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浙江省寧波市鄞江中學高三5月模擬地理試卷(2025·鄞州模擬)2024年世界地球日主題為“我們的能源,我們的星球”,呼吁人們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共同守護地球的綠色未來。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新增585吉瓦(百萬千瓦),占全球新增電力裝機容量的92.5%,其中太陽能和風能占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的96.6%。完成下面小題。1.2024年全球新增電力裝機容量的主體是可再生能源,主要原因是( )A.徹底解決全球能源短缺問題B.我國的太陽能風能裝機發展迅速C.傳統化石能源資源徹底枯竭D.區域能源供需格局發生根本變化2.太陽能和風能成為可再生能源發展主力,主要得益于( )①全球日照和風力資源分布均勻 ②技術進步,降低開發成本③各國碳中和政策推動 ④其他可再生資源短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25·鄞州模擬)煤炭的形成是植物殘體在特定地質條件下經過長期演化的結果,其演化過程為:泥炭(未完全煤化)→褐煤(低煤化程度)→煙煤(中等煤化程度)→無煙煤(高煤化程度),古生代的石炭紀和二疊紀是全球重要的成煤期,占全球總儲量的50%以上,形成的煤種以煙煤和無煙煤為主。下圖是成煤作用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3.形成煙煤無煙煤過程中的地質條件是( )A.低溫低壓 B.低溫高壓 C.高溫高壓 D.高溫低壓4.石炭紀成煤植物的主要類型是(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類植物 D.海洋藻類5.無煙煤屬于( )A.噴出巖 B.侵入巖 C.變質巖 D.沉積巖(2025·鄞州模擬)2024年我國貨物運輸呈現“總量穩增、結構優化”的特征,下表為不同運輸方式的貨運量及周轉量數據(注:貨運周轉量=貨運量×運輸距離)。完成下面小題。運輸方式 貨運量(億噸) 同比增長(%) 貨運周轉量(億噸公里) 同比增長(%)甲 418.8 3.8 76847.5 3.9乙 98.1 4.7 141422.9 8.8丙 51.7 2.8 35861.9 -1.6丁 0.08982 22.1 353.9 24.8管道 9.5 -0.5 7461.9 2.16.貨運量最大與貨運周轉量最大的運輸方式分別是( )A.公路 水路 B.公路 民航C.鐵路 水路 D.鐵路 公路7.形成最大貨運量與最大貨運周轉量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 )①公路運輸的網絡密度高,適合短途分散運輸②水路運輸的單位能耗低,適合大宗貨物長途運輸③鐵路運輸受限于線路布局,靈活性不足④民航運輸的時效性強,貨值高但運量極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5·鄞州模擬)下圖為北京市近年來中心區(東城、西城、海淀、朝陽、豐臺、石景山)和近郊區(大興、通州、昌平、順義、門頭溝、房山)的常住人口變化。完成下面小題。8.中心區常住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就業困難 B.環境惡化 C.政策疏解 D.交通擁堵9.北京市人口空間再配置對城市發展的直接影響是( )A.降低遠郊區的環境承載力 B.優化近郊區人口性別結構C.促進中心區土地資源開發 D.減少中心區道路交通擁堵(2025·鄞州模擬)2025年量產鈉離子電池,打破了資源的邊界,將鈉離子電池推向大規模量產,憑借鈉資源的豐富儲量,將有效降低對鋰資源的依賴,推動能源利用從‘單一資源依賴’邁向‘能源自由’。下圖是中國鈉資源前三的省區和鈉離子電池企業前三的省區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10.廣東、浙江、江蘇建設鈉電池企業的主要優勢條件是( )A.鈉鹽資源豐富,原料運輸成本低B.水能資源充足,電力價格低廉C.科研實力強,新能源技術人才多D.土地租金低,政府環保限制少11.我國大力發展鈉離子電池對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意義是( )A.完全替代鋰電,解決鋰資源枯竭問題B.降低對進口鋰礦依賴,保障能源安全C.減少電池生產中的碳排放,改善大氣質量D.提升儲能技術國際競爭力,壟斷市場(2025·鄞州模擬)下表是2018-2022五年中國主要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的產量,以及中國糖的產量和進口量。完成下面小題。數量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甘蔗產量(萬噸) 10338.13 10666.38 10812.1 10938.81 10809.71甜菜產量(萬噸) 893.32 785.09 1198.4 1227.29 1127.66糖產量(萬噸) 1486.75 1449.74 1431.3 1389.39 1198.77糖進口量(萬噸) 527 567 526.93 339.01 28012.關于上表中的這五年,描述正確的是( )A.甘蔗產量逐年下降,導致糖產量也逐年下降B.甜菜產量波動變化,對糖產量增長沒有貢獻C.糖進口量逐年增加,說明需求缺口不斷擴大D.甘蔗產量有所下降,但仍是我國生產糖的最主要原料13.中國甜菜產量相對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耕地面積不足 B.種植成本較高C.水資源短缺 D.機械化水平低14.推測我國甘蔗和甜菜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及糖的主要進口國組合正確的是( )A.廣西 內蒙古 巴西 B.四川 新疆 古巴C.廣東 黑龍江 泰國 D.云南 甘肅 印度(2025·鄞州模擬)下圖為2023年6—9月三峽水庫日均出入庫流量及水位過程線。一般而言,入庫流量受外界來水影響大,波動較顯著;出庫流量可通過人為調控,相對穩定;水位過程線與水庫蓄放水直接相關。2023年6—8月三峽水庫平均運行水位154.14米,較近5年均值偏高約5米。完成下面小題。15.判斷m、n、p三條線分別是( )A.入庫流量、出庫流量、水位過程線B.水位過程線、入庫流量、出庫流量C.出庫流量、入庫流量、水位過程線D.入庫流量、水位過程線、出庫流量16.2023年6—8月三峽水庫平均運行水位偏高,推測長江上游來水( )A.偏枯 B.偏豐 C.正常 D.易洪(2025·鄞州模擬)斷層形態多樣,如果破裂面兩側巖塊的運動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斷層面,那么這種斷層叫走向滑動斷層,簡稱走滑斷層或平推斷層。如果兩側巖塊沿斷層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對運動,則是傾向滑動斷層。其中,上盤相對下盤(斷層面傾斜時,斷層面上部的巖塊稱為上盤,下部的稱為下盤)向下運動的傾向滑動斷層是正斷層;反之是逆斷層。下圖是斷層形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7.關于斷層主要受力情況分析正確的是( )A.正斷層——水平擠壓 B.逆斷層——垂直拉伸C.平推斷層——垂直拉伸 D.逆斷層——水平擠壓18.關于逆斷層說法正確的是( )A.出現在歐亞板塊和美洲板塊交界處B.逆斷層的附近常有褶皺構造出現C.出現在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交界處D.大西洋中脊附近多為逆斷層構造(2025·鄞州模擬)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是全球海洋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由海水密度差異驅動,在調節全球氣候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AMOC的海水在表層由南向北流動,將低緯度的溫暖海水輸送到高緯度地區;到高緯度海區后,海水因冷卻、鹽度增加等導致密度增大而下沉,深層則把更冷的海水向南輸送,如此循環往復。完成下面小題。19.當AMOC強度減弱時,下列關于全球大氣環流的影響,說法正確的是( )A.副熱帶高氣壓帶增強 B.副極地低氣壓帶減弱C.中緯西風帶風力減弱 D.極地東風帶風力減弱20.AMOC減弱可能會導致北大西洋沿岸國家( )A.農業生產的熱量條件改善 B.沿海地區風暴潮災害減少C.漁業資源分布發生了變化 D.人口向內陸地區遷移加劇21.在研究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時,需要獲取其海水流動路徑和速度數據,下列地理信息技術中,最適宜的是( )A.RS B.GNSS C.GIS D.AI(2025·鄞州模擬)焚風是盛行風越過山脈在背風坡下沉增溫形成的風,具有“干熱”性質,其成因是濕絕熱垂直遞減率和干絕熱垂直遞減率的不同。濕絕熱垂直遞減率是有水汽凝結時的空氣垂直遞減率,干絕熱垂直遞減率是無水汽凝結時的空氣垂直遞減率。下圖是焚風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22.濕絕熱垂直遞減率和干絕熱垂直遞減率的不同及成因是( )A.濕絕熱垂直遞減率大,水汽凝結釋放熱量B.濕絕熱垂直遞減率大,水汽凝結消耗熱量C.濕絕熱垂直遞減率小,水汽凝結釋放熱量D.濕絕熱垂直遞減率小,水汽凝結消耗熱量23.下列地理現象與焚風效應關系密切的是( )A.東非高原熱帶稀樹草原 B.內蒙古高原的溫帶草原C.澳大利亞東部熱帶雨林 D.東南太平洋沿岸的荒漠(2025·鄞州模擬)等太陽高度線 是球面上太陽高度角相等的點連成的閉合曲線,下圖是某日浙江一高中學生在手表時間6:00時繪制的等太陽高度線圖(0°,30°是等太陽高度),P是此時的太陽直射點,P和M在同一緯線上,N點所在虛線是北半球緯線圈。完成下面小題。24.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是( )A.15°N,150°W B.15°S,30°EC.5°N,150°W D.5°S,30°E25.關于圖中各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M、N的正午太陽高度一樣 B.P、N的正午太陽高度一樣C.M、N的晝夜長短一樣 D.P、M的晝夜長短一樣26.(2025·鄞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南非共和國位于非洲最南端,陸地徑流輸入,冬季降水集中,短時強降雨沖刷陸地營養鹽入海,補充表層水域養分,刺激浮游生物短期暴發,每年5-7月,數十億沙丁魚隨寒流遷徙至開普敦海域,單季漁獲量可達20萬噸,因此開普敦漁業資源十分豐富。下圖為南非地域簡圖。材料二:開普敦漁業發達,擁有現代化漁業基礎設施,配備-25℃超低溫冷庫(容量10萬噸)和自動化加工線,高效的冷鏈物流網絡。南非遠洋捕撈漁船配備聲吶探魚系統和衛星導航,捕撈效率比傳統方式提高3倍。深加工產業魚糜、罐頭和魚油加工廠集群化發展,附加值產品占總產值的40%。但近年來也存在漁業資源衰退,產業鏈結構失衡等問題。材料三:開普敦漁業發展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包括:過度捕撈,資源衰退 ,環境污染,棲息地破壞,水溫與洋流變化,全球變暖導致本格拉上升流減弱,影響浮游生物繁殖,沙丁魚遷徙路徑偏移,漁獲量波動加劇資源短缺 。產業鏈結構失衡,加工技術滯后,深加工產品附加值占比僅40%,且依賴出口市場導致抗風險能力弱。(1)分析開普敦每年5-7月漁業資源豐富的自然原因。(2)闡述開普敦漁業產業發達的社會經濟原因。(3)針對南非漁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27.(2025·鄞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獨庫公路,即217國道‘獨山子至庫車’天山路段。獨庫公路北起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縱貫天山南北,南端連接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市,全長561公里。由于大半以上地段橫亙崇山峻嶺、穿越深川峽谷,連接了眾多民族聚居區,因此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縱貫天山脊梁的景觀大道”。獨庫公路地形特殊,急彎陡坡較多,有280多公里的路段在海拔2000米以上,受天山山區冬季降雪、結冰等自然因素影響,一年僅開放不到五個月,每年9月底到次年6月初會實行長達7個多月的冬季交通管制。材料二下圖是獨庫公路以及所在區域的降水分布圖。