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期)高中學業質量調研抽測高一地理試題(答題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四川省北川縣高山峽谷中的某羌族村寨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位于半山腰險要處的四處古寨組成,古寨由林間小路連接,構成“一村四寨”的格局。20世紀70~80年代,該村寨修建公路,村民遷居新寨,對古寨進行保護性開發。圖1示意該羌族村寨位置演化。據此完成1~2題。1.古寨選址半山腰險要處的主要目的是A.便于通風散熱B.躲避洪澇災害C.防御外敵入侵D.方便農業生產2.遷居新寨對村民產生的影響是A.就業途徑得以拓展B.洪災受損程度降低C.交通出行成本上升D.糧食種植面積增加野柳岬(圖2)是臺灣省臺北縣一向東北伸入海中的山岬(伸入海里的尖形陸地)。幾千萬年前仍在海面以下的臺灣島,接受由陸地沖刷而來的泥沙,堆積形成砂巖層,后經造山運動被推擠出海面。野柳岬有奇巖怪石景觀(圖3)。據此完成3~4題。(地質公園東海東海圖2圖3)3.從巖石成因看,野柳岬的奇巖怪石屬于A.巖漿巖 B.沉積巖 C.變質巖 D.火山巖4.形成野柳岬奇巖怪石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冰川和海水侵蝕 B.海水和風力沉積C.冰川和海水沉積 D.海水和風力侵蝕20世紀70年代開始,韓國通過實施新城開發及城市功能疏解策略,逐漸形成以首爾為中心的都市圈(主要包括首爾、京畿道和仁川)。圖4示意1980~2000年韓國人口密度變化幅度。據此完成5~7題。(圖4)5.與1980~1990年相比,1990~2000年韓國人口分布特點是A.南北人口分布均衡 B.城鄉人口分布均衡C.首爾人口向外擴散 D.京畿道人口數穩定6.1990~2000年首爾人口密度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A.經濟水平 B.環境質量C.基礎設施 D.政策導向7.慶尚南道人口密度變化帶來的問題是A.經濟活力降低 B.交通擁堵加劇C.就業壓力增大 D.環境持續惡化圖5示意上海市某日14時近地面等溫線分布圖。據此完成8~10題。8.P點附近的氣流運動為A.垂直上升 B.郊外流向市區C.垂直下沉 D.市區流向郊外9.該時段氣流運動對上海市區大氣環境的影響是A.降低空氣濕度 B.提高大氣溫度C.減少污染排放 D.減輕大氣污染10.該日午后上海市區最可能出現的天氣現象是A.冷鋒過境 B.大霧彌漫 C.雷雨天氣 D.沙塵天氣海綿城市建設區降低不透水下墊面比例,形成了“大氣水 —地表水—土壤水—管網水—地下水”間的“五水”轉化過程。信息技術監測表明,海綿城市建設能夠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和城市面源污染,提升城市河湖水質,具有顯著生態效益。圖6示意海綿城市建設區五水轉化過程圖。據此完成11~13題。(圖6)11.從水量平衡角度看,海綿城市建設直接減少了A.蒸散發總量 B.地表產流量C.地表入滲量 D.大氣降水量12.海綿城市下墊面蒸散發量的變化可直接影響城市的A.空氣質量 B.大氣環流C.空氣濕度 D.大氣溫度13.海綿城市建設緩解城市面源污染主要體現在A.截流并凈化地表徑流 B.污染物集中到管網中C.城市排放污染水減少 D.污染物蒸發到大氣中“海洋經濟”是指圍繞海洋資源合理配置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最大化的社會生產活動集合。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表1為2018-2021年我國沿海各藍色經濟圈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表。據此完成14~15題。表 1北部藍色經濟圈 東部藍色經濟圈 南部藍色經濟圈年份 遼寧 河北 天津 山東 江蘇 上海 浙江 福建 廣東 廣西 海南2018 0.831 0.692 0.836 1.585 1.317 1.163 1.050 0.923 2.098 0.571 0.5482019 0.809 0.738 0.889 1.631 1.299 1.228 1.079 0.984 2.179 0.608 0.6132020 0.784 0.702 0.872 1.756 1.338 1.256 1.082 0.889 2.200 0.663 0.8812021 0.945 0.734 1.025 1.917 1.422 1.458 1.073 0.908 2.322 0.779 1.270均值 0.842 0.717 0.906 1.722 1.344 1.276 1.071 0.926 2.200 0.655 0.82814.以下屬于“海洋經濟”范疇的生產活動是A.海洋生物研究 B.近岸礦產開采C.跨海大橋修建 D.遠洋船舶制造15.關于藍色經濟圈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說法,正確的是A.三大藍色經濟圈發展水平均衡 B.北部藍色經濟圈發展水平最高C.東部藍色經濟圈發展增速最快 D.南部藍色經濟圈內部差距較大二、非選擇題:共55分。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以滑雪運動為代表,依托冰雪資源發展文旅的冰雪經濟,正助推地方經濟發展,能顯著促進當地人口數量增長。理論雪期越長,滑雪季也越長?;凇靶枨篁寗印钡谋┦袌鲈跍嘏哪戏降貐^快速擴張,截至2025年,我國有室內滑雪場59個,多集中于南方都市。圖7為全國平均理論雪期長度和主要室外滑雪場地分布圖。(圖7)(1)描述全國平均理論雪期長度的分布規律。(3分)(2)指出我國主要室外滑雪場分布和平均理論雪期長度的關聯性并說明原因。(6分)(3)簡述冰雪經濟促進當地人口數量增長的表現。(6分)(4)分析南方地區對室內滑雪場地存在“需求驅動”的主要原因。