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時 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新知探究(一)——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實驗探究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按表中實驗步驟要求完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填寫下表:實驗 原理2NO2(g) N2O4(g)(紅棕色) (無色) ΔH=-56.9 kJ·mol-1實驗 步驟實驗 現象 熱水中混合氣體顏色 ; 冰水中混合氣體顏色 實驗 結論 混合氣體受熱時顏色 ,說明NO2濃度 ,即平衡向 方向移動;混合氣體被冷卻時顏色 ,說明NO2濃度 ,即平衡向 方向移動 (2)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規律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升高溫度,會使化學平衡向 反應的方向移動;降低溫度,會使化學平衡向 反應的方向移動。 (3)用v t圖像分析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aA(g)+bB(g) cC(g)+dD(g) ΔH<0 aA(g)+bB(g) cC(g)+dD(g) ΔH>0 [微思考] 在已建立平衡的體系中,改變溫度,化學平衡是否移動 2.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規律催化劑能夠同等程度地改變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因此,它對化學平衡的移動沒有影響。也就是說,催化劑不能改變達到化學平衡狀態的反應混合物的組成,但是,使用催化劑能改變反應達到平衡所需的時間。(2)用v t圖像分析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t1時刻,加入催化劑,v'正、v'逆同等倍數增大,則v'正=v'逆,平衡不移動如圖所示。[微點撥] 如圖所示t1時刻改變的條件既可以是使用催化劑,也可以是等體積的反應加壓。[題點多維訓練]1.如圖中曲線a表示放熱反應X(g)+Y(g) Z(g)+N(s)進行過程中X的轉化率隨時間變化的關系,若只改變一個起始條件,使反應過程按b曲線進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升高溫度 B.加大X的投入量C.使用催化劑 D.縮小體積2.(2025·南陽階段月考)乙烯是一種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制造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等。利用CO2氧化乙烷制備乙烯的反應為C2H6(g)+CO2(g) C2H4(g)+CO(g)+H2O(g) ΔH>0,該反應達到平衡后,下列措施不能提高C2H4的平衡產率的是 ( )A.升高溫度B.移除部分C2H4C.壓縮容器體積D.增大CO2的濃度3.在下列可逆反應中,增大壓強或降低溫度,均可使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的是 ( )A.2SO2(g)+O2(g) 2SO3(g) ΔH<0B.4NH3(g)+5O2(g) 4NO(g)+6H2O(g) ΔH<0C.2NH3(g) N2(g)+3H2(g) ΔH>0D.SO2(g)+NO2(g) SO3(g)+NO(g) ΔH<04.有可逆反應:A(g)+3B(g) 2C(g) ΔH<0。已知在t1、t3、t5、t7時反應都達到平衡,如果t2、t4、t6、t8時都只改變了一個反應條件,則下列對t2、t4、t6、t8時改變條件的判斷正確的是 ( )A.降低溫度、增大壓強、減小反應物濃度、使用催化劑B.使用催化劑、增大壓強、增大反應物濃度、升高溫度C.增大反應物濃度、使用催化劑、減小壓強、升高溫度D.升高溫度、減小壓強、增大反應物濃度、使用催化劑新知探究(二)——勒夏特列原理典例導學 [典例] (2025·大慶高二期末)下列事實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的是 ( )A.在合成氨實際生產中,使氨液化后及時從平衡混合物中分離出去提高原料利用率B.在工業制硫酸生產中,采用五氧化二釩作催化劑合成SO3C.向重鉻酸鉀(K2Cr2O7)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溶液顏色由橙色變為黃色D.實驗室中常用排飽和食鹽水的方法收集氯氣聽課記錄:[系統融通知能]1.理清勒夏特列原理含義 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因素(如溫度、壓強及參加反應的物質的濃度),平衡就向著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注意 ①勒夏特列原理的適用對象是可逆過程。②化學平衡移動的目的是“減弱”外界條件的改變,而不是“抵消”外界條件的改變,改變是不可逆轉的2.建立化學平衡移動的思維模型[題點多維訓練]1.(2025·鄭州期中檢測)下列事實不能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的是 ( )A.曬自來水養小金魚B.合成氨時采用700 K的溫度C.開啟啤酒瓶后,瓶中馬上泛起大量泡沫D.實驗室制取乙酸乙酯時,將乙酸乙酯不斷蒸出2.(2023·北京卷)下列事實能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的是 ( )A.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固體,促進H2O2分解B.密閉燒瓶內的NO2和N2O4的混合氣體,受熱后顏色加深C.鐵鋼放入濃HNO3中,待不再變化后,加熱能產生大量紅棕色氣體D.鋅片與稀H2SO4反應過程中,加入少量CuSO4固體,促進H2的產生3.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如下反應:CO2(g)+C(s) 2CO(g) ΔH>0,達到平衡后,若改變下列條件,則指定物質的濃度及平衡如何變化。(1)增加C(s),則平衡 (填“逆向移動”“正向移動”或“不移動”),c(CO2)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2)保持溫度不變,增大反應容器的容積,則平衡 (填“逆向移動”“正向移動”或“不移動”),c(CO) ,n(CO)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3)保持反應容器的容積和溫度不變,通入He,則平衡 (填“逆向移動”“正向移動”或“不移動”),c(CO2)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4)保持反應容器的容積不變,升高溫度,則平衡 (填“逆向移動”“正向移動”或“不移動”),c(CO)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第4課時 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新知探究(一)1.