(1)獨庫公路水汽的主要來源: 風從 洋帶來水汽,獨庫公路降水空間分布的特點: 。(2)從氣候角度分析獨庫公路每年有長達7個月冬季交通管制的原因。(3)分析獨山子和庫車降水差異的原因。28.(2025·鄞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若爾蓋濕地位于青藏高原東緣(32°N-34°N,101°E-103°E),平均海拔3500米,年均溫1.4℃,年降水量560—860毫米。該區域地勢平坦,黃河支流黑河、白河蜿蜒其間,形成連片草原、草甸與泥沼。其中高寒草原分布于海拔3800米以上坡地,植被以紫花針茅為主,覆蓋度40%~60%;高寒草甸分布于河岸階地,優勢種為高山嵩草,覆蓋度80%~95%;泥炭沼澤集中在黑河下游洼地,泥炭層厚度達4—9米,有機質含量超60%。近年來,部分區域因過度放牧和排水墾殖,草甸退化率達23%,泥炭地萎縮面積超150平方公里。材料二潛育化作用是指由于長期積水或地下水位過高,土壤剖面下部水多氧少,大量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較多的還原性物質,使下層土壤長期處于還原狀態的作用。泥沼是潛育化過程的主要載體,其特殊的水文和生物條件為潛育化提供了基礎。材料三下圖是若爾蓋濕地位置和區域圖(1)從植被類型和水分條件角度,說明若爾蓋高寒草原與高寒草甸的差異。(2)分析泥沼是潛育化過程的主要載體的原因。(3)指出若爾蓋濕地生態退化的主要人為原因。(4)寫出濕地恢復的至少兩個評價指標,并說出選擇的理由。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B【知識點】新能源開發與利用【解析】【點評】清潔能源,即綠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夠直接用于生產生活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生物能(沼氣)、地熱能(包括地源和水源)、海潮能這些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日益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國家。1.A.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只能緩解全球能源短缺問題,不能徹底解決,A錯誤。B.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尤其是太陽能風能裝機發展迅速,為全球新增電力裝機容量的主體,B正確。C.全球范圍內的傳統化石能源資源并未徹底枯竭,C錯誤。D.“區域能源供需格局發生根本變化”并非2024年全球新增電力裝機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主要原因,且“根本變化”表述過于絕對,當前化石能源仍在能源結構中占重要地位,D錯誤。故答案為:B。2.全球日照和風力資源分布并不均勻,受地理緯度、地形、氣候等因素影響,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該選項與實際情況不符,①錯誤;隨著科技進步,能源的開發成本不斷下降,②正確;隨著世界對環境的重視,各國推行碳中和政策,所以大力發展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③正確;局部地區的水能等可再生資源也較豐富,并不短缺,④錯誤,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3.C4.C5.C【知識點】地質年代表與地球演化史;礦物與巖石【解析】【點評】地殼演化史中,動物界發展階段:元古代為動物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期階段;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為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古生代泥盆紀為魚類時代;古生代石炭紀和二疊紀為兩棲動物時代;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為爬行動物時代;新生代第三紀為哺乳動物時代;新生代第四紀為人類時代。植物界發展階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奧陶紀為海生藻類時代;古生代志留紀至石炭紀為陸上孢子植物時代;古生代二疊紀至中生代侏羅紀為裸子植物時代;中生代白堊紀以來為被子植物時代。3.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從泥炭到褐煤主要是成巖作用,而從褐煤到煙煤、無煙煤是變質作用。在變質作用中,通常需要高溫高壓的環境,使得煤炭的煤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從而形成中等煤化程度的煙煤和高煤化程度的無煙煤,ABD錯誤,C正確。故答案為:C。4.C.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古生代石炭紀時,蕨類植物繁盛,蕨類植物高大茂密,大量的蕨類植物遺體堆積,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形成煤炭,蕨類植物是當時的主要成煤植物,C正確。AB.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裸子植物繁盛于中生代,不是石炭紀成煤的主要植物,AB錯誤。D.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成煤首先要泥炭化作用,通常發生于陸地環境,而海洋藻類為海洋環境,D錯誤。故答案為:C。5.C. 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無煙煤是在高溫高壓的變質作用下,由褐煤等進一步變質形成的,屬于變質巖,C正確。AB.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噴出巖和侵入巖都屬于巖漿巖,是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無煙煤不是巖漿巖,AB錯誤。D.沉積巖是由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形成的,無煙煤不是沉積巖,D錯誤。故答案為:C。【答案】6.A7.A【知識點】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解析】【點評】鐵路運輸具有安全高、速度快、運距長、運力大、成本低等優點;缺點是建設成本高,靈活性較差,適于運輸量大、笨重、長途、不急需的貨物。公路運輸的優點是機動靈活,適應性強,可實現“門到門”直達運輸;缺點是運量小,運輸成本高,適于運送短途、量小、急需的貨物。水路運輸的優點是成本低、大批量、遠距離的運輸;缺點是速度慢,受自然條件影響大,適于運送量大、笨重、不急需、長途的貨物。航空運輸優點是速度最快;缺點是運量最小,費用高,成本高,受天氣影響大,適于運送長途、量小、貴重、急需的貨物。6.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甲貨運量418.8億噸最大,公路運輸靈活,貨運量相對大,可判斷甲是公路;乙貨運周轉量141422.9億噸公里最大,水路運輸適合大宗貨物長途運輸,周轉量大,可判斷乙是水路;鐵路運輸靈活性差,貨運周轉量次于水路;民航運輸的時效性強,貨值高但運量極小,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7.根據上題分析可知,最大貨運量為公路,最大貨運周轉量為水運。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水路運輸單位能耗低,適合大宗貨物長途運輸,運輸距離長,所以周轉量大,②合理;公路運輸網絡密度高,適合短途分散運輸,所以貨運量大但運輸距離短,周轉量不是最大,①合理;題目討論的是公路和水路的差異,與鐵路和民航無關,即與③④無關, 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答案】8.C9.D【知識點】人口遷移的影響;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解析】【點評】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氣候、淡水、土壤、礦產資源、自然災害等。社會經濟因素有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政策、政治、軍事等。其中經濟因素中就業機會和收入水平是影響當前人口遷移的最主要的因素。8.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北京市中心區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就業并不困難,A錯誤。B.北京中心城區并未出現環境惡化,B錯誤。C.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近年來北京市中心城區人口規模持續下降,而近郊區人口規模不斷上升,其根本原因是北京市積極疏解非首都功能,鼓勵部分人口與產業轉移至近郊乃至更遠區域,C正確。D.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交通擁堵不是中心區常住人口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D錯誤。故答案為:C。9.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北京市人口空間再配置是遷入到近郊區,對遠郊區的環境承載力影響不大,A錯誤。B.人口空間再配置對優化近郊區人口性別結構影響較小,B錯誤。C.中心區常住人口減少不會促進中心區的土地資源開發,C錯誤。D.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心城區人口外移后,直接帶來的突出影響是中心城區人口密度下降、車流量減少,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交通擁堵問題,D正確。故答案為:D。【答案】10.C11.B【知識點】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解析】【點評】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動力、水源、交通運輸、勞動力、市場、政府政策、環境因素、區域產業基礎和生產協作條件等。一般來說,市場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不同的工業部門所要考慮的因素是不同的,有原料指向型、市場指向型、動力指向型、勞動力指向型和技術指向型等。10.C.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廣東、浙江、江蘇均為我國經濟發達、科技水平高的省份,擁有強大的科研實力和新能源技術人才儲備,這是其發展高技術產業的核心優勢,C正確。A.鈉資源豐富的省是青海、新疆、內蒙古,不是廣東、浙江、江蘇,A錯誤。BD.水能資源和土地租金不是廣東、浙江、江蘇這些發達省份的主要優勢,BD錯誤。故答案為:C。11.A.根據材料“打破資源邊界”“降低對鋰資源的依賴”,說明發展鈉電池的意義在于緩解鋰資源的壓力,而非完全替代鋰電,A錯誤。B.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我國鋰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鈉資源儲量豐富,發展鈉電池可減少關鍵礦產的進口風險,保障能源安全,B正確。C.碳排放與題干無關,未提及環保,C錯誤。D.壟斷市場非可持續發展目標,D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12.D13.B14.A【知識點】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解析】【點評】農業區位因素包括自然區位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科技等)。市場需求決定著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與冷藏保鮮技術條件的發展,使農產品的市場(銷售范圍)在地域上大為擴展。12.A.根據表格信息可知,甘蔗產量從2018年的10809.71萬噸降至2022年的10338.13萬噸,但糖產量并未逐年下降,A錯誤。B.甜菜作為原料之一必然有貢獻,只是貢獻比例較小,B錯誤。C.