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節 第4課時 酸堿中和滴定(課件 學案 練習)高中化學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 第三章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節 第4課時 酸堿中和滴定(課件 學案 練習)高中化學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 第三章

資源簡介

第4課時 酸堿中和滴定
新知探究(一)——酸堿中和滴定
1.概念和原理
概 念 依據中和反應,用已知濃度的酸(或堿)來測定未知濃度的堿(或酸)的方法
原 理 在中和反應中,酸提供的H+與堿提供的OH-的      相等,即c(H+)·V酸=      ,則c(H+)=或 c(OH-)=
2.實驗用品
(1)儀器:    滴定管(如圖A)、    滴定管(如圖B)、滴定管夾、鐵架臺、錐形瓶、燒杯、洗瓶等。
酸式滴定管 堿式滴定管
相同點 ①標有規格、溫度、“0”刻度線在上方,尖嘴部分無刻度; ②最小刻度為0.1 mL,可估讀到0.01 mL
不同點 ①下端有玻璃活塞; ②可盛裝酸性、強氧化性溶液 ①下端有由乳膠管、 玻璃球組成的閥; ②只能盛裝堿性溶液
[微點撥] ①將液面在0 mL處的25 mL的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體全部放出,液體的體積大于25 mL,因為尖嘴部分無刻度。②使用聚四氟乙烯活塞的滴定管為酸堿通用滴定管。
(2)試劑:標準液、待測液、指示劑、蒸餾水。
3.指示劑的選擇
(1)原理
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 HCl溶液過程中的pH變化圖像如下:
由曲線可以看出,在酸堿中和滴定過程中,溶液的pH在接近滴定終點時有一個突變過程,在此范圍內,滴加很少的酸(或堿),溶液的pH就有很大的變化,能使指示劑的顏色發生明顯變化,有利于確定滴定終點。
(2)指示劑的選擇
指示劑 變色范圍的pH
石蕊 <5.0紅色 5.0~8.0紫色 >8.0 
甲基橙 <3.1  3.1~4.4橙色 >4.4黃色
酚酞 <8.2無色 8.2~10.0   >10.0 
[微點撥]
當滴定終點為堿性時,選擇酚酞;當滴定終點為酸性時,選擇甲基橙;當滴定終點為中性時,酚酞、甲基橙都可以。一般不選擇石蕊,因為變色現象不明顯。
4.實驗操作(以用鹽酸標準液滴定NaOH溶液為例)
(1)滴定前準備
①滴定管
[微點撥] 滴定管的潤洗方法
從滴定管上口加入3~5 mL所要盛裝的酸或堿,傾斜著轉動滴定管,使液體潤濕全部滴定管內壁;然后,一手控制活塞(輕輕轉動酸式滴定管的活塞,或者輕輕擠壓堿式滴定管中的玻璃球),將液體從滴定管下部放入預置的燒杯中。
 ②錐形瓶
(2)滴定
(3)終點判斷
當滴入最后半滴標準液時,剛好使錐形瓶中的溶液變色,且在半分鐘內不變色,即達到滴定終點。讀數并記錄。
5.實驗數據的處理
重復滴定操作2~3次,取消耗標準液體積的平均值,根據c(NaOH)=,計算出待測NaOH溶液的濃度。
[題點多維訓練]
題點(一) 儀器的使用
1.如圖表示50 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如果液面處的讀數是a,則滴定管中液體的體積 (  )
A.等于a mL
B.等于(50-a)mL
C.一定大于a mL
D.一定大于(50-a)mL
2.測定濃硫酸試劑中H2SO4含量的主要操作包括:①量取一定量的濃硫酸并稀釋;②轉移、定容得待測液;③移取20.00 mL待測液,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完成上述操作,下列儀器中不需要用到的有 (  )
A.1種 B.2種 C.3種 D.4種
題點(二) 滴定操作
3.(2025·長沙高二期中)下列有關酸堿中和滴定實驗的實驗裝置和操作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  )
A.甲圖操作檢查堿式滴定管是否漏液
B.乙圖記錄滴定終點讀數為12.20 mL
C.丙圖裝置可表示以NaOH為標準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醋酸溶液
D.丁圖向錐形瓶中滴入最后半滴NaOH標準溶液時溶液由無色變為淺紅色,且半分鐘內不褪色,則達到滴定終點
4.某同學用中和滴定法測定某燒堿溶液的濃度。
Ⅰ.實驗步驟:
(1)用儀器    (填“A”或“B”)量取待測燒堿溶液25.00 mL于錐形瓶中,滴加2滴酚酞作指示劑。
(2)記錄盛裝0.100 0 mol·L-1標準鹽酸的酸式滴定管的初始讀數。
如果某時刻液面位置如圖所示,則此時的讀數為     mL。
(3)滴定。滴定過程中,眼睛應始終注視   。
(4)滴定終點的現象是  。
Ⅱ.數據記錄:
實驗編號 燒堿待測液體積V/mL 標準鹽酸體積(消耗)V/mL
1 25.00 18.05
2 25.00 18.00
3 25.00 17.95
4 25.00 18.95
Ⅲ.數據處理:
計算該燒堿溶液的濃度c(NaOH)=   mol·L-1(精確到小數點后4位)。
Ⅳ.誤差分析:
以下操作會導致測定結果偏高的是    (填字母)。
A.未用鹽酸標準溶液潤洗滴定管
B.裝待測液前,錐形瓶中有少量蒸餾水
C.滴定前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氣泡,滴定后氣泡消失
D.讀數時,滴定前仰視,滴定后俯視
|思維建模|滴定終點的判斷答題模板 
新知探究(二)——中和滴定誤差分析
導學設計 
在化學實驗操作中,往往由于讀數不規范導致較大的實驗誤差。下列有關實驗中,會導致所配制(或所測定)溶液的濃度偏高還是偏低
(1)配制500 mL 1 mol·L-1稀硫酸實驗中,用量筒量取18 mol·L-1濃硫酸時俯視讀數。
(2)配制100 mL 5 mol·L-1氯化鈉溶液實驗中,定容時仰視刻度線。
(3)用標準鹽酸滴定20.00 mL待測NaOH溶液實驗中,使用堿式滴定管量取待測液時開始平視,后來俯視讀數。
[系統融通知能]
1.分析依據
c待測·V待測=c標準·V標準 ;c待測=。c標準、V待測均為定值,誤差均體現在V標準的大小。
2.常見的誤差分析
以用標準鹽酸滴定待測氫氧化鈉溶液為例:
步驟 操作 V標準 c待測
洗滌 酸式滴定管未用標準溶液潤洗 變大 偏高
堿式滴定管未用標準溶液潤洗 變小 偏低
錐形瓶用待測溶液潤洗 變大 偏高
錐形瓶洗凈后還留有蒸餾水 不變 無影響
取液 放出堿液的滴定管開始有氣泡,放出液體后氣泡消失 變小 偏低
滴定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氣泡,滴定終點時氣泡消失 變大 偏高
振蕩錐形瓶時部分液體濺出 變小 偏低
部分酸液滴出錐形瓶外 變大 偏高
溶液顏色較淺時滴入酸液過快,停止滴定后再加一滴NaOH溶液無變化 變大 偏高
3.滴定管讀數誤差分析
滴定管正確的讀數方法是視線、刻度線、凹液面最低點在同一水平線上。試分析下列圖示讀數對滴定結果的影響:
(1)如圖Ⅰ,開始仰視讀數,滴定完畢俯視讀數,滴定結果會偏小。
(2)如圖Ⅱ,開始俯視讀數,滴定完畢仰視讀數,滴定結果會偏大。
[題點多維訓練]
1.用已知濃度的鹽酸滴定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待測液放在錐形瓶中。中和滴定時下列操作會使測定結果偏低的是(錐形瓶中溶液用滴定管量取) (  )
A.堿式滴定管未用待測堿液潤洗
B.酸式滴定管未用標準鹽酸潤洗
C.滴定過程中滴定管內不慎有標準液濺出
D.滴定前錐形瓶未用待測液潤洗
2.(2025·嘉興高二期末)下列有關滴定操作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酸堿中和滴定實驗時,滴定管和錐形瓶水洗后都需要用待裝液潤洗
B.用標準KOH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鹽酸,配制標準溶液的固體KOH中含有NaOH雜質,則測定結果偏低
C.可用量筒量取25.00 mL NaOH待測液置于錐形瓶中
D.用鹽酸標準液滴定NaOH待測液時,選擇酚酞指示反應終點,誤差比甲基橙的大
3.可利用滴定法來測定尾氣中SO2的含量,實驗室按以下步驟進行:
①量取標準狀況下1 000 mL尾氣樣品,通入適量NaOH溶液中;
②配制成250 mL溶液;
③準確量取25.00 mL;
④將25.00 mL溶液置于錐形瓶中;
⑤用0.010 0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進行滴定,達到滴定終點時,消耗10.00 mL溶液。