(1)加深 變淺 加深 增大 逆反應 變淺 減小 正反應 (2)吸熱 放熱[微思考]提示:任何化學反應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放熱或吸熱),所以任何可逆反應的化學平衡狀態,都受溫度的影響而發生移動。[題點多維訓練]1.選C 升高溫度,加大X的投入量,則X的轉化率降低;使用催化劑可以提高反應速率,但平衡不移動,X的轉化率不變;縮小體積,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X的轉化率提高。2.選C 反應正向吸熱,升高溫度,平衡正向移動,能提高C2H4的平衡產率,故A正確;移除部分C2H4,平衡正向移動,能提高C2H4的平衡產率,故B正確;反應正向氣體分子數增大,壓縮體積,平衡逆向移動,C2H4的平衡產率減小,故C錯誤;增大二氧化碳的濃度,平衡正向移動,能提高C2H4的平衡產率,故D正確。3.選A A.增大壓強,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降低溫度,平衡也向正反應方向移動。B.增大壓強,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C.增大壓強,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D.增大壓強,平衡不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4.選D t2到t3正逆反應速率增大,且v逆>v正,平衡逆向移動,該反應放熱,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改變條件為升高溫度,故A錯誤;t4到t5速率減小,且v逆>v正,平衡逆向移動,該反應為分子數減少的反應,減小壓強向分子數增多的方向移動,改變條件為減小壓強,故B錯誤;t6到t7正逆反應速率增大,且v正>v逆,平衡正向移動,其改變條件為增大反應物濃度,故C錯誤;t8時刻速率增大,但v逆=v正,平衡未移動,改變條件為使用催化劑,故D正確。新知探究(二)[典例] 選B 在合成氨實際生產中,使氣態氨變成液氨后及時從平衡混合物中分離出去,生成物濃度減小,平衡正向移動,則原料轉化率增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故A正確;催化劑不能改變平衡狀態,在工業制硫酸生產中,采用五氧化二釩作催化劑合成三氧化硫是為了加快反應速率,平衡未移動,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故B錯誤;根據2Cr+2H+ Cr2+H2O,向K2Cr2O7溶液中滴加少量氫氧化鈉溶液,氫離子消耗,平衡逆向移動,因此溶液顏色由橙色變為黃色,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故C正確;Cl2+H2O H++Cl-+HClO,實驗室中常用排飽和食鹽水的方法收集氯氣,氯離子濃度增大,抑制氯氣的溶解,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故D正確。[題點多維訓練]1.選B 自來水用氯氣消毒過,發生反應:Cl2+H2O HCl+HClO,次氯酸見光分解反應為2HClO2HCl+O2↑,HClO濃度減小,促進化學平衡正向移動,減少了氯氣的含量,使其更適宜金魚生存,可以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故A錯誤;合成氨的反應溫度通常控制在700 K左右,這是因為在這個溫度下,催化劑的活性最大,可以加快反應速率,合成氨反應是一個放熱反應,溫度過高,逆向移動,不利于氨的合成,合成氨時采用700 K的溫度不能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故B正確;因溶液中存在二氧化碳的溶解平衡,打開啤酒瓶后,壓強減小,二氧化碳逸出,能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故C錯誤;實驗室制取乙酸乙酯時采用加熱的方式將生成的乙酸乙酯不斷蒸出,從而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動,能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故D錯誤。2.選B MnO2會催化 H2O2分解,與平衡移動無關,A項錯誤; NO2轉化為N2O4的反應是放熱反應,升溫平衡逆向移動, NO2濃度增大,混合氣體顏色加深,B項正確;鐵在濃硝酸中鈍化,加熱會使表面的氧化膜溶解,鐵與濃硝酸反應生成大量紅棕色氣體,與平衡移動無關,C項錯誤;加入硫酸銅以后,鋅置換出銅,構成原電池,從而使反應速率加快,與平衡移動無關,D項錯誤。3.解析:(1)C為固體,增加C的量,各物質的濃度不變,平衡不移動,c(CO2)不變。(2)增大反應容器的容積,即減小壓強,平衡向氣體體積增大的方向移動,c(CO)減小,但n(CO)增大。(3)通入He,容積和溫度不變,平衡不移動,c(CO2)不變。(4)容積不變,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反應方向移動,即正向移動,c(CO)增大。答案:(1)不移動 不變 (2)正向移動 減小 增大(3)不移動 不變 (4)正向移動 增大5 / 5(共45張PPT)第4課時 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新知探究(一) 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新知探究(二) 勒夏特列原理課時跟蹤檢測目錄新知探究(一) 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實驗探究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按表中實驗步驟要求完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填寫下表:實驗 原理 2NO2(g) N2O4(g)(紅棕色) (無色)ΔH=-56.9 kJ·mol-1實驗 步驟實驗 現象 熱水中混合氣體顏色 ;冰水中混合氣體顏色______實驗 結論 混合氣體受熱時顏色 ,說明NO2濃度 ,即平衡向 方向移動;混合氣體被冷卻時顏色 ,說明NO2濃度 ,即平衡向方向移動加深變淺加深增大逆反應變淺減小正反應續表(2)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規律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升高溫度,會使化學平衡向 反應的方向移動;降低溫度,會使化學平衡向 反應的方向移動。