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年度宿州二中高二年級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史學科試卷考生注意:1.試卷分值: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答案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案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考試結束后只交答題卡。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學家在某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磨制石器、骨針、彩陶和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遺跡,同時出土的還有粟、菜籽等碳化農作物。該遺址最有可能是()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仰韶村遺址2.《禮記·王制》記載:“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凡執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官。”這說明()A.工商群體服務官府且世襲固定 B.工商經營具備靈活多樣的特征C.工商人員可自由轉換職業類別 D.工商領域呈現開放競爭的局面3.下列是四則關于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主張的文言文材料,其中對應法家的是()① 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②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③ 茍有上說之者,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我以為人之于就兼相愛交相利也。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A.① B.② C.③ D. ④4.漢武帝給刺史規定了“六條問事”的督察內容,第一條就是“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其他五條是懲治二千石郡太守的不法行為。同時又明確規定刺史不得越過“六條”之外問事。由此可知,當時的監察制度( )A.已經形成了完備的體系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推動地方政權規范運作 D.杜絕了地方貪污腐敗5.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史稱“六朝”的六個政權定都于地圖中的()處附近。A.K B.D C.H D.M6.《唐摭言》記載:“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边@一現象反映了唐代科舉制()A.有利于官僚體系文化轉型 B.成為官員選拔的唯一途徑C.公平公正使統治基礎擴大 D.強化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7.下表為某學者整理的中國古代中原與邊疆民族經濟交流示意圖。其中②處應填入的是()中原與邊疆民族經濟交流關鍵事件① (秦漢)張騫通西域→絲綢西傳、葡萄引入②③ (宋元)茶馬互市→中原茶葉換邊疆馬匹④ (明清)改土歸流→中原農耕技術傳入西南A.(魏晉)鮮卑族政權仿行均田制 B. (唐代)文成公主帶去中原農具C.(宋代)遼宋澶淵之盟后的互市 D.(元代)設宣政院管轄吐蕃地區8.下表呈現了中國古代不同時期造紙術的演進。這表明()朝代 科技成就西漢 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 (改進)造紙術魏晉南北 朝時期 在產量、質量或加工等方面都有提升隋唐五代 時期 造紙原料品種進一步擴大,在改善紙漿性能、改革造紙設備等方面取得一些進步,可造出更大幅面的佳紙宋元時期 竹紙和稻麥稈紙的發展是造紙史中的新紀元A.中國古代科技重理論研究與實驗驗證 B.政府主導了造紙術發明的推廣與應用C.科技發展具有明顯的連續性和傳承性 D.科技成果主要服務于民間私人的使用9.有現代學者研究指出:“青苗法在實施過程中,地方官員為了政績,往往強制農民借貸,導致一些不需要資金的農民也被迫卷入,利息負擔加重了農民的生活壓力?!边@說明青苗法()A.執行中出現嚴重偏差 B.初衷背離了改革目標C.引發激烈的社會動蕩 D.使政府達到富國目的10.《遼史·百官志》記載:“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據此可知遼朝( )A.南北官員相互制衡 B.因俗而治番漢分治C.民族交融受到遏制 D.漢人地位高于契丹11.元朝以大都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范圍之廣,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這一做法有利于()①國家政令的傳遞 ②民族之間的交融③元朝疆域的拓展 ④物流速度的提升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12.元曲《醉太平·堂堂大元》寫道:“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痹撉从吵鲈瘻缤龅闹匾蚴牵ǎ?br/>A.民族矛盾不斷激化 B.濫發紙幣通貨膨脹C.對外戰爭消耗國力 D.統治腐敗矛盾尖銳13.據統計,明朝嘉靖年間內閣大學士任職平均時長約為.4.5年,萬歷年間約為3.2年,而崇禎年間僅約1.6年。這表明()A.內閣行政效率持續提升 B.中樞決策機制日益完善C.君主集權程度不斷強化 D.官僚集團斗爭愈發激烈14.以下材料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務節錄,按朝代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曉諭各省督撫,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②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③下令命高熲等人參考魏晉舊律,制訂《開皇律》。④坐在步輦中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使者祿東贊。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 ③④②①15.下圖為清朝徐揚所作《盛世滋生圖》(局部),展現了如下場景:河道上商船云集,岸邊店鋪鱗次櫛比,綢緞莊、瓷器行、米糧鋪招牌林立,街道上商賈往來、挑夫忙碌,遠處還有戲班搭臺表演。該繪畫最有可能描繪的是()A.北方邊境軍事重鎮 B.活躍的工商業市鎮C.閉關鎖國下的港口 D.位于要沖處的草市16.