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兩次鴉片戰爭一.選擇題(共19小題)1.(2024 滄州二模)在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湘淮軍的軍餉需由將帥“就地籌劃”,而非由清廷戶部調撥。至同治年間,地方大吏幾盡為湘淮軍人物所占據,出現“典兵為地方疆吏當然之事,且有隨意編練軍隊之權”的局面。這反映出( )A.清軍近代化變革的推進B.近代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C.晚清中央集權面臨危機D.清王朝內部守舊勢力強大2.(2024 重慶模擬)晚清臺灣產樟腦每石售價50元,利潤達30%以上,行銷日廣,價值日增,西人甚愛。清廷于是將樟腦貿易改為官辦,引發洋人“自由貿易”之爭。1868年,英軍開往安平港口,閩浙總督被迫渡臺與英方訂立《樟腦條約》,廢除樟腦官辦并進行賠償。這反映了當時( )A.洋務派官辦產業路線已趨破產B.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依附性C.臺灣地區近代化水平高于內地D.清朝政府主動適應國際規則3.(2024 九龍坡區校級模擬)清末維新人士譚嗣同針對某不平等條約指出“和約中通商各條將商務稅務權利一網打盡,隨地可造機器,可制土貨,將來占盡小民生計,并小民一衣一食皆當仰之以給,自古取人之國,無此酷毒者”。據此判斷該和約( )A.不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B.損害中國的司法主權C.使列強獲得片面最惠國待遇D.是在鴉片戰爭后簽訂4.(2024 張掖模擬)在近代的內陸城市中,武漢租界之多僅次于天津。下表是漢口各時期租界變化統計(比利時租界時間較短,未計入統計)。漢口租借地的變化( )1895年以前 1895 年以后 1917年 1924 年英租界地 英、法、日、俄、德五個租界地 英、法、日、俄四個租界地 英、法、日三個租界地A.反映了英法日獨占中國的局面B.表明了沿海經濟發展超過內陸C.緣于國際形勢與國內政治影響D.體現了中國逐漸擺脫列強控制5.(2024 海淀區二模)19世紀四五十年代,隨著西方殖民者相繼在廣州、上海等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及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少家庭手工業者被雇傭,逐步轉化為產業工人。到1894年中國產業工人約有10萬人,其中在外國資本企業勞動的約占35%,在洋務企業中勞動的約占37%,在其他類型近代企業中勞動的約占28%。中國近代產業工人的產生( )A.反映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B.標志著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C.有利于民族資產階級政治變革D.標志著中國工業體系建立起來6.(2024 池州模擬)如表為1919年安徽省含山縣人口統計。這說明當時含山地區( )含山縣產業人口數及比例表( 1919年)全縣人口數 247100人 百分比例直接生產人口 農業 129735人 75.9%工業 12108人 71%商業 19028人 11.1%漁業 6650人 3.9%牧業 3459人 2.0%合計 170980人 100%資料來源:李沽非:《含山風土志》,《學風》第3喜第8期。民國22年(1933年9月15日)。第51頁。A.經濟發展推動人口增長B.社會變遷源于外國侵略C.民眾就業觀念發生改變D.自然經濟解體程度有限7.(2024春 乳山市校級月考)有資料顯示,1872~1895年,官辦或官商合辦工業資本額占民族工業總資本額的64.56%,民營工業占33.01%,中外合辦企業占2.43%。1896~1911年,上述數據分別為21.44%、57.88%、20.68%。這一變化反映( )A.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加劇B.晚清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C.洋務運動工業成就顯著D.清末經濟政策調整有一定成效8.(2024 開福區校級模擬)1904年榮氏兄弟的茂新第一面粉廠不斷增添新機器,使得面粉日產量提高到800包,并通過設在煙臺的批發處擴大對東北地區的銷售,到1905年獲利達6.6萬兩。茂新廠的快速發展直接得益于( )A.清末新政執行獎勵實業的政策B.歐美列強忙于一戰放松對華經濟侵略C.清末民初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D.日俄戰爭使東北對面粉需求急劇增加9.(2024春 泉州期末)19世紀70年代之前,倫敦市場的中國茶葉價格的波動很難影響中國國內的茶葉出口價格。70年代以后,中國茶葉的出口價格也隨著倫敦市場的茶葉標價而變動。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B.中國外貿逆差局面扭轉C.中英協商解決貿易糾紛D.中國出口茶葉質量下降10.(2024 上高縣模擬)據學者統計,1933年中國制造產品只有30%出口到國際市場,而70%提供給國內市場。華資工廠生產的部分輕工業產品已經占有60%以上的國內份額。這一經濟格局( )A.改變了中國工業分布不均衡的布局B.標志著中國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C.主要得益于外國對華進行資本輸出D.為中國應對經濟危機提供一定保障11.(2024春 慈溪市期末)如表是近代中國輕工業產品和重化工業品進出口比重(%)表。據此可推斷出,民國時期( )進口輕工業產品 進口重化工業品 出口輕工業產品 出口重化工業品1912年 54.7 13.7 10.9 3.61936年 14.3 47 25.2 6.5A.中國工業布局得到了改善B.民族資本主義日益萎縮C.中國工業化水平有所提高D.社會經濟結構漸趨失衡12.(2024 小店區校級開學)如表為近代不同時期美國、英國、日本對華貸款總額相關數據。