(3)用v t圖像分析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aA(g)+bB(g) cC(g)+dD(g) ΔH<0 aA(g)+bB(g) cC(g)+dD(g) ΔH>0吸熱放熱[微思考] 在已建立平衡的體系中,改變溫度,化學平衡是否移動 提示:任何化學反應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放熱或吸熱),所以任何可逆反應的化學平衡狀態,都受溫度的影響而發生移動。2.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規律催化劑能夠同等程度地改變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因此,它對化學平衡的移動沒有影響。也就是說,催化劑不能改變達到化學平衡狀態的反應混合物的組成,但是,使用催化劑能改變反應達到平衡所需的時間。(2)用v t圖像分析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t1時刻,加入催化劑,v'正、v'逆同等倍數增大,則v'正=v'逆,平衡不移動如圖所示。[微點撥] 如上圖所示t1時刻改變的條件既可以是使用催化劑,也可以是等體積的反應加壓。[題點多維訓練]√1.如圖中曲線a表示放熱反應X(g)+Y(g) Z(g)+N(s)進行過程中X的轉化率隨時間變化的關系,若只改變一個起始條件,使反應過程按b曲線進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升高溫度 B.加大X的投入量C.使用催化劑 D.縮小體積解析:升高溫度,加大X的投入量,則X的轉化率降低;使用催化劑可以提高反應速率,但平衡不移動,X的轉化率不變;縮小體積,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X的轉化率提高。√2.(2025·南陽階段月考)乙烯是一種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制造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等。利用CO2氧化乙烷制備乙烯的反應為C2H6(g)+CO2(g) C2H4(g)+CO(g)+H2O(g) ΔH>0,該反應達到平衡后,下列措施不能提高C2H4的平衡產率的是 ( )A.升高溫度 B.移除部分C2H4C.壓縮容器體積 D.增大CO2的濃度解析:反應正向吸熱,升高溫度,平衡正向移動,能提高C2H4的平衡產率,故A正確;移除部分C2H4,平衡正向移動,能提高C2H4的平衡產率,故B正確;反應正向氣體分子數增大,壓縮體積,平衡逆向移動,C2H4的平衡產率減小,故C錯誤;增大二氧化碳的濃度,平衡正向移動,能提高C2H4的平衡產率,故D正確。3.在下列可逆反應中,增大壓強或降低溫度,均可使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的是 ( )A.2SO2(g)+O2(g) 2SO3(g) ΔH<0B.4NH3(g)+5O2(g) 4NO(g)+6H2O(g) ΔH<0C.2NH3(g) N2(g)+3H2(g) ΔH>0D.SO2(g)+NO2(g) SO3(g)+NO(g) ΔH<0解析:A.增大壓強,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降低溫度,平衡也向正反應方向移動。B.增大壓強,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C.增大壓強,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D.增大壓強,平衡不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4.有可逆反應:A(g)+3B(g) 2C(g) ΔH<0。已知在t1、t3、t5、t7時反應都達到平衡,如果t2、t4、t6、t8時都只改變了一個反應條件,則下列對t2、t4、t6、t8時改變條件的判斷正確的是( )A.降低溫度、增大壓強、減小反應物濃度、使用催化劑B.使用催化劑、增大壓強、增大反應物濃度、升高溫度C.增大反應物濃度、使用催化劑、減小壓強、升高溫度D.升高溫度、減小壓強、增大反應物濃度、使用催化劑√解析: t2到t3正逆反應速率增大,且v逆>v正,平衡逆向移動,該反應放熱,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改變條件為升高溫度,故A錯誤;t4到t5速率減小,且v逆>v正,平衡逆向移動,該反應為分子數減少的反應,減小壓強向分子數增多的方向移動,改變條件為減小壓強,故B錯誤;t6到t7正逆反應速率增大,且v正>v逆,平衡正向移動,其改變條件為增大反應物濃度,故C錯誤;t8時刻速率增大,但v逆=v正,平衡未移動,改變條件為使用催化劑,故D正確。新知探究(二) 勒夏特列原理典例導學[典例] (2025·大慶高二期末)下列事實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的是( )A.在合成氨實際生產中,使氨液化后及時從平衡混合物中分離出去提高原料利用率B.在工業制硫酸生產中,采用五氧化二釩作催化劑合成SO3C.向重鉻酸鉀(K2Cr2O7)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溶液顏色由橙色變為黃色D.實驗室中常用排飽和食鹽水的方法收集氯氣√[解析] 在合成氨實際生產中,使氣態氨變成液氨后及時從平衡混合物中分離出去,生成物濃度減小,平衡正向移動,則原料轉化率增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故A正確;催化劑不能改變平衡狀態,在工業制硫酸生產中,采用五氧化二釩作催化劑合成三氧化硫是為了加快反應速率,平衡未移動,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故B錯誤;根據2Cr+2H+ Cr2+H2O,向K2Cr2O7溶液中滴加少量氫氧化鈉溶液,氫離子消耗,平衡逆向移動,因此溶液顏色由橙色變為黃色,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故C正確;Cl2+H2O H++Cl-+HClO,實驗室中常用排飽和食鹽水的方法收集氯氣,氯離子濃度增大,抑制氯氣的溶解,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故D正確。1.理清勒夏特列原理[系統融通知能]含義 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因素(如溫度、壓強及參加反應的物質的濃度),平衡就向著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注意 ①勒夏特列原理的適用對象是可逆過程。②化學平衡移動的目的是“減弱”外界條件的改變,而不是“抵消”外界條件的改變,改變是不可逆轉的2.建立化學平衡移動的思維模型[題點多維訓練]√1.