晚清魯北地區建筑藝術與民間智慧的結晶,對研究魯北地域文化藝術有重要價值。現實價值:(任答一條,2分)(1)魏氏莊園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反映了國家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利于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文化價值)(2)魏氏莊園成為景點,對外開放,有利于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社會價值)20題參考答案印刷與時代北宋時期中國經濟和科舉制發展,推動了印刷技術進步和活字印刷術出現;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推動了中國文化教育和社會的進步;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外傳,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促進世界文明交流與發展。(6分)14-17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和思想解放(文藝復興運動),推動印刷術的革新。印刷術進步促進了歐洲新思想的傳播(宗教改革)與民族國家的發展,推動了歐洲的社會轉型。(4分)印刷技術的不斷演進與傳播,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印刷技術的不斷革新,促進文化傳承與傳播,推動文明發展與時代進步。(4分)泌密★啟用前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質量監測高二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西周初期,周王室把最重要的宗室成員分封在原殷商統治區域及其同盟者地盤,如召公被分封到燕、周公旦被分封到魯國,但是西部地區一帶沒有重要的諸侯國(圖1)。這樣的分封格局()A.為日后西周覆滅埋下隱患B.加強了對關中地區的控制C.為平定殷商叛亂奠定基礎D.促進了周文化的廣泛傳播圖1西周主要諸侯國示意圖2.《管子·牧民》記載:“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其出發點是()A.弘揚民本B.鞏固君本C.傳承文明D.天下大同3.公元前128年,謀士徐樂與漢武帝談論為政之道時說:“臣聞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何謂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陳涉…偏祖大呼,天下從風。…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為避免出現“土崩”之勢,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頒布推恩令B.任用布衣將相C.設河西四郡D.開渠引黃溉田4.圖2為兩個時期浙江與福建境內所設縣數504■浙江境內所設縣數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0口福建境內所設縣數30A.源于北方持續動蕩分裂20B.帶來世家大族迅速崛起0C.增強區域賦稅承擔潛力0185年東漢末年)285年西骨)D.造成中央集權不斷削弱圖25.薛元超為唐初大臣薛收之子,好學善文。高宗時他身居宰相高位,甚得重用,所薦之士如郭正一、崔融等皆為名士。然而他猶以自己不是進士出身,不得娶王氏大姓之女,以及不得參與編修國史為平生三恨。這反映了當時()A。選官方式仍受傳統影響B.社會觀念的過渡性C.權力世襲現象依然存在D.文官政治色彩濃厚高匹歷史試題第1頁共8頁6.表1是南宋史籍中關于開封和杭州都城詞類使用頻率表。據此可知()表1京師京城京都行都行在時代書名汴杭汴杭汴杭宋孝宗乾道臨安志21宋寧宗夷堅志10886宋理宗淳祐臨安志32132宋理宗都城紀勝13宋度宗咸淳臨安志163555121745宋末元初宋季三朝政要3175宋末元初夢粱錄8161宋末元初武林舊事1總計151401413233165A.經濟重心南移B.京畿地區擴大C.中央集權加強D.正統意識強烈7.圖3為中外物種交流過程中某一種作物的傳播路線示意圖。該作物是()的裝之圖3A.棉花B.葡萄C.小麥D,玉米8.以下兩幅地圖是宋、元時期主要中外交通路線圖。由宋到元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萬投立舶機構的地點指外貿部路:0一一州界@城:無中各限浙的有圖4圖5A.元朝陸上絲綢之路重新暢通B,戰爭重塑了歐亞的政治格局C.邊疆管理呈現與內地一體化D.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更加活躍高二歷史試題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山東省東營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質量監測歷史答案.docx 山東省東營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卷(圖片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