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年份 1840—1911 1911—1927 1927—1949國家 ① ② ③金額(萬元) 41981 69627 321983占列強對華貸款的比重 55.3% 44.2% 60.3%A.1840—1911年英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率先侵略中國B.1911—1927年趁歐洲國家忙于一戰美國加緊對中國侵略C.1927—1949年日本為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加速海外殖民D.1927—1949年美國為轉嫁經濟危機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13.(2023秋 廣州期末)有學者指出:“假如沒有這場革命,清廷不會向西方學習,中國必然會在舊有軌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沒有這場革命,漢人士大夫還會繼續沉淪,不會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警醒,也就不會有后來的政治大變局。”材料中的“這場革命”指( )A.鴉片戰爭 B.太平天國運動C.洋務運動 D.義和團運動14.(2024 銅川一模)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后,英、法、美三國公使先后到天京訪問,要挾太平天國承認他們與清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太平天國堅決拒絕接受,對于擅自闖進境內的外國兵艦開炮射擊,對于走私貿易的商船加以制裁。太平天國的這一對外政策( )A.遏制了鴉片貿易的發展B.彰顯了維護國家主權的意識C.成為其最終失敗的根源D.體現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性質15.(2024春 清遠期末)英國布萊克本商會訪華團在1896—1897年的報告中說:“與土棉工業有關的一個最奇怪的現象是,和其他農產品相比,原棉價格高昂。”對此,比較合理的解釋是( )A.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B.中國自然經濟無變化C.戰爭導致交通運輸癱瘓D.洋布已失去中國市場16.(2024春 南崗區校級期末)如表是1862﹣1911年中國工業發展初期的資本結構形式情況。據表可知,這一時期的中國( )資本類型 資本形式 資本載體 資本來源官僚資本 官辦 “洋務運動”之初開辦軍事企業 海軍、新陸軍軍費和政府撥款官督商辦 民用企業 由官僚買辦、商人出資興辦、官府督辦外國資本 外資企業 主要集中在銀行、航運等重要領域 外國洋行出資興辦民族資本 民營企業 主要集中在紡織、糧油加工、日用生活品、水廠、電廠及公用事業等領域 民間商人(少數合伙)A.工業化走出了困境 B.土業資本被西方壟斷C.政府鼓勵興辦實業 D.工業資本來源多樣化17.(2024春 沈陽期末)如表表明( )時間 商業通例 公司條例 礦業條例 商會條例1911年 9條 67條 35條 26條1921年 73條 251條 111條 46條增加 64條 184條 76條 20條A.辛亥革命推動了憲法完善B.社會變革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C.北洋軍閥頒布了重商國策D.第一次國共合作提高了經濟效益18.(2024 河南模擬)1841年,中國某部著作對當時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沿革、地理概況、山川河流、民情風俗、政治制度、物產稅餉、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種族隔閡等進行了介紹;其中重點介紹了英、法、美三個國家的社會風情、政治制度、工藝制造、機械生產、對外貿易和西洋各國相互關系等。該著作的撰寫目的最有可能是( )A.迎合禁煙斗爭的需要B.分析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C.總結強國御侮的辦法D.適應當時海禁大開的局面19.(2024 九江模擬)如表為1929~1932年全國紗廠用棉分類占比(%),由如表可知( )年份 中國棉 美棉 印度棉 埃及棉 其他1929 68.25 13.66 17.99 0.04 0.061930 63.11 13.60 22.76 0.21 0.321931 49.67 26.43 23.29 0.43 0.181932 52.13 38.58 8.81 0.45 0.03資料來源:朱仙舫《吾國紡織今后所需要原棉之質與量》,中國紡織學會編《紡織年刊》,1933年,第7頁。A.中國成為外國列強原料產地B.外國大量對中國進行資本的輸出C.中國棉紡織業開始獨立發展D.棉紡織業與世界市場有一定聯系二.材料題(共1小題)20.(2024 山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鴉片戰爭”的時空之維材料一 如圖為1936年《兒童雜志》刊載的《談談鴉片戰爭》的會話摘編。(大聰——哥哥,省立中學學生) (小敏——弟弟,育才小學學生) 小敏:哥哥,我要問“鴉片戰爭”是怎樣一回事? 大聰:清朝的時候,鴉片運來得越來越多,現銀流出也就跟著多了,好幾個皇帝都下過禁煙的命令。 小敏:那么,怎么會同英國人打起來的呢? 大聰:皇帝叫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但英國商人不服從禁煙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總督來救援。 小敏:林則徐就吃了敗仗? 大聰:不!打了勝仗,可后來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鎮寧波,進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則徐鬧出亂子來,把他革職,叫琦善去和英人議和。琦善這個人不會辦事,英兵就再打進吳淞,進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們訂立了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小敏:……材料二 研究中國近代史有兩個基本點:一是以“近代性”(科學與民主)區分近代史與晚清史;二是把中國近代史當作世界史,這兩個點是我們看歷史的“眼睛”,它是立體的、全方位的“眼睛”。