(6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加勒比海地區位于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間的大西洋西部區域,該地區種植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中國與加勒比海地區雙邊貿易額從2008年的496億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064億美元,中國成為加勒比海地區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與加勒比海地區的貿易深受當地政治、社會和區域貿易政策的影響。圖8為2008-2019年中國與加勒比海地區進出口貿易額變化圖,圖9為2008-2019年中國從加勒比海地區進口主要商品變化圖。(圖9) (圖8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年份貿易額/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出口額進口額)(1)概括2008-2019年中國與加勒比海地區進出口貿易額的變化特點。(6分)(2)簡述2008-2019年中國從加勒比海地區進口主要商品的變化特點及成因。(8分)(3)簡析中國與加勒比海地區發展國際貿易的主要不利條件。(6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土壤生物邊坡修復技術是采用植物及其他輔助材料來構筑各類邊坡(山地斜坡、江河湖庫堤岸、海岸坡岸等)結構,實現穩定邊坡的生物工程技術。在治理過程中,通常三種生物修復技術和其他工程措施聯合使用。表2示意三種土壤生物邊坡修復技術方式。表 2技術方式 生物邊坡修復手段單枝扦插 直接扦插能夠成活并生長根系的喬灌木枝干(如柳枝條等)。有廣泛的適應性,經常與柴籠和灌叢墊聯合使用捆栽 也叫柴籠,將枝條捆扎成一束,按等高線水平淺埋入岸坡,適用于地下水埋藏淺的邊坡地區層栽 也稱灌叢墊,植物枝條的結構是交互成層或成排形狀,枝條組成籬笆狀,既可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布置,也可按不同的角度插栽。通常與其他結構(如土工布、石籠、堆石等)聯合使用(1)指出土壤生物邊坡修復技術采用的植物應具備的特征。(4分)(2)說明治理過程中三種生物邊坡修復技術聯合使用的主要目的。(6分)(3)分別說出RS和GIS技術在土壤生物邊坡修復中的具體應用。(4分)高一地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5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B D C D A B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B C A B D二、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16.(21分)(1)北方理論雪期長,南方短(緯度高,理論雪期長);理論雪期高值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青藏高原海拔高,理論雪期長;大興安嶺理論雪期最長。(每點1分,任答三點得3分)(2)平均理論雪期長的地區戶外滑雪場數量多(2分)。平均理論雪期長,積雪量大,積雪時間長;滑雪場運營時間長,經濟收益高;減少對人工造雪的依賴,滑雪場維護成本低等。(每點2分,原因任答兩點得4分)(3)冰雪經濟創造大量崗位,吸引外來務工人員遷入(2分);經濟環境和公共服務改善,吸引本地外出人口回流(2分);經濟發展增強區域吸引力,吸引外來投資者遷入(2分)。(4)南方氣候溫暖,降雪少,本地缺乏室外滑雪場(2分);南方室內滑雪場距離近,滑雪成本低(2分);南方人口多,都市經濟發達,滑雪體驗市場大(2分)。17.(20分)(1)2008年以來,中國與加勒比海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迅速;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其中出口額始終大于進口額;出口增長大于進口增長等。(每點2分,任答三點得6分)(2)主要進口礦產品和機械設備,進口產品種類較為集中;礦產品進口呈波動上升趨勢;機械設備進口呈波動下降的趨勢。(每點2分,特點任答兩點得4分)中國巨大市場需求與加勒比海地區優勢資源供給形成互補;中國經濟發展快,對礦產需求越來越大;中國工業能力逐漸增強,工業機械生產能力提高,進口需求減小。(每點2分,成因任答兩點得4分)(3)距離遠,運輸成本高(2分);靠近北美發達地區,出口商品與北美競爭大(2分);當地發展中國家政局穩定性差,風險高(2分)。18.(14分)(1)成活率高(環境適應性強);根系發達,邊坡修復能力強;生長速度快(生根速度快);對人類和環境安全等。(每點2分,任答兩點得4分)(2)可以確保邊坡植被水平和垂直結構合理,穩定邊坡和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治理效果(2分);不同手段可以互補,加快修復進程,縮短修復時間(2分);可在邊坡上種植多種植物,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強生態穩定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等(2分)。(3)利用RS技術,可以獲取邊坡的影像數據;監測邊坡植被覆蓋情況及其變化等。利用GIS技術,建立邊坡修復區域的地理數據庫;模擬和預測修復效果,制定合理的生態修復規劃方案;評估土壤侵蝕情況和修復效果;管理修復過程中的數據,提供修復策略調整的決策支持等。(每點2分,一種技術最多得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