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試卷分為第1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4頁,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填寫在答題卷上相應位置。2.選擇題答案使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卷對應題目號的位置上,填涂在試卷上無效。3.非選擇題答案請使用黑色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卷對應題目號的位置上,填寫在試卷上無效。第I卷(選擇題共48分)本大題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黃河流域,西安半坡、寶雞北首嶺、華縣泉護村等遺址中,都發現了粟的皮殼。在半坡遺址中還發現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種。在長江中下游,青蓮崗、屈家嶺、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種水稻。據此可知A.長江中下游是我國原始社會主要糧食產區B.我國在原始社會時期已普遍開始種植水稻C.我國原始農業發展呈現出種植區域化特征D.我國是最早具備完整農業生產能力的國家2.孔子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提出了“舍生取義”;南宋朱熹認為“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他認為,凡是維持生存所需之外的利,都是應該被批判的;南宋陸九淵在義利之辯中強調“辯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由此可見儒學的發展A.折射出士人的社會責任感 B.受到外來宗教理論的啟發C.逐漸傾向于客觀唯心主義 D.打破了傳統儒學信仰體系3.監牧是唐代設置在地方的官方養馬機構。唐前期,監牧多分布在河西、隴右地區,即今甘肅、陜西一帶。唐中期以后,這些監牧多南遷至揚州、襄陽、泉州等地。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A.農牧爭地矛盾加劇 B.國家防御重心轉移C.政治軍事形勢變化 D.氣候影響牧區南遷4.金熙宗(1119~1150年)統治時期,不僅“罷漢、渤海千戶謀克”,對保留的猛安謀克也進行重新編制,以納入州縣系統。此外,他還將“禁苑隙地分給百姓”“以西京鹿囿為民田”,并對狩獵行為予以嚴禁,以免破壞莊稼的現象出現。金熙宗的這些改革舉措A.利于推動金國社會的封建化進程 B.反映了女真已被漢族同化C.旨在消除女真與漢族的民族矛盾 D.體現了金朝的“因俗而治”5.有學者指出:“乾隆時代的制度猶如臺球那樣結實一它那么完整、精確、苛求,以至想不服從就會冒很大的風險。要擺脫它,要么靠貪污舞弊,要么依賴惰性一即使什么都不干,只要參照慣例就夠了?!边@可用于說明,乾隆時代A.制度僵化為社會危機埋下禍患 B.閉關自守無法適應新環境C.君主專制使官員貪污腐敗成風 D.思想專制阻礙了社會發展6.下表為1839年在中英的貿易中中國方面進出口商品貨值統計表(單位:西班牙銀元),對此解讀合理的是,當時進口 貨值 出口商品 貨值鴉片 13354030 茶葉 9317992印度棉 6563124 生絲 2052288雜貨(主要是手工制品) 4116873 雜貨 1669644珠寶 751455 珠寶 8974776A.中英貿易結構隱藏著較大風險 B.中英兩國貿易的互補性較強C.白銀大量入華降低商品購買力 D.工業革命提升了英國競爭力7.考古研究發現,美洲瑪雅文明晚期,許多以前修建的神廟的金字塔變成了國王的陵墓,甚至出現了專為國王修建的金字塔陵墓。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A.國家財力日益枯竭 B.君權神授觀念盛行C.國家開始走向統一 D.王權政治得到加強8.1879年,郭嵩燾指出“諸公專意考求富強之術,于本源處尚無討論,是治末而忘其本,窮委而昧其源也;縱令所求之藝術能與洋人并駕齊驅,猶末也,況其相去尚不可以道里計乎”。據此可知,郭嵩燾認識到A.發展民族工業的重要性 B.洋務運動失敗的必然性C.解放民眾思想的緊迫性 D.近代社會轉型的艱難性9.1600年,由于荷蘭人在香料貿易上的壟斷,倫敦市場上的胡椒價格翻倍。這直接迫使伊麗莎白女王首肯成立特許貿易公司-倫敦官商東印度貿易公司,并頒布特許狀,授予其自好望角以東直至麥哲倫海峽的整個東方地區貿易專營權,為期15年。由此可知,當時A.商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 B.國際貿易中心逐漸轉移C.英國殖民霸主地位確立 D.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盛行10.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1909—1949年,我國多次選派留學生赴英、美、蘇、法等國學習軍事航空和飛機制造技術,他們學成回國后,積極主持或參與中國飛機的研制工作,試制成功了中國最早的水上飛機、仿蘇E—16驅逐機、運輸機等。這說明A.留學生促進了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 B.航空救國是所有知識分子的理想C.中國航空工業近代化起步比較晚 D.近代中國的航空工業技術力量雄厚11.兩漢時期,儒學的“五經”伴隨著漢字已傳播至朝鮮,之后朝鮮參考中國的韻書,創造了自己的文字“諺文”;西晉時期,漢字伴隨著儒家思想與中國化的佛教東傳入日本,后來日本根據自己語言的發音并借用漢字的筆畫,創制出了假名。據此可知,漢字的傳播A.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兼收并蓄 B.消除了東亞地區的交流障礙C.提升了有關國家的文明程度 D.促使宗藩關系體系最終形成12.公元425年,拜占庭帝國皇帝塞奧多西二世的妻子尤多西亞創作了《荷馬史詩摘錄》,構造了從上帝創世到基督升天的基督教歷史,荷馬也逐漸被塑造為基督教修道院里陳列的“先知”之一。