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南省林州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黃炎培先生在《永遠紀念著的一九四九年》中寫道:“這一年‘人’的地位被發現了,群眾的力量被認識了。”這能夠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A.祖國的統一大業已完成 B.舊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C.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 D.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2.山河如愿,英雄歸家。2024年11月28日,搭載著43位志愿軍烈士遺骸的空軍運-20專機在兩架殲-20戰斗機的護航下降落沈陽桃仙國際機場。中國人民志愿軍用身軀鑄就的精神是( )A.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B.開天辟地,敢為人先C.重于求實,獨立自主 D.愛國進步,民主科學3.下面是1949年和1952年我國主要農業產品產量(單位:萬噸)變化表,這說明土地改革( )時間 糧食 棉花 油料 糖料1949年 11320 44 256 2831952年 16391 130 419 760A.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B.推翻了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C.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業生產迅速恢復 D.推動了全行業公私合營完成4.“一五”計劃規定,這五年中國家計劃投資總額766.4億元,基本建設投資占55.8%,在基建總投資中,工業部門占58.2%,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業建設,農林水利部門占7.6%;郵電運輸部門占19.2%,這說明“一五”計劃( )A.建設規模巨大,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 B.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C.體現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協調發展 D.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爭取外援為輔5.下面是我國1953—1956年糧食產量的變化圖。這能夠說明當時我國( )A.“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 B.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C.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道路 D.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6.“百姓誰不愛好官?……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這里的“好官”指的是( )A.雷鋒 B.焦裕祿 C.王進喜 D.孔繁森7.從這次會議開始,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緊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次會議”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八大8.1979年,中國農村家庭在食用油、肉禽蛋類等主要副食品的消費比上年增加了10%,呈現出主食消費減少、副食消費增加的趨勢。這主要得益于(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 B.鄉鎮企業異軍突起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D.國有企業深化改革9.20世紀90年代,我國不少知識分子開始投身工商界,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下海”。當時,促使他們作出決定的應是( )A.抗美援朝勝利 B.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C.土地改革完成 D.鄧小平的南方談話10.以下三幅圖片能夠反映出我國( )A.農村經濟改革逐步推開 B.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深化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啟 D.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11.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時代熱詞。下列時代熱詞與相應時期搭配正確的是( )選項 時代熱詞 時期A 新政協、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走合作化道路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B 蘇聯老大哥、消滅資本家私有制、“一五”計劃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C “一帶一路”、為我們的祖國工業化而奮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探索社會主義時期D 中國夢、人類命運共同體、人工智能、強國有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A.A B.B C.C D.D12.我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大實踐,主要體現了新發展理念中的( )A.創新 B.開放 C.協調 D.共享13.下面示意圖的主題應為( )A.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B.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C.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D.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4.鄭州管城回族區、許昌艾莊回族鄉、新鄉荊鄉回族鄉的設置,反映了我國( )A.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B.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C.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權益 D.民族團結呈現新氣象15.下列圖片反映出中國人民解放軍( )A.武器裝備不斷更新升級 B.由單一軍種到諸軍兵種合成的轉變C.海軍革命化、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D.守護人民健康與安全,維護世界和平16.2025年,新一批18家重點企業簽約落戶香港,加上早前引進的66家重點企業,未來數年它們會在香港共投資約500億港元,創造超過20000個就業機會。這說明香港( )A.堅持勤政務實 B.經濟繁榮穩定 C.“九二共識”達成 D.實行高度自治17.《反分裂國家法》第五條指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國家和平統一后,臺灣可以實行不同于大陸的制度,高度自治。”由此可見( )A.“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B.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唯一任務C.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當前最主要任務 D.和平統一是實現兩岸統一的唯一途徑18.2025年是萬隆會議召開70周年。某歷史展覽中陳列了萬隆會議10周年紀念郵票和紀念銅章(如下圖),紀念銅章上面兩個大寫字母A分別代表亞洲(Asia)與非洲(Africa)。這些紀念物共同反映的是( )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確立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發表C.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恢復 D.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19.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因此,我國( )A.必須貫徹創新發展理念,追求內涵式發展 B.徹底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力發展模式C.關鍵要不斷地擴大固定資產投資 D.需要大力培育未來產業,以取代既有產業20.從1905年到2025年,從《定軍山》到《哪吒2》,兩個甲子120年的曲折激蕩,廣泛傳播的中國故事既保留了傳統元素(如戲曲、神話),又融入了現代技術(如動畫特效)。這表明中國電影藝術( )A.守正創新中取得豐碩成果 B.完全依賴于西方技術發展C.一味固守傳統而缺乏創新 D.始終領先了世界電影行業二、綜合題2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954年申紀蘭在我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報到表上簽字 申紀蘭,女,山西省平順縣人。1951年任西溝村農業生產合作社副社長,她提出男女干一樣的活兒,賺一樣的工分,組織開展了男女勞動競賽。1954年她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同年“同工同酬”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一元紙幣上的女拖拉機手(1962年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 1959年,為祖國耕耘拓荒的女拖拉機手梁軍試駕了我國國產的第一批“東方紅—54”拖拉機。