進口量并非逐年增加(如2021年567萬噸→2022年527萬噸,下降),C錯誤。D.根據表格信息可知,甘蔗產量雖下降,但2022年仍達10338.13萬噸,遠超甜菜(893.32萬噸),且甘蔗出糖率高于甜菜,因此甘蔗是制糖最主要原料,D正確。故答案為:D。13.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北方耕地面積廣闊,甜菜主產區地廣人稀,耕地并非限制因素,A錯誤。B.甜菜種植需輪作、耐寒品種培育及機械化收割,成本高于甘蔗;甘蔗可多年生,且南方氣候適宜,單位面積產量更高,B正確。C.甜菜主產區(如新疆)確實缺水,但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區水資源相對充足,非唯一原因,C錯誤。D.甜菜種植機械化程度較高,實際機械化水平并非主要限制,D錯誤。故答案為:B。14.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廣西是中國最大甘蔗產區,內蒙古是甜菜主產區,巴西是全球最大糖出口國(占中國進口糖主要來源),A正確。B.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四川非甘蔗主產區(熱量不足);新疆是甜菜主產區,但古巴糖出口量遠低于巴西,B錯誤。C.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廣東甘蔗種植面積次于廣西;黑龍江是甜菜主產區,但泰國出口量不及巴西,C錯誤。D.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云南甘蔗產量第二,但甘肅甜菜種植較少;印度糖出口不穩定,非中國主要進口國,D錯誤。故答案為:A。【答案】15.A16.A【知識點】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解析】【點評】入庫流量若大于出庫流量,則水位上升;入庫流量若小于出庫流量,則水位下降;入庫流量等于出庫流量,水位應該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15.材料說明“入庫流量受外界來水影響大,波動較顯著”,因此m線應為波動明顯的線。材料提到“出庫流量可通過人為調控,相對穩定”,因此n線應為相對平穩的線。水位與水庫蓄放水直接相關,其變化趨勢介于入庫和出庫之間,m為入庫流量,n為出庫流量,p為水位過程線,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16.材料提到“2023年6—8月三峽水庫平均運行水位154.14米,較近5年均值偏高約5米”,說明水庫蓄水量增加。水庫水位偏高通常有兩種原因:來水偏豐:入庫流量大,水庫需蓄水調控。來水偏枯:水庫減少出庫流量以保障供水。結合上題,出庫流量(n線)穩定且偏低,說明水庫減少放水,可能是因上游來水偏枯,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答案】17.D18.B【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斷層【解析】【點評】當巖層受壓力和張力作用時,就會發生彎曲變形,形成褶皺。當巖層所受的力超過了巖層所能承受的強度,巖體就會破裂;只有當斷裂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錯動、位移時,才稱之為斷層。斷層常常形成谷地或陡崖,上升的巖塊形成斷塊山(塊狀山地),如泰山、廬山等。相對下降的巖塊常形成谷地和低地,如渭河平原。17.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正斷層是上盤相對下盤向下運動,是垂直拉伸作用形成,而非水平擠壓,A錯誤。BD.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逆斷層是上盤相對下盤向上運動,是水平擠壓作用使巖層向上逆沖形成,不是垂直拉伸,B錯誤,D正確。C.平推斷層是破裂面兩側巖塊在水平方向運動,是水平剪切或水平拉張作用形成,不是垂直拉伸,C錯誤。故答案為:D。18.B.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逆斷層是巖層受水平擠壓形成,水平擠壓易使巖層彎曲變形形成褶皺構造,所以逆斷層附近常有褶皺構造出現,B正確。ACD.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歐亞板塊和美洲板塊交界處、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交界處、大西洋中脊,主要是生長邊界,多為張裂拉伸作用形成的正斷層,不是逆斷層,ACD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19.A20.C21.B【知識點】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海水的性質及作用【解析】【點評】RS(遙感)主要用于獲取信息;GPS(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于三維空間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于處理空間數據,進行地理事物的查詢、分析、模擬和評估。其功能差異可簡單地理解為:RS負責拍片,解決是什么的問題;GPS負責找位置,解決在哪里的問題;GIS如人腦,負責存儲和處理信息,解決為什么、怎么樣、如何辦的問題。19.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AMOC強度減弱,向北輸送的暖海水減少,南部低緯區熱量更豐富,向北輸送的氣流增強,副高區域下沉氣流增強,副熱帶高壓增強,A正確。B.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AMOC將溫暖海水輸送到高緯度地區,當AMOC強度減弱時,高緯度地區海水冷卻下沉等過程減弱,副極地地區上升氣流增強,副極地低氣壓帶增強,B錯誤。C.副熱帶高壓與副極地低壓增強,導致中緯度氣壓差增大,中緯西風帶勢力增強,C錯誤。D.副極地低氣壓帶勢力增強,與極地高氣壓帶之間的氣壓差增大,極地東風帶風力增強,D錯誤。故答案為:A。20.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AMOC減弱,輸送到北大西洋沿岸的溫暖海水減少,北大西洋沿岸國家農業生產的熱量條件變差,而不是改善,A錯誤。B.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AMOC減弱,海洋環境變化可能導致沿海地區風暴潮災害增加而不是減少,因為海洋環流變化會影響海洋動力環境,B錯誤。C.AMOC減弱會改變海洋環境,影響海水溫度、營養物質分布等,進而使漁業資源分布發生變化,C正確。D.AMOC減弱主要影響海洋環境和氣候,不會直接導致北大西洋沿岸國家人口向內陸地區遷移加劇,D錯誤。故答案為:C。21.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RS主要是通過傳感器從遠距離獲取地物的電磁波信息,不能直接獲取海水流動路徑和速度數據,A錯誤。B.GNSS可以通過在海上布置浮標等設備,利用衛星定位技術,精確測定浮標的位置變化,從而計算出海水流動路徑和速度數據,B正確。C.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GIS主要是對地理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分析、管理等,不能直接獲取海水流動的路徑和速度數據,C錯誤。D.AI是通過算法等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預測等,不能直接獲取海水流動的原始數據,D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22.C23.D【知識點】大氣的垂直分層;地方性分異規律【解析】【點評】某些地區由于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響,往往表現出與水平地域分異規律、垂直地域分異規律不相吻合的現象,稱為非地帶性分異規律。非地帶性分異現象的影響因素有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例如,赤道穿過的東非高原由于地勢高,氣溫較低,降水較少,缺少形成熱帶雨林帶的條件而發育了熱帶草原帶;馬達加斯加島東岸位于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降水豐沛,厄加勒斯暖流增溫增濕,因此發育了熱帶雨林帶;南緯60°附近幾乎全部是海洋,因而缺少亞寒帶針葉林帶和苔原帶。22.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濕絕熱垂直遞減率是有水汽凝結時的空氣垂直遞減率,干絕熱垂直遞減率是無水汽凝結時的空氣垂直遞減率。水汽凝結時會釋放熱量,使得氣溫垂直遞減率變小,因此濕絕熱垂直遞減率小,C正確,ABD錯誤。故答案為:C。23.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東非高原熱帶稀樹草原的形成主要是因為高原地形,海拔高,氣溫相對較低,對流較弱,降水相對較少,并非焚風效應導致,A錯誤。B.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內蒙古高原的溫帶草原主要是距海遠、降水較少形成,和焚風效應關系不大,B錯誤。C.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澳大利亞東部熱帶雨林是受東南信風的迎風坡、東澳大利亞暖流增溫增濕等因素形成,不是焚風效應,C錯誤。D.東南太平洋沿岸的荒漠,如南美洲西海岸的阿塔卡馬沙漠,在安第斯山脈的背風坡地區,盛行西風越過安第斯山脈后下沉增溫,形成焚風,加劇了干旱程度,與焚風效應關系密切,D正確。故答案為:D。【答案】24.A25.D【知識點】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解析】【點評】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極點附近出現極晝;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該半球晝變長、夜變短。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離太陽直射點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變化規律:二分日,太陽正東升、正西落;太陽直射在北半球,除極晝極夜區外,東北升、西北落;太陽直射在南半球,除極晝極夜區外,東南升、西南落。24.BD.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北京時間(120 E地方時)為6:00時,太陽直射點P地方時為12:00,結合選項A中150 W,120 E與150 W經度差270 ,時差18小時,120 E為6:00時,150 W為前一天12:00,符合直射點地方時12:00。若直射點經度為30 E,與北京時間(120 E)時差為(120 30)÷15=6小時,但此時30 E地方時應為6 6=0時,不是12:00,不符合直射點地方時,BD錯誤。AC.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P點經度為150°W,M、N點太陽高度為同為0度,可推測兩點緯度相同,且同為6時日出時間,晝夜平分。由圖可知,N點所在緯線圈的太陽高度差為30°,且位于北半球,推測N點的緯度為15°N,M為15°N。因為P和M在同一緯線上,所以P點緯度為15°N,A正確,C錯誤。故答案為:A。25.A.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正午太陽高度H=90 |φ δ|(φ為當地緯度,δ為直射點緯度)。根據材料信息可知,M、N緯度不同,φ不同,正午太陽高度不同,A錯誤。B.P是直射點,緯度為δ,N緯度與δ不同,|φ δ|不同,正午太陽高度不同,B錯誤。C.M、N緯度不同,晝夜長短由緯度決定,緯度不同則晝夜長短不同,C錯誤。D.根據圖示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P、M在同一緯線上,同一緯線晝夜長短相同,D正確。故答案為:D。26.【答案】(1)5-7月是南半球冬季,東南信風離岸風加強,沿岸上升流加強;西風增強,本格拉寒流增強北擴,低溫海水適宜沙丁魚生存;本格拉寒流和厄加勒斯暖流交匯,海水擾動增強,富含營養鹽的冷水上泛;5-7月是南半球冬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流攜大量陸地營養鹽入海;沿海等深線稀疏,大陸架淺而廣,海水光照豐富;冬季受西風帶控制,多陰雨天氣,海水表層溫度下降。