(2025·鄭州期中檢測)下列事實不能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的是 ( )A.曬自來水養小金魚B.合成氨時采用700 K的溫度C.開啟啤酒瓶后,瓶中馬上泛起大量泡沫D.實驗室制取乙酸乙酯時,將乙酸乙酯不斷蒸出解析:自來水用氯氣消毒過,發生反應:Cl2+H2O HCl+HClO,次氯酸見光分解反應為2HClO 2HCl+O2↑,HClO濃度減小,促進化學平衡正向移動,減少了氯氣的含量,使其更適宜金魚生存,可以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故A錯誤;合成氨的反應溫度通常控制在700 K左右,這是因為在這個溫度下,催化劑的活性最大,可以加快反應速率,合成氨反應是一個放熱反應,溫度過高,逆向移動,不利于氨的合成,合成氨時采用700 K的溫度不能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故B正確;因溶液中存在二氧化碳的溶解平衡,打開啤酒瓶后,壓強減小,二氧化碳逸出,能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故C錯誤;實驗室制取乙酸乙酯時采用加熱的方式將生成的乙酸乙酯不斷蒸出,從而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動,能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故D錯誤。√2.(2023·北京卷)下列事實能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的是 ( )A.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固體,促進H2O2分解B.密閉燒瓶內的NO2和N2O4的混合氣體,受熱后顏色加深C.鐵鋼放入濃HNO3中,待不再變化后,加熱能產生大量紅棕色氣體D.鋅片與稀H2SO4反應過程中,加入少量CuSO4固體,促進H2的產生解析:MnO2會催化 H2O2分解,與平衡移動無關,A項錯誤; NO2轉化為N2O4的反應是放熱反應,升溫平衡逆向移動, NO2濃度增大,混合氣體顏色加深,B項正確;鐵在濃硝酸中鈍化,加熱會使表面的氧化膜溶解,鐵與濃硝酸反應生成大量紅棕色氣體,與平衡移動無關,C項錯誤;加入硫酸銅以后,鋅置換出銅,構成原電池,從而使反應速率加快,與平衡移動無關,D項錯誤。3.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如下反應:CO2(g)+C(s) 2CO(g) ΔH>0,達到平衡后,若改變下列條件,則指定物質的濃度及平衡如何變化。(1)增加C(s),則平衡 (填“逆向移動”“正向移動”或“不移動”),c(CO2)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解析:C為固體,增加C的量,各物質的濃度不變,平衡不移動,c(CO2)不變。(2)保持溫度不變,增大反應容器的容積,則平衡 (填“逆向移動”“正向移動”或“不移動”),c(CO) ,n(CO)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解析:增大反應容器的容積,即減小壓強,平衡向氣體體積增大的方向移動,c(CO)減小,但n(CO)增大。不移動 不變 正向移動 減小 增大 3.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如下反應:CO2(g)+C(s) 2CO(g) ΔH>0,達到平衡后,若改變下列條件,則指定物質的濃度及平衡如何變化。(3)保持反應容器的容積和溫度不變,通入He,則平衡 (填“逆向移動”“正向移動”或“不移動”),c(CO2)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解析:通入He,容積和溫度不變,平衡不移動,c(CO2)不變。(4)保持反應容器的容積不變,升高溫度,則平衡 (填“逆向移動”“正向移動”或“不移動”),c(CO)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解析:容積不變,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反應方向移動,即正向移動,c(CO)增大。不移動 不變 正向移動 增大課時跟蹤檢測123456789101113√12一、選擇題1.某一化學反應,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是氣體,改變下列條件一定能使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的是( )A.增大反應物濃度 B.減小反應容器的體積C.增大生成物濃度 D.升高反應溫度解析:增大反應物的濃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故A正確;反應前后氣體的物質的量變化不確定,減小體積即壓強增大,無法判斷平衡移動方向,故B錯誤;增大生成物濃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故C錯誤;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反應方向移動,正反應不一定是吸熱反應,故D錯誤。14√124567891011121332.(2025·信陽期中檢測)合成氨所需的氫氣可用煤和水作為原料經多步反應制得,其中的一步反應為CO(g)+H2O(g) CO2(g)+H2(g) ΔH<0。反應達到平衡后,為提高CO的轉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確的是( )A.減小壓強 B.增大的投料比C.升高溫度 D.更換高效催化劑解析:反應前后氣體分子數不變,減小壓強,平衡不移動,CO的轉化率不變,故A錯誤;增大的投料比,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動,水的轉化率減小,CO的轉化率增大,故B正確;反應放熱,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CO的轉化率減小,故C錯誤;更換高效催化劑,平衡不移動,CO的轉化率不變,故D錯誤。14√124567891011121333.一定溫度下,可逆反應aX(g)+bY(g) cZ(g)在一密閉容器內達到平衡后,t0時刻改變某一外界變化,化學反應速率(v)隨時間(t)的變化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a+b=c,則t0時刻只能是增大了容器的壓強B.若a+b=c,則t0時刻只能是加入了催化劑C.若a+b≠c,則t0時刻只能是增大了容器的壓強D.若a+b≠c,則t0時刻只能是加入了催化劑解析:從圖像可知,t0時刻改變條件后正、逆反應速率同等程度增大,平衡不移動,若a+b=c,則t0時刻可以是增大壓強或使用催化劑;若a+b≠c,則t0時刻只能是使用催化劑,D項正確。14√124567891011121334.