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階段性調研監測歷 史 試 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學校、姓名、班級、座號、考號填涂在相應位置。2.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2B鉛筆(按填涂樣例)正確填涂;非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繪圖時,可用2B鉛筆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保持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圖1為《漢謨拉比法典》的部分規定。據此可知,《漢謨拉比法典》A.保護私有財產 B.重視商品貿易C.體現人文主義 D.保障公平正義2.在埃及圖特摩斯三世一位官員的墓葬中,發掘出邁錫尼的酒杯;在邁錫尼文明遺址中,也出土了很多刻有埃及阿蒙霍特普三世名字的器物。這可用來研究A.絲綢之路的興盛 B.古希臘文明的起源C.帝國疆域的擴展 D.東西方文明的交流3.圖2為阿茲特克人國家的都城特諾奇蒂特蘭示意圖。這表明阿茲特克人國家A.農業經濟高度發達B.軍事防御體系嚴密C.社會組織能力強大D.商業貿易往來頻繁4.12—13世紀,牛津、劍橋學院的圖書館僅限畢業生使用,教學群體以教會修士為主且課程側重神學研究;14——15 世紀,牛津、劍橋學院允許本科生使用藏書,非修士教師占比顯著提升,并增設具有本土特色的法學、醫學等科目。這一變化反映出A.民族國家的形成 B.藏書利用的普及C.神權統治的強化 D.高等教育的轉型5.1545 年到1800年,美洲出產了13.3 萬噸白銀,其中大部分流入歐洲。當歐洲白銀貨幣達到5萬余噸時就發生了通貨膨脹,而中國吸納世界白銀6萬余噸后,市場仍然穩定。導致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市場開放程度 B.經濟發展水平C.政府干預力度 D.國家治理方式6.18世紀,法國出現了許多篇幅更小、語言更通俗、傳播更快的小冊子,如伏爾泰的小說《老實人》,盧梭的小說《愛彌兒》、西耶斯的《第三等級是什么》和《論特權》等。它們取代大部頭哲學著作,風靡法國。這些小冊子的流行A.弱化了哲學著作的價值 B.瓦解了宗教神學的統治C.引發了文化形式的革新 D.促進了啟蒙思想的傳播7.18世紀上半葉,英國發生農業革命,包括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的建立、農業生產技術的革新、生產組織形式的改進、大批附著于土地的農民的“解放”。貴族和大地主是這場農業革命的發動者和參與者。據此可知,英國農業革命A.擴大了國內外商品市場 B.標志著農業現代化的實現C.加速了工業革命的到來 D.推動了資產階級議會改革8.19世紀40年代,經濟學家李斯特認為: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不適合德國,德國應該設置關稅,反對自由貿易、讓國家成為經濟發展的領導者。這一認識主要是基于德國A.四分五裂的政治環境 B.資本主義經濟相對落后C.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 D.專制主義傳統較為濃厚9.圖3 為非洲萊索托王國發行的紀念1880年“槍械戰爭”的郵票。郵票中用兩種語言(塞索托語和英語)寫道:“我打倒了白人,他跌倒在我的馬面前。”該郵票反映的主題是A.民主政治的追求 B.多元文化的融合C.非洲人民的抗爭 D.殖民體系的瓦解10.表1是1928—1938年蘇聯農業生產工具占比情況 (%)。據此可知,蘇聯表11928年 1932年 1937年 1938年春耕用 木犁 9.8 — — —馬犁 89.2 81.0 29.0 28.4拖拉機犁 1.0 19.0 71.0 71.5收獲用 長條及草慷 44.4 33.4 10.3 8.1馬拖割谷機 55.4 54.6 43.9 33.1拖拉機帶割谷 — 4.0 39.8 48.4A.產業結構趨于合理 B.計劃經濟體制弊端暴露C.集體農莊規模擴大 D.農業的現代化水平提升11.1917年,美國總統威爾遜說道:“我們要為世界最終的和平以及包括德國人民在內的全人類解放而戰;國家無論大小,人民無論何地,都有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府形式的權力。世界必須為民主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該言論體現美國意在A.倡導民族自決 B.維護弱小國家主權C.爭奪世界霸權 D.捍衛民主自由秩序12.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給英國民眾帶來了沉重的社會苦難和心理恐慌,造成社會群體間價值與情感的撕裂。1943 年,英國政府資助拍攝的電影《百萬同胞》中,人們放下大蕭條年代的社會分歧而投入戰爭事業,工人階級的優點也得到充分展現。這說明A.藝術服務戰時需求 B.經濟危機加劇社會分化C.文藝化解階級矛盾 D.影像作品記錄歷史原貌13.二戰后初期,戴高樂一度執行傳統的對德政策,力求通過某種國際安排肢解、削弱德國。1958年,他提出要建立“歐洲人的歐洲”,“如果不建立一個統一的、強大的歐洲,歐洲就將成為美蘇窺伺的地方,成為美蘇爭奪勢力范圍的戰場”。這一轉變A.旨在促進法德兩國和解 B.利于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C.反映了西方陣營的瓦解 D.源于歐洲民族意識的覺醒14.二戰后,巴西政府制定全國性發展計劃,強勢介入采礦、鋼鐵、化工等部門,并采取保護國內市場的政策。1956—1961年,政府基本完成目標計劃,建立了汽車、造船及重型電機等制造業,鋼鐵、化工、造紙等工業部門也發展迅速。這說明巴西A.政府主導工業化進程 B.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C.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D.照搬蘇聯經濟發展模式15. 1999年, 美國、英國、俄羅斯、中國等組成了二十國集團(G20)。表2是1999—2005 年 G20 會議議題(部分)。這反映出表2時 間 會 議 議 題1999年 全球區域經濟和金融形勢、國際金融體制改革方向等2000年 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和國際金融危機等2001年 9·11事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和打擊恐怖融資活動等2005年 實現世界經濟的平衡有序發展、布雷頓森林機構改革等A.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 B.非傳統安全威脅影響世界和平C.國際金融體系得到重塑 D.全球經濟治理需加強國際合作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6題14分,第17題15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 共55分。