(1)滴定前,有關滴定管的正確操作為:檢漏→蒸餾水洗滌→        →開始滴定。
A.烘干
B.裝入滴定液至“0”刻度以上
C.調整滴定液液面至“0”刻度或“0”刻度以下
D.用洗耳球吹出潤洗液
E.趕出氣泡
F.用滴定液潤洗2至3次
G.記錄起始讀數
(2)該尾氣中SO2的含量為     g·L-1。
(3)以下操作會造成測定結果偏低的是    。
A.達到滴定終點讀取數據時,俯視滴定管液面
B.錐形瓶未用待測液潤洗
C.盛裝標準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尖嘴處有氣泡,滴定后氣泡消失
D.溶液顏色變化后,立即讀數
第4課時 酸堿中和滴定
新知探究(一)
1.物質的量 c(OH-)·V堿 2.(1)酸式 堿式
3.(2)藍色 紅色 淺紅色 紅色
4.(2)控制滴定管的活塞 錐形瓶內溶液的顏色變化 搖動錐形瓶
[題點多維訓練]
1.選D  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面,滴定管刻度線以下還有一小段沒有刻度,因此滴定管能量取的液體體積大于其量程,故滴定管中液體的體積一定大于(50-a)mL。
2.選B 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需要的一般儀器:量筒、燒杯、玻璃棒、容量瓶、膠頭滴管,中和滴定用到的儀器:酸式滴定管、堿式滴定管、燒杯、錐形瓶,所以該實驗用不到的儀器為試管和分液漏斗。
3.選D 甲圖為堿式滴定管趕出氣泡操作,不是檢查堿式滴定管是否漏液,故A錯誤;滴定管讀數從上往下逐漸增大,根據圖示可知液體體積讀數應該為11.80 mL,故B錯誤;盛裝NaOH溶液的滴定管應該為堿式滴定管,不能使用酸式滴定管,故C錯誤;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鹽酸,可選用酚酞作指示劑,滴定終點現象為滴入最后半滴NaOH標準溶液時,錐形瓶中溶液由無色恰好變為淺紅色,且半分鐘內不褪色,故D正確。
4.解析:Ⅲ.在四組數據中,第4組數據有明顯誤差,故舍棄。c1(NaOH)==0.072 2 mol·L-1,同理可得c2(NaOH)=0.072 0 mol·L-1,c3(NaOH)=0.071 8 mol·L-1,則c(NaOH)=
=
0.072 0 mol·L-1。
Ⅳ.A項,未用鹽酸標準溶液潤洗滴定管,造成鹽酸濃度偏小,所用鹽酸體積偏大,測定結果偏高;B項,裝待測液前,錐形瓶中有少量蒸餾水,無影響;C項,滴定前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氣泡,滴定后氣泡消失,所用鹽酸體積偏大,測定結果偏高;D項,讀數時,滴定前仰視,滴定后俯視,造成鹽酸讀數偏小,結果偏低。
答案:Ⅰ.(1)A (2)0.70 (3)錐形瓶中溶液的顏色變化
(4)滴入最后半滴標準溶液后溶液顏色由粉紅色恰好變為無色且半分鐘內不變色 Ⅲ.0.072 0 Ⅳ.AC
新知探究(二)
[導學設計]
提示:示意圖如下:
(1)俯視讀數使得所量取液體體積小于所需的體積,使得所配制溶液濃度偏低。
(2)定容時仰視刻度線,當液面已超過刻度線后才認為恰好與刻度線相切,使得所配制溶液濃度偏低。
(3)使用堿式滴定管放出20.00 mL待測NaOH溶液于錐形瓶中,起始時平視讀數正確,后來俯視使實際放出的液體偏多,消耗的鹽酸偏多,所測待測液濃度偏高。
[題點多維訓練]
1.選A 堿式滴定管未用待測堿液潤洗,n(NaOH)偏小,則消耗的V(鹽酸)偏小,測定結果偏低,故A正確;酸式滴定管未用標準鹽酸潤洗,消耗的V(鹽酸)偏大,測定結果偏大,故B錯誤;滴定過程中滴定管內不慎有標準液濺出,消耗的V(鹽酸)偏大,測定結果偏大,故C錯誤;滴定前錐形瓶不能用待測液潤洗,故D錯誤。
2.選B 錐形瓶用蒸餾水洗后,不能用待測液潤洗,否則待測液的物質的量增加,滴定時標準液所用體積增加,導致測定結果偏大,故A錯誤;等質量的氫氧化鈉的物質的量大于氫氧化鉀,導致標準堿液中氫氧根離子濃度過大,使得標準液用量偏小,導致測定結果偏低,故B正確;不可用量筒量取25.00 mL氫氧化鈉待測液置于錐形瓶,應該使用移液管或堿式滴定管,故C錯誤;用鹽酸標準液滴定氫氧化鈉待測液時,由于反應產物為氯化鈉,滴定終點時溶液呈中性,因此指示劑即可選酚酞,也可以選甲基橙,故D錯誤。
3.解析:(1)滴定前,有關滴定管的正確操作為:檢漏→蒸餾水洗滌→用滴定液潤洗2至3次→裝入滴定液至“0”刻度以上→趕出氣泡→調整滴定液液面至“0”刻度或“0”刻度以下→記錄起始讀數,F→B→E→C→G。(2)二氧化硫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亞硫酸鈉:SO2+2NaOHNa2SO3+H2O,亞硫酸鈉和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5S+2Mn+6H+5S+2Mn2++3H2O,得關系式5SO2~2Mn,消耗酸性KMnO4溶液0.010 0 mol·L-1×10.00×10-3 L=0.000 1 mol,則該尾氣中SO2的含量為 g·L-1=0.16 g·L-1。(3)達到滴定終點讀取數據時,俯視滴定管液面,標準液體積偏小,結果偏低,A正確;錐形瓶未用待測液潤洗,對結果無影響,B錯誤;盛裝標準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尖嘴處有氣泡,滴定后氣泡消失,消耗標準液體積偏大,結果偏大,C錯誤;溶液顏色變化后,立即讀數,消耗標準液體積偏小,結果偏小,D正確。
答案:(1)F→B→E→C→G (2)0.16 (3)AD
8 / 8(共64張PPT)
第4課時 酸堿中和滴定
新知探究(一) 酸堿中和滴定
新知探究(二) 中和滴定誤差分析
課時跟蹤檢測
目錄
新知探究(一) 酸堿中和滴定
1.概念和原理
概念 依據中和反應,用已知濃度的酸(或堿)來測定未知濃度的堿(或酸)的方法
原理 在中和反應中,酸提供的H+與堿提供的OH-的 相等,
即c(H+)·V酸= ,則c(H+)=或c(OH-)=
物質的量
c(OH-)·V堿
2.實驗用品
(1)儀器: 滴定管(如圖A)、 滴定管(如圖B)、
滴定管夾、鐵架臺、錐形瓶、燒杯、洗瓶等。
酸式滴定管 堿式滴定管
相同點 ①標有規格、溫度、“0”刻度線在上方,尖嘴部分無刻度; ②最小刻度為0.1 mL,可估讀到0.01 mL
不同點 ①下端有玻璃活塞; ②可盛裝酸性、強氧化性溶液 ①下端有由乳膠管、玻璃球組成的閥;
②只能盛裝堿性溶液
酸式
堿式
[微點撥] ①將液面在0 mL處的25 mL的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體全部放出,液體的體積大于25 mL,因為尖嘴部分無刻度。②使用聚四氟乙烯活塞的滴定管為酸堿通用滴定管。
(2)試劑:標準液、待測液、指示劑、蒸餾水。
3.指示劑的選擇
(1)原理
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 HCl溶液過程中的pH變化圖像如下:
由曲線可以看出,在酸堿中和滴定過程中,
溶液的pH在接近滴定終點時有一個突變過程,
在此范圍內,滴加很少的酸(或堿),溶液的pH
就有很大的變化,能使指示劑的顏色發生明顯變化,有利于確定滴定終點。
(2)指示劑的選擇
[微點撥]
當滴定終點為堿性時,選擇酚酞;當滴定終點為酸性時,選擇甲基橙;當滴定終點為中性時,酚酞、甲基橙都可以。一般不選擇石蕊,因為變色現象不明顯。
指示劑 變色范圍的pH
石蕊 <5.0紅色 5.0~8.0紫色 >8.0_____
甲基橙 <3.1______ 3.1~4.4橙色 >4.4黃色
酚酞 <8.2無色 8.2~10.0________ >10.0_____
藍色
紅色
淺紅色
紅色
4.實驗操作(以用鹽酸標準液滴定NaOH溶液為例)
(1)滴定前準備
①滴定管
[微點撥] 滴定管的潤洗方法
從滴定管上口加入3~5 mL所要盛裝的酸或堿,傾斜著轉動滴定管,使液體潤濕全部滴定管內壁;然后,一手控制活塞(輕輕轉動酸式滴定管的活塞,或者輕輕擠壓堿式滴定管中的玻璃球),將液體從滴定管下部放入預置的燒杯中。
②錐形瓶
(2)滴定
(3)終點判斷
當滴入最后半滴標準液時,剛好使錐形瓶中的溶液變色,且在半分鐘內不變色,即達到滴定終點。讀數并記錄。
5.實驗數據的處理
重復滴定操作2~3次,取消耗標準液體積的平均值,根據
c(NaOH)=,計算出待測NaOH溶液的濃度。
控制滴
定管的活塞
搖動
錐形瓶
錐形瓶內
溶液的顏色變化
[題點多維訓練]

題點(一) 儀器的使用
1.如圖表示50 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如果液面處的讀數是a,則滴定管中液體的體積(  )
