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一.選擇題(共18小題)1.(2024 廈門期末)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朝政權屢屢南征,南朝政權頻頻北伐,最終是由隋重新統一中國。出現這一結局的主要原因是( )A.隋朝制度創新提升國力B.南方內亂消耗實力C.北方全面整合實力更強D.江南開發程度有限2.(2024春 固始縣期末)對大一統國家而言,豪強往往是潛在的分裂勢力。但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沒有出現在像羅馬帝國滅亡后的歐洲那樣推行封建制,主要是因為豪強轉化為儒學世家,在接受了儒學的大一統觀念后,他們由潛在的分裂勢力轉變為大一統體制的維護者。這一現象最有可能出現在( )A.戰國末期 B.兩漢之際 C.魏晉時期 D.隋唐時期3.(2024 雷州市校級開學)中國學者閻步克認為中國古代發展歷經秦漢的波峰,到魏晉南北朝則陷入波谷;日本學者川本芳昭也將這一階段概括為“中華帝國的崩潰”。上述學者持論立足點應是( )A.民族交融 B.國家發展 C.江南開發 D.制度創建4.(2024 佛山模擬)儒家講究儀表端莊,循規蹈矩,但魏晉名士卻一反常態,或過分講究化妝,艷裝濃粉;或不修邊幅,放浪形骸,正如后人所述:“士大夫手持粉白,口習清言,綽約嫣然。”據此推知,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社會因素是( )A.佛教盛行并漸趨本土化B.政權更替頻繁導致社會動蕩C.道教興起之后迅速傳播D.民族交往密切形成交融局面5.(2024 安康期中)魏晉南北朝時期,結束南北對峙局面,完成天下一統,是那個時代英雄們心中崇高的理想和神圣的使命。但真正有能力將此付諸實踐的多為北方的英雄們,如曹操赤壁戰孫劉,司馬南下滅東吳,苻堅淝水攻東晉,楊廣揮師擄南陳。此時,左右這種現象的根本因素是( )A.君主眼光是否遠大 B.社會經濟是否發達C.綜合國力是否雄厚 D.科技文化是否先進6.(2024 江門一模)甘肅嘉峪關魏晉墓室的壁畫豐富多彩,有風神、雷神造型的神獸,還繪有當地羌人和龜茲族婦女耙地和采摘桑葉等情景。這反映出( )A.中原政權對西北地區行使有效治理B.西北地區受中原農耕文化影響C.民族之間文化交流融合具有雙向性D.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7.(2024 山東開學)唐詩有云:“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這反映出,唐代( )A.詩歌真實再現了歷史B.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特征C.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D.開明政策豐富邊疆文化8.(2024 吉林模擬)1972年,考古學家在甘肅嘉峪關市東北戈壁灘境內的古墓中相繼發現了600多幅精美的魏晉壁畫。如圖《耙地圖》位于古墓前室西壁。畫面中一男子披發,蹲于耙上,雙手牽著韁繩,駕一牛在耙地,周圍繪有三棵粗壯的樹。這反映出魏晉時期( )A.中外交融不斷加強B.河西地區農耕化的發展C.少數民族全面漢化D.牛耕技術在各地的普及9.(2024 揚州期中)西晉末年起,江南地區出現由流民領袖率領流民從事農耕的流民農業。流民多根據所處不同地理條件從事單一或多元化農業開發。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江南地區( )A.偃武修文政局相對穩定B.生產技術明顯進步C.經濟發展帶有時代特點D.糧食產量有所提高10.(2024 湖北模擬)西晉末匈奴劉淵打著“漢”旗號號召漢人推翻西晉統治,建立漢趙政權,而后采取祖源攀附措施,承認夏后氏為其祖先,改“劉”姓及追溯劉漢王朝的“三祖五宗”,奉行宗漢立國制度,改用漢人官制。這些措施旨在( )A.順應民族交融趨勢 B.強調其政權合法性C.推廣漢族先進文化 D.增強華夏認同意識11.(2024 浙江期中)隋煬帝命編著全國各地風俗,編寫者“以吳人為東夷”。隋煬帝加以憤責,并稱:“昔漢末三方鼎力,大吳之國,以稱人物……自平陳之后,碩學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文化領域涌現出大量杰出人物,其中屬于南方人士的有( )①祖沖之②賈思勰③法顯④僧一行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12.(2024 東莞市期末)封禪泰山是統一帝國的國家盛典。魏晉南北朝時期,圍繞天下分合與正統爭奪問題,一直有著關于封禪的討論,如南朝劉宋朝、梁武帝朝、前秦苻堅朝、北魏孝文帝時期均有封禪之議。這主要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 )A.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B.同源同祖的意識逐漸萌發C.南北政權對峙的局面加劇D.民族沖突與民族交融并存13.(2024 南平三模)河南密縣出土的漢畫磚駝車乘御者多為胡人,南陽漢畫資料也多有從事營商、獸醫、守衛等工作的諸“胡”,以及參加各種底層勞作的“胡奴”。這一現象可說明( )A.胡人政權顯現中原 B.北方移民大量南流C.民族交融業已尋常 D.經濟重心開始南移14.(2024春 懷仁市校級期末)三國兩晉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晉短期統一外,其他朝代都處在分裂狀態。但是,這一時期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表現在( )A.實現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經濟重心南移C.科學技術領先世界 D.海外貿易高度發達15.(2024 湖南模擬)唐代,朝廷對嶺南的官員輸出以貶謫為主,對西域的官員輸出以建功為主。在貶流文人的筆下,嶺南不僅是“牢籠”,更是“鬼門關”“死亡鄉”;而岑參認定“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甚或姚崇、宋塬、蘇頸等人因曾就職西北邊疆而官拜宰相。這一差別反映了,當時( )A.民族政策的重北輕南 B.經濟發展的區域失衡C.自然環境的地區差異 D.南北詩風的源流特色16.(2024 浙江期中)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會盟往往會影響歷史的走向。