這反映出A.世俗王權借助傳統對抗教會 B.正統思想借助古典文化擴大影響C.基督教會分裂趨勢已經出現 D.希臘人文主義思想呈現復興跡象13.華工在古巴遭受虐待的消息傳到中國后,清政府除了派員調查,還將調查報告及相關證據分送給英法等國。1879年,清政府駐哈瓦那領事館正式成立,并為華工發放身份證明,在古巴法律的框架下為中國公民提供法律、醫療和教育方面的支持。這些舉措體現出清政府A.利用外交手段維護華工權益 B.側重于廢除列強在華的治外法權C.致力于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 D.內部統治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14.公元7—10世紀,途經中國新疆的商路主要有三條:南路主要通往天竺(印度)等國,中路由疏勒經波斯(伊朗)通往地中海沿岸,北路“自庭州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通向里海沿岸。這些商路A.擴大了中華文化圈范圍 B.因蒙古西征而被迫中斷C.主要由阿拉伯帝國開辟 D.推動了區域間文化交流15.美國歷史研究學者梁茂信認為,美國是一個人種和文化的大熔爐。在獨立戰爭前,北美殖民地的人種不包括A.開拓殖民地的歐洲白人殖民者 B.被販賣為奴的非洲黑人C.幾乎種族滅絕的原住民印第安人 D.漂洋過海的亞洲黃種人16.圖書館、博物館是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主要載體,其中博物館全方位地向社會提供了關于自然、社會各領域的知識。下列著名博物館(博物院)中建立于民國時期的是①南通博物院②國立歷史博物館③故宮博物院④中國國家博物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第II卷(非選擇題 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 清承明制,除將明代的南直隸、陜西和湖廣各一分為二,其他12個省級政區幅員基本不動。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在清代前中期,朝廷與省督撫的關系更加緊密,省制更為有機地融入國家對全國疆域的整合與地方社會的治理機制之中。清末,在內憂外患的沖擊和壓力下,清廷不得不整體上放松對各省督撫大員的控制,一些封疆大吏趁機掌握省級兵權和財權,呈現省區逐漸疏離中樞的趨勢。隨著近代邊疆危機日益加深,形勢逼迫清政府對省區進行劃設、調整與整合,省制仍具有加強國家統一和國家領土安全的強大制度功能。材料二 辛亥鼎易之后,各省實力派都督在清末離心潛伏的積累后乘機走上前臺,分離態勢日益明顯。皖系、直系、奉系輪流坐莊,地方軍閥各霸一方,省區力量取得主導地位,央地關系倒掛。省制變革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仍未能得到解決,馮系、閻系、桂系等地方勢力集團與蔣介石集團各為其利仍紛爭不斷,亦不得其解。大革命面臨嚴峻危機的時刻,中國共產黨在重要省區先后設立省委,是對省制的創造性運用??谷諔馉幗Y束后,隨著革命戰爭形勢快速發展,東北、華北、中南等行政區先后在解放區建立起來,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解放戰爭時期的區劃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在局部地區執政時期的最高發展階段,克服了近代省區位置失序的弊端,為國家的統一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支撐。——摘編自翁有為《近代中國之變軸:軍閥話語建構、省制變革與國家》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省制建設的主要舉措。(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民國時期省制的演化歷程。(7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上述省制變革的積極作用。(4分)18.最先發生在英國的工業革命,促進了英國社會各領域的變化,同時極大地改變和影響了世界的面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材料一 當然,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回,除了這些條件之外,還有其他種種條件,諸如豐富的煤鐵資源、穩定的國際環境和政局、流動的社會結、尊重市場價值的政府決策、健全的財政金融體制、便利的交通運輸、濃厚的科學技術傳統、科學的薄記制度、進取上進的新教精神、健全的專利制度等。就某一方面條件,或某些條件而言,在歐洲大陸也有比英國更好的國家——如荷蘭和法國,但是沒有哪個國家具有英國這樣好的綜合條件。——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上》(第二版)材料二 巴貝奇開宗明義地指出,機械化生產能帶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偉大工業的奠基”。他指出,一個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細化的分工,高效的生產單位必須要把特定生產過程中最有效的勞動分工所需要的工種類別再翻上幾倍。他還提到了各種花銷的數額,其中包括機器的保養和維修人員以及會計人員的費用,在規模太小的工廠里,他們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將生產的各個階段集中在一座大樓中,會降低運輸成本,并且使一個實體能夠負責質量控制,這就降低了失誤的可能性。——喬舒亞·B·弗里曼《巨獸:工廠與現代世界的形成》(1)概括材料一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內穩定的政局和“濃厚的科學技術傳統”角度簡析英國最先發生工業革命的條件。(10分)(2)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工廠制”出現的背景,并簡述19世紀中后期“工廠制”在近代中國出現的情況。