(2)漁業資源豐富;漁業基礎設施完善;高效的冷鏈物流;先進的遠洋捕撈技術;深加工產業集群;市場需求大。(3)配額制度,限制過度捕撈;季節性休漁;禁止底拖網等破壞性作業,恢復棲息地;強化工業廢水排放監管;推廣人工養殖;提高深加工技術;形成捕撈、加工、貿易全產業鏈;拓展新市場。【知識點】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業發展的方向與措施【解析】【分析】(1)開普敦每年5-7月漁業資源豐富的自然原因可以從盛行風、上升流、寒暖流交匯、降水量、光照條件、海水溫度等角度分析。5-7月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是南半球的秋冬季,此時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強盛,開普敦位于大陸西岸,受東南信風離岸風增強的影響,上升補償流增加,攜帶大量營養鹽類促進浮游生物生長,吸引魚群,形成漁場;此時氣壓帶風帶南移,南半球西風帶勢力增強,導致本格拉寒流增強北擴,寒流降溫作用使得海水溫度降低,適宜沙丁魚生存;開普敦位于此時寒暖流的交匯處,海水發生攪動,營養物質上泛,餌料充足,吸引魚群;5-7月受濕潤西風影響大,降水量大且相對集中,河流徑流量大,攜帶大量陸地營養鹽入海;據圖示信息可知開普敦沿海等深線稀疏,說明大陸架淺而廣,海水較淺,海水光照豐富;南半球秋冬季節時西風增強,多陰雨天氣,太陽輻射不足,且秋冬季節時海水水溫較低,有利于屬于冷水魚的沙丁魚生存。(2)開普敦漁業產業發達的社會經濟原因可以從漁業資源、基礎設施、冷鏈物流、捕撈技術、產業集群、市場需求等角度分析。據上題分析可知開普敦沿海地區漁業資源豐富;擁有現代化漁業基礎設施,說明漁業基礎設施完善;配備-25℃超低溫冷庫(容量10萬噸),高效的冷鏈物流網絡,說明魚產品運輸及冷藏保鮮技術先進;南非遠洋捕撈漁船配備聲吶探魚系統和衛星導航,捕撈效率比傳統方式提高3倍,說明南非擁有先進的遠洋捕撈技術;有自動化加工線,說明深加工產業相對發達;沙丁魚品質好,產量大,國際和國內市場廣闊。(3)南非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可以從配額制度、季節性休漁、濕地恢復、環境監督、深加工、產業鏈等角度分析。過度捕撈導致漁業資源區域枯竭,為此應限制捕撈,進行季節性休漁;針對棲息地破壞問題,應禁止破壞海洋生物棲息地的行為,例如禁止底拖網等破壞性作業;針對環境污染問題,應加強對生產生活污水排海的監控與監管;可利用近海及遠海的海洋空間資源進行人工養殖;延長漁業產品的產業鏈,提高產品經濟附加值,發展漁業全產業鏈,形成捕撈、加工、貿易的全產業鏈;樹立漁業品牌,加強產品宣傳,拓展新市場。【點評】世界大漁場的成因有兩大類,一是寒暖流交匯處,二是有上升補償流的地區。寒暖流交匯的海區,海水受到擾動,可以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兩種洋流匯合還可以形成“水障”,阻礙魚類游動,使得魚群集中,易于形成大的漁場,如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和北海漁場;在秘魯附近海區,受離岸的東南信風影響,深層海水上涌把大量的營養物質帶到表層,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秘魯漁場。(1)5-7月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是南半球的秋冬季,此時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強盛,開普敦位于大陸西岸,受東南信風離岸風增強的影響,上升補償流增加,攜帶大量營養鹽類促進浮游生物生長,吸引魚群,形成漁場;此時氣壓帶風帶南移,南半球西風帶勢力增強,導致本格拉寒流增強北擴,寒流降溫作用使得海水溫度降低,適宜沙丁魚生存;開普敦位于此時寒暖流的交匯處,海水發生攪動,營養物質上泛,餌料充足,吸引魚群;5-7月受濕潤西風影響大,降水量大且相對集中,河流徑流量大,攜帶大量陸地營養鹽入海;據圖示信息可知開普敦沿海等深線稀疏,說明大陸架淺而廣,海水較淺,海水光照豐富;南半球秋冬季節時西風增強,多陰雨天氣,太陽輻射不足,且秋冬季節時海水水溫較低,有利于屬于冷水魚的沙丁魚生存。(2)據上題分析可知開普敦沿海地區漁業資源豐富;擁有現代化漁業基礎設施,說明漁業基礎設施完善;配備-25℃超低溫冷庫(容量10萬噸),高效的冷鏈物流網絡,說明魚產品運輸及冷藏保鮮技術先進;南非遠洋捕撈漁船配備聲吶探魚系統和衛星導航,捕撈效率比傳統方式提高3倍,說明南非擁有先進的遠洋捕撈技術;有自動化加工線,說明深加工產業相對發達;沙丁魚品質好,產量大,國際和國內市場廣闊。(3)過度捕撈導致漁業資源區域枯竭,為此應限制捕撈,進行季節性休漁;針對棲息地破壞問題,應禁止破壞海洋生物棲息地的行為,例如禁止底拖網等破壞性作業;針對環境污染問題,應加強對生產生活污水排海的監控與監管;可利用近海及遠海的海洋空間資源進行人工養殖;延長漁業產品的產業鏈,提高產品經濟附加值,發展漁業全產業鏈,形成捕撈、加工、貿易的全產業鏈;樹立漁業品牌,加強產品宣傳,拓展新市場。27.【答案】(1)西;大西;北多南少(2)極端低溫,路面結冰嚴重;降雪量大,積雪掩埋道路;大風;天氣復雜多變;晝夜溫差極大。(3)獨山子比庫車降水多水汽來源差異:獨山子受中緯西風帶影響,大西洋水汽可經準噶爾盆地西側通道到達;庫車地處塔里木盆地北緣,西風帶水汽受天山阻擋,印度洋水汽又受青藏高原阻隔,水汽輸入量少。地形因素影響:獨山子位于天山北麓迎風坡,西風遇山抬升形成地形雨;庫車位于天山南麓背風坡,氣流下沉增溫(焚風效應),水汽難以凝結。周邊環境不同:獨山子周邊地勢相對開闊,植被相對豐富,水汽條件更優;庫車所在塔里木盆地封閉,水汽少。【知識點】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交通運輸布局的一般原則與區位因素【解析】【分析】(1)影響氣候的因素主要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類活動等。獨庫公路位于我國新疆,受中緯西風帶影響,西風從大西洋帶來水汽;結合材料二降水分布圖及區域位置,獨庫公路段降水北多南少。(2)獨庫公路冬季交通管制源于氣候因素。冬季受冷空氣影響,極端低溫使路面結冰;降雪量大,積雪掩埋道路;多大風天氣;天氣復雜多變;晝夜溫差大加劇道路及環境的不穩定性,不利于通行。(3)水汽方面,獨山子在準噶爾盆地西側,能承接中緯西風從大西洋帶來的水汽;庫車身處塔里木盆地北緣,天山山脈阻擋西風,且青藏高原阻隔印度洋水汽,水汽輸入“先天不足”;地形方面,獨山子位于天山北麓,西風遇山被迫抬升,冷卻凝結成地形雨;庫車在天山南麓背風坡,氣流下沉增溫(焚風效應),水汽難成云致雨;環境方面,獨山子周邊地勢開闊、植被相對多,利于水汽匯聚留存;庫車所在塔里木盆地封閉,氣候干旱,水汽少。【點評】影響氣候的因素主要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類活動等。通常情況下,赤道地區降水最多,兩極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溫帶地區,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地區降水較少。通常情況下,山地迎風坡降水較多,背風坡降水較少。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到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對沿岸地區的氣候起到降溫、減濕的作用。通過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局部地區氣候。(1)獨庫公路位于我國新疆,受中緯西風帶影響,西風從大西洋帶來水汽;結合材料二降水分布圖及區域位置,獨庫公路段降水北多南少。(2)獨庫公路冬季交通管制源于氣候因素。冬季受冷空氣影響,極端低溫使路面結冰;降雪量大,積雪掩埋道路;多大風天氣;天氣復雜多變;晝夜溫差大加劇道路及環境的不穩定性,不利于通行。(3)分析獨山子和庫車降水差異,從水汽、地形、環境三個維度拆解。水汽方面,獨山子在準噶爾盆地西側,能承接中緯西風從大西洋帶來的水汽;庫車身處塔里木盆地北緣,天山山脈阻擋西風,且青藏高原阻隔印度洋水汽,水汽輸入“先天不足”;地形方面,獨山子位于天山北麓,西風遇山被迫抬升,冷卻凝結成地形雨;庫車在天山南麓背風坡,氣流下沉增溫(焚風效應),水汽難成云致雨;環境方面,獨山子周邊地勢開闊、植被相對多,利于水汽匯聚留存;庫車所在塔里木盆地封閉,氣候干旱,水汽少。28.【答案】(1)高寒草原植被以紫花針茅為主,覆蓋度低;水分較少。高寒草甸植被以高山嵩草為主,覆蓋度高;水分較多。(2)泥沼地勢低洼且排水不暢,地表常年或季節性積水,土壤孔隙長期被水占據,氧氣含量極低;豐富有機質強化生物化學還原作用;穩定水文條件保障潛育化持續性;地形封閉減少外界氧化干擾(3)過度放牧與草場超載;濕地開墾與排水改造;水資源過度開發;泥炭開采與資源利用;旅游開發與基礎設施建設。(4)生物多樣性;水質。理由:濕地是眾多生物的棲息地,生物多樣性是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重要標志。濕地具有凈化水質的功能,良好的水質是濕地生態系統正常運行的基礎。(水文條件,水文條件是濕地存續的核心,水流方向、水位波動(如季節性淹水)和地表水-地下水交換的恢復直接影響濕地調蓄洪水、凈化水質等核心功能)。【知識點】濕地的開發與保護【解析】【分析】(1)若爾蓋高寒草原與高寒草甸的差異可以從植被類型、水分條件等角度分析。材料明確提及高寒草原植被以紫花針茅為主,高寒草甸優勢種為高山嵩草;高寒草原覆蓋度40%-60%,相對較低;高寒草甸覆蓋度80%-95%,較高;高寒草原分布在海拔3800米以上坡地,排水相對好,水分少;高寒草甸分布在河岸階地,靠近河流,水分多。(2)泥沼是潛育化過程的主要載體的原因可以從地形地勢、排水條件、土壤含氧量、化學還原作用、外界干擾等角度分析。泥沼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地表常年或季節性積水,使土壤孔隙長期被水占據,氧氣含量極低,滿足潛育化“長期積水、水多氧少”條件;泥沼有機質豐富,分解產生多還原性物質,強化生物化學還原作用,讓下層土壤長期還原;穩定水文條件保障潛育化持續,地形封閉減少外界氧化干擾,利于潛育化進行。(3)若爾蓋濕地生態退化的主要人為原因可以從過度放牧、濕地開墾、水資源開發、泥炭開采、旅游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角度分析。材料提到“部分區域因過度放牧和排水墾殖,草甸退化率達23%,泥炭地萎縮面積超150平方公里”,結合濕地生態退化常見人為原因,還有水資源過度開發、泥炭開采、旅游開發等。(4)濕地是眾多生物棲息地,生物多樣性體現生態系統健康程度,可作為恢復評價指標;濕地有凈化水質功能,良好水質是生態系統運行基礎,能反映濕地恢復效果;水文是濕地存續核心,水流、水位、地表水-地下水交換影響濕地調蓄、凈化等功能,可衡量恢復情況。【點評】沼澤或濕地的形成原因:濕地的形成一般著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節變化)、蒸發量、下滲量、排泄能力、水網密度等要素。如我國主要濕地的成因總結如下:①三江平原地區濕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氣候濕潤,降水較豐富;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氣溫低,蒸發弱;凍土發育,地表水不易下滲。②青藏高原濕地的形成原因:海拔高,氣溫低,蒸發量小;冰川積雪融化較多;低洼地易積水;地下凍土層厚,地表水不易下滲。③長江中下游平原濕地的形成原因:降水豐富;河湖較多,地表水豐富;地勢低平,洪水易泛濫,排水不暢。(1)材料明確提及高寒草原植被以紫花針茅為主,高寒草甸優勢種為高山嵩草;高寒草原覆蓋度40%-60%,相對較低;高寒草甸覆蓋度80%-95%,較高;高寒草原分布在海拔3800米以上坡地,排水相對好,水分少;高寒草甸分布在河岸階地,靠近河流,水分多。(2)泥沼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地表常年或季節性積水,使土壤孔隙長期被水占據,氧氣含量極低,滿足潛育化“長期積水、水多氧少”條件;泥沼有機質豐富,分解產生多還原性物質,強化生物化學還原作用,讓下層土壤長期還原;穩定水文條件保障潛育化持續,地形封閉減少外界氧化干擾,利于潛育化進行。(3)材料提到“部分區域因過度放牧和排水墾殖,草甸退化率達23%,泥炭地萎縮面積超150平方公里”,結合濕地生態退化常見人為原因,還有水資源過度開發、泥炭開采、旅游開發等。(4)濕地是眾多生物棲息地,生物多樣性體現生態系統健康程度,可作為恢復評價指標;濕地有凈化水質功能,良好水質是生態系統運行基礎,能反映濕地恢復效果;水文是濕地存續核心,水流、水位、地表水-地下水交換影響濕地調蓄、凈化等功能,可衡量恢復情況。