梁軍之前開的都是蘇聯的拖拉機,看到中國自己生產的拖拉機,她按捺不住興奮,跳上拖拉機就試了一圈,這一幕剛好被拍到了。女拖拉機手的颯爽英姿與第三套人民幣上的武漢長江大橋、車床工人等成了一個時代的印記《核物理學家何澤慧》(《共和國科學英才》叢書之一) 何澤慧,中國核物理學家,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的夫人。何澤慧領導的研究小組在20世紀50年代成功研制出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子乳膠,為中國原子彈、氫彈的成功研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氫彈研發時,何澤慧帶領團隊耗時數月修改了錯誤數據,保證了氫彈研發工作的順利開展(1)材料中三位偉大的女性分別見證了我國哪些領域的重大成就?(2)新中國成立以來,一大批女性模范人物在各自的工作領域中作出了卓越貢獻,她們的事跡激勵后人不斷奮斗和前進。請你再舉一位新中國成立后的杰出女性,并簡要說明其相關事跡。2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王宗術 1966年首次參與鐵路建設,那時候十八九歲,山區里根本不知道火車是啥,但國家號召,我們就去干了。當年修的是一條從云南沾益至貴州火鋪的煤炭專用運輸線2008線。那時候近150公里的鐵路線,參與修建的人數多達一萬五千人。一人一輛架子車、一把鎬,從早干到黑王丹(王宗術之子) 退伍轉業到鐵路系統后,參與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便是京九線。……專門的鋪軌機、大型的裝載設備已經上道,掃碼軌道板,可以看到原材料信息和生產信息,產品質量可追溯。……連接北京至香港的南北大動脈,2550多公里的距離,從開工到建成通車不到4年王慶林(王丹之子) 以前修一條鐵路至少得五六年,甚至七八年,如今,省內鐵路一般兩年就能完成。從2008年第一條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至2018年末,中國高鐵營業總里程已超2.9萬公里,是世界上唯一高鐵成網運行的國家。2018年末,中國鐵路營業總里程達13.2萬公里,這個數字比1949年增長了5倍。2023年底,我國高鐵營業里程超過4.5萬千米,穩居世界第一——摘編自《從三代中國“筑路人”眼中感受鐵路建設巨變》(1)據材料中王宗術、王丹、王慶林這三代筑路人的工作經歷,概括我國鐵路建設方面發生的變化。(2)據三代筑路人工作經歷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鐵路建設方面發生變化的原因。(3)“鐵路助力經濟大發展,生活奔小康”,請結合你家鄉的發展談談這一觀點。2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2764.9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6.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47.52億元,增長11.5%;第二產業增加值1016.07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1501.35億元,增長4.5%。——摘編自中國新聞網材料二 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鄉人口數相同的原則,以及保證各地區、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適當數量代表的要求進行分配。在縣級人民代表大會中,人口特少的鄉、民族鄉、鎮至少有代表一人。——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細則材料三(1)據材料一,概括西藏2024年的發展狀況。(2)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黨和政府是如何保障西藏發展的。(3)結合自身實際想一想,作為當代中學生能為民族團結做些什么 三、材料題24.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專吃杜魯門。——中國20世紀50年代的童謠(杜魯門時任美國總統)在那美麗的西湖邊,有一棵紅杉樹,越過重洋,來自彼岸,滋潤著友誼雨露。——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紅杉樹》(1972年,尼克松首次訪華時帶來了4棵美國紅松和1棵美國紅杉)材料二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爭霸中出現了蘇攻美守的局面,迫使美國不得不謀求對華關系的改善,想要聯合中國對付蘇聯。尼克松認為:現在已有五個世界實力中心——西歐、日本、中國、蘇聯和美國,在20世紀的三分之一時間里,這五支力量將成為決定未來的中心。——摘編自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材料三 中國始終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處理中美關系,致力于中美關系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中國不惹事也不怕事,談,我們大門敞開,打,中國也將奉陪到底,施壓和威脅絕不是同中國打交道的正確方式。中國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應對美國關稅沖擊,致力于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中國國家安全將變壓力為動力,把應對美國沖擊視為加快構建新安全格局、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戰略機遇。——摘編自中國新聞網2025年5月12日有關部門負責人就《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白皮書答記者問(1)據材料一中的兩首歌謠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美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2)據材料二,概括中美關系變化的原因。(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影響當今中美關系的主要因素。25.請閱讀下面圖文材料,圍繞其中的觀點,結合所學中國現代史相關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情況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大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習近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參考答案1.D2.A3.C4.C5.B6.B7.B8.A9.D10.B11.D12.D13.B14.C15.D16.B17.A18.D19.A20.A21.(1)政治制度領域;重工業領域;國防科技領域(或政治領域、工業領域、科技領域)。(2)人物:屠呦呦事跡: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經過數百次實驗,終于在20世紀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其他符合題意的答案也可)22.(1)建設速度提升、高質量發展、智能化、鐵路營運里程增加。(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2)黨和政府的重視;科技不斷創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提升;廣大鐵路工作者勤奮努力;等等。(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3)鄭州“米”字型高鐵網。在河南省內高效串聯18個地市,1小時覆蓋全省省轄市,促進了省內資源要素快速流動;對全國經濟輻射,連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主要經濟區,形成“四面八方”軸帶發展格局,推動中原城市群與全國經濟一體化。(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23.(1)生產總值快速增長,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均呈現增長趨勢。(意思相近即可)(2)制度保障,如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頒布法律法規;交通保障,如青藏鐵路全線通車;人才援藏;等等。(答出其中任意三點即可)(3)自覺擁護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通過學習、交流等方式積極宣傳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成就及民族政策,增強社會認同感;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主動幫助學習、生活困難的少數民族同學,參與民族團結活動;勇于同破壞民族團結、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作斗爭,發現相關問題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等等。(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24.(1)從敵對到友好;從對立到走向正常化。(意思相近即可)(2)美蘇爭霸中,當時的美國處于不利局勢,欲拉攏中國,遏制蘇聯;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3)綜合國力;國家利益;國家政策;國際形勢變化;等等。(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25.【示例】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開辟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綜上所述,創新引領社會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