A.等于a mL B.等于(50-a)mL
C.一定大于a mL D.一定大于(50-a)mL
解析: 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面,滴定管刻度線以下還有一小段沒有刻度,因此滴定管能量取的液體體積大于其量程,故滴定管中液體的體積一定大于(50-a)mL。

2.測定濃硫酸試劑中H2SO4含量的主要操作包括:①量取一定量的濃硫酸并稀釋;②轉移、定容得待測液;③移取20.00 mL待測液,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完成上述操作,下列儀器中不需要用到的有 (  )
A.1種 B.2種 C.3種 D.4種
解析: 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需要的一般儀器:量筒、燒杯、玻璃棒、容量瓶、膠頭滴管,中和滴定用到的儀器:酸式滴定管、堿式滴定管、燒杯、錐形瓶,所以該實驗用不到的儀器為試管和分液漏斗。
題點(二) 滴定操作
3.(2025·長沙高二期中)下列有關酸堿中和滴定實驗的實驗裝置和操作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
A.甲圖操作檢查堿式滴定管是否漏液
B.乙圖記錄滴定終點讀數為12.20 mL
C.丙圖裝置可表示以NaOH為標準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醋酸溶液
D.丁圖向錐形瓶中滴入最后半滴NaOH標準溶液時溶液由無色變為淺紅色,且半分鐘內不褪色,則達到滴定終點

解析:甲圖為堿式滴定管趕出氣泡操作,不是檢查堿式滴定管是否漏液,故A錯誤;滴定管讀數從上往下逐漸增大,根據圖示可知液體體積讀數應該為11.80 mL,故B錯誤;盛裝NaOH溶液的滴定管應該為堿式滴定管,不能使用酸式滴定管,故C錯誤;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鹽酸,可選用酚酞作指示劑,滴定終點現象為滴入最后半滴NaOH標準溶液時,錐形瓶中溶液由無色恰好變為淺紅色,且半分鐘內不褪色,故D正確。
4.某同學用中和滴定法測定某燒堿溶液的濃度。
Ⅰ.實驗步驟:
(1)用儀器  (填“A”或“B”)量取待測燒堿溶液25.00 mL于錐形瓶中,滴加2滴酚酞作指示劑。
(2)記錄盛裝0.100 0 mol·L-1標準鹽酸的酸式滴定管的初始讀數。
如果某時刻液面位置如圖所示,則此時的讀數為    mL。
(3)滴定。滴定過程中,眼睛應始終注視   。
(4)滴定終點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0.70
錐形瓶中溶液的顏色變化
滴入最后半滴標準溶液后溶液顏色由粉紅色
恰好變為無色且半分鐘內不變色
Ⅱ.數據記錄:
Ⅲ.數據處理:
計算該燒堿溶液的濃度c(NaOH)=   mol·L-1(精確到小數點后4位)。
實驗編號 燒堿待測液體積V/mL 標準鹽酸體積(消耗)V/mL
1 25.00 18.05
2 25.00 18.00
3 25.00 17.95
4 25.00 18.95
0.072 0
解析:Ⅲ.在四組數據中,第4組數據有明顯誤差,故舍棄。c1(NaOH)==0.072 2 mol·L-1,同理可得c2(NaOH)=
0.072 0 mol·L-1,c3(NaOH)=0.071 8 mol·L-1,則c(NaOH)==0.072 0 mol·L-1。
Ⅳ.誤差分析:
以下操作會導致測定結果偏高的是   (填字母)。
A.未用鹽酸標準溶液潤洗滴定管
B.裝待測液前,錐形瓶中有少量蒸餾水
C.滴定前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氣泡,滴定后氣泡消失
D.讀數時,滴定前仰視,滴定后俯視
AC
解析:Ⅳ.A項,未用鹽酸標準溶液潤洗滴定管,造成鹽酸濃度偏小,所用鹽酸體積偏大,測定結果偏高;B項,裝待測液前,錐形瓶中有少量蒸餾水,無影響;C項,滴定前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氣泡,滴定后氣泡消失,所用鹽酸體積偏大,測定結果偏高;D項,讀數時,滴定前仰視,滴定后俯視,造成鹽酸讀數偏小,結果偏低。
|思維建模|滴定終點的判斷答題模板
新知探究(二) 中和滴定誤差分析
導學設計
在化學實驗操作中,往往由于讀數不規范導致較大的實驗誤差。下列有關實驗中,會導致所配制(或所測定)溶液的濃度偏高還是偏低
(1)配制500 mL 1 mol·L-1稀硫酸實驗中,用量筒量取18 mol·L-1濃硫酸時俯視讀數。
(2)配制100 mL 5 mol·L-1氯化鈉溶液實驗中,定容時仰視刻度線。
(3)用標準鹽酸滴定20.00 mL待測NaOH溶液實驗中,使用堿式滴定管量取待測液時開始平視,后來俯視讀數。
提示:示意圖如下:
(1)俯視讀數使得所量取液體體積小于所需的體積,使得所配制溶液濃度偏低。
(2)定容時仰視刻度線,當液面已超過刻度線后才認為恰好與刻度線相切,使得所配制溶液濃度偏低。
(3)使用堿式滴定管放出20.00 mL待測NaOH溶液于錐形瓶中,起始時平視讀數正確,后來俯視使實際放出的液體偏多,消耗的鹽酸偏多,所測待測液濃度偏高。
1.分析依據
c待測·V待測=c標準·V標準 ;c待測=。c標準、V待測均為定值,誤差均體現在V標準的大小。
2.常見的誤差分析
以用標準鹽酸滴定待測氫氧化鈉溶液為例:
[系統融通知能]
步驟 操作 V標準 c待測
洗滌 酸式滴定管未用標準溶液潤洗 變大 偏高
堿式滴定管未用標準溶液潤洗 變小 偏低
錐形瓶用待測溶液潤洗 變大 偏高
錐形瓶洗凈后還留有蒸餾水 不變 無影響
取液 放出堿液的滴定管開始有氣泡,放出液體后氣泡消失 變小 偏低
滴定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氣泡,滴定終點時氣泡消失 變大 偏高
振蕩錐形瓶時部分液體濺出 變小 偏低
部分酸液滴出錐形瓶外 變大 偏高
溶液顏色較淺時滴入酸液過快,停止滴定后再加一滴NaOH溶液無變化 變大 偏高
續表
3.滴定管讀數誤差分析
滴定管正確的讀數方法是視線、刻度線、凹液面最低點在同一水平線上。試分析下列圖示讀數對滴定結果的影響:
(1)如圖Ⅰ,開始仰視讀數,滴定完畢俯視讀數,滴定結果會偏小。
(2)如圖Ⅱ,開始俯視讀數,滴定完畢仰視讀數,滴定結果會偏大。
[題點多維訓練]

1.用已知濃度的鹽酸滴定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待測液放在錐形瓶中。中和滴定時下列操作會使測定結果偏低的是(錐形瓶中溶液用滴定管量取) (  )
A.堿式滴定管未用待測堿液潤洗
B.酸式滴定管未用標準鹽酸潤洗
C.滴定過程中滴定管內不慎有標準液濺出
D.滴定前錐形瓶未用待測液潤洗
解析:堿式滴定管未用待測堿液潤洗,n(NaOH)偏小,則消耗的V(鹽酸)偏小,測定結果偏低,故A正確;酸式滴定管未用標準鹽酸潤洗,消耗的V(鹽酸)偏大,測定結果偏大,故B錯誤;滴定過程中滴定管內不慎有標準液濺出,消耗的V(鹽酸)偏大,測定結果偏大,故C錯誤;滴定前錐形瓶不能用待測液潤洗,故D錯誤。

2.(2025·嘉興高二期末)下列有關滴定操作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酸堿中和滴定實驗時,滴定管和錐形瓶水洗后都需要用待裝液潤洗
B.用標準KOH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鹽酸,配制標準溶液的固體KOH中含有NaOH雜質,則測定結果偏低
C.可用量筒量取25.00 mL NaOH待測液置于錐形瓶中
D.用鹽酸標準液滴定NaOH待測液時,選擇酚酞指示反應終點,誤差比甲基橙的大
解析:錐形瓶用蒸餾水洗后,不能用待測液潤洗,否則待測液的物質的量增加,滴定時標準液所用體積增加,導致測定結果偏大,故A錯誤;等質量的氫氧化鈉的物質的量大于氫氧化鉀,導致標準堿液中氫氧根離子濃度過大,使得標準液用量偏小,導致測定結果偏低,故B正確;不可用量筒量取25.00 mL氫氧化鈉待測液置于錐形瓶,應該使用移液管或堿式滴定管,故C錯誤;用鹽酸標準液滴定氫氧化鈉待測液時,由于反應產物為氯化鈉,滴定終點時溶液呈中性,因此指示劑即可選酚酞,也可以選甲基橙,故D錯誤。
3.可利用滴定法來測定尾氣中SO2的含量,實驗室按以下步驟進行:
①量取標準狀況下1 000 mL尾氣樣品,通入適量NaOH溶液中;
②配制成250 mL溶液;③準確量取25.00 mL;④將25.00 mL溶液置于錐形瓶中;⑤用0.010 0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進行滴定,達到滴定終點時,消耗10.00 mL溶液。