——摘編自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通史》(1)大聰的講述,會讓小敏對“鴉片戰爭”形成怎樣的認識?(2)你認為應如何書寫“鴉片戰爭”?說明理由。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9小題)1.(2024 滄州二模)在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湘淮軍的軍餉需由將帥“就地籌劃”,而非由清廷戶部調撥。至同治年間,地方大吏幾盡為湘淮軍人物所占據,出現“典兵為地方疆吏當然之事,且有隨意編練軍隊之權”的局面。這反映出( )A.清軍近代化變革的推進B.近代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C.晚清中央集權面臨危機D.清王朝內部守舊勢力強大【分析】本題考查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太平天國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湘淮軍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要力量,由于清政府財政危機,只能讓湘淮官僚集團自主建軍籌餉,導致清朝軍政權力下移,中央集權面臨危機,C項正確;題干只涉及湘淮軍的籌餉方式和湘淮集團軍政權力的膨脹,無法體現清軍的近代化,排除A項;近代軍閥割據局面出現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排除B項;清王朝內部守舊勢力強大,但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2024 重慶模擬)晚清臺灣產樟腦每石售價50元,利潤達30%以上,行銷日廣,價值日增,西人甚愛。清廷于是將樟腦貿易改為官辦,引發洋人“自由貿易”之爭。1868年,英軍開往安平港口,閩浙總督被迫渡臺與英方訂立《樟腦條約》,廢除樟腦官辦并進行賠償。這反映了當時( )A.洋務派官辦產業路線已趨破產B.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依附性C.臺灣地區近代化水平高于內地D.清朝政府主動適應國際規則【分析】本題考查列強入侵對中國經濟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據材料可知,臺灣的樟腦主要銷往西方國家,且西方國家打著“自由貿易”的旗號反對清政府插手和限制樟腦貿易,目的是將中國變為原料產地,反映列強的經濟侵略和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依附性,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將樟腦貿易改為官辦是洋務派的主張,且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處于剛剛開始的時期,尚未到已趨破產的階段,排除A項;樟腦屬于原料,其生產需要的技術水平和工業實力要求不高,僅憑此不能斷定臺灣近代化水平高,排除C項;清政府是在英國的脅迫之下廢除樟腦官辦的,并非“主動適應”,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列強入侵對中國經濟影響,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3.(2024 九龍坡區校級模擬)清末維新人士譚嗣同針對某不平等條約指出“和約中通商各條將商務稅務權利一網打盡,隨地可造機器,可制土貨,將來占盡小民生計,并小民一衣一食皆當仰之以給,自古取人之國,無此酷毒者”。據此判斷該和約( )A.不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B.損害中國的司法主權C.使列強獲得片面最惠國待遇D.是在鴉片戰爭后簽訂【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可知,該條約允許列強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資本輸出,損害中國的貿易主權,對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造成極大沖擊,也擠占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空間,A項正確;該和約并未損害中國的司法主權,排除B項;該條約是指向甲午戰后簽訂的《馬關條約》,在此條約前列強就已經獲得片面最惠國待遇,排除C項;鴉片戰爭后簽訂的是《南京條約》,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4.(2024 張掖模擬)在近代的內陸城市中,武漢租界之多僅次于天津。下表是漢口各時期租界變化統計(比利時租界時間較短,未計入統計)。漢口租借地的變化( )1895年以前 1895 年以后 1917年 1924 年英租界地 英、法、日、俄、德五個租界地 英、法、日、俄四個租界地 英、法、日三個租界地A.反映了英法日獨占中國的局面B.表明了沿海經濟發展超過內陸C.緣于國際形勢與國內政治影響D.體現了中國逐漸擺脫列強控制【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列強侵華與中國的抗爭,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作答。