1 / 12025屆浙江省寧波市鄞江中學高三5月模擬地理試卷(2025·鄞州模擬)2024年世界地球日主題為“我們的能源,我們的星球”,呼吁人們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共同守護地球的綠色未來。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新增585吉瓦(百萬千瓦),占全球新增電力裝機容量的92.5%,其中太陽能和風能占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的96.6%。完成下面小題。1.2024年全球新增電力裝機容量的主體是可再生能源,主要原因是( )A.徹底解決全球能源短缺問題B.我國的太陽能風能裝機發展迅速C.傳統化石能源資源徹底枯竭D.區域能源供需格局發生根本變化2.太陽能和風能成為可再生能源發展主力,主要得益于( )①全球日照和風力資源分布均勻 ②技術進步,降低開發成本③各國碳中和政策推動 ④其他可再生資源短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B2.B【知識點】新能源開發與利用【解析】【點評】清潔能源,即綠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夠直接用于生產生活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生物能(沼氣)、地熱能(包括地源和水源)、海潮能這些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日益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國家。1.A.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只能緩解全球能源短缺問題,不能徹底解決,A錯誤。B.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尤其是太陽能風能裝機發展迅速,為全球新增電力裝機容量的主體,B正確。C.全球范圍內的傳統化石能源資源并未徹底枯竭,C錯誤。D.“區域能源供需格局發生根本變化”并非2024年全球新增電力裝機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主要原因,且“根本變化”表述過于絕對,當前化石能源仍在能源結構中占重要地位,D錯誤。故答案為:B。2.全球日照和風力資源分布并不均勻,受地理緯度、地形、氣候等因素影響,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該選項與實際情況不符,①錯誤;隨著科技進步,能源的開發成本不斷下降,②正確;隨著世界對環境的重視,各國推行碳中和政策,所以大力發展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③正確;局部地區的水能等可再生資源也較豐富,并不短缺,④錯誤,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B。(2025·鄞州模擬)煤炭的形成是植物殘體在特定地質條件下經過長期演化的結果,其演化過程為:泥炭(未完全煤化)→褐煤(低煤化程度)→煙煤(中等煤化程度)→無煙煤(高煤化程度),古生代的石炭紀和二疊紀是全球重要的成煤期,占全球總儲量的50%以上,形成的煤種以煙煤和無煙煤為主。下圖是成煤作用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3.形成煙煤無煙煤過程中的地質條件是( )A.低溫低壓 B.低溫高壓 C.高溫高壓 D.高溫低壓4.石炭紀成煤植物的主要類型是(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類植物 D.海洋藻類5.無煙煤屬于( )A.噴出巖 B.侵入巖 C.變質巖 D.沉積巖【答案】3.C4.C5.C【知識點】地質年代表與地球演化史;礦物與巖石【解析】【點評】地殼演化史中,動物界發展階段:元古代為動物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期階段;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為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古生代泥盆紀為魚類時代;古生代石炭紀和二疊紀為兩棲動物時代;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為爬行動物時代;新生代第三紀為哺乳動物時代;新生代第四紀為人類時代。植物界發展階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奧陶紀為海生藻類時代;古生代志留紀至石炭紀為陸上孢子植物時代;古生代二疊紀至中生代侏羅紀為裸子植物時代;中生代白堊紀以來為被子植物時代。3.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從泥炭到褐煤主要是成巖作用,而從褐煤到煙煤、無煙煤是變質作用。在變質作用中,通常需要高溫高壓的環境,使得煤炭的煤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從而形成中等煤化程度的煙煤和高煤化程度的無煙煤,ABD錯誤,C正確。故答案為:C。4.C.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古生代石炭紀時,蕨類植物繁盛,蕨類植物高大茂密,大量的蕨類植物遺體堆積,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形成煤炭,蕨類植物是當時的主要成煤植物,C正確。AB.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裸子植物繁盛于中生代,不是石炭紀成煤的主要植物,AB錯誤。D.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成煤首先要泥炭化作用,通常發生于陸地環境,而海洋藻類為海洋環境,D錯誤。故答案為:C。5.C. 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無煙煤是在高溫高壓的變質作用下,由褐煤等進一步變質形成的,屬于變質巖,C正確。AB.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噴出巖和侵入巖都屬于巖漿巖,是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無煙煤不是巖漿巖,AB錯誤。D.沉積巖是由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形成的,無煙煤不是沉積巖,D錯誤。故答案為:C。(2025·鄞州模擬)2024年我國貨物運輸呈現“總量穩增、結構優化”的特征,下表為不同運輸方式的貨運量及周轉量數據(注:貨運周轉量=貨運量×運輸距離)。完成下面小題。運輸方式 貨運量(億噸) 同比增長(%) 貨運周轉量(億噸公里) 同比增長(%)甲 418.8 3.8 76847.5 3.9乙 98.1 4.7 141422.9 8.8丙 51.7 2.8 35861.9 -1.6丁 0.08982 22.1 353.9 24.8管道 9.5 -0.5 7461.9 2.16.貨運量最大與貨運周轉量最大的運輸方式分別是( )A.公路 水路 B.公路 民航C.鐵路 水路 D.鐵路 公路7.形成最大貨運量與最大貨運周轉量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 )①公路運輸的網絡密度高,適合短途分散運輸②水路運輸的單位能耗低,適合大宗貨物長途運輸③鐵路運輸受限于線路布局,靈活性不足④民航運輸的時效性強,貨值高但運量極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6.A7.A【知識點】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解析】【點評】鐵路運輸具有安全高、速度快、運距長、運力大、成本低等優點;缺點是建設成本高,靈活性較差,適于運輸量大、笨重、長途、不急需的貨物。公路運輸的優點是機動靈活,適應性強,可實現“門到門”直達運輸;缺點是運量小,運輸成本高,適于運送短途、量小、急需的貨物。水路運輸的優點是成本低、大批量、遠距離的運輸;缺點是速度慢,受自然條件影響大,適于運送量大、笨重、不急需、長途的貨物。航空運輸優點是速度最快;缺點是運量最小,費用高,成本高,受天氣影響大,適于運送長途、量小、貴重、急需的貨物。6.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甲貨運量418.8億噸最大,公路運輸靈活,貨運量相對大,可判斷甲是公路;乙貨運周轉量141422.9億噸公里最大,水路運輸適合大宗貨物長途運輸,周轉量大,可判斷乙是水路;鐵路運輸靈活性差,貨運周轉量次于水路;民航運輸的時效性強,貨值高但運量極小,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7.根據上題分析可知,最大貨運量為公路,最大貨運周轉量為水運。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水路運輸單位能耗低,適合大宗貨物長途運輸,運輸距離長,所以周轉量大,②合理;公路運輸網絡密度高,適合短途分散運輸,所以貨運量大但運輸距離短,周轉量不是最大,①合理;題目討論的是公路和水路的差異,與鐵路和民航無關,即與③④無關, 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2025·鄞州模擬)下圖為北京市近年來中心區(東城、西城、海淀、朝陽、豐臺、石景山)和近郊區(大興、通州、昌平、順義、門頭溝、房山)的常住人口變化。完成下面小題。8.中心區常住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就業困難 B.環境惡化 C.政策疏解 D.交通擁堵9.北京市人口空間再配置對城市發展的直接影響是( )A.降低遠郊區的環境承載力 B.優化近郊區人口性別結構C.促進中心區土地資源開發 D.減少中心區道路交通擁堵【答案】8.C9.D【知識點】人口遷移的影響;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解析】【點評】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氣候、淡水、土壤、礦產資源、自然災害等。社會經濟因素有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政策、政治、軍事等。其中經濟因素中就業機會和收入水平是影響當前人口遷移的最主要的因素。8.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北京市中心區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就業并不困難,A錯誤。B.北京中心城區并未出現環境惡化,B錯誤。C.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近年來北京市中心城區人口規模持續下降,而近郊區人口規模不斷上升,其根本原因是北京市積極疏解非首都功能,鼓勵部分人口與產業轉移至近郊乃至更遠區域,C正確。D.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交通擁堵不是中心區常住人口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D錯誤。故答案為:C。9.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北京市人口空間再配置是遷入到近郊區,對遠郊區的環境承載力影響不大,A錯誤。B.人口空間再配置對優化近郊區人口性別結構影響較小,B錯誤。C.中心區常住人口減少不會促進中心區的土地資源開發,C錯誤。D.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心城區人口外移后,直接帶來的突出影響是中心城區人口密度下降、車流量減少,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交通擁堵問題,D正確。故答案為:D。(2025·鄞州模擬)2025年量產鈉離子電池,打破了資源的邊界,將鈉離子電池推向大規模量產,憑借鈉資源的豐富儲量,將有效降低對鋰資源的依賴,推動能源利用從‘單一資源依賴’邁向‘能源自由’。下圖是中國鈉資源前三的省區和鈉離子電池企業前三的省區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10.廣東、浙江、江蘇建設鈉電池企業的主要優勢條件是( )A.鈉鹽資源豐富,原料運輸成本低B.水能資源充足,電力價格低廉C.