(1)滴定前,有關滴定管的正確操作為:檢漏→蒸餾水洗滌→     →開始滴定。
A.烘干 B.裝入滴定液至“0”刻度以上 C.調整滴定液液面至“0”刻度或“0”刻度以下
D.用洗耳球吹出潤洗液 E.趕出氣泡 F.用滴定液潤洗2至3次
G.記錄起始讀數
F→B→E→C→G
解析:滴定前,有關滴定管的正確操作為:檢漏→蒸餾水洗滌→用滴定液潤洗2至3次→裝入滴定液至“0”刻度以上→趕出氣泡→調整滴定液液面至“0”刻度或“0”刻度以下→記錄起始讀數,F→B→E→C→G。
3.可利用滴定法來測定尾氣中SO2的含量,實驗室按以下步驟進行:
①量取標準狀況下1 000 mL尾氣樣品,通入適量NaOH溶液中;
②配制成250 mL溶液;③準確量取25.00 mL;④將25.00 mL溶液置于錐形瓶中;
⑤用0.010 0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進行滴定,達到滴定終點時,消耗10.00 mL溶液。
(2)該尾氣中SO2的含量為     g·L-1。
解析:二氧化硫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亞硫酸鈉:SO2+2NaOH==Na2SO3+H2O,亞硫酸鈉和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5S+2Mn+6H+==5S+2Mn2++3H2O,得關系式5SO2~2Mn,消耗酸性KMnO4溶液0.010 0 mol·L-1×10.00×10-3 L=0.000 1 mol,則該尾氣中SO2的含量為 g·L-1=0.16 g·L-1。
0.16
3.可利用滴定法來測定尾氣中SO2的含量,實驗室按以下步驟進行:
①量取標準狀況下1 000 mL尾氣樣品,通入適量NaOH溶液中;
②配制成250 mL溶液;③準確量取25.00 mL;④將25.00 mL溶液置于錐形瓶中;⑤用0.010 0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進行滴定,達到滴定終點時,消耗10.00 mL溶液。
(3)以下操作會造成測定結果偏低的是     。
A.達到滴定終點讀取數據時,俯視滴定管液面
B.錐形瓶未用待測液潤洗
C.盛裝標準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尖嘴處有氣泡,滴定后氣泡消失
D.溶液顏色變化后,立即讀數
AD
解析:達到滴定終點讀取數據時,俯視滴定管液面,標準液體積偏小,結果偏低,A正確;錐形瓶未用待測液潤洗,對結果無影響,B錯誤;盛裝標準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尖嘴處有氣泡,滴定后氣泡消失,消耗標準液體積偏大,結果偏大,C錯誤;溶液顏色變化后,立即讀數,消耗標準液體積偏小,結果偏小,D正確。
課時跟蹤檢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3

12
一、選擇題
1.(2025·濱州高二期末)下列有關滴定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滴定管和錐形瓶水洗后都要用待裝液潤洗
B.聚四氟乙烯滴定管可以盛裝鹽酸或NaOH溶液
C.滴定過程中右手搖動錐形瓶,眼睛注視滴定管中的液面變化
D.滴定終點時液面如圖,讀數為20.20 mL
14
解析:滴定實驗時,錐形瓶不能用待裝液潤洗,否則會導致實驗誤差,滴定管要用待裝液潤洗,故A錯誤;聚四氟乙烯滴定管既耐酸又耐堿,因此聚四氟乙烯滴定管可以盛裝鹽酸或NaOH溶液,故B正確;滴定時,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搖動錐形瓶,眼睛觀察錐形瓶內顏色的變化,判斷滴定終點后再讀數,故C錯誤;滴定管0刻度在上,需要估讀到0.01 mL,故讀數為19.80 mL,故D錯誤。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下列有關滴定操作的順序正確的是 (  )
①用標準溶液潤洗滴定管 ②向滴定管內注入標準溶液 
③檢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④滴定 ⑤用蒸餾水洗滌
A.⑤①②③④ B.③⑤①②④
C.⑤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⑤④
14
解析:滴定操作的順序一般為檢漏、水洗、潤洗、注液、滴定。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3.用鹽酸作標準液滴定待測濃度的NaOH溶液,若用酚酞作指示劑,當滴定達到終點時,溶液顏色變化是 (  )
A.由淺紅色變無色 B.由無色變淺紅色
C.由黃色變橙色 D.由橙色變黃色
14
解析: 酚酞變色范圍8.2~10.0,pH小于8.2顯示無色,大于10.0顯示紅色,8.2~10.0之間顯示淺紅色,待測溶液為氫氧化鈉,為堿性溶液,加入酚酞后顯紅色,隨著鹽酸的滴入,溶液的pH減小,當滴到溶液的pH小于8.2時,溶液顏色由淺紅色變為無色,且半分鐘不變色,即可認為達到滴定終點。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4.用已知濃度的標準鹽酸滴定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達到滴定終點時,H+與OH-恰好完全反應,pH=7
B.當接近滴定終點時,極少量的酸會引起溶液的pH突變
C.石蕊溶液可作為本實驗的指示劑
D.若以甲基橙為指示劑,滴定終點的現象是溶液由橙色變為黃色
14
解析:滴定過程中,在接近滴定終點時溶液的pH發生突變,當溶液的pH突變導致溶液顏色明顯變化時達到滴定終點,所以滴定終點時并非pH=7。石蕊的變色范圍太寬(pH:5~8)且顏色變化不明顯,不能用作中和滴定的指示劑。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5.酸堿中和滴定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中和滴定操作中所需標準溶液越濃越好,指示劑一般加入2~3 mL
B.滴定接近終點時,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觸錐形瓶內壁
C.酸堿指示劑的變色點就是反應終點
D.滴定前滴定管中的液體液面處于25 mL處,滴定過程中用去10.00 mL的液體,此時滴定管中剩余液體的體積為15 mL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解析:一滴較濃的標準液引起的誤差大,較稀的標準液引起的誤差相對小,同時指示劑本身就是有機弱酸或弱堿,加入較濃堿或較濃酸會引起平衡移動,所以加入指示劑也不宜過多,一般2~3滴, A錯誤;滴定接近終點時,滴定管的尖嘴可接觸錐形瓶內壁,可使滴定管流出的液體充分反應,B正確;滴定終點是根據指示劑的顏色變化來判斷的,滴定終點就是指示劑的變色點,但不是指示劑變色就是反應終點,C錯誤;滴定前滴定管中的液體液面處于25 mL處,滴定過程中用去10.00 mL的液體,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方,下端還有一段沒有刻度的溶液,此時滴定管中剩余液體的體積大于15 mL,D錯誤。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6.取20.00 mL 0.50 mol·L-1 NaOH溶液,恰好將未知濃度的H2SO4溶液20.00 mL滴定至終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該實驗不需要指示劑 B.用量筒量取上述硫酸的體積
C.H2SO4的濃度為1.00 mol·L-1
D.參加反應的H+和OH-的物質的量相等
14
解析: 酸堿中和反應,無現象,需要用指示劑,故A錯誤;量筒的精確度為
0.1 mL,應用酸式滴定管,故B錯誤;n(H2SO4)=n(H+)×=n(NaOH)×=20×
10-3×0.5× mol=5×10-3 mol,c(H2SO4)==0.25 mol·L-1,故C錯誤;恰好完全反應,即n(H+)=n(OH-),故D正確。

1
2
4
5
6
7
8
9
10
12
11
13
3