【解答】據材料中漢口各時期租界變化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與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漢口開埠通商,劃分租界;1895年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紛紛在漢口劃分勢力范圍,漢口租借地的數量達到頂峰;1917年中國向德、奧宣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收回了德國在漢口的租界;1924年,包含俄國在內的蘇聯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聯盟,放棄在中國的租借地,由此可知漢口租借地的變化緣于國際形勢與國內政治影響,C項正確;此時的中國并不是英法日獨占,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中漢口租借地的變化與沿海和內陸的經濟發展無關,排除B項;中國逐漸擺脫列強控制,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列強侵華與中國的抗爭,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5.(2024 海淀區二模)19世紀四五十年代,隨著西方殖民者相繼在廣州、上海等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及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少家庭手工業者被雇傭,逐步轉化為產業工人。到1894年中國產業工人約有10萬人,其中在外國資本企業勞動的約占35%,在洋務企業中勞動的約占37%,在其他類型近代企業中勞動的約占28%。中國近代產業工人的產生( )A.反映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B.標志著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C.有利于民族資產階級政治變革D.標志著中國工業體系建立起來【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信息,中國產業工人最早在外資企業中產生,后來出現在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中,這體現了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化,即伴隨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西方工業品的涌入,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不同性質的近代企業得到發展,A項正確;工人階級真正登上政治舞臺是在五四運動中,而非19世紀中期,排除B項;民族資產階級政治變革指的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等事件,這與中國近代產業工人的產生之間關系不大,排除C項;中國工業體系建立起來是新中國成立之后,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6.(2024 池州模擬)如表為1919年安徽省含山縣人口統計。這說明當時含山地區( )含山縣產業人口數及比例表( 1919年)全縣人口數 247100人 百分比例直接生產人口 農業 129735人 75.9%工業 12108人 71%商業 19028人 11.1%漁業 6650人 3.9%牧業 3459人 2.0%合計 170980人 100%資料來源:李沽非:《含山風土志》,《學風》第3喜第8期。民國22年(1933年9月15日)。第51頁。A.經濟發展推動人口增長B.社會變遷源于外國侵略C.民眾就業觀念發生改變D.自然經濟解體程度有限【分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材料中,含山縣的農業人口居多,綜合所學知識可知,當地的傳統農業經濟仍占據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解體程度有限,D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涉及人口增長,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社會變遷,排除B項;僅憑產業人口數不能得出民眾的就業觀念改變,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7.(2024春 乳山市校級月考)有資料顯示,1872~1895年,官辦或官商合辦工業資本額占民族工業總資本額的64.56%,民營工業占33.01%,中外合辦企業占2.43%。1896~1911年,上述數據分別為21.44%、57.88%、20.68%。這一變化反映( )A.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加劇B.晚清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C.洋務運動工業成就顯著D.清末經濟政策調整有一定成效【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重點掌握甲午戰后民族工業發展的推動因素。【解答】根據材料可知,甲午戰后,民營工業資本額占比迅速提高,官辦或官商合辦工業資本額迅速下降,這主要是因為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初步發展,說明了清末經濟政策調整有一定成效,D項正確;題干中中外合辦企業的工業資本額占比也有較大提高,這說明列強加大對華資本輸出,排除A項;材料只有各種類型的工業資本額的占比變化情況,未涉及自然經濟的發展狀況,不能說明晚清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排除B項;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破產,與1896年后發生變化的時間不符;并且洋務運動是清政府的自救運動,與題干中民營工業發展壯大的內容不符,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8.(2024 開福區校級模擬)1904年榮氏兄弟的茂新第一面粉廠不斷增添新機器,使得面粉日產量提高到800包,并通過設在煙臺的批發處擴大對東北地區的銷售,到1905年獲利達6.6萬兩。