下列事實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的是 ( )A.溴水中存在以下平衡:Br2+H2O HBr+HBrO,當加入NaOH溶液后顏色變淺B.對2H2O2 2H2O+O2↑的反應,使用MnO2可增大制O2的反應速率C.反應:CO+NO2 CO2+NO ΔH<0,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D.合成氨反應:N2+3H2 2NH3 ΔH<0,為使氨的產率提高,理論上應采取低溫高壓的措施解析:催化劑只能改變反應速率,對化學平衡的移動無影響。14√124567891011121335.(2025·杭州高二檢測)已知植物光合作用發生反應:6CO2(g)+6H2O(l) C6H12O6(s)+6O2(g) ΔH=+669.62 kJ·mol-1,該反應達到化學平衡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增加C6H12O6的量,CO2轉化率減小B.增大CO2的濃度,平衡正向移動,化學平衡常數增大C.適當升高溫度,既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數,又增大了CO2的轉化率D.加入催化劑,O2的體積分數增大解析:C6H12O6是固體,增加C6H12O6的量,平衡不移動,CO2轉化率不變,故A錯誤;增大CO2的濃度,平衡正向移動,但化學平衡常數不變,故B錯誤;正反應為吸熱反應,適當升高溫度,平衡正向移動,既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數,又增大了CO2的轉化率,故C正確;加入催化劑,O2的體積分數不變,故D錯誤。14√124567891011121336.將H2(g)和Br2(g)充入恒容密閉容器,恒溫下發生反應H2(g)+Br2(g) 2HBr(g) ΔH<0,平衡時Br2(g)的轉化率為a;若初始條件相同,絕熱下進行上述反應,平衡時Br2(g)的轉化率為b。a與b的關系是 ( )A.a>b B.a=bC.a解析:該反應為放熱反應,絕熱下進行反應,溫度升高,所以絕熱平衡時轉化率低于恒溫平衡時轉化率,即a>b。14√124567891012111337.可逆反應2SO2(g)+O2(g) 2SO3(g)達到平衡狀態后,保持溫度、容器容積不變,向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O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K為平衡常數,Q為濃度商)( )A.Q不變,K變大,O2的轉化率增大 B.Q不變,K變大,SO2的轉化率減小C.Q減小,K不變,O2的轉化率減小 D.Q增大,K不變,SO2的轉化率增大解析:當可逆反應2SO2(g)+O2(g) 2SO3(g)達到平衡狀態后,保持溫度不變,則平衡常數不變,濃度商Q=,容器容積不變,向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O2,O2濃度增大,所以濃度商減小,平衡正向移動,SO2的轉化率增大,但由于充入了O2,所以O2的轉化率減小。14√124567891011121338.一定條件下進行反應:2NO2(g) N2O4(g) ΔH<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當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保持不變時,反應達到平衡狀態B.恒溫恒容條件下反應達到平衡時,通入N2O4(g),再次達到平衡時NO2(g)的質量分數增大C.恒容條件下反應達到平衡時,升高溫度,平衡正向移動D.若改為恒溫下用注射器作為容器,壓縮注射器過程中可觀察到氣體顏色逐漸變淺解析:反應前后氣體總質量不變,當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保持不變時,混合氣體的總物質的量不變,反應達到平衡狀態,故A正確;恒溫恒容條件下反應達到平衡時,通入N2O4,相當于對原平衡加壓,再次達到平衡時,NO2的質量分數減小,故B錯誤;溫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動,故C錯誤;若改為恒溫下用注射器作為容器,壓縮注射器過程中可觀察到氣體顏色先深后淺,但比原來的深,故D錯誤。14√124567891011121339.(2024·江西卷)溫度T下,向1 L真空剛性容器中加入1 mol (CH3)2CHOH,反應達到平衡時,c(Y)=0.4 mol·L-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CH3)2CHOH(g) (CH3)2CO(g)+H2(g) X Y ZA.再充入1 mol X和1 mol Y,此時v正B.再充入1 mol X,平衡時,c(Y)=0.8 mol·L-1C.再充入1 mol N2,平衡向右移動D.若溫度升高,X的轉化率增加,則上述反應ΔH<01412456789101112133解析:由題可知,達到平衡時c(X)=0.6 mol·L-1,c(Y)=c(Z)=0.4 mol·L-1,反應的平衡常數K=≈0.27,再充入1 mol X和1 mol Y,此時Q==0.35>K,反應逆向進行,v正0,D項錯誤。1412456789101112133√10.為探究外界條件對反應aA(g)+bB(g) cC(g) ΔH的影響,以A和B的起始物質的量之比為a∶b反應,通過實驗得到不同條件下反應達到平衡時A的物質的量分數隨溫度、壓強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 )A.a+bB.平衡后增大容器體積,反應放出熱量C.升高溫度,正、逆反應速率都增大,平衡常數也增大D.平衡后再充入a mol A,平衡正向移動,再次達到平衡后,A的物質的量分數增大1412456789101112133解析:由圖可知,同一溫度下,增大壓強,A的物質的量分數增大,平衡逆向移動,說明a+b141245678910111213311.(2025·南寧階段檢測)為探究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因素,設計方案并進行實驗,觀察到相關現象。