唐蕃會盟碑立于西藏拉薩大昭寺門前,是唐穆宗時唐朝與吐蕃會盟的遺物。盟約里寫道:“患難相恤,暴掠不作。”,這一歷史事件史稱( )A.紹興和議 B.長慶會盟 C.澶淵之盟 D.涼州會談17.(2024 佛山模擬)中唐詩人元稹《法曲篇》云:“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白居易《時世妝》云:“元和妝梳君記取,髻堆面赭非華風”。唐傳奇《東城老父傳》云:“今北胡與京師雜處,娶妻生子,長安中少年,有胡心矣”。這些主要體現出唐代( )A.城市經濟發展繁榮 B.多民族交融的趨勢C.胡漢矛盾得以解決 D.社會秩序和諧穩定18.(2024 重慶模擬)譚其驤先生指出:“中原人民南遷,其所由之途徑,頗多可尋。……時邘溝已鑿,穿通江、淮,故溝南端之江都及其對岸之鎮江、武進,遂為山東及蘇北移民之集合地。淮域諸支流皆東南向,故河南人大都東南遷安徽,不由正南移湖北也。”材料說明( )A.交通:影響人口遷徙的因素B.集鎮:古代交通發展的結果C.戰爭:地域文化演變的推力D.移民:江南地區開發的關鍵二.材料題(共1小題)19.(2024 秦皇島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成帝乃僑立豫州于江淮之間,居蕪湖。時淮南入北,乃分丹楊僑立淮南郡,居于湖。又以舊當涂縣流人渡江,僑立為縣。司空郗鑒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晉陵(治丹徒,今江蘇鎮江市東北)諸縣,其徙過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僑郡縣以司牧之。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謂之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立郡縣,往往散居,無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濕,無有蓄積之資。——摘編自葛劍雄《中國移民史》(1)材料反映了(時期)的(歷史事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該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8小題)1.(2024 廈門期末)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朝政權屢屢南征,南朝政權頻頻北伐,最終是由隋重新統一中國。出現這一結局的主要原因是( )A.隋朝制度創新提升國力B.南方內亂消耗實力C.北方全面整合實力更強D.江南開發程度有限【分析】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從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朝政權屢屢南征,南朝政權頻頻北伐,最終是由隋重新統一中國”和所學知識可知,出現這一結局的主要原因是北方全面整合實力更強,C正確;隋朝制度創新提升國力不是主要原因,只是原因之一,A排除;南方內亂消耗實力只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B排除;江南開發程度有限不是原因,D選項是對材料錯誤的理解,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2.(2024春 固始縣期末)對大一統國家而言,豪強往往是潛在的分裂勢力。但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沒有出現在像羅馬帝國滅亡后的歐洲那樣推行封建制,主要是因為豪強轉化為儒學世家,在接受了儒學的大一統觀念后,他們由潛在的分裂勢力轉變為大一統體制的維護者。這一現象最有可能出現在( )A.戰國末期 B.兩漢之際 C.魏晉時期 D.隋唐時期【分析】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根據材料“豪強轉化為儒學世家,在接受了的大一統觀念后,他們由潛在的分裂勢力轉變為大一統體制的維護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推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因此材料所述現象最早出現在漢武帝以后時期,題干選項中最早的時間是兩漢之際,B項正確:戰國未期儒學還未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排非除A項:魏晉時期、隋唐時期儒學早已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排除C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3.(2024 雷州市校級開學)中國學者閻步克認為中國古代發展歷經秦漢的波峰,到魏晉南北朝則陷入波谷;日本學者川本芳昭也將這一階段概括為“中華帝國的崩潰”。上述學者持論立足點應是( )A.民族交融 B.國家發展 C.江南開發 D.制度創建【分析】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需要考生掌握魏晉南北朝的時代特征。【解答】材料中閻步克把魏晉南北朝與秦漢做對比,得出“魏晉南北朝則陷入波谷”的結論,日本學者“將這一階段概括為‘中華帝國的崩潰’”,結合所學魏晉南北朝的時代特征可知,魏晉南北朝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分裂和動蕩時期,B項正確;魏晉南北朝是民族交融的發展時期,不屬于“低谷”“崩潰”,排除A項;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得到迅速開發,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中樞機構的調整等處于不斷發展時期,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4.(2024 佛山模擬)儒家講究儀表端莊,循規蹈矩,但魏晉名士卻一反常態,或過分講究化妝,艷裝濃粉;或不修邊幅,放浪形骸,正如后人所述:“士大夫手持粉白,口習清言,綽約嫣然。”