茂新廠的快速發展直接得益于( )A.清末新政執行獎勵實業的政策B.歐美列強忙于一戰放松對華經濟侵略C.清末民初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D.日俄戰爭使東北對面粉需求急劇增加【分析】本題考查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需要結合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征來解答。【解答】根據題干“1904年榮氏兄弟的茂新第一面粉廠不斷增添新機器,使得面粉日產量提高到800包,并通過設在煙臺的批發處擴大對東北地區的銷售,到1905年獲利達6.6萬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東北地區爆發了日俄戰爭使面粉需求量急劇增加,D項正確;清末實行獎勵實業的政策和清末民初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不是推動1904和1905年茂新廠快速發展的直接原因,排除AC項;此時一戰尚未爆發,排除B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9.(2024春 泉州期末)19世紀70年代之前,倫敦市場的中國茶葉價格的波動很難影響中國國內的茶葉出口價格。70年代以后,中國茶葉的出口價格也隨著倫敦市場的茶葉標價而變動。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B.中國外貿逆差局面扭轉C.中英協商解決貿易糾紛D.中國出口茶葉質量下降【分析】本題考查列強入侵對中國經濟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據材料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電力等科技的使用,使世界更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促使中國茶葉的出口價格也隨著倫敦市場的茶葉標價而變動,A項正確;中國外貿逆差局面扭轉,與歷史史實不符,排除B項;中英協商解決貿易糾紛,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中國出口茶葉質量下降,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列強入侵對中國經濟影響,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0.(2024 上高縣模擬)據學者統計,1933年中國制造產品只有30%出口到國際市場,而70%提供給國內市場。華資工廠生產的部分輕工業產品已經占有60%以上的國內份額。這一經濟格局( )A.改變了中國工業分布不均衡的布局B.標志著中國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C.主要得益于外國對華進行資本輸出D.為中國應對經濟危機提供一定保障【分析】本題考查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需要結合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征和影響來解答。【解答】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加強,因此美國經濟危機迅速發展為世界經濟危機,而材料“1933年中國制造產品只有30%出口到國際市場,而70%提供給國內市場。華資工廠生產的部分輕工業產品已經占有60%以上的國內份額。”說明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制造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比較大,出口比重較小,說明中國當時對世界市場依賴較小,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減輕經濟大危機對國內市場的沖擊,D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材料體現不出中國工業分布不均衡的信息,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排除B項;結合所學可知,外國對華進行資本輸出和材料并沒有因果關系,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2024春 慈溪市期末)如表是近代中國輕工業產品和重化工業品進出口比重(%)表。據此可推斷出,民國時期( )進口輕工業產品 進口重化工業品 出口輕工業產品 出口重化工業品1912年 54.7 13.7 10.9 3.61936年 14.3 47 25.2 6.5A.中國工業布局得到了改善B.民族資本主義日益萎縮C.中國工業化水平有所提高D.社會經濟結構漸趨失衡【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中的數據,可知進口輕工業產品的比重下降、出口輕工業產品的比重上升,表明中國輕工業生產能力提高,重化工業品進出口比重的增加和輕工業生產能力的提高,反映了中國工業化規模的發展和水平的提高,C項正確;僅根據表格內容不能得出中國工業布局情況,排除A項;輕工業和重化工業不完全屬于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排除B項;材料強調經濟的進出口比重,并未涉及各行業的比重,不能得出社會經濟結構逐漸失衡的結論,社會經濟結構仍以小農經濟為主導,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2.(2024 小店區校級開學)如表為近代不同時期美國、英國、日本對華貸款總額相關數據。