科研實力強,新能源技術人才多D.土地租金低,政府環保限制少11.我國大力發展鈉離子電池對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意義是( )A.完全替代鋰電,解決鋰資源枯竭問題B.降低對進口鋰礦依賴,保障能源安全C.減少電池生產中的碳排放,改善大氣質量D.提升儲能技術國際競爭力,壟斷市場【答案】10.C11.B【知識點】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解析】【點評】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動力、水源、交通運輸、勞動力、市場、政府政策、環境因素、區域產業基礎和生產協作條件等。一般來說,市場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不同的工業部門所要考慮的因素是不同的,有原料指向型、市場指向型、動力指向型、勞動力指向型和技術指向型等。10.C.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廣東、浙江、江蘇均為我國經濟發達、科技水平高的省份,擁有強大的科研實力和新能源技術人才儲備,這是其發展高技術產業的核心優勢,C正確。A.鈉資源豐富的省是青海、新疆、內蒙古,不是廣東、浙江、江蘇,A錯誤。BD.水能資源和土地租金不是廣東、浙江、江蘇這些發達省份的主要優勢,BD錯誤。故答案為:C。11.A.根據材料“打破資源邊界”“降低對鋰資源的依賴”,說明發展鈉電池的意義在于緩解鋰資源的壓力,而非完全替代鋰電,A錯誤。B.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我國鋰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鈉資源儲量豐富,發展鈉電池可減少關鍵礦產的進口風險,保障能源安全,B正確。C.碳排放與題干無關,未提及環保,C錯誤。D.壟斷市場非可持續發展目標,D錯誤。故答案為:B。(2025·鄞州模擬)下表是2018-2022五年中國主要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的產量,以及中國糖的產量和進口量。完成下面小題。數量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甘蔗產量(萬噸) 10338.13 10666.38 10812.1 10938.81 10809.71甜菜產量(萬噸) 893.32 785.09 1198.4 1227.29 1127.66糖產量(萬噸) 1486.75 1449.74 1431.3 1389.39 1198.77糖進口量(萬噸) 527 567 526.93 339.01 28012.關于上表中的這五年,描述正確的是( )A.甘蔗產量逐年下降,導致糖產量也逐年下降B.甜菜產量波動變化,對糖產量增長沒有貢獻C.糖進口量逐年增加,說明需求缺口不斷擴大D.甘蔗產量有所下降,但仍是我國生產糖的最主要原料13.中國甜菜產量相對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耕地面積不足 B.種植成本較高C.水資源短缺 D.機械化水平低14.推測我國甘蔗和甜菜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及糖的主要進口國組合正確的是( )A.廣西 內蒙古 巴西 B.四川 新疆 古巴C.廣東 黑龍江 泰國 D.云南 甘肅 印度【答案】12.D13.B14.A【知識點】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解析】【點評】農業區位因素包括自然區位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科技等)。市場需求決定著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與冷藏保鮮技術條件的發展,使農產品的市場(銷售范圍)在地域上大為擴展。12.A.根據表格信息可知,甘蔗產量從2018年的10809.71萬噸降至2022年的10338.13萬噸,但糖產量并未逐年下降,A錯誤。B.甜菜作為原料之一必然有貢獻,只是貢獻比例較小,B錯誤。C.進口量并非逐年增加(如2021年567萬噸→2022年527萬噸,下降),C錯誤。D.根據表格信息可知,甘蔗產量雖下降,但2022年仍達10338.13萬噸,遠超甜菜(893.32萬噸),且甘蔗出糖率高于甜菜,因此甘蔗是制糖最主要原料,D正確。故答案為:D。13.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北方耕地面積廣闊,甜菜主產區地廣人稀,耕地并非限制因素,A錯誤。B.甜菜種植需輪作、耐寒品種培育及機械化收割,成本高于甘蔗;甘蔗可多年生,且南方氣候適宜,單位面積產量更高,B正確。C.甜菜主產區(如新疆)確實缺水,但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區水資源相對充足,非唯一原因,C錯誤。D.甜菜種植機械化程度較高,實際機械化水平并非主要限制,D錯誤。故答案為:B。14.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廣西是中國最大甘蔗產區,內蒙古是甜菜主產區,巴西是全球最大糖出口國(占中國進口糖主要來源),A正確。B.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四川非甘蔗主產區(熱量不足);新疆是甜菜主產區,但古巴糖出口量遠低于巴西,B錯誤。C.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廣東甘蔗種植面積次于廣西;黑龍江是甜菜主產區,但泰國出口量不及巴西,C錯誤。D.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云南甘蔗產量第二,但甘肅甜菜種植較少;印度糖出口不穩定,非中國主要進口國,D錯誤。故答案為:A。(2025·鄞州模擬)下圖為2023年6—9月三峽水庫日均出入庫流量及水位過程線。一般而言,入庫流量受外界來水影響大,波動較顯著;出庫流量可通過人為調控,相對穩定;水位過程線與水庫蓄放水直接相關。2023年6—8月三峽水庫平均運行水位154.14米,較近5年均值偏高約5米。完成下面小題。15.判斷m、n、p三條線分別是( )A.入庫流量、出庫流量、水位過程線B.水位過程線、入庫流量、出庫流量C.出庫流量、入庫流量、水位過程線D.入庫流量、水位過程線、出庫流量16.2023年6—8月三峽水庫平均運行水位偏高,推測長江上游來水( )A.偏枯 B.偏豐 C.正常 D.易洪【答案】15.A16.A【知識點】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解析】【點評】入庫流量若大于出庫流量,則水位上升;入庫流量若小于出庫流量,則水位下降;入庫流量等于出庫流量,水位應該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15.材料說明“入庫流量受外界來水影響大,波動較顯著”,因此m線應為波動明顯的線。材料提到“出庫流量可通過人為調控,相對穩定”,因此n線應為相對平穩的線。水位與水庫蓄放水直接相關,其變化趨勢介于入庫和出庫之間,m為入庫流量,n為出庫流量,p為水位過程線,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16.材料提到“2023年6—8月三峽水庫平均運行水位154.14米,較近5年均值偏高約5米”,說明水庫蓄水量增加。水庫水位偏高通常有兩種原因:來水偏豐:入庫流量大,水庫需蓄水調控。來水偏枯:水庫減少出庫流量以保障供水。結合上題,出庫流量(n線)穩定且偏低,說明水庫減少放水,可能是因上游來水偏枯,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2025·鄞州模擬)斷層形態多樣,如果破裂面兩側巖塊的運動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斷層面,那么這種斷層叫走向滑動斷層,簡稱走滑斷層或平推斷層。如果兩側巖塊沿斷層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對運動,則是傾向滑動斷層。其中,上盤相對下盤(斷層面傾斜時,斷層面上部的巖塊稱為上盤,下部的稱為下盤)向下運動的傾向滑動斷層是正斷層;反之是逆斷層。下圖是斷層形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7.關于斷層主要受力情況分析正確的是( )A.正斷層——水平擠壓 B.逆斷層——垂直拉伸C.平推斷層——垂直拉伸 D.逆斷層——水平擠壓18.關于逆斷層說法正確的是( )A.出現在歐亞板塊和美洲板塊交界處B.逆斷層的附近常有褶皺構造出現C.出現在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交界處D.大西洋中脊附近多為逆斷層構造【答案】17.D18.B【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斷層【解析】【點評】當巖層受壓力和張力作用時,就會發生彎曲變形,形成褶皺。當巖層所受的力超過了巖層所能承受的強度,巖體就會破裂;只有當斷裂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錯動、位移時,才稱之為斷層。斷層常常形成谷地或陡崖,上升的巖塊形成斷塊山(塊狀山地),如泰山、廬山等。相對下降的巖塊常形成谷地和低地,如渭河平原。17.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正斷層是上盤相對下盤向下運動,是垂直拉伸作用形成,而非水平擠壓,A錯誤。BD.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逆斷層是上盤相對下盤向上運動,是水平擠壓作用使巖層向上逆沖形成,不是垂直拉伸,B錯誤,D正確。C.平推斷層是破裂面兩側巖塊在水平方向運動,是水平剪切或水平拉張作用形成,不是垂直拉伸,C錯誤。故答案為:D。18.B.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逆斷層是巖層受水平擠壓形成,水平擠壓易使巖層彎曲變形形成褶皺構造,所以逆斷層附近常有褶皺構造出現,B正確。ACD.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歐亞板塊和美洲板塊交界處、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交界處、大西洋中脊,主要是生長邊界,多為張裂拉伸作用形成的正斷層,不是逆斷層,ACD錯誤。故答案為:B。(2025·鄞州模擬)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是全球海洋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由海水密度差異驅動,在調節全球氣候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AMOC的海水在表層由南向北流動,將低緯度的溫暖海水輸送到高緯度地區;到高緯度海區后,海水因冷卻、鹽度增加等導致密度增大而下沉,深層則把更冷的海水向南輸送,如此循環往復。完成下面小題。19.當AMOC強度減弱時,下列關于全球大氣環流的影響,說法正確的是( )A.副熱帶高氣壓帶增強 B.副極地低氣壓帶減弱C.中緯西風帶風力減弱 D.極地東風帶風力減弱20.AMOC減弱可能會導致北大西洋沿岸國家( )A.農業生產的熱量條件改善 B.沿海地區風暴潮災害減少C.漁業資源分布發生了變化 D.人口向內陸地區遷移加劇21.在研究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時,需要獲取其海水流動路徑和速度數據,下列地理信息技術中,最適宜的是( )A.RS B.GNSS C.GIS D.AI【答案】19.A20.C21.B【知識點】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海水的性質及作用【解析】【點評】RS(遙感)主要用于獲取信息;GPS(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于三維空間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于處理空間數據,進行地理事物的查詢、分析、模擬和評估。其功能差異可簡單地理解為:RS負責拍片,解決是什么的問題;GPS負責找位置,解決在哪里的問題;GIS如人腦,負責存儲和處理信息,解決為什么、怎么樣、如何辦的問題。19.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AMOC強度減弱,向北輸送的暖海水減少,南部低緯區熱量更豐富,向北輸送的氣流增強,副高區域下沉氣流增強,副熱帶高壓增強,A正確。