據此推知,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社會因素是( )A.佛教盛行并漸趨本土化B.政權更替頻繁導致社會動蕩C.道教興起之后迅速傳播D.民族交往密切形成交融局面【分析】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材料出自樊樹志所著《國史十六講》。由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方面戰火不斷,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蕩,統治者厲行專制;另一方面,漢代以來的儒學日益僵化教條,難以解決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因此,各名士好走極端,自通明達,尋求新的精神寄托,于是形成了材料所言的現象,B項正確;本題主旨為“魏晉風度”,“佛教盛行并漸趨本土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道教興起之后迅速傳播”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各民族交往促進文化交融,但與材料中所描述的魏晉風度無關,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學生需掌握魏晉南北朝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發展的表現。5.(2024 安康期中)魏晉南北朝時期,結束南北對峙局面,完成天下一統,是那個時代英雄們心中崇高的理想和神圣的使命。但真正有能力將此付諸實踐的多為北方的英雄們,如曹操赤壁戰孫劉,司馬南下滅東吳,苻堅淝水攻東晉,楊廣揮師擄南陳。此時,左右這種現象的根本因素是( )A.君主眼光是否遠大 B.社會經濟是否發達C.綜合國力是否雄厚 D.科技文化是否先進【分析】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根據材料“但真正有能力將此付諸實踐的多為北方的英雄們”和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北方國家綜合實力更強,所以有能力的多為北方的英雄們,C項正確;根據材料“是那個時代英雄們心中崇高的理想和神圣的使命”可知君主們想完成南北統一,排除A項;社會經濟是否發達是完成統一的要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因素,國家競爭是綜合實力的競爭,排除B項;科技是否先進不是根本因素,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學生需掌握魏晉南北朝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發展的表現。6.(2024 江門一模)甘肅嘉峪關魏晉墓室的壁畫豐富多彩,有風神、雷神造型的神獸,還繪有當地羌人和龜茲族婦女耙地和采摘桑葉等情景。這反映出( )A.中原政權對西北地區行使有效治理B.西北地區受中原農耕文化影響C.民族之間文化交流融合具有雙向性D.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據材料可知,魏晉墓室的壁畫的風神、神獸、耙地和采摘桑葉,體現了中原文化農耕文明,西北少數民族原來以游牧文明為主,受中原農耕文化影響,B項正確;中原政權對西北地區行使有效治理是在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的建立開始,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雙向性,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是中外文化交流,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7.(2024 山東開學)唐詩有云:“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這反映出,唐代( )A.詩歌真實再現了歷史B.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特征C.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D.開明政策豐富邊疆文化【分析】本題考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解答本題需結合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的表現進行分析。【解答】詩歌雖然能夠反映一定的歷史,但不能說真實再現了歷史,因為詩歌往往帶有詩人的主觀情感和藝術加工,排除A;文化呈現多元化特征表述不夠準確,這兩句詩更強調的是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不僅僅是文化的多元,排除B;“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描述了胡人的音樂、騎術和服飾在中原地區廣泛流傳;“蕃人舊日不耕犁,洛陽家家學胡樂”則表明過去不從事農耕的蕃人,如今其文化,比如胡樂,在洛陽被廣泛學習。從這兩句詩可以看出,胡人的文化元素在中原地區得到傳播和接納,這反映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故C正確;題干中并未明確提及是因為開明政策才導致這種現象,更多強調的是民族間自然而然的文化交流,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8.(2024 吉林模擬)1972年,考古學家在甘肅嘉峪關市東北戈壁灘境內的古墓中相繼發現了600多幅精美的魏晉壁畫。如圖《耙地圖》位于古墓前室西壁。畫面中一男子披發,蹲于耙上,雙手牽著韁繩,駕一牛在耙地,周圍繪有三棵粗壯的樹。這反映出魏晉時期( )A.中外交融不斷加強B.河西地區農耕化的發展C.少數民族全面漢化D.牛耕技術在各地的普及【分析】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圖示中耙地人物披發,與漢族發式不同,是居于河西地區的羌人形象,反映了魏晉時期河西少數民族地區農耕化的發展情況,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少數民族農耕化的發展,屬于民族關系,無法體現中外交融不斷加強的情況,排除A項;全面漢化和牛耕技術的普及說法過于絕對,與當時國情不符,排除C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9.