7.(2025·西安高二期末)某同學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鹽酸,操作如下:①用蒸餾水洗滌堿式滴定管后,注入NaOH溶液至“0”刻度線以上;②固定好滴定管并使滴定管尖嘴充滿液體;③調節液面至“0”或“0”刻度線以下,并記錄讀數;④用量筒量取20.00 mL鹽酸,轉移至錐形瓶中,加入幾滴酚酞溶液;⑤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并不斷搖動錐形瓶,眼睛時刻注視滴定管中的液面變化;⑥當看到滴入半滴NaOH溶液后,溶液變成紅色即停止滴定,記錄讀數。實驗中存在的錯誤有幾處 (  )
A.3 B.4
C.5 D.6
14
1
2
4
5
6
7
8
9
10
12
11
13
3
解析:滴定管用蒸餾水洗后,必須用氫氧化鈉溶液潤洗,若不潤洗,標準液的濃度減小,消耗的體積增大,測定結果偏大,故①操作有誤;固定好滴定管并使滴定管尖嘴充滿液體,是趕氣泡的操作,故②操作正確;調節液面至“0”或“0”刻度線以下,并記錄讀數,是記錄滴定前體積數據的操作,故③操作正確;應該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0.00 mL鹽酸,故④操作有誤;滴定時根據錐形瓶中溶液顏色變化來判斷滴定終點,所以滴定時眼睛要注視錐形瓶內溶液顏色變化,故⑤操作有誤;滴入半滴標準液后,溶液顏色由無色變為紅色且半分鐘內不恢復原來的顏色停止滴定,記錄液面讀數,故⑥操作錯誤。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8.(2025·合肥高二期末)利用滴定管進行實驗,對于滴定實驗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滴定管潤洗后,潤洗液應從滴定管下口流出
B.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HA溶液過程中,若使用酚酞作指示劑,會產生系統誤差,測得HA溶液濃度會偏大
C.除去堿式滴定管膠管內氣泡時,將尖嘴垂直向下,擠壓膠管內玻璃球
D.酸式滴定管可以盛裝酸性高錳酸鉀溶液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解析: 滴定管潤洗后,潤洗液應從下口自然流出,下口也需潤洗,故A正確;酚酞的變色范圍是8.2~10.0,溶液pH>10時,呈紅色,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HA溶液過程中,滴加NaOH溶液體積會偏多,導致測得HA溶液濃度會偏大,故B正確;除去堿式滴定管膠管內的氣泡時,應將尖嘴略向上傾斜,擠壓膠管內玻璃球,有利于氣泡逸出,不能將尖嘴垂直向下,故C錯誤;酸式滴定管可以盛裝高錳酸鉀溶液,故D正確。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9.下列有關滴定操作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用25 mL滴定管進行中和滴定時,用去標準液的體積為21.7 mL
B.用標準KOH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鹽酸,洗凈堿式滴定管后直接取標準KOH溶液進行滴定,則測定結果偏低
C.用標準KOH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鹽酸,配制標準溶液的固體KOH中含有NaOH雜質,則測定結果偏高
D.用未知濃度的鹽酸滴定標準KOH溶液時,若讀數時,滴定前仰視,滴定到終點后俯視,會導致測定結果偏高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解析:滴定管精確到0.01 mL,讀數時應保留小數點后2位,A項錯誤;用標準KOH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鹽酸,洗凈堿式滴定管后直接取標準KOH溶液進行滴定,由于沒有潤洗,標準液濃度減小,消耗標準液體積增加,則測定結果偏高,B項錯誤;所用的固體KOH中混有NaOH,相同質量的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鉀,氫氧化鈉的物質的量大于氫氧化鉀的物質的量,故所配的溶液中OH-濃度偏高,導致消耗標準液的體積V堿偏小,根據c酸=c堿×可知c酸偏低,C項錯誤;用未知濃度的鹽酸滴定標準KOH溶液時,若滴定前仰視讀數,滴定至終點后俯視讀數,導致讀取的鹽酸體積偏小,根據c酸=c堿×可知c酸偏高,D項正確。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0.下列有關實驗操作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圖1操作可除去堿式滴定管膠管中的氣泡
B.酸堿中和滴定時,錐形瓶需用待測液潤洗2次,再加入待測液
C.用標準鹽酸滴定氨水選用酚酞作指示劑,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停止滴定
D.如圖2所示,記錄滴定終點讀數為19.90 mL
14
解析:擠壓橡膠管可趕出空氣,則操作可除去堿式滴定管膠管中的氣泡,故A正確;酸堿中和滴定時,錐形瓶不能用待測液潤洗,否則待測液濃度偏大,故B錯誤;用標準鹽酸滴定氨水,滴定終點呈弱酸性,故應選用甲基橙做指示劑,故C錯誤;滴定管0刻度在上方,所以終點讀數為18.10 mL,故D錯誤。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1.用滴定法測定Na2CO3(含NaCl雜質)的質量分數,下列操作會引起測定值偏高的是 (  )
A.試樣中加入酚酞作指示劑,用標準酸液進行滴定
B.滴定管用蒸餾水洗滌后,直接注入標準酸液進行滴定
C.錐形瓶用蒸餾水洗滌后,直接注入待測溶液進行滴定
D.滴定管用蒸餾水洗滌后,直接注入待測液,取20.00 mL 進行滴定
14
解析:此實驗過程中,待測值為c(Na2CO3),根據酸與Na2CO3的反應可知,c(Na2CO3)·V待測液=k·c酸·V酸(k為標準酸與Na2CO3反應時的化學計量數之比)。A項,加入酚酞時,對實驗數據無影響;B項,此操作使V酸偏大,故使c(Na2CO3)偏高,最終所得Na2CO3質量分數偏高;C項,此操作對實驗數據無影響;D項,此操作使c(Na2CO3)偏小,最終使所得Na2CO3質量分數偏低。

12

1
2
4
5
6
7
8
9
10
11
13
3
12.室溫下,用0.1 mol·L-1 NaOH溶液滴定0.1 mol·L-1鹽酸,如達到滴定終點時不慎多加了1滴NaOH溶液(1滴溶液的體積約為0.05 mL),繼續加水至50 mL,所得溶液的pH是 (  )
A.4 B.7.2 C.10 D.11.3
14
解析: c(OH-)==1×10-4 mol·L-1,c(H+)==1×10-10 mol·L-1,pH=10,故C項正確。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二、非選擇題
13.(13分)(2025·天津高二期末)某同學欲用0.100 0 mol·L-1的標準鹽酸測定未知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選擇酚酞作指示劑。其操作步驟可分為以下幾步:
A.移取20.00 mL待測氫氧化鈉溶液注入潔凈的錐形瓶中,并滴加2~3滴酚酞溶液。
B.用標準溶液潤洗滴定管2~3次。
C.把盛有標準溶液的酸式滴定管固定好,調節滴定管尖嘴使之充滿溶液。
D.取標準溶液注入酸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2~3 cm處。
E.調節液面至“0”或“0”以下刻度,記下讀數。
F.把錐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標準溶液滴定至終點,并記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
(1)正確的操作步驟順序是      (用字母表示)。
14
BDCEAF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解析:滴定操作步驟可分為以下幾步,先用標準液潤洗滴定管,再取標準溶液注入酸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把盛有標準溶液的酸式滴定管固定好,接著調節液面,錐形瓶中加入待測液和指示劑,進行滴定讀數,正確的順序為BDCEAF。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步驟A中應選擇圖1中的滴定管   (填“甲”或“乙”),操作步驟B的目的是                  。
14