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年份 1840—1911 1911—1927 1927—1949國家 ① ② ③金額(萬元) 41981 69627 321983占列強對華貸款的比重 55.3% 44.2% 60.3%A.1840—1911年英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率先侵略中國B.1911—1927年趁歐洲國家忙于一戰美國加緊對中國侵略C.1927—1949年日本為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加速海外殖民D.1927—1949年美國為轉嫁經濟危機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分析】本題考查列強入侵對中國經濟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840—1911年,英國對華貸款最多。這是因為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經濟實力強大,最先侵略中國,在中國擁有強大影響力,A項正確;1911—1927年,日本對華貸款最多。這是因為歐洲國家忙于一戰,日本加緊對中國侵略,暫時獨霸中國。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1927—1949年,美國對華貸款最多,這是由于20世紀上半期美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強國,南京國民政府與美國聯系密切,實行親美政策;日本對華侵略,美國對國民黨予以援助;解放戰爭期間扶蔣反共政策等等,C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列強入侵對中國經濟影響,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3.(2023秋 廣州期末)有學者指出:“假如沒有這場革命,清廷不會向西方學習,中國必然會在舊有軌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沒有這場革命,漢人士大夫還會繼續沉淪,不會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警醒,也就不會有后來的政治大變局。”材料中的“這場革命”指( )A.鴉片戰爭 B.太平天國運動C.洋務運動 D.義和團運動【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太平天國運動,要求學生結合太平天國運動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解答】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促進清廷向西方學習、漢族士大夫覺醒和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進入政治權力中心產生重大影響“革命”是太平天國運動,B選項正確;鴉片戰爭與漢族官僚地主地位上升等沒有關系,A選項錯誤;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進行的洋務運動是這場革命推動的結果,C選項錯誤;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侵略時,曾國藩等人推行的洋務運動已經破產,D選項錯誤。故選:B。【點評】解答本題要搞清楚太平天國運動的特征和影響,學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學知識綜合理解材料的能力。14.(2024 銅川一模)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后,英、法、美三國公使先后到天京訪問,要挾太平天國承認他們與清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太平天國堅決拒絕接受,對于擅自闖進境內的外國兵艦開炮射擊,對于走私貿易的商船加以制裁。太平天國的這一對外政策( )A.遏制了鴉片貿易的發展B.彰顯了維護國家主權的意識C.成為其最終失敗的根源D.體現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性質【分析】本題考查太平天國運動,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太平天國的對外政策及其特點解答。【解答】依據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太平天國拒絕接受列強侵犯中國主權的不平等條約,這體現了太平天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意識,故B項正確;“遏制了”的說法絕對化,故A項錯誤;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源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而非其外交政策,故C項錯誤;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后是在1853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太平天國的對外政策,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5.(2024春 清遠期末)英國布萊克本商會訪華團在1896—1897年的報告中說:“與土棉工業有關的一個最奇怪的現象是,和其他農產品相比,原棉價格高昂。”對此,比較合理的解釋是( )A.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B.中國自然經濟無變化C.戰爭導致交通運輸癱瘓D.洋布已失去中國市場【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可知,原棉價格相比其他農副產品較高,說明市場銷售理想,這主要是因為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以棉紡織業為代表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大量收購原棉,A項正確;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而非“無變化”,排除B項;1896—1897年中國未發生導致交通運輸癱瘓的大規模戰爭,排除C項;當時洋布大量銷往中國,而非“已失去中國市場”,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6.