其中方案設計和結論都錯誤的是 ( )選項 影響因素 方案設計 現象 結論A 濃度 向1 mL 0.1 mol·L-1 K2CrO4溶液中加入1 mL 1.0 mol·L-1 HI溶液 黃色溶液變橙色 增大反應物濃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B 壓強 向恒溫恒容密閉玻璃容器中充入100 mL HI氣體,分解達到平衡后再充入100 mL Ar 氣體顏色不變 恒溫恒容下,該反應改變壓強平衡不移動C 溫度 將封裝有NO2和N2O4混合氣體的燒瓶浸泡在熱水中 氣體顏色變深 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方向移動D 催化劑 向1 mL乙酸乙酯中加入1 mL 0.3 mol·L-1 H2SO4溶液,水浴加熱 上層液體逐漸減少 使用合適的催化劑可使反應速率加快√1412456789101112133解析:K2CrO4溶液具有氧化性,HI具有還原性,向1 mL 0.1 mol·L-1 K2CrO4溶液中加入1 mL 1.0 mol·L-1 HI溶液,可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I2使溶液變為橙色,干擾探究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故A錯誤;反應2HI(g) H2(g)+I2(g)為反應前后氣體總體積不變的可逆反應,向恒溫恒容密閉玻璃容器中充入100 mL HI氣體,分解達到平衡后再充入100 mL Ar,平衡不發生移動,氣體顏色不變,應得到的結論是對于反應前后氣體總體積不變的可逆反應,恒溫恒容時,改變壓強平衡不移動,故B正確;反應2NO2(g) N2O4(g)為放熱反應,升高溫度,氣體顏色變深,說明平衡逆向移動,即向吸熱方向移動,故C正確;向1 mL乙酸乙酯中加入1 mL 0.3 mol·L-1 H2SO4溶液,水浴加熱,上層液體逐漸減少,這說明催化劑可以加快化學反應速率,故D正確。1412124567891011133二、非選擇題12.(6分)對于反應A( )+2B(g) nC(g)在一定條件下達到平衡后,改變下列條件,請回答:(1)改變A的量,平衡不移動,則A為 。解析:改變A的量,平衡不移動,則A為固態或純液態。(2)增大壓強,平衡不移動,當n=2時,A的狀態為 ??;當n=3時,A的狀態為 。 解析:增大壓強平衡不移動,當n=2時,A為固態或純液態,n=3時A為氣態。(3)若A為固體,壓縮體積增大壓強,C的百分含量減小,則n 。 解析:若A為固體,壓縮體積增大壓強,C的百分含量減小,說明平衡逆向移動,則n>2。固態或純液態固態或純液態氣態>2141245678910111213313.(12分)現有反應:mA(g)+nB(g) pC(g),達到平衡后,當升高溫度時,B的轉化率變大;當減小壓強時,混合體系中C的質量分數減小,則:(1)該反應的逆反應為 (填“吸熱”或“放熱”)反應,且m+n (填“>”“=”或“<”)p。 (2)減壓使容器體積增大時,A的質量分數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下同)。 (3)若容積不變加入B,則A的轉化率 ,B的轉化率 。 (4)若升高溫度,則平衡時B、C的濃度之比將 。 (5)若加入催化劑,平衡時氣體混合物的總物質的量 。 放熱 >增大增大減小減小不變1412456789101112133解析:反應mA(g)+nB(g) pC(g)達到平衡后,升高溫度時,B的轉化率變大,說明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正反應為吸熱反應;減小壓強時,混合體系中C的質量分數減小,說明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即m+n>p。減壓使容器體積增大時,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A的質量分數增大;若容積不變加入B,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A的轉化率增大,B的轉化率減小;升高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c(C)增大,c(B)減小,即減??;加入催化劑,平衡不移動,混合物的總物質的量不變。141245678910111213314.(14分)(2024·海南卷)氨是一種理想的儲氫載體,具有儲氫密度高、儲運技術成熟等優點。已知298 K,100 kPa時,反應①:N2(g)+3H2(g) 2NH3(g) ΔH1=-92 kJ·mol-1;p(NH3)=總壓×NH3物質的量分數。回答問題:(1)題述條件下,反應②:2NH3(g) N2(g)+3H2(g) ΔH2= kJ·mol-1。 14解析:由題干可知,反應②為反應①的逆反應,故ΔH2=-ΔH1=+92 kJ·mol-1。+921245678910111213314.(2024·海南卷)氨是一種理想的儲氫載體,具有儲氫密度高、儲運技術成熟等優點。已知298 K,100 kPa時,反應①:N2(g)+3H2(g) 2NH3(g) ΔH1=-92 kJ·mol-1;p(NH3)=總壓×NH3物質的量分數。(2)設反應為一步完成,且ΔH與溫度無關。已知673 K下,反應①活化能為335 kJ·mol-1,則NH3(g)分解反應的活化能為 kJ·mol-1。 14解析:ΔH=正反應的活化能-逆反應的活化能,故NH3(g)分解反應的活化能為335 kJ·mol-1+92 kJ·mol-1=427 kJ·mol-1。4271245678910111213314.(2024·海南卷)氨是一種理想的儲氫載體,具有儲氫密度高、儲運技術成熟等優點。已知298 K,100 kPa時,反應①:N2(g)+3H2(g) 2NH3(g) ΔH1=-92 kJ·mol-1;p(NH3)=總壓×NH3物質的量分數。(3)既能影響反應②平衡轉化率又能影響其反應速率的因素有 、 。 14解析: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影響平衡轉化率即影響平衡移動的因素主要有溫度、壓強等,故既能影響反應②平衡轉化率又能影響其反應速率的因素為溫度、壓強。壓強溫度1245678910111213314(4)溫度T下恒容密閉容器中進行氨催化分解反應,p(NH3) t關系曲線如圖所示,其函數關系p(NH3)/kPa= (寫表達式),增大氨的初始分壓,氨的轉化速率 。假設吸附到催化劑表面后NH3都變成活化分子,其他條件不變。改用比表面積更大的催化劑,則單位時間H2的產量將 。 解析:由圖像可知,其函數關系可表示為p(NH3)/kPa=kt/min+b,代入點(0,35)和(5,23.5)可求得k=-2.3,b=35,即p(NH3)/kPa=kt/min+b=35-2.3t/min;由圖可知,氨的轉化速率與初始氨的分壓無關,故增大氨的初始分壓,氨的轉化速率不變;使用比表面積更大的催化劑,NH3吸附量增大,反應速率加快,即單位時間內氫氣的產量增大。35-2.3t/min不變 增大課時跟蹤檢測(十) 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一、選擇題1.某一化學反應,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是氣體,改變下列條件一定能使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的是 ( )A.增大反應物濃度 B.減小反應容器的體積C.增大生成物濃度 D.升高反應溫度2.(2025·信陽期中檢測)合成氨所需的氫氣可用煤和水作為原料經多步反應制得,其中的一步反應為CO(g)+H2O(g)CO2(g)+H2(g) ΔH<0。反應達到平衡后,為提高CO的轉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確的是 ( )A.減小壓強 B.增大的投料比C.升高溫度 D.更換高效催化劑3.