(2024 揚州期中)西晉末年起,江南地區出現由流民領袖率領流民從事農耕的流民農業。流民多根據所處不同地理條件從事單一或多元化農業開發。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江南地區( )A.偃武修文政局相對穩定B.生產技術明顯進步C.經濟發展帶有時代特點D.糧食產量有所提高【分析】本題考查北民南下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可知,西晉末年,北方百姓為躲避戰亂,向江南地區遷移,根據不同條件進行農業開發,為江南地區開發提供了勞動力,也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反映出經濟發展帶有時代特點,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北民南遷,對江南地區的農業開發,不涉及南方政局,排除A項;材料僅僅提及了土地開發情況,不能說明生產技術進步,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當時糧食產量,無法得出該結論,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北民南下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0.(2024 湖北模擬)西晉末匈奴劉淵打著“漢”旗號號召漢人推翻西晉統治,建立漢趙政權,而后采取祖源攀附措施,承認夏后氏為其祖先,改“劉”姓及追溯劉漢王朝的“三祖五宗”,奉行宗漢立國制度,改用漢人官制。這些措施旨在( )A.順應民族交融趨勢 B.強調其政權合法性C.推廣漢族先進文化 D.增強華夏認同意識【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根據材料“劉淵打著‘漢’旗號號召漢人推翻西晉統治”“采取祖源攀附措施,承認夏后氏為其祖先”“奉行宗漢立國制度,改用漢人官制”及所學可知,十六國時期,匈奴族劉淵稱帝,以劉漢后裔自居,因此國號為漢。劉淵試圖通過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建造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進行祭祀,這主要是為了獲得漢人對自身政權的認同,彰顯政治統治的合法性,B項正確;材料中的措施并不是為了促進民族交融,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推廣漢族先進文化的相關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承認夏后氏為其祖先”有利于增強匈奴統治者的華夏認同意識,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1.(2024 浙江期中)隋煬帝命編著全國各地風俗,編寫者“以吳人為東夷”。隋煬帝加以憤責,并稱:“昔漢末三方鼎力,大吳之國,以稱人物……自平陳之后,碩學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文化領域涌現出大量杰出人物,其中屬于南方人士的有( )①祖沖之②賈思勰③法顯④僧一行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分析】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根據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領域”“南方人士”可知,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①正確;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②錯誤;法顯屬于東晉佛學大師,南方人士,③正確;僧一行屬于唐朝天文學家,不屬于魏晉南北朝人士,④錯誤,①③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學生需掌握魏晉南北朝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發展的表現。12.(2024 東莞市期末)封禪泰山是統一帝國的國家盛典。魏晉南北朝時期,圍繞天下分合與正統爭奪問題,一直有著關于封禪的討論,如南朝劉宋朝、梁武帝朝、前秦苻堅朝、北魏孝文帝時期均有封禪之議。這主要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 )A.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B.同源同祖的意識逐漸萌發C.南北政權對峙的局面加劇D.民族沖突與民族交融并存【分析】本題考查了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可知,封禪泰山是統一帝國的國家盛典,主要是爭奪正統,中國分裂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也均有封禪之議,說明當時雖然是分裂時期,但各自的目標仍然是統一天下,體現了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A正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形成了華夏認同觀念和同源同祖意識,排除B;材料沒有體現南北政權對峙的局面加劇,排除C;材料不涉及民族沖突和交融,強調的是爭奪正統地位,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3.(2024 南平三模)河南密縣出土的漢畫磚駝車乘御者多為胡人,南陽漢畫資料也多有從事營商、獸醫、守衛等工作的諸“胡”,以及參加各種底層勞作的“胡奴”。這一現象可說明( )A.胡人政權顯現中原 B.北方移民大量南流C.民族交融業已尋常 D.