解析:移取20.00 mL待測氫氧化鈉溶液,應該用堿式滴定管,應選擇圖中的乙裝置,操作B用標準溶液潤洗滴定管2~3次,避免稀釋標準液,使消耗標準液的體積偏大。

避免稀釋溶液,使消耗標準液的體積偏大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3)若某次滴定結束時,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圖2所示,則讀數為________     mL。若終點俯視,會使讀數偏    (填“大”或“小”)。
14
解析:若某次滴定結束時,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圖2所示,1 mL中有5格,每格是0.20 mL,則讀數應該是19.60 mL,若終點俯視,會使讀數偏小。
19.60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4)結合如表數據,計算被測氫氧化鈉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mol·L-1。
14
滴定次數 待測溶液 體積/mL 標準鹽酸體積
滴定前的刻度/mL 滴定后的刻度/mL
第一次 20.00 2.20 20.25
第二次 20.00 3.20 20.42
第三次 20.00 0.60 17.80
解析:第一次消耗標準液體積為(20.25-2.20)mL=18.05 mL,第二次消耗標準液體積為(20.42-3.20)mL=17.22 mL,第三次消耗標準液體積為(17.80-0.60)mL=17.20 mL,將第一次讀數舍去,二、三次的取平均值V=17.21 mL,則c(NaOH)== mol·L-1=0.086 05 mol·L-1。
0.086 05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5)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測氫氧化鈉溶液的濃度偏低的是    (填字母)。
a.開始實驗時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氣泡,在滴定過程中氣泡消失
b.盛NaOH溶液的錐形瓶滴定前用NaOH溶液潤洗2~3次
c.酸式滴定管在裝液前未用標準鹽酸潤洗2~3次
d.讀取鹽酸體積時,開始仰視讀數,滴定結束時俯視讀數
14
d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解析:開始實驗時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氣泡讀數V1偏小,在滴定過程中氣泡消失,滴定終點讀數V2正確,則V2-V1偏大,測定結果偏高,故a錯誤;盛NaOH溶液的錐形瓶滴定前用NaOH溶液潤洗2~3次,則消耗標準液體積偏大,測定結果偏高,故b錯誤;酸式滴定管在裝液前未用標準鹽酸潤洗2~3次,則裝入標準液后,將標準液稀釋,則消耗標準液體積偏大,測定結果偏高,故c錯誤;讀取鹽酸體積時,開始仰視讀數,讀數V1偏大,滴定結束時俯視讀數,則讀數V2偏小,則V2-V1偏小,測定結果偏低,故d正確。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4.(14分)測定某品牌白醋的總酸量(以醋酸計)。
Ⅰ.實驗步驟:
(1)配制100 mL待測白醋溶液。將10 mL白醋注入燒杯中用水稀釋后轉移到
     (填儀器名稱)中,然后定容、搖勻。
14
解析:量取10.00 mL食用白醋,在燒杯中用水稀釋后轉移到100 mL容量瓶中定容,搖勻即得待測白醋溶液。
(2)取待測白醋溶液20.00 mL于錐形瓶中,向其中滴加2滴    (填“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劑。
解析:NaOH與食醋反應為強堿滴定弱酸,應選擇堿性變色范圍內的指示劑酚酞。
100 mL容量瓶
酚酞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3)讀取盛裝0.100 0 mol·L-1NaOH溶液的      (填儀器名稱)
的初始讀數,如果液面位置如圖所示,則此時的讀數為    mL。
14
(4)滴定,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時,停止滴定,并記錄NaOH溶液的終讀數,重復滴定3次。
解析:NaOH 溶液應盛放在堿式滴定管中;滴定管液面的讀數為1.70 mL。
解析:酚酞遇到酸顯無色,在弱堿溶液中顯淺紅色,則滴定終點時溶液從無色變為淺紅色,所以滴定終點的現象為滴入最后半滴 NaOH溶液,溶液由無色變為淺紅色,并在半分鐘內不褪色。
堿式滴定管
1.70
滴入最后半滴 NaOH溶液,溶液由無色變為淺紅色,且半
分鐘內不褪色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4
Ⅱ.實驗記錄:
Ⅲ.數據處理與討論:
(5)經計算,該品牌白醋的總酸量=   g/100 mL。
次數 1 2 3 4
V(待測)/mL 20.00 20.00 20.00 20.00
V(NaOH溶液)/mL 17.06 16.00 16.04 15.96
4.8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4
解析:第1次滴定誤差明顯大,應舍去,其他3次消耗的NaOH溶液的體積的平均值為=16.00 mL;設10 mL該品牌白醋樣品含有CH3COOH x g,則
CH3COOH~NaOH
   60   40
x g× 0.100 0 mol·L-1×0.016 L×40 g·mol-1
= 解得x=0.480
樣品總酸量為=4.8 g/100 mL。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4
(6)在本次實驗的滴定過程中,下列操作使實驗結果偏低的是   (填標號)。
a.堿式滴定管在裝液時未用標準NaOH溶液潤洗
b.堿式滴定管在滴定前無氣泡,滴定后有氣泡
c.錐形瓶中加入待測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
d.錐形瓶在滴定時劇烈搖動,有少量液體濺出
bd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4
解析:堿式滴定管在滴定時未用標準NaOH溶液潤洗,造成V(標準)偏大,根據c(待測)=分析,可知c(待測)偏大,故a錯誤;堿式滴定管在滴定前無氣泡,滴定后有氣泡,造成V(標準)偏小,根據c(待測)=分析,可知c(待測)偏小,故b正確;錐形瓶中加入待測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對V(標準)無影響,根據c(待測)=分析,可知對c(待測)無影響,故c錯誤;錐形瓶在滴定時劇烈搖動,有少量液體濺出,待測液物質的量偏小,造成V(標準)偏小,根據c(待測)=分析,可知c(待測)偏小,故d正確。課時跟蹤檢測(二十) 酸堿中和滴定
一、選擇題
1.(2025·濱州高二期末)下列有關滴定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滴定管和錐形瓶水洗后都要用待裝液潤洗
B.聚四氟乙烯滴定管可以盛裝鹽酸或NaOH溶液
C.滴定過程中右手搖動錐形瓶,眼睛注視滴定管中的液面變化
D.滴定終點時液面如圖,讀數為20.20 mL
2.下列有關滴定操作的順序正確的是 (  )
①用標準溶液潤洗滴定管 ②向滴定管內注入標準溶液 ③檢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④滴定 ⑤用蒸餾水洗滌
A.⑤①②③④  B.③⑤①②④
C.⑤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⑤④
3.用鹽酸作標準液滴定待測濃度的NaOH溶液,若用酚酞作指示劑,當滴定達到終點時,溶液顏色變化是 (  )
A.由淺紅色變無色 B.由無色變淺紅色
C.由黃色變橙色 D.由橙色變黃色
4.用已知濃度的標準鹽酸滴定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達到滴定終點時,H+與OH-恰好完全反應,pH=7
B.當接近滴定終點時,極少量的酸會引起溶液的pH突變
C.石蕊溶液可作為本實驗的指示劑
D.若以甲基橙為指示劑,滴定終點的現象是溶液由橙色變為黃色
5.酸堿中和滴定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中和滴定操作中所需標準溶液越濃越好,指示劑一般加入2~3 mL