(2024春 南崗區校級期末)如表是1862﹣1911年中國工業發展初期的資本結構形式情況。據表可知,這一時期的中國( )資本類型 資本形式 資本載體 資本來源官僚資本 官辦 “洋務運動”之初開辦軍事企業 海軍、新陸軍軍費和政府撥款官督商辦 民用企業 由官僚買辦、商人出資興辦、官府督辦外國資本 外資企業 主要集中在銀行、航運等重要領域 外國洋行出資興辦民族資本 民營企業 主要集中在紡織、糧油加工、日用生活品、水廠、電廠及公用事業等領域 民間商人(少數合伙)A.工業化走出了困境 B.土業資本被西方壟斷C.政府鼓勵興辦實業 D.工業資本來源多樣化【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要求學生結合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特征及影響來分析。【解答】根據材料可知,晚清時期中國近代工業資本類型和資本形式多樣,說明工業資本來源多樣化,D項正確;1862 1911年中國工業化還在困境中,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外國資本與中國資本之間的比較內容,無法說明工業資本被西方壟斷,排除B項;材料信息不能得知政府態度,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7.(2024春 沈陽期末)如表表明( )時間 商業通例 公司條例 礦業條例 商會條例1911年 9條 67條 35條 26條1921年 73條 251條 111條 46條增加 64條 184條 76條 20條A.辛亥革命推動了憲法完善B.社會變革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C.北洋軍閥頒布了重商國策D.第一次國共合作提高了經濟效益【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要求學生結合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特征及影響來分析。【解答】題中材料反映了中華民國成立以后,頒發了許多工商業條例,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保障,有助于經濟發展,B項正確;商業條例與礦業條例并不是憲法,排除A項;北洋軍閥時期,社會經濟有所發展,但并沒有頒布重商策略,排除C項;國共合作是從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之后才正式開始的,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8.(2024 河南模擬)1841年,中國某部著作對當時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沿革、地理概況、山川河流、民情風俗、政治制度、物產稅餉、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種族隔閡等進行了介紹;其中重點介紹了英、法、美三個國家的社會風情、政治制度、工藝制造、機械生產、對外貿易和西洋各國相互關系等。該著作的撰寫目的最有可能是( )A.迎合禁煙斗爭的需要B.分析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C.總結強國御侮的辦法D.適應當時海禁大開的局面【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鴉片戰爭及開眼看世界,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中“1841年”“對當時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沿革、地理概況、山川河流、民情風俗、政治制度、物產稅餉、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種族隔閡等進行了介紹;其中重點介紹了英、法、美三個國家的社會風情、政治制度、工藝制造、機械生產、對外貿易和西洋各國相互關系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部分先進知識分子看到列強船堅炮利,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主張,其目的是總結強國御侮的辦法,C項正確;此時的禁煙斗爭在1839年結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鴉片戰爭失敗在1842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適應當時海禁大開的局面”的表述與材料要求“目的”不符,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鴉片戰爭及開眼看世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判斷和綜合運用歷史史實的能力。19.(2024 九江模擬)如表為1929~1932年全國紗廠用棉分類占比(%),由如表可知( )年份 中國棉 美棉 印度棉 埃及棉 其他1929 68.25 13.66 17.99 0.04 0.061930 63.11 13.60 22.76 0.21 0.321931 49.67 26.43 23.29 0.43 0.181932 52.13 38.58 8.81 0.45 0.03資料來源:朱仙舫《吾國紡織今后所需要原棉之質與量》,中國紡織學會編《紡織年刊》,1933年,第7頁。A.中國成為外國列強原料產地B.外國大量對中國進行資本的輸出C.中國棉紡織業開始獨立發展D.棉紡織業與世界市場有一定聯系【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A.