B.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AMOC將溫暖海水輸送到高緯度地區,當AMOC強度減弱時,高緯度地區海水冷卻下沉等過程減弱,副極地地區上升氣流增強,副極地低氣壓帶增強,B錯誤。C.副熱帶高壓與副極地低壓增強,導致中緯度氣壓差增大,中緯西風帶勢力增強,C錯誤。D.副極地低氣壓帶勢力增強,與極地高氣壓帶之間的氣壓差增大,極地東風帶風力增強,D錯誤。故答案為:A。20.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AMOC減弱,輸送到北大西洋沿岸的溫暖海水減少,北大西洋沿岸國家農業生產的熱量條件變差,而不是改善,A錯誤。B.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AMOC減弱,海洋環境變化可能導致沿海地區風暴潮災害增加而不是減少,因為海洋環流變化會影響海洋動力環境,B錯誤。C.AMOC減弱會改變海洋環境,影響海水溫度、營養物質分布等,進而使漁業資源分布發生變化,C正確。D.AMOC減弱主要影響海洋環境和氣候,不會直接導致北大西洋沿岸國家人口向內陸地區遷移加劇,D錯誤。故答案為:C。21.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RS主要是通過傳感器從遠距離獲取地物的電磁波信息,不能直接獲取海水流動路徑和速度數據,A錯誤。B.GNSS可以通過在海上布置浮標等設備,利用衛星定位技術,精確測定浮標的位置變化,從而計算出海水流動路徑和速度數據,B正確。C.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GIS主要是對地理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分析、管理等,不能直接獲取海水流動的路徑和速度數據,C錯誤。D.AI是通過算法等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預測等,不能直接獲取海水流動的原始數據,D錯誤。故答案為:B。(2025·鄞州模擬)焚風是盛行風越過山脈在背風坡下沉增溫形成的風,具有“干熱”性質,其成因是濕絕熱垂直遞減率和干絕熱垂直遞減率的不同。濕絕熱垂直遞減率是有水汽凝結時的空氣垂直遞減率,干絕熱垂直遞減率是無水汽凝結時的空氣垂直遞減率。下圖是焚風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22.濕絕熱垂直遞減率和干絕熱垂直遞減率的不同及成因是( )A.濕絕熱垂直遞減率大,水汽凝結釋放熱量B.濕絕熱垂直遞減率大,水汽凝結消耗熱量C.濕絕熱垂直遞減率小,水汽凝結釋放熱量D.濕絕熱垂直遞減率小,水汽凝結消耗熱量23.下列地理現象與焚風效應關系密切的是( )A.東非高原熱帶稀樹草原 B.內蒙古高原的溫帶草原C.澳大利亞東部熱帶雨林 D.東南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答案】22.C23.D【知識點】大氣的垂直分層;地方性分異規律【解析】【點評】某些地區由于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響,往往表現出與水平地域分異規律、垂直地域分異規律不相吻合的現象,稱為非地帶性分異規律。非地帶性分異現象的影響因素有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例如,赤道穿過的東非高原由于地勢高,氣溫較低,降水較少,缺少形成熱帶雨林帶的條件而發育了熱帶草原帶;馬達加斯加島東岸位于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降水豐沛,厄加勒斯暖流增溫增濕,因此發育了熱帶雨林帶;南緯60°附近幾乎全部是海洋,因而缺少亞寒帶針葉林帶和苔原帶。22.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濕絕熱垂直遞減率是有水汽凝結時的空氣垂直遞減率,干絕熱垂直遞減率是無水汽凝結時的空氣垂直遞減率。水汽凝結時會釋放熱量,使得氣溫垂直遞減率變小,因此濕絕熱垂直遞減率小,C正確,ABD錯誤。故答案為:C。23.A.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東非高原熱帶稀樹草原的形成主要是因為高原地形,海拔高,氣溫相對較低,對流較弱,降水相對較少,并非焚風效應導致,A錯誤。B.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內蒙古高原的溫帶草原主要是距海遠、降水較少形成,和焚風效應關系不大,B錯誤。C.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澳大利亞東部熱帶雨林是受東南信風的迎風坡、東澳大利亞暖流增溫增濕等因素形成,不是焚風效應,C錯誤。D.東南太平洋沿岸的荒漠,如南美洲西海岸的阿塔卡馬沙漠,在安第斯山脈的背風坡地區,盛行西風越過安第斯山脈后下沉增溫,形成焚風,加劇了干旱程度,與焚風效應關系密切,D正確。故答案為:D。(2025·鄞州模擬)等太陽高度線 是球面上太陽高度角相等的點連成的閉合曲線,下圖是某日浙江一高中學生在手表時間6:00時繪制的等太陽高度線圖(0°,30°是等太陽高度),P是此時的太陽直射點,P和M在同一緯線上,N點所在虛線是北半球緯線圈。完成下面小題。24.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是( )A.15°N,150°W B.15°S,30°EC.5°N,150°W D.5°S,30°E25.關于圖中各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M、N的正午太陽高度一樣 B.P、N的正午太陽高度一樣C.M、N的晝夜長短一樣 D.P、M的晝夜長短一樣【答案】24.A25.D【知識點】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解析】【點評】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極點附近出現極晝;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該半球晝變長、夜變短。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離太陽直射點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變化規律:二分日,太陽正東升、正西落;太陽直射在北半球,除極晝極夜區外,東北升、西北落;太陽直射在南半球,除極晝極夜區外,東南升、西南落。24.BD.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北京時間(120 E地方時)為6:00時,太陽直射點P地方時為12:00,結合選項A中150 W,120 E與150 W經度差270 ,時差18小時,120 E為6:00時,150 W為前一天12:00,符合直射點地方時12:00。若直射點經度為30 E,與北京時間(120 E)時差為(120 30)÷15=6小時,但此時30 E地方時應為6 6=0時,不是12:00,不符合直射點地方時,BD錯誤。AC.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P點經度為150°W,M、N點太陽高度為同為0度,可推測兩點緯度相同,且同為6時日出時間,晝夜平分。由圖可知,N點所在緯線圈的太陽高度差為30°,且位于北半球,推測N點的緯度為15°N,M為15°N。因為P和M在同一緯線上,所以P點緯度為15°N,A正確,C錯誤。故答案為:A。25.A.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正午太陽高度H=90 |φ δ|(φ為當地緯度,δ為直射點緯度)。根據材料信息可知,M、N緯度不同,φ不同,正午太陽高度不同,A錯誤。B.P是直射點,緯度為δ,N緯度與δ不同,|φ δ|不同,正午太陽高度不同,B錯誤。C.M、N緯度不同,晝夜長短由緯度決定,緯度不同則晝夜長短不同,C錯誤。D.根據圖示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P、M在同一緯線上,同一緯線晝夜長短相同,D正確。故答案為:D。26.(2025·鄞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南非共和國位于非洲最南端,陸地徑流輸入,冬季降水集中,短時強降雨沖刷陸地營養鹽入海,補充表層水域養分,刺激浮游生物短期暴發,每年5-7月,數十億沙丁魚隨寒流遷徙至開普敦海域,單季漁獲量可達20萬噸,因此開普敦漁業資源十分豐富。下圖為南非地域簡圖。材料二:開普敦漁業發達,擁有現代化漁業基礎設施,配備-25℃超低溫冷庫(容量10萬噸)和自動化加工線,高效的冷鏈物流網絡。南非遠洋捕撈漁船配備聲吶探魚系統和衛星導航,捕撈效率比傳統方式提高3倍。深加工產業魚糜、罐頭和魚油加工廠集群化發展,附加值產品占總產值的40%。但近年來也存在漁業資源衰退,產業鏈結構失衡等問題。材料三:開普敦漁業發展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包括:過度捕撈,資源衰退 ,環境污染,棲息地破壞,水溫與洋流變化,全球變暖導致本格拉上升流減弱,影響浮游生物繁殖,沙丁魚遷徙路徑偏移,漁獲量波動加劇資源短缺 。產業鏈結構失衡,加工技術滯后,深加工產品附加值占比僅40%,且依賴出口市場導致抗風險能力弱。(1)分析開普敦每年5-7月漁業資源豐富的自然原因。(2)闡述開普敦漁業產業發達的社會經濟原因。(3)針對南非漁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答案】(1)5-7月是南半球冬季,東南信風離岸風加強,沿岸上升流加強;西風增強,本格拉寒流增強北擴,低溫海水適宜沙丁魚生存;本格拉寒流和厄加勒斯暖流交匯,海水擾動增強,富含營養鹽的冷水上泛;5-7月是南半球冬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流攜大量陸地營養鹽入海;沿海等深線稀疏,大陸架淺而廣,海水光照豐富;冬季受西風帶控制,多陰雨天氣,海水表層溫度下降。(2)漁業資源豐富;漁業基礎設施完善;高效的冷鏈物流;先進的遠洋捕撈技術;深加工產業集群;市場需求大。(3)配額制度,限制過度捕撈;季節性休漁;禁止底拖網等破壞性作業,恢復棲息地;強化工業廢水排放監管;推廣人工養殖;提高深加工技術;形成捕撈、加工、貿易全產業鏈;拓展新市場。【知識點】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業發展的方向與措施【解析】【分析】(1)開普敦每年5-7月漁業資源豐富的自然原因可以從盛行風、上升流、寒暖流交匯、降水量、光照條件、海水溫度等角度分析。5-7月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是南半球的秋冬季,此時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強盛,開普敦位于大陸西岸,受東南信風離岸風增強的影響,上升補償流增加,攜帶大量營養鹽類促進浮游生物生長,吸引魚群,形成漁場;此時氣壓帶風帶南移,南半球西風帶勢力增強,導致本格拉寒流增強北擴,寒流降溫作用使得海水溫度降低,適宜沙丁魚生存;開普敦位于此時寒暖流的交匯處,海水發生攪動,營養物質上泛,餌料充足,吸引魚群;5-7月受濕潤西風影響大,降水量大且相對集中,河流徑流量大,攜帶大量陸地營養鹽入海;據圖示信息可知開普敦沿海等深線稀疏,說明大陸架淺而廣,海水較淺,海水光照豐富;南半球秋冬季節時西風增強,多陰雨天氣,太陽輻射不足,且秋冬季節時海水水溫較低,有利于屬于冷水魚的沙丁魚生存。(2)開普敦漁業產業發達的社會經濟原因可以從漁業資源、基礎設施、冷鏈物流、捕撈技術、產業集群、市場需求等角度分析。據上題分析可知開普敦沿海地區漁業資源豐富;擁有現代化漁業基礎設施,說明漁業基礎設施完善;配備-25℃超低溫冷庫(容量10萬噸),高效的冷鏈物流網絡,說明魚產品運輸及冷藏保鮮技術先進;南非遠洋捕撈漁船配備聲吶探魚系統和衛星導航,捕撈效率比傳統方式提高3倍,說明南非擁有先進的遠洋捕撈技術;有自動化加工線,說明深加工產業相對發達;沙丁魚品質好,產量大,國際和國內市場廣闊。(3)南非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可以從配額制度、季節性休漁、濕地恢復、環境監督、深加工、產業鏈等角度分析。過度捕撈導致漁業資源區域枯竭,為此應限制捕撈,進行季節性休漁;針對棲息地破壞問題,應禁止破壞海洋生物棲息地的行為,例如禁止底拖網等破壞性作業;針對環境污染問題,應加強對生產生活污水排海的監控與監管;可利用近海及遠海的海洋空間資源進行人工養殖;延長漁業產品的產業鏈,提高產品經濟附加值,發展漁業全產業鏈,形成捕撈、加工、貿易的全產業鏈;樹立漁業品牌,加強產品宣傳,拓展新市場。【點評】世界大漁場的成因有兩大類,一是寒暖流交匯處,二是有上升補償流的地區。