下列作品按朝代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夢溪筆談》 ②《傷寒雜病論》 ③《女史箴圖》 ④《明夷待訪錄》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①④②③ D. ④②①③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秦遂并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漢興因之,稍加損益。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及秦并天下,北筑長城之險,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秦既并天下,遣任囂、趙佗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以適遣戍,與越雜處。材料二: “唐興,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摘編自《新唐書·地理志》(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秦朝邊疆治理的主要特點。(8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唐朝在邊疆民族地區采取的措施(3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8分)(3)邊疆治理人人有責,請你為我國的邊疆治理提兩條合理建議。(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宋初,國家對農業生產頗為重視。宋太祖開寶末年到宋真宗天禧末年,歷時60年,宋帝國的耕田從295萬頃上升到524萬余頃。宋政府多次下詔鼓勵百姓開荒拓地,如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閏八月,下詔書:“告諭百姓,有能廣植桑棗、開墾荒田者,并只納舊租,永不通檢?!贝撕笮麻_耕地在一定時間內不收租稅,直到農戶覺得自己可以繳納租稅了,政府才開始征稅,且稅率僅20%。王安石變法時頒行農田水利法,截至變法后期,全國新開墾田地3.3億畝。--摘編自《中國經濟通史》、《宋會要輯稿》材料二:明初,朱元璋為恢復和發展農業,采取諸多措施。解放奴婢為良民,增加農業勞動力。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屯田分民屯和軍屯。民屯是把地少人多地區的農民移往地多人少的地區墾荒,以及招募、罪徙耕種,1388年遷山西澤、潞二州無地農民到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諸處閑曠之地,置屯耕種,官給耕牛、種子,免征三年租稅,其后畝納稅一斗。軍屯讓衛所士兵屯耕自給,軍屯面積占全國耕地的近十分之一。此外,還多次組織農民大規模興修水利,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全國府縣計開塘堰40987處,浚河4162處,修陂渠堤岸5048處。--摘編自《明史》、《歷史上明朝的農業經濟發展的如何?》(1)根據材料,概括宋朝和明朝在促進農業發展措施上的相同點。(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重視農業的原因。(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宋明理學被視為儒學的哲學化轉型,其核心在于將“倫理本體化”-程朱以“理”為宇宙本原,將三綱五常上升為自然法則;陸王以“心”統攝倫理,強調“良知”的內在自覺。這種轉型既回應了佛道思想的挑戰,也強化了儒學對社會的滲透,但有學者批判其“以理殺人”,如戴震指出“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認為理學將倫理異化為壓制人性的工具。--摘編自陳來《宋明理學》結合材料與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評析“宋明理學是儒學的進步性轉型還是保守性強化?”。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評析合理,邏輯清晰。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考試答案DABCA,ABCAB,DDCBB,A17.參考答案:(1)特點:邊疆治理措施多樣:從政治制度(郡縣制推行)、軍事防御(筑長城、設亭障)、移民策略(謫戍與雜處)等多個維度展開闡釋。治理效果具有雙重性:辯證分析邊疆治理在鞏固統一、推動開發等方面的成效,以及存在的濫用民力、激化矛盾等局限性。(8分,只寫出特點而沒有展開闡釋的酌情給分。)(2)設置羈縻府州;(3分)積極:保障邊疆穩定、鞏固國家統一、利于邊疆開發、密切經濟文化聯系、促進民族交融;局限:少數民族地區保留較大自主權,易造成地方割據勢力,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8分,需答出四點且是辯證作答)(3)邊疆治理要因俗而治;邊疆治理措施要與時俱進;完善邊疆治理的法制化建設等。(6分,言之有理即可)18.參考答案:(1)相同點:都重視擴大耕地面積,通過政策鼓勵百姓墾荒;都采取了一些減輕農民負擔的措施,如:宋朝新開墾土地在一定時間免稅,明朝移民屯種初期免稅;都注重水利設施的興修,以保障農業生產。(9分)(2)鞏固統治的需要;農業是封建社會賦稅主要來源;民族政權并立,財政壓力大;人口大幅增長,糧食需求大增;工商業繁榮,對農業原料需求增加等。(6分)(任答三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19.示例一:我認為宋明理學是儒學的進步性轉型(可以從以下方面論述)理論創新:吸收佛道思想更加思辨化理論化(如朱熹“理一分殊”借鑒佛教華嚴宗),將儒學從倫理實踐升華為形而上學體系,解決了先秦儒學“天道觀薄弱”的缺陷(對應材料“倫理本體化”)。社會功能優化:通過鄉約(如《呂氏鄉約》)、族規將倫理世俗化,強化基層控制;書院教育(如白鹿洞書院)推動儒學普及,較漢代經學更適應平民社會需求。歷史合理性:唐末五代道德失序,理學以“存天理”重構價值體系,回應佛道“出世”思想沖擊,鞏固了儒學正統地位(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成為科舉教材)。綜上,宋明理學在前代儒學的基礎上,吸收佛道思想,使儒學體系化理論化,回應了受到的挑戰,標志著儒學的成熟,推動儒學的進步性轉型。示例二:我認為宋明理學是保守性強化(可以從以下方面論述)倫理異化:“存天理,滅人欲”過度強調道德壓制,忽視個體需求,如明清時期“貞節牌坊”泛濫,印證戴震“以理殺人”的批判(對應材料學者觀點)。思想禁錮:將儒家經典哲學化后,形成“注經”學術傳統(如八股文以朱熹注釋為標準),壓制思想創新,相較于先秦儒學的開放多元(如孟荀性論之爭),體現保守傾向。社會固化:通過“三綱五常”強化等級秩序,阻礙商品經濟發展下的社會流動(如王陽明雖主張“滿街皆是圣人”,但仍維護士農工商等級)。綜上,宋明理學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相聯系,進一步抑制思想以鞏固封建統治,是保守性強化。示例三:辯證評析(論述見上兩個示例)結論:宋明理學是儒學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自我調適,其進步性與保守性本質上是同一轉型過程的兩面,需結合時代背景辯證看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