16. (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古代帝國的治理(1)指出圖4、圖5對應的古代世界的帝國名稱,并說明判斷依據。(6分)(2)說明兩大帝國在國家治理方面存在的相同問題以及它們是怎樣解決的。(8分)17. (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新發現”——據比利時畫家西奧多·加勒(1571—1633)繪制的版畫《新發現》提取圖片信息,對“新發現”進行解讀。(15分)18.(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格萊斯頓執政大事記威廉·格萊斯頓是英國19世紀下半葉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家之一,曾四次出任英國首相。他的執政舉措折射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社會的復雜性。1860年 推動簽訂《科布登——薛瓦利條約》,廢除保護性關稅,推動工業品和原料流通。1870 年 推行《初等教育法》,進行國民教育改革,建立政府資助的初等學校。1871年 推動工會合法化,承認工會的合法地位并保障工人結社權。1882年 出兵埃及并占領蘇伊士運河,確立英國對埃及的控制權。1886年提出《愛爾蘭自治法案》,主張成立愛爾蘭議會并給予有限自治權,但因自由黨內部分裂和保守黨反對,法案未獲下議院通過。————摘編自杰里米·布萊克《太英帝國3000年》(1)格萊斯頓的執政舉措體現了英國存在哪些矛盾 (6分)(2)對格萊斯頓的執政舉措進行簡要評價。(8分)19.(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二戰后的美國形象材料一 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宣布了美國“援助歐洲復興”的計劃。馬歇爾強調,如無大量額外的援助,歐洲就會“面臨性質非常嚴重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的惡化”。美國的責任“應該盡其所能,幫助歐洲恢復正常的經濟狀態,從而使自由制度賴以存在的政治和社會條件能夠出現”。英國外交大臣貝文公開贊揚馬歇爾演說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演說之一”,并呼吁美、英、法三國聯合起來。法國總統奧利奧爾向新聞界透露,法國準備“毫不遲疑”地參加歐洲經濟援助計劃。——摘編自方連慶《國際關系史 (戰后卷)》材料二(1)分別指出材料中塑造的美國形象,并說明史實依據。(8分)(2)影響美國形象的因素有哪些 (4分)高 一 階 段 性 調 研 監 測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說明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A 2. D 3. C 4. D 5. B 6. D 7. C 8. B 9. C10. D 11. C 12. A 13. B 14. A 15. 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6題14分,第17題15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 共55分。16. (14分)(1)圖4為亞歷山大帝國。判斷依據:從時間看,公元前4世紀;都城為巴比倫;擴張路線是從馬其頓出發,向東進軍至印度河流域。圖5為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判斷依據:從時間看,全盛時期出現于公元6世紀;都城為君士坦丁堡;擴張路線從君士坦丁堡出發,向西擴張。(6分)(2)問題: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疆域遼闊;統治區域內的民族眾多。(2分,任答一點即可)解決措施:亞歷山大帝國:宣布君權神授,將政治、經濟大權集于一身;地方實行行省制度;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4分,任答兩點即可)拜占庭帝國:修訂完善羅馬法;利用宗教加強統治。(2分,任答一點即可)17. (15分)解讀:地圖、羅盤等信息,反映了新航路開辟,歐洲人“發現美洲”,使人類歷史由分散走向整體。(4分)印刷機反映了印刷術的傳入和使用,助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人文主義思想不斷傳播,推動思想解放。(4分)火炮、盔甲等信息反映軍事技術的進步和戰爭沖突,是歐洲殖民擴張、爭奪海上霸權的武力工具,重塑全球政治格局。(4分)蒸餾裝置反映歐洲科學革命的興起,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促進了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的開展。(4分)機械鐘反映了歐洲對“秩序、效率”的追求,增強了人們的時間觀念,推動了工業社會的到來。(4分)(任答三個角度,每個角度4分,共12分)這幅版畫展現的地理、科技、文化等領域的突破,體現了“人的發現”與“世界的發現”,推動歐洲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轉型。(3分)18. (14分)(1)矛盾:重商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矛盾;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或勞資矛盾);宗主國與殖民地的矛盾;不同政黨之間的矛盾或政黨內部矛盾。(6分,任答三點即可)(2)評價:廢除保護性關稅,實行自由主義政策,推動英國工業品出口,有利于鞏固英國“世界工廠”地位;進行教育改革,提升勞動力素質,適應工業化需求;推動工會合法化,賦予工人一定權利,緩和社會矛盾;加強對殖民地的統治,維護殖民霸權。格萊斯頓的執政舉措本質上是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和英國的國家利益,給殖民地帶來災難。(8分)19. (12分)(1)形象:在美國人和西歐人眼中,美國是世界領導者形象、國際援助者。(2分)依據:美國實行杜魯門主義、實行馬歇爾計劃。(2分)形象:在蘇聯人和第三世界人民眼中,美國是世界和平破壞者、霸權主義者、殖民主義者。(2分)依據:美國發動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2分)(2)影響因素:國家利益、國家綜合國力、意識形態、國際形勢的變化等。(4分)評分說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參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得分不能超過該題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