(10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學習和研究歷史離不開時間和空間兩個因素。新中國從1949年成立到現在走了70多年的歷程,但要完整準確地理解新中國的歷史,既不能僅僅盯著這70多年,而應該將眼界放寬。在更長的時段和更廣的空間中,新中國的歷史可以展現其更完整立體的面相,研究者也得以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這一段歷史,既可以更好地深化對相關問題的研究,也能為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歷史知識和歷史智慧。——摘編自金光耀《新中國史研究的時間為空間》閱讀材料,任選角度,提出明確觀點,并適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證。(要求:觀點正確,論證充分,邏輯清晰。)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C 2.A 3.C 4.A 5.A 6.A 7.D 8.B 9.A 10.A 11.C 12.B13.A 14.D 15.D 16.B17.(1)主要舉措:適當減縮省級政區幅員;內地分立18??;適時調整督撫制度;設立辦事大臣轄區等省級政區;新設新疆省、臺灣省。(2)演化歷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央政權由不同的軍閥派系控制,省區占據主導地位;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國家實現形式上統一,各省仍處于分治狀態;中共在土地革命時期建立省委制;中共在解放戰爭時期建立大行政區制度。(3)積極作用: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得以奠定;維護了國家統一與領土安全;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提供制度性貢獻;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堅實基礎。18.(1)觀點:英國最早開展工業革命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條件:①國內穩定的政局;英國“光榮革命”后,國內政局穩定,政府積極鼓勵經濟發展。②濃厚的科學技術傳統:英國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勞動分工細致,生產工具日趨專門化,工人的生產技術日益純熟,英國是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科學家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可以從手工工場和科學技術中心或科學家的角度給分)(2)背景: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勞動分工的細化;降低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的需要等。中國:9世紀中葉,晚清洋務派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業,引進西方工廠制度;后來張謇、范旭東等一批民族資本家實業救國,也開辦工廠并借鑒西方工廠的管理經驗,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19.觀點:完整準確地理解新中國的歷史,需將眼界放寬,放在更長的時間和空間中去考察。論證:從時間維度考察,新中國70多年的歷史只是中國漫長歷史長河中的一段,為了全面理解這段歷史,我們需要將其置身于更長的歷史時間線中。例如, 新中國的成立是在近代中國歷史變革的基礎上實現的, 它繼承了古代中國的文化遺產, 并經歷了晚清、 民國等時期的洗禮。 因此, 只有將新中國的歷史與這些時期的歷史相聯系, 我們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歷史邏輯和發展脈絡。 從空間維度考察 ,新中國的歷史不僅僅是中國自身的歷史, 它還與世界歷史緊密相連。 新中國成立后, 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與世界各國建立了廣泛的外交關系。 同時, 新中國的歷史也受到了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 如冷戰、 全球化等。 因此, 在考察新中國的歷史時, 我們需要將其置于世界歷史的背景中, 分析其與世界各國的互動和影響。 綜合時間和空間維度 ,將新中國的歷史放到更長的時間和更廣的空間中去考察, 可以使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這一段歷史。 例如, 我們可以從歷史的長河中看到新中國在政治、 經濟、 文化等方面的繼承和發展; 我們也可以從世界歷史的背景中看到新中國在國際地位、 外交政策等方面的變化和成就。 這樣的考察方式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化對相關問題的研究, 還能為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歷史知識和歷史智慧。 綜上所述, 要完整準確地理解新中國的歷史, 我們需要將眼界放寬, 放到更長的時間和更廣的空間中去考察。 這樣的考察方式可以使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新中國的歷史, 為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有益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智慧。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