一定溫度下,可逆反應aX(g)+bY(g)cZ(g)在一密閉容器內達到平衡后,t0時刻改變某一外界變化,化學反應速率(v)隨時間(t)的變化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a+b=c,則t0時刻只能是增大了容器的壓強B.若a+b=c,則t0時刻只能是加入了催化劑C.若a+b≠c,則t0時刻只能是增大了容器的壓強D.若a+b≠c,則t0時刻只能是加入了催化劑4.下列事實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的是 ( )A.溴水中存在以下平衡:Br2+H2OHBr+HBrO,當加入NaOH溶液后顏色變淺B.對2H2O22H2O+O2↑的反應,使用MnO2可增大制O2的反應速率C.反應:CO+NO2CO2+NO ΔH<0,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D.合成氨反應:N2+3H22NH3 ΔH<0,為使氨的產率提高,理論上應采取低溫高壓的措施5.(2025·杭州高二檢測)已知植物光合作用發生反應:6CO2(g)+6H2O(l)C6H12O6(s)+6O2(g) ΔH=+669.62 kJ·mol-1,該反應達到化學平衡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增加C6H12O6的量,CO2轉化率減小B.增大CO2的濃度,平衡正向移動,化學平衡常數增大C.適當升高溫度,既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數,又增大了CO2的轉化率D.加入催化劑,O2的體積分數增大6.將H2(g)和Br2(g)充入恒容密閉容器,恒溫下發生反應H2(g)+Br2(g)2HBr(g) ΔH<0,平衡時Br2(g)的轉化率為a;若初始條件相同,絕熱下進行上述反應,平衡時Br2(g)的轉化率為b。a與b的關系是 ( )A.a>b B.a=bC.a7.可逆反應2SO2(g)+O2(g)2SO3(g)達到平衡狀態后,保持溫度、容器容積不變,向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O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K為平衡常數,Q為濃度商) ( )A.Q不變,K變大,O2的轉化率增大B.Q不變,K變大,SO2的轉化率減小C.Q減小,K不變,O2的轉化率減小D.Q增大,K不變,SO2的轉化率增大8.一定條件下進行反應:2NO2(g)N2O4(g) ΔH<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當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保持不變時,反應達到平衡狀態B.恒溫恒容條件下反應達到平衡時,通入N2O4(g),再次達到平衡時NO2(g)的質量分數增大C.恒容條件下反應達到平衡時,升高溫度,平衡正向移動D.若改為恒溫下用注射器作為容器,壓縮注射器過程中可觀察到氣體顏色逐漸變淺9.(2024·江西卷)溫度T下,向1 L真空剛性容器中加入1 mol (CH3)2CHOH,反應達到平衡時,c(Y)=0.4 mol·L-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CH3)2CHOH(g)(CH3)2CO(g)+H2(g) X Y ZA.再充入1 mol X和1 mol Y,此時v正B.再充入1 mol X,平衡時,c(Y)=0.8 mol·L-1C.再充入1 mol N2,平衡向右移動D.若溫度升高,X的轉化率增加,則上述反應ΔH<010.為探究外界條件對反應aA(g)+bB(g)cC(g) ΔH的影響,以A和B的起始物質的量之比為a∶b反應,通過實驗得到不同條件下反應達到平衡時A的物質的量分數隨溫度、壓強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 )A.a+bB.平衡后增大容器體積,反應放出熱量C.升高溫度,正、逆反應速率都增大,平衡常數也增大D.平衡后再充入a mol A,平衡正向移動,再次達到平衡后,A的物質的量分數增大11.(2025·南寧階段檢測)為探究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因素,設計方案并進行實驗,觀察到相關現象。其中方案設計和結論都錯誤的是 ( )選項 影響因素 方案設計 現象 結論A 濃度 向1 mL 0.1 mol·L-1 K2CrO4溶液中加入1 mL 1.0 mol·L-1 HI溶液 黃色溶液變橙色 增大反應物濃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B 壓強 向恒溫恒容密閉玻璃容器中充入100 mL HI氣體,分解達到平衡后再充入100 mL Ar 氣體顏色不變 恒溫恒容下,該反應改變壓強平衡不移動C 溫度 將封裝有NO2和N2O4混合氣體的燒瓶浸泡在熱水中 氣體顏色變深 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方向移動D 催化劑 向1 mL乙酸乙酯中加入1 mL 0.3 mol·L-1 H2SO4溶液,水浴加熱 上層液體逐漸減少 使用合適的催化劑可使反應速率加快二、非選擇題12.(6分)對于反應A( )+2B(g)nC(g)在一定條件下達到平衡后,改變下列條件,請回答:(1)改變A的量,平衡不移動,則A為 。(2)增大壓強,平衡不移動,當n=2時,A的狀態為 ;當n=3時,A的狀態為 。 (3)若A為固體,壓縮體積增大壓強,C的百分含量減小,則n 。 13.(12分)現有反應:mA(g)+nB(g)pC(g),達到平衡后,當升高溫度時,B的轉化率變大;當減小壓強時,混合體系中C的質量分數減小,則:(1)該反應的逆反應為 (填“吸熱”或“放熱”)反應,且m+n (填“>”“=”或“<”)p。 (2)減壓使容器體積增大時,A的質量分數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下同)。 (3)若容積不變加入B,則A的轉化率 ,B的轉化率 。 (4)若升高溫度,則平衡時B、C的濃度之比將 。 (5)若加入催化劑,平衡時氣體混合物的總物質的量 。 14.(14分)(2024·海南卷)氨是一種理想的儲氫載體,具有儲氫密度高、儲運技術成熟等優點。已知298 K,100 kPa時,反應①:N2(g)+3H2(g)2NH3(g) ΔH1=-92 kJ·mol-1;p(NH3)=總壓×NH3物質的量分數。回答問題:(1)題述條件下,反應②:2NH3(g)N2(g)+3H2(g) ΔH2= kJ·mol-1。 (2)設反應為一步完成,且ΔH與溫度無關。已知673 K下,反應①活化能為335 kJ·mol-1,則NH3(g)分解反應的活化能為 kJ·mol-1。 (3)既能影響反應②平衡轉化率又能影響其反應速率的因素有 、 。 (4)溫度T下恒容密閉容器中進行氨催化分解反應,p(NH3) t關系曲線如圖所示,其函數關系p(NH3)/kPa= (寫表達式),增大氨的初始分壓,氨的轉化速率 。假設吸附到催化劑表面后NH3都變成活化分子,其他條件不變。改用比表面積更大的催化劑,則單位時間H2的產量將 。 課時跟蹤檢測(十)1.