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分析】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解答】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兩漢時期,胡人在中原地區從事各種活動已經司空見慣,這些胡人在中原地區的活動有助于促進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交融,C項正確;材料內容展現的是胡人在內地的各種活動,并不能說明胡人在中原地區建立了政權,排除A項;北方移民大量南流始于魏晉時期,與題意時間不符,排除B項;兩漢時期,經濟重心尚未開始南移,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14.(2024春 懷仁市校級期末)三國兩晉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晉短期統一外,其他朝代都處在分裂狀態。但是,這一時期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表現在( )A.實現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經濟重心南移C.科學技術領先世界 D.海外貿易高度發達【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的大一統的發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三國兩晉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晉短期統一外,其他朝代都處在分裂狀態。但是,這一時期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表現在實現了民族大交融,A項正確;南宋時期完成經濟重心南移,不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排除B項;科學技術領先世界,不屬于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排除C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海外貿易不發達,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的大一統的發展,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5.(2024 湖南模擬)唐代,朝廷對嶺南的官員輸出以貶謫為主,對西域的官員輸出以建功為主。在貶流文人的筆下,嶺南不僅是“牢籠”,更是“鬼門關”“死亡鄉”;而岑參認定“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甚或姚崇、宋塬、蘇頸等人因曾就職西北邊疆而官拜宰相。這一差別反映了,當時( )A.民族政策的重北輕南 B.經濟發展的區域失衡C.自然環境的地區差異 D.南北詩風的源流特色【分析】本題考查唐朝民族政策,根據材料“唐代,朝廷對嶺南的官員輸出以貶謫為主,對西域的官員輸出以建功為主”等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根據材料“唐代,朝廷對嶺南的官員輸出以貶謫為主,對西域的官員輸出以建功為主”和所學可知,唐朝時期,官員去嶺南和西域的結果有著顯著的不同,且在文人筆下也有著不同的記載,這主要和唐朝時期的民族政策有關,在地理位置上重視西北地區,A項正確;材料與經濟發展的區域失衡無關,排除B項;南方的自然條件要優于北方,但是材料中嶺南卻不受重視,排除C項;材料與詩風的源流特色無關,是政府政策導致的,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唐朝民族政策,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16.(2024 浙江期中)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會盟往往會影響歷史的走向。唐蕃會盟碑立于西藏拉薩大昭寺門前,是唐穆宗時唐朝與吐蕃會盟的遺物。盟約里寫道:“患難相恤,暴掠不作。”,這一歷史事件史稱( )A.紹興和議 B.長慶會盟 C.澶淵之盟 D.涼州會談【分析】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唐穆宗時唐朝與吐蕃會盟的遺物”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唐朝時期與吐蕃進行會盟的事件被稱為長慶會盟,B項正確;紹興合議是在南宋時期,排除A項;澶淵之盟是在北宋時期,排除C項;涼州會談是藏族和蒙古族兩位代表性的杰出人物薩迦班智達和闊端在涼州(今甘肅武威市)進行了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會談。涼州會談在中國的民族關系史和藏、蒙民族史上都寫下了厚重的一筆,它奠定了西藏并入中國版圖的基礎,和材料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7.(2024 佛山模擬)中唐詩人元稹《法曲篇》云:“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白居易《時世妝》云:“元和妝梳君記取,髻堆面赭非華風”。唐傳奇《東城老父傳》云:“今北胡與京師雜處,娶妻生子,長安中少年,有胡心矣”。這些主要體現出唐代( )A.城市經濟發展繁榮 B.多民族交融的趨勢C.胡漢矛盾得以解決 D.社會秩序和諧穩定【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據材料“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非華風”“今北胡與京師雜處”可知,唐詩和唐傳奇中都有寫到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交融,這些說明隋唐以來多民族的交融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呈現出空前的盛況,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唐朝城市經濟繁榮的相關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胡漢矛盾得以解決”與題干及史實不符,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社會秩序和諧穩定的相關內容,況且中唐以后的社會秩序并未穩定,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8.