寒暖流交匯的海區,海水受到擾動,可以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兩種洋流匯合還可以形成“水障”,阻礙魚類游動,使得魚群集中,易于形成大的漁場,如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和北海漁場;在秘魯附近海區,受離岸的東南信風影響,深層海水上涌把大量的營養物質帶到表層,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秘魯漁場。(1)5-7月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是南半球的秋冬季,此時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強盛,開普敦位于大陸西岸,受東南信風離岸風增強的影響,上升補償流增加,攜帶大量營養鹽類促進浮游生物生長,吸引魚群,形成漁場;此時氣壓帶風帶南移,南半球西風帶勢力增強,導致本格拉寒流增強北擴,寒流降溫作用使得海水溫度降低,適宜沙丁魚生存;開普敦位于此時寒暖流的交匯處,海水發生攪動,營養物質上泛,餌料充足,吸引魚群;5-7月受濕潤西風影響大,降水量大且相對集中,河流徑流量大,攜帶大量陸地營養鹽入海;據圖示信息可知開普敦沿海等深線稀疏,說明大陸架淺而廣,海水較淺,海水光照豐富;南半球秋冬季節時西風增強,多陰雨天氣,太陽輻射不足,且秋冬季節時海水水溫較低,有利于屬于冷水魚的沙丁魚生存。(2)據上題分析可知開普敦沿海地區漁業資源豐富;擁有現代化漁業基礎設施,說明漁業基礎設施完善;配備-25℃超低溫冷庫(容量10萬噸),高效的冷鏈物流網絡,說明魚產品運輸及冷藏保鮮技術先進;南非遠洋捕撈漁船配備聲吶探魚系統和衛星導航,捕撈效率比傳統方式提高3倍,說明南非擁有先進的遠洋捕撈技術;有自動化加工線,說明深加工產業相對發達;沙丁魚品質好,產量大,國際和國內市場廣闊。(3)過度捕撈導致漁業資源區域枯竭,為此應限制捕撈,進行季節性休漁;針對棲息地破壞問題,應禁止破壞海洋生物棲息地的行為,例如禁止底拖網等破壞性作業;針對環境污染問題,應加強對生產生活污水排海的監控與監管;可利用近海及遠海的海洋空間資源進行人工養殖;延長漁業產品的產業鏈,提高產品經濟附加值,發展漁業全產業鏈,形成捕撈、加工、貿易的全產業鏈;樹立漁業品牌,加強產品宣傳,拓展新市場。27.(2025·鄞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獨庫公路,即217國道‘獨山子至庫車’天山路段。獨庫公路北起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縱貫天山南北,南端連接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市,全長561公里。由于大半以上地段橫亙崇山峻嶺、穿越深川峽谷,連接了眾多民族聚居區,因此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縱貫天山脊梁的景觀大道”。獨庫公路地形特殊,急彎陡坡較多,有280多公里的路段在海拔2000米以上,受天山山區冬季降雪、結冰等自然因素影響,一年僅開放不到五個月,每年9月底到次年6月初會實行長達7個多月的冬季交通管制。材料二下圖是獨庫公路以及所在區域的降水分布圖。(1)獨庫公路水汽的主要來源: 風從 洋帶來水汽,獨庫公路降水空間分布的特點: 。(2)從氣候角度分析獨庫公路每年有長達7個月冬季交通管制的原因。(3)分析獨山子和庫車降水差異的原因。【答案】(1)西;大西;北多南少(2)極端低溫,路面結冰嚴重;降雪量大,積雪掩埋道路;大風;天氣復雜多變;晝夜溫差極大。(3)獨山子比庫車降水多水汽來源差異:獨山子受中緯西風帶影響,大西洋水汽可經準噶爾盆地西側通道到達;庫車地處塔里木盆地北緣,西風帶水汽受天山阻擋,印度洋水汽又受青藏高原阻隔,水汽輸入量少。地形因素影響:獨山子位于天山北麓迎風坡,西風遇山抬升形成地形雨;庫車位于天山南麓背風坡,氣流下沉增溫(焚風效應),水汽難以凝結。周邊環境不同:獨山子周邊地勢相對開闊,植被相對豐富,水汽條件更優;庫車所在塔里木盆地封閉,水汽少。【知識點】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交通運輸布局的一般原則與區位因素【解析】【分析】(1)影響氣候的因素主要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類活動等。獨庫公路位于我國新疆,受中緯西風帶影響,西風從大西洋帶來水汽;結合材料二降水分布圖及區域位置,獨庫公路段降水北多南少。(2)獨庫公路冬季交通管制源于氣候因素。冬季受冷空氣影響,極端低溫使路面結冰;降雪量大,積雪掩埋道路;多大風天氣;天氣復雜多變;晝夜溫差大加劇道路及環境的不穩定性,不利于通行。(3)水汽方面,獨山子在準噶爾盆地西側,能承接中緯西風從大西洋帶來的水汽;庫車身處塔里木盆地北緣,天山山脈阻擋西風,且青藏高原阻隔印度洋水汽,水汽輸入“先天不足”;地形方面,獨山子位于天山北麓,西風遇山被迫抬升,冷卻凝結成地形雨;庫車在天山南麓背風坡,氣流下沉增溫(焚風效應),水汽難成云致雨;環境方面,獨山子周邊地勢開闊、植被相對多,利于水汽匯聚留存;庫車所在塔里木盆地封閉,氣候干旱,水汽少。【點評】影響氣候的因素主要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類活動等。通常情況下,赤道地區降水最多,兩極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溫帶地區,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地區降水較少。通常情況下,山地迎風坡降水較多,背風坡降水較少。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到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對沿岸地區的氣候起到降溫、減濕的作用。通過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局部地區氣候。(1)獨庫公路位于我國新疆,受中緯西風帶影響,西風從大西洋帶來水汽;結合材料二降水分布圖及區域位置,獨庫公路段降水北多南少。(2)獨庫公路冬季交通管制源于氣候因素。冬季受冷空氣影響,極端低溫使路面結冰;降雪量大,積雪掩埋道路;多大風天氣;天氣復雜多變;晝夜溫差大加劇道路及環境的不穩定性,不利于通行。(3)分析獨山子和庫車降水差異,從水汽、地形、環境三個維度拆解。水汽方面,獨山子在準噶爾盆地西側,能承接中緯西風從大西洋帶來的水汽;庫車身處塔里木盆地北緣,天山山脈阻擋西風,且青藏高原阻隔印度洋水汽,水汽輸入“先天不足”;地形方面,獨山子位于天山北麓,西風遇山被迫抬升,冷卻凝結成地形雨;庫車在天山南麓背風坡,氣流下沉增溫(焚風效應),水汽難成云致雨;環境方面,獨山子周邊地勢開闊、植被相對多,利于水汽匯聚留存;庫車所在塔里木盆地封閉,氣候干旱,水汽少。28.(2025·鄞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若爾蓋濕地位于青藏高原東緣(32°N-34°N,101°E-103°E),平均海拔3500米,年均溫1.4℃,年降水量560—860毫米。該區域地勢平坦,黃河支流黑河、白河蜿蜒其間,形成連片草原、草甸與泥沼。其中高寒草原分布于海拔3800米以上坡地,植被以紫花針茅為主,覆蓋度40%~60%;高寒草甸分布于河岸階地,優勢種為高山嵩草,覆蓋度80%~95%;泥炭沼澤集中在黑河下游洼地,泥炭層厚度達4—9米,有機質含量超60%。近年來,部分區域因過度放牧和排水墾殖,草甸退化率達23%,泥炭地萎縮面積超150平方公里。材料二潛育化作用是指由于長期積水或地下水位過高,土壤剖面下部水多氧少,大量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較多的還原性物質,使下層土壤長期處于還原狀態的作用。泥沼是潛育化過程的主要載體,其特殊的水文和生物條件為潛育化提供了基礎。材料三下圖是若爾蓋濕地位置和區域圖(1)從植被類型和水分條件角度,說明若爾蓋高寒草原與高寒草甸的差異。(2)分析泥沼是潛育化過程的主要載體的原因。(3)指出若爾蓋濕地生態退化的主要人為原因。(4)寫出濕地恢復的至少兩個評價指標,并說出選擇的理由。【答案】(1)高寒草原植被以紫花針茅為主,覆蓋度低;水分較少。高寒草甸植被以高山嵩草為主,覆蓋度高;水分較多。(2)泥沼地勢低洼且排水不暢,地表常年或季節性積水,土壤孔隙長期被水占據,氧氣含量極低;豐富有機質強化生物化學還原作用;穩定水文條件保障潛育化持續性;地形封閉減少外界氧化干擾(3)過度放牧與草場超載;濕地開墾與排水改造;水資源過度開發;泥炭開采與資源利用;旅游開發與基礎設施建設。(4)生物多樣性;水質。理由:濕地是眾多生物的棲息地,生物多樣性是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重要標志。濕地具有凈化水質的功能,良好的水質是濕地生態系統正常運行的基礎。(水文條件,水文條件是濕地存續的核心,水流方向、水位波動(如季節性淹水)和地表水-地下水交換的恢復直接影響濕地調蓄洪水、凈化水質等核心功能)。【知識點】濕地的開發與保護【解析】【分析】(1)若爾蓋高寒草原與高寒草甸的差異可以從植被類型、水分條件等角度分析。材料明確提及高寒草原植被以紫花針茅為主,高寒草甸優勢種為高山嵩草;高寒草原覆蓋度40%-60%,相對較低;高寒草甸覆蓋度80%-95%,較高;高寒草原分布在海拔3800米以上坡地,排水相對好,水分少;高寒草甸分布在河岸階地,靠近河流,水分多。(2)泥沼是潛育化過程的主要載體的原因可以從地形地勢、排水條件、土壤含氧量、化學還原作用、外界干擾等角度分析。泥沼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地表常年或季節性積水,使土壤孔隙長期被水占據,氧氣含量極低,滿足潛育化“長期積水、水多氧少”條件;泥沼有機質豐富,分解產生多還原性物質,強化生物化學還原作用,讓下層土壤長期還原;穩定水文條件保障潛育化持續,地形封閉減少外界氧化干擾,利于潛育化進行。(3)若爾蓋濕地生態退化的主要人為原因可以從過度放牧、濕地開墾、水資源開發、泥炭開采、旅游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角度分析。材料提到“部分區域因過度放牧和排水墾殖,草甸退化率達23%,泥炭地萎縮面積超150平方公里”,結合濕地生態退化常見人為原因,還有水資源過度開發、泥炭開采、旅游開發等。(4)濕地是眾多生物棲息地,生物多樣性體現生態系統健康程度,可作為恢復評價指標;濕地有凈化水質功能,良好水質是生態系統運行基礎,能反映濕地恢復效果;水文是濕地存續核心,水流、水位、地表水-地下水交換影響濕地調蓄、凈化等功能,可衡量恢復情況。【點評】沼澤或濕地的形成原因:濕地的形成一般著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節變化)、蒸發量、下滲量、排泄能力、水網密度等要素。如我國主要濕地的成因總結如下:①三江平原地區濕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氣候濕潤,降水較豐富;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氣溫低,蒸發弱;凍土發育,地表水不易下滲。②青藏高原濕地的形成原因:海拔高,氣溫低,蒸發量小;冰川積雪融化較多;低洼地易積水;地下凍土層厚,地表水不易下滲。③長江中下游平原濕地的形成原因:降水豐富;河湖較多,地表水豐富;地勢低平,洪水易泛濫,排水不暢。(1)材料明確提及高寒草原植被以紫花針茅為主,高寒草甸優勢種為高山嵩草;高寒草原覆蓋度40%-60%,相對較低;高寒草甸覆蓋度80%-95%,較高;高寒草原分布在海拔3800米以上坡地,排水相對好,水分少;高寒草甸分布在河岸階地,靠近河流,水分多。(2)泥沼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地表常年或季節性積水,使土壤孔隙長期被水占據,氧氣含量極低,滿足潛育化“長期積水、水多氧少”條件;泥沼有機質豐富,分解產生多還原性物質,強化生物化學還原作用,讓下層土壤長期還原;穩定水文條件保障潛育化持續,地形封閉減少外界氧化干擾,利于潛育化進行。(3)材料提到“部分區域因過度放牧和排水墾殖,草甸退化率達23%,泥炭地萎縮面積超150平方公里”,結合濕地生態退化常見人為原因,還有水資源過度開發、泥炭開采、旅游開發等。(4)濕地是眾多生物棲息地,生物多樣性體現生態系統健康程度,可作為恢復評價指標;濕地有凈化水質功能,良好水質是生態系統運行基礎,能反映濕地恢復效果;水文是濕地存續核心,水流、水位、地表水-地下水交換影響濕地調蓄、凈化等功能,可衡量恢復情況。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浙江省寧波市鄞江中學高三5月模擬地理試卷(學生版).docx 2025屆浙江省寧波市鄞江中學高三5月模擬地理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