選A 增大反應物的濃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故A正確;反應前后氣體的物質的量變化不確定,減小體積即壓強增大,無法判斷平衡移動方向,故B錯誤;增大生成物濃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故C錯誤;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反應方向移動,正反應不一定是吸熱反應,故D錯誤。2.選B 反應前后氣體分子數不變,減小壓強,平衡不移動,CO的轉化率不變,故A錯誤;增大的投料比,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動,水的轉化率減小,CO的轉化率增大,故B正確;反應放熱,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CO的轉化率減小,故C錯誤;更換高效催化劑,平衡不移動,CO的轉化率不變,故D錯誤。3.選D 從圖像可知,t0時刻改變條件后正、逆反應速率同等程度增大,平衡不移動,若a+b=c,則t0時刻可以是增大壓強或使用催化劑;若a+b≠c,則t0時刻只能是使用催化劑,D項正確。4.選B 催化劑只能改變反應速率,對化學平衡的移動無影響。5.選C C6H12O6是固體,增加C6H12O6的量,平衡不移動,CO2轉化率不變,故A錯誤;增大CO2的濃度,平衡正向移動,但化學平衡常數不變,故B錯誤;正反應為吸熱反應,適當升高溫度,平衡正向移動,既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數,又增大了CO2的轉化率,故C正確;加入催化劑,O2的體積分數不變,故D錯誤。6.選A 該反應為放熱反應,絕熱下進行反應,溫度升高,所以絕熱平衡時轉化率低于恒溫平衡時轉化率,即a>b。7.選C 當可逆反應2SO2(g)+O2(g)2SO3(g)達到平衡狀態后,保持溫度不變,則平衡常數不變,濃度商Q=,容器容積不變,向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O2,O2濃度增大,所以濃度商減小,平衡正向移動,SO2的轉化率增大,但由于充入了O2,所以O2的轉化率減小。8.選A 反應前后氣體總質量不變,當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保持不變時,混合氣體的總物質的量不變,反應達到平衡狀態,故A正確;恒溫恒容條件下反應達到平衡時,通入N2O4,相當于對原平衡加壓,再次達到平衡時,NO2的質量分數減小,故B錯誤;溫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動,故C錯誤;若改為恒溫下用注射器作為容器,壓縮注射器過程中可觀察到氣體顏色先深后淺,但比原來的深,故D錯誤。9.選A 由題可知,達到平衡時c(X)=0.6 mol·L-1,c(Y)=c(Z)=0.4 mol·L-1,反應的平衡常數K=≈0.27,再充入1 mol X和1 mol Y,此時Q==0.35>K,反應逆向進行,v正0,D項錯誤。10.選B 由圖可知,同一溫度下,增大壓強,A的物質的量分數增大,平衡逆向移動,說明a+b11.選A K2CrO4溶液具有氧化性,HI具有還原性,向1 mL 0.1 mol·L-1 K2CrO4溶液中加入1 mL 1.0 mol·L-1 HI溶液,可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I2使溶液變為橙色,干擾探究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故A錯誤;反應2HI(g) H2(g)+I2(g)為反應前后氣體總體積不變的可逆反應,向恒溫恒容密閉玻璃容器中充入100 mL HI氣體,分解達到平衡后再充入100 mL Ar,平衡不發生移動,氣體顏色不變,應得到的結論是對于反應前后氣體總體積不變的可逆反應,恒溫恒容時,改變壓強平衡不移動,故B正確;反應2NO2(g) N2O4(g)為放熱反應,升高溫度,氣體顏色變深,說明平衡逆向移動,即向吸熱方向移動,故C正確;向1 mL乙酸乙酯中加入1 mL 0.3 mol·L-1 H2SO4溶液,水浴加熱,上層液體逐漸減少,這說明催化劑可以加快化學反應速率,故D正確。12.解析:(1)改變A的量,平衡不移動,則A為固態或純液態。(2)增大壓強平衡不移動,當n=2時,A為固態或純液態,n=3時A為氣態。(3)若A為固體,壓縮體積增大壓強,C的百分含量減小,說明平衡逆向移動,則n>2。答案:(1)固態或純液態 (2)固態或純液態 氣態 (3)>213.解析:反應mA(g)+nB(g) pC(g)達到平衡后,升高溫度時,B的轉化率變大,說明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正反應為吸熱反應;減小壓強時,混合體系中C的質量分數減小,說明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即m+n>p。減壓使容器體積增大時,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A的質量分數增大;若容積不變加入B,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A的轉化率增大,B的轉化率減小;升高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c(C)增大,c(B)減小,即減小;加入催化劑,平衡不移動,混合物的總物質的量不變。答案:(1)放熱 > (2)增大 (3)增大 減小 (4)減小 (5)不變14.解析:(1)由題干可知,反應②為反應①的逆反應,故ΔH2=-ΔH1=+92 kJ·mol-1。(2)ΔH=正反應的活化能-逆反應的活化能,故NH3(g)分解反應的活化能為335 kJ·mol-1+92 kJ·mol-1=427 kJ·mol-1。(3)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影響平衡轉化率即影響平衡移動的因素主要有溫度、壓強等,故既能影響反應②平衡轉化率又能影響其反應速率的因素為溫度、壓強。(4)由圖像可知,其函數關系可表示為p(NH3)/kPa=kt/min+b,代入點(0,35)和(5,23.5)可求得k=-2.3,b=35,即p(NH3)/kPa=kt/min+b=35-2.3t/min;由圖可知,氨的轉化速率與初始氨的分壓無關,故增大氨的初始分壓,氨的轉化速率不變;使用比表面積更大的催化劑,NH3吸附量增大,反應速率加快,即單位時間內氫氣的產量增大。答案:(1)+92 (2)427 (3)壓強 溫度(4)35-2.3t/min 不變 增大5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節 第4課時 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docx 第二節 第4課時 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pptx 課時跟蹤檢測(十) 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