(2024 重慶模擬)譚其驤先生指出:“中原人民南遷,其所由之途徑,頗多可尋。……時邘溝已鑿,穿通江、淮,故溝南端之江都及其對岸之鎮江、武進,遂為山東及蘇北移民之集合地。淮域諸支流皆東南向,故河南人大都東南遷安徽,不由正南移湖北也。”材料說明( )A.交通:影響人口遷徙的因素B.集鎮:古代交通發展的結果C.戰爭:地域文化演變的推力D.移民:江南地區開發的關鍵【分析】本題考查中原人口外遷和經濟重心南移,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解答】依據材料“中原人民南遷,其所由之途徑……時邗溝已鑿,穿通江、淮,故溝南端之江都及其對岸之鎮江、武進,遂為山東及蘇北移民之集合地”,可以看出北民南遷的途徑基本是沿著運河以及河流走向進行遷移,可見交通對人口遷徙的作用影響較大,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人口遷徙,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戰爭的作用,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人口遷徙的途徑,未涉及對江南經濟開發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中原人口外遷和經濟重心南移,旨在考查學生閱讀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二.材料題(共1小題)19.(2024 秦皇島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成帝乃僑立豫州于江淮之間,居蕪湖。時淮南入北,乃分丹楊僑立淮南郡,居于湖。又以舊當涂縣流人渡江,僑立為縣。司空郗鑒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晉陵(治丹徒,今江蘇鎮江市東北)諸縣,其徙過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僑郡縣以司牧之。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謂之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立郡縣,往往散居,無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濕,無有蓄積之資。——摘編自葛劍雄《中國移民史》(1)材料反映了(時期)的(歷史事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該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分析】(1)本題考查北民南下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要結合北民南下與江南地區的開發的特征來解答。(2)本題考查北民南下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要結合北民南下與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影響來解答。(3)本題考查北民南下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要結合北民南下與江南地區的開發的特征來解答。【解答】(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成帝乃僑立豫州于江淮之間,居蕪湖。時淮南入北,乃分丹楊僑立淮南郡,居于湖。又以舊當涂縣流人渡江,僑立為縣。”可知,魏晉時期(西晉末東晉初),人口南遷(或衣冠南渡)。(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背景:根據材料“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謂之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立郡縣,往往散居,無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濕,無有蓄積之資。”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西晉末年北方戰亂頻仍;南方相對安定,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統治者的遷徙移民政策的推動等方面說明。(3)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影響:根據材料“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謂之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立郡縣,往往散居,無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濕,無有蓄積之資。”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經濟開發;推動了經濟重心的南移;推動了民族交融的進程;鞏固了統治秩序,維護了社會的穩定等方面說明。故答案為:(1)魏晉時期(西晉末東晉初);人口南遷(或衣冠南渡)。(2)背景:西晉末年北方戰亂頻仍;南方相對安定,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統治者的遷徙移民政策的推動。(任答兩點即可)(3)影響: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經濟開發;推動了經濟重心的南移;推動了民族交融的進程;鞏固了統治秩序,維護了社會的穩定。(言之有理即可)【點評】本題考查北民南下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