B.滴定接近終點時,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觸錐形瓶內壁
C.酸堿指示劑的變色點就是反應終點
D.滴定前滴定管中的液體液面處于25 mL處,滴定過程中用去10.00 mL的液體,此時滴定管中剩余液體的體積為15 mL
6.取20.00 mL 0.50 mol·L-1 NaOH溶液,恰好將未知濃度的H2SO4溶液20.00 mL滴定至終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該實驗不需要指示劑
B.用量筒量取上述硫酸的體積
C.H2SO4的濃度為1.00 mol·L-1
D.參加反應的H+和OH-的物質的量相等
7.(2025·西安高二期末)某同學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鹽酸,操作如下:①用蒸餾水洗滌堿式滴定管后,注入NaOH溶液至“0”刻度線以上;②固定好滴定管并使滴定管尖嘴充滿液體;③調節液面至“0”或“0”刻度線以下,并記錄讀數;④用量筒量取20.00 mL鹽酸,轉移至錐形瓶中,加入幾滴酚酞溶液;⑤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并不斷搖動錐形瓶,眼睛時刻注視滴定管中的液面變化;⑥當看到滴入半滴NaOH溶液后,溶液變成紅色即停止滴定,記錄讀數。實驗中存在的錯誤有幾處 (  )
A.3 B.4 C.5 D.6
8.(2025·合肥高二期末)利用滴定管進行實驗,對于滴定實驗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滴定管潤洗后,潤洗液應從滴定管下口流出
B.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HA溶液過程中,若使用酚酞作指示劑,會產生系統誤差,測得HA溶液濃度會偏大
C.除去堿式滴定管膠管內氣泡時,將尖嘴垂直向下,擠壓膠管內玻璃球
D.酸式滴定管可以盛裝酸性高錳酸鉀溶液
9.下列有關滴定操作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用25 mL滴定管進行中和滴定時,用去標準液的體積為21.7 mL
B.用標準KOH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鹽酸,洗凈堿式滴定管后直接取標準KOH溶液進行滴定,則測定結果偏低
C.用標準KOH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鹽酸,配制標準溶液的固體KOH中含有NaOH雜質,則測定結果偏高
D.用未知濃度的鹽酸滴定標準KOH溶液時,若讀數時,滴定前仰視,滴定到終點后俯視,會導致測定結果偏高
10.下列有關實驗操作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圖1操作可除去堿式滴定管膠管中的氣泡
B.酸堿中和滴定時,錐形瓶需用待測液潤洗2次,再加入待測液
C.用標準鹽酸滴定氨水選用酚酞作指示劑,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停止滴定
D.如圖2所示,記錄滴定終點讀數為19.90 mL
11.用滴定法測定Na2CO3(含NaCl雜質)的質量分數,下列操作會引起測定值偏高的是 (  )
A.試樣中加入酚酞作指示劑,用標準酸液進行滴定
B.滴定管用蒸餾水洗滌后,直接注入標準酸液進行滴定
C.錐形瓶用蒸餾水洗滌后,直接注入待測溶液進行滴定
D.滴定管用蒸餾水洗滌后,直接注入待測液,取20.00 mL 進行滴定
12.室溫下,用0.1 mol·L-1 NaOH溶液滴定0.1 mol·L-1鹽酸,如達到滴定終點時不慎多加了1滴NaOH溶液(1滴溶液的體積約為0.05 mL),繼續加水至50 mL,所得溶液的pH是 (  )
A.4 B.7.2 C.10 D.11.3
二、非選擇題
13.(13分)(2025·天津高二期末)某同學欲用0.100 0 mol·L-1的標準鹽酸測定未知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選擇酚酞作指示劑。其操作步驟可分為以下幾步:
A.移取20.00 mL待測氫氧化鈉溶液注入潔凈的錐形瓶中,并滴加2~3滴酚酞溶液。
B.用標準溶液潤洗滴定管2~3次。
C.把盛有標準溶液的酸式滴定管固定好,調節滴定管尖嘴使之充滿溶液。
D.取標準溶液注入酸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2~3 cm處。
E.調節液面至“0”或“0”以下刻度,記下讀數。
F.把錐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標準溶液滴定至終點,并記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
(1)正確的操作步驟順序是     (用字母表示)。
(2)步驟A中應選擇圖1中的滴定管     (填“甲”或“乙”),操作步驟B的目的是                 。
(3)若某次滴定結束時,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
圖2所示,則讀數為    mL。若終點俯視,會使讀數偏    (填“大”或“小”)。
(4)結合如表數據,計算被測氫氧化鈉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mol·L-1。
滴定 次數 待測溶液 體積/mL 標準鹽酸體積
滴定前的刻度/mL 滴定后的刻度/mL
第一次 20.00 2.20 20.25
第二次 20.00 3.20 20.42
第三次 20.00 0.60 17.80
(5)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測氫氧化鈉溶液的濃度偏低的是    (填字母)。
a.開始實驗時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氣泡,在滴定過程中氣泡消失
b.盛NaOH溶液的錐形瓶滴定前用NaOH溶液潤洗2~3次
 c.酸式滴定管在裝液前未用標準鹽酸潤洗2~3次
d.讀取鹽酸體積時,開始仰視讀數,滴定結束時俯視讀數
14.(14分)測定某品牌白醋的總酸量(以醋酸計)。
Ⅰ.實驗步驟:
(1)配制100 mL待測白醋溶液。將10 mL白醋注入燒杯中用水稀釋后轉移到     (填儀器名稱)中,然后定容、搖勻。
(2)取待測白醋溶液20.00 mL于錐形瓶中,向其中滴加2滴     (填“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劑。
(3)讀取盛裝0.100 0 mol·L-1NaOH溶液的     (填儀器名稱)的初始讀數,如果液面位置如圖所示,則此時的讀數為     mL。
(4)滴定,當                  時,停止滴定,并記錄NaOH溶液的終讀數,重復滴定3次。
Ⅱ.實驗記錄:
次數 1 2 3 4
V(待測)/mL 20.00 20.00 20.00 20.00
V(NaOH溶液)/mL 17.06 16.00 16.04 15.96
Ⅲ.數據處理與討論:
(5)經計算,該品牌白醋的總酸量=    g/100 mL。
(6)在本次實驗的滴定過程中,下列操作使實驗結果偏低的是     (填標號)。
a.堿式滴定管在裝液時未用標準NaOH溶液潤洗
b.堿式滴定管在滴定前無氣泡,滴定后有氣泡
c.錐形瓶中加入待測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
d.錐形瓶在滴定時劇烈搖動,有少量液體濺出
課時跟蹤檢測(二十)
1.選B 滴定實驗時,錐形瓶不能用待裝液潤洗,否則會導致實驗誤差,滴定管要用待裝液潤洗,故A錯誤;聚四氟乙烯滴定管既耐酸又耐堿,因此聚四氟乙烯滴定管可以盛裝鹽酸或NaOH溶液,故B正確;滴定時,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搖動錐形瓶,眼睛觀察錐形瓶內顏色的變化,判斷滴定終點后再讀數,故C錯誤;滴定管0刻度在上,需要估讀到0.01 mL,故讀數為19.80 mL,故D錯誤。
2.選B 滴定操作的順序一般為檢漏、水洗、潤洗、注液、滴定。
3.選A  酚酞變色范圍8.2~10.0,pH小于8.2顯示無色,大于10.0顯示紅色,8.2~10.0之間顯示淺紅色,待測溶液為氫氧化鈉,為堿性溶液,加入酚酞后顯紅色,隨著鹽酸的滴入,溶液的pH減小,當滴到溶液的pH小于8.2時,溶液顏色由淺紅色變為無色,且半分鐘不變色,即可認為達到滴定終點。
