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模擬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及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即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鼠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如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郾1.考古工作者發現,在良褚遺址一墓地中出土隨葬器物共326件,各墓隨葬器多者76件,少者僅1件。其中玉器253件、陶器60件、石器13件,玉器有冠狀器、柱形器、錐形器等,陶器有製長鼎、罐、大口缸、紡輪等。石器僅有鉞、紡輪。據此可知,當時該區域A.社會階級出現了分化B.等級秩序較為嚴格安C.手工業加工技術領先D.人們生活趨向穩定2.漢代察舉制,開始的時候只舉薦不考試,后來由一次考試定優劣到初試、復試、再試相結合;鄭由公卿舉薦和官府一般考試到官府專門考試,乃至到東漢中期后的“所舉皆試”。這種演變A,有利于加強官員管理B.使人才選拔更具客觀性蜜杯C.完善了官員考核機制D.遏制了豪強勢力的發展3.西晉時期,匈奴、羯、氐、羌、鳥桓等少數民族大多已用漢語。到北魏統一北方后,中原地區通棉行的只有漢語和鮮卑語。此外,匈奴的結發、烏桓的剿發、鮮卑的索發、羌族的披發及服飾上的左衽等傳統生活習俗逐漸消失。這體現出當時A.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逐漸深入B.華夏認同觀念逐步興起C,少數民族對漢文化認同增強D.各民族的生活習俗趨同4.宋仁宗主張:“欲誘商而通貨,莫若與之共利”;大臣歐陽修認為:“至于通流貨財,雖三代至治,猶分四民(按即士、農、工、商),以相利養。”這反映了當時A.朝廷不斷提升商人地位B.商業的社會作用受到重視C.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D.傳統的四民結構逐步解體5.元代至元年間,市舶司決定對本國出口貨物的兩道稅改為一道稅。稅收上的優惠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瓷器商人們的積極性,瓷器的運輸量和交易量成倍增長,瓷器銷售的國家遍及亞非等58個國家。這推動了|歷史·調研卷I第1頁(共6頁)A.朝貢貿易收入的增加B.朝廷海禁政策的松動C.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D.長途海運航線的開辟6.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西平侯沐春在云南宜良發動衛軍5000人修筑湯池大渠,“引流分灌腴田若干頃,春種秋獲實穎粟,歲獲其饒,軍民賴之”。沐春此舉A.為推行屯戍政策奠定了基礎B.推動了國家統一進程C.順應了朝廷改土歸流的要求D.有助于穩定西南邊疆7.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批判封建糟粕,吸取西學精華的同時,建立了一整套變法理論體系。變法理論通過學會、報刊、學堂等渠道在社會上傳播,一時間,中國社會出現了“家家言時務,人人談西學”的局面。這說明,當時A.維新思想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B.君主制度成為眾矢之的C.維新變法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D.輿論界對變法寄予厚望8.1919年5月18日,李大釗發表《秘密外交與強盜世界》,揭露了帝國主義所謂的“正義、和平、光明、人道主義精神”的虛偽,呼吁青年要有民族自決、改造世界的骨氣,并發出三大信誓:“改造強盜世界,不認秘密外交,實行民族自決。”在此,李大釗A.闡明了青年運動的主要任務B.認識到青年是革命的主力軍C.認清了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D.分析了中國外交失敗的原因9.下表為1903一1923年榮氏面粉和紡織廠自有資本的增長。據此推知,這一時期中國民族工業年份自有資本(千元)指數(1903年=100)1903年50.00100.01913年317.78635.61916年847.201694.41920年5629.3711258.71923年10410.3620820.7A.開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B.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C.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斷提高D.受到特殊內外環境的影響10.下表為中央革命根據地合作社發展統計表。合作社的發展社員數(人)股金(元)》1933年8月以前1934年2月1933年8月以前1934年2月糧食合作社10218224390494894242079生產合作社9276327612935158552A.推動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B.意在為紅軍戰略轉移積蓄力量C.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D.增強了反抗國民黨統治的力量,|歷史·調研卷I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