材料未涉及棉花出口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中國成為外國列強原料產地的結論,故A項錯誤;B.資本輸出是資本主義國家或私人資本家為了獲取高額利潤(或利息)和對外擴張而在國外進行的投資和貸款,進口棉花不屬于資本輸出的內容,故B項錯誤;C.材料僅涉及棉紡織業進口棉花的信息,無法說明棉紡織業開始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故C項錯誤;D.根據材料“1929~1932年全國紗廠用棉分類占比(%)”可知,這一時期中國棉紡織企業進口了相當份額的棉花,說明棉紡織業與世界市場有一定聯系,故D項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二.材料題(共1小題)20.(2024 山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鴉片戰爭”的時空之維材料一 如圖為1936年《兒童雜志》刊載的《談談鴉片戰爭》的會話摘編。(大聰——哥哥,省立中學學生) (小敏——弟弟,育才小學學生) 小敏:哥哥,我要問“鴉片戰爭”是怎樣一回事? 大聰:清朝的時候,鴉片運來得越來越多,現銀流出也就跟著多了,好幾個皇帝都下過禁煙的命令。 小敏:那么,怎么會同英國人打起來的呢? 大聰:皇帝叫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但英國商人不服從禁煙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總督來救援。 小敏:林則徐就吃了敗仗? 大聰:不!打了勝仗,可后來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鎮寧波,進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則徐鬧出亂子來,把他革職,叫琦善去和英人議和。琦善這個人不會辦事,英兵就再打進吳淞,進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們訂立了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小敏:……材料二 研究中國近代史有兩個基本點:一是以“近代性”(科學與民主)區分近代史與晚清史;二是把中國近代史當作世界史,這兩個點是我們看歷史的“眼睛”,它是立體的、全方位的“眼睛”。——摘編自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通史》(1)大聰的講述,會讓小敏對“鴉片戰爭”形成怎樣的認識?(2)你認為應如何書寫“鴉片戰爭”?說明理由。【分析】(1)本題考查鴉片戰爭,要結合鴉片戰爭的特征來解答。(2)本題考查鴉片戰爭,要結合鴉片戰爭的影響來解答。【解答】(1)據材料一“清朝的時候,鴉片運來得越來越多,現銀流出也就跟著多了,好幾個皇帝都下過禁煙的命令。皇帝叫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但英國商人不服從禁煙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總督來救援”可知,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英國商人向中國走私鴉片導致白銀大量外流,清政府決心禁煙遭到英國商人拒絕而引發英軍侵略。據材料一“反去求印度總督來救援”可知,侵略者是來自印度殖民地的軍隊,印度總督支援英商而發動的戰爭。據材料一“打了勝仗,可后來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鎮寧波,進逼天津”可知,這場戰爭中只有林則徐抵抗獲勝,其余地方清軍反擊都失敗。據材料一“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則徐鬧出亂子來,把他革職,叫琦善去和英人議和。琦善這個人不會辦事,英兵就再打進吳淞,進逼南京”可知,林則徐被革職,而琦善的無能作為是英軍再次進攻的罪魁禍首。(2)戰爭爆發的原因:結合所學從鴉片戰爭爆發的導火索、根本原因來分析。如:戰爭的導火索是林則徐虎門銷煙。根本原因是英國殖民者打開中國市場的需要。戰爭過程主要表現:結合所學從清政府內部的杰出將領抵抗、皇帝的懦弱等角度分析,如:英國政府宣布對華發動戰爭,英國遠征軍率軍侵略。清政府組織了抵抗,涌現許多抗英的杰出將領。林則徐被革職暴露道光皇帝的懦弱,但琦善的議和不應背負戰敗的罪名,而是要晚清封建政府中國仍然在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統治、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科技落后等。戰爭結果:結合所學從晚清封建政府的落后與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比分析。如:歐洲資本主義不斷發展。當時中國落后世界大勢。故答案為:(1)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英國商人向中國走私鴉片導致白銀大量外流,清政府決心禁煙遭到英國商人拒絕而引發英軍侵略;侵略者是來自印度殖民地的軍隊,印度總督支援英商而發動的戰爭;這場戰爭中只有林則徐抵抗獲勝,其余地方清軍反擊都失敗。琦善是英軍再次進攻的罪魁禍首。(2)鴉片戰爭的書寫要堅持唯物史觀,科學、客觀的分析。首先,戰爭的導火索是林則徐虎門銷煙。根本原因是英國殖民者打開中國市場的需要。其次,英國政府宣布對華發動戰爭,英國遠征軍率軍侵略。清政府組織了抵抗,涌現許多抗英的杰出將領。林則徐被革職暴露道光皇帝的懦弱,但琦善的議和不應背負戰敗的罪名,而是要晚清封建政府中國仍然在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統治、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科技落后等;歐洲資本主義不斷發展。當時中國落后世界大勢。【點評】本題考查鴉片戰爭,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