4.選B 滴定過程中,在接近滴定終點時溶液的pH發生突變,當溶液的pH突變導致溶液顏色明顯變化時達到滴定終點,所以滴定終點時并非pH=7。石蕊的變色范圍太寬(pH:5~8)且顏色變化不明顯,不能用作中和滴定的指示劑。
5.選B 一滴較濃的標準液引起的誤差大,較稀的標準液引起的誤差相對小,同時指示劑本身就是有機弱酸或弱堿,加入較濃堿或較濃酸會引起平衡移動,所以加入指示劑也不宜過多,一般2~3滴, A錯誤;滴定接近終點時,滴定管的尖嘴可接觸錐形瓶內壁,可使滴定管流出的液體充分反應,B正確;滴定終點是根據指示劑的顏色變化來判斷的,滴定終點就是指示劑的變色點,但不是指示劑變色就是反應終點,C錯誤;滴定前滴定管中的液體液面處于25 mL處,滴定過程中用去10.00 mL的液體,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方,下端還有一段沒有刻度的溶液,此時滴定管中剩余液體的體積大于15 mL,D錯誤。
6.選D  酸堿中和反應,無現象,需要用指示劑,故A錯誤;量筒的精確度為0.1 mL,應用酸式滴定管,故B錯誤;n(H2SO4)=n(H+)×=n(NaOH)×=20×10-3×0.5× mol=5×10-3 mol,c(H2SO4)==0.25 mol·L-1,故C錯誤;恰好完全反應,即n(H+)=n(OH-),故D正確。
7.選B 滴定管用蒸餾水洗后,必須用氫氧化鈉溶液潤洗,若不潤洗,標準液的濃度減小,消耗的體積增大,測定結果偏大,故①操作有誤;固定好滴定管并使滴定管尖嘴充滿液體,是趕氣泡的操作,故②操作正確;調節液面至“0”或“0”刻度線以下,并記錄讀數,是記錄滴定前體積數據的操作,故③操作正確;應該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0.00 mL鹽酸,故④操作有誤;滴定時根據錐形瓶中溶液顏色變化來判斷滴定終點,所以滴定時眼睛要注視錐形瓶內溶液顏色變化,故⑤操作有誤;滴入半滴標準液后,溶液顏色由無色變為紅色且半分鐘內不恢復原來的顏色停止滴定,記錄液面讀數,故⑥操作錯誤。
8.選C 滴定管潤洗后,潤洗液應從下口自然流出,下口也需潤洗,故A正確;酚酞的變色范圍是8.2~10.0,溶液pH>10時,呈紅色,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HA溶液過程中,滴加NaOH溶液體積會偏多,導致測得HA溶液濃度會偏大,故B正確;除去堿式滴定管膠管內的氣泡時,應將尖嘴略向上傾斜,擠壓膠管內玻璃球,有利于氣泡逸出,不能將尖嘴垂直向下,故C錯誤;酸式滴定管可以盛裝高錳酸鉀溶液,故D正確。
9.選D 滴定管精確到0.01 mL,讀數時應保留小數點后2位,A項錯誤;用標準KOH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鹽酸,洗凈堿式滴定管后直接取標準KOH溶液進行滴定,由于沒有潤洗,標準液濃度減小,消耗標準液體積增加,則測定結果偏高,B項錯誤;所用的固體KOH中混有NaOH,相同質量的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鉀,氫氧化鈉的物質的量大于氫氧化鉀的物質的量,故所配的溶液中OH-濃度偏高,導致消耗標準液的體積V堿偏小,根據c酸=c堿×可知c酸偏低,C項錯誤;用未知濃度的鹽酸滴定標準KOH溶液時,若滴定前仰視讀數,滴定至終點后俯視讀數,導致讀取的鹽酸體積偏小,根據c酸=c堿×可知c酸偏高,D項正確。
10.選A 擠壓橡膠管可趕出空氣,則操作可除去堿式滴定管膠管中的氣泡,故A正確;酸堿中和滴定時,錐形瓶不能用待測液潤洗,否則待測液濃度偏大,故B錯誤;用標準鹽酸滴定氨水,滴定終點呈弱酸性,故應選用甲基橙做指示劑,故C錯誤;滴定管0刻度在上方,所以終點讀數為18.10 mL,故D錯誤。
11.選B 此實驗過程中,待測值為c(Na2CO3),根據酸與Na2CO3的反應可知,c(Na2CO3)·V待測液=k·c酸·V酸(k為標準酸與Na2CO3反應時的化學計量數之比)。A項,加入酚酞時,對實驗數據無影響;B項,此操作使V酸偏大,故使c(Na2CO3)偏高,最終所得Na2CO3質量分數偏高;C項,此操作對實驗數據無影響;D項,此操作使c(Na2CO3)偏小,最終使所得Na2CO3質量分數偏低。
12.選C c(OH-)==1×10-4 mol·L-1,c(H+)==1×10-10 mol·L-1,pH=10,故C項正確。
13.解析:(1)滴定操作步驟可分為以下幾步,先用標準液潤洗滴定管,再取標準溶液注入酸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把盛有標準溶液的酸式滴定管固定好,接著調節液面,錐形瓶中加入待測液和指示劑,進行滴定讀數,正確的順序為BDCEAF。(2)移取20.00 mL待測氫氧化鈉溶液,應該用堿式滴定管,應選擇圖中的乙裝置,操作B用標準溶液潤洗滴定管2~3次,避免稀釋標準液,使消耗標準液的體積偏大。(3)若某次滴定結束時,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圖2所示,1 mL中有5格,每格是0.20 mL,則讀數應該是19.60 mL,若終點俯視,會使讀數偏小。(4)第一次消耗標準液體積為(20.25-2.20)mL=18.05 mL,第二次消耗標準液體積為(20.42-3.20)mL=17.22 mL,第三次消耗標準液體積為(17.80-0.60)mL=17.20 mL,將第一次讀數舍去,二、三次的取平均值V=17.21 mL,則c(NaOH)== mol·L-1=0.086 05 mol·L-1。(5)開始實驗時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氣泡讀數V1偏小,在滴定過程中氣泡消失,滴定終點讀數V2正確,則V2-V1偏大,測定結果偏高,故a錯誤;盛NaOH溶液的錐形瓶滴定前用NaOH溶液潤洗2~3次,則消耗標準液體積偏大,測定結果偏高,故b錯誤;酸式滴定管在裝液前未用標準鹽酸潤洗2~3次,則裝入標準液后,將標準液稀釋,則消耗標準液體積偏大,測定結果偏高,故c錯誤;讀取鹽酸體積時,開始仰視讀數,讀數V1偏大,滴定結束時俯視讀數,則讀數V2偏小,則V2-V1偏小,測定結果偏低,故d正確。
答案:(1)BDCEAF (2)乙 避免稀釋溶液,使消耗標準液的體積偏大 (3)19.60 小 (4)0.086 05 (5)d
14.解析:(1)量取10.00 mL食用白醋,在燒杯中用水稀釋后轉移到100 mL容量瓶中定容,搖勻即得待測白醋溶液。(2)NaOH與食醋反應為強堿滴定弱酸,應選擇堿性變色范圍內的指示劑酚酞。(3)NaOH 溶液應盛放在堿式滴定管中;滴定管液面的讀數為1.70 mL。(4)酚酞遇到酸顯無色,在弱堿溶液中顯淺紅色,則滴定終點時溶液從無色變為淺紅色,所以滴定終點的現象為滴入最后半滴 NaOH溶液,溶液由無色變為淺紅色,并在半分鐘內不褪色。(5)第1次滴定誤差明顯大,應舍去,其他3次消耗的NaOH溶液的體積的平均值為=16.00 mL;設10 mL該品牌白醋樣品含有CH3COOH x g,則
  CH3COOH ~ NaOH
   60      40
x g× 0.100 0 mol·L-1×0.016 L×40 g·mol-1
=
解得x=0.480
樣品總酸量為=4.8 g/100 mL。
(6)堿式滴定管在滴定時未用標準NaOH溶液潤洗,造成V(標準)偏大,根據c(待測)=分析,可知c(待測)偏大,故a錯誤;堿式滴定管在滴定前無氣泡,滴定后有氣泡,造成V(標準)偏小,根據c(待測)=分析,可知c(待測)偏小,故b正確;錐形瓶中加入待測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對V(標準)無影響,根據c(待測)=分析,可知對c(待測)無影響,故c錯誤;錐形瓶在滴定時劇烈搖動,有少量液體濺出,待測液物質的量偏小,造成V(標準)偏小,根據c(待測)=分析,可知c(待測)偏小,故d正確。
答案:(1)100 mL容量瓶 (2)酚酞 (3)堿式滴定管 1.70
(4)滴入最后半滴 NaOH溶液,溶液由無色變為淺紅色,且半分鐘內不褪色 (5)4.8 (6)bd
5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自县| 拜泉县| 海原县| 张北县| 桐柏县| 茌平县| 潍坊市| 比如县| 蓬溪县| 西乌珠穆沁旗| 青神县| 永吉县| 庆安县| 益阳市| 桐城市| 绥芬河市| 阳城县| 白银市| 阿勒泰市| 临漳县| 湘潭县| 阜城县| 罗江县| 克山县| 额尔古纳市| 新余市| 太白县| 太原市| 东丽区| 靖安县| 九台市| 稻城县| 成都市| 陕西省| 东乡县| 青海省| 舞钢市| 讷河市| 新邵县| 开远市| 云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