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課預習銜接】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歷史必修統編版(2019)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課預習銜接】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歷史必修統編版(2019)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一.選擇題(共21小題)
1.(2024 益陽期末)唐朝酒肆廣布,除賣酒菜肴外,酒肆樂舞往往是必備的業務,著名的“胡姬酒肆”就以獨有的美酒、樂舞等異域風情吸引著時人。這體現唐朝(  )
A.酒文化傳承源遠流長 B.商業經營理念的進步
C.糧食產量的豐足充盈 D.樂舞較高的商業價值
2.(2024 昌吉市校級期末)“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為本,漕以河為依”。唐朝在隋朝的基礎上繼續發展運河交通網,以連接長安、洛陽與江淮地區間的漕渠、汴水和淮南官河最重要,這一主干交通構成了“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線。這反映了唐時期(  )
A.水路運輸成為主要的交通形式
B.人工運河修建技術領先于世界
C.構建長安為中心的運河交通網
D.交通建設促進了國家統一穩定
3.(2024 江西月考)據唐代學者杜佑的記載,唐玄宗時期中央和地方統計有各種胥吏35萬多。與官相比,胥吏無品無權,在官的指令下承辦衙門中的具體事務;與民相比,胥吏是身處官府的公家人。唐代后期,地方州府的具體事務如賦稅、勞役、賑災等這類事關民生的事務主要由各種胥吏完成。這表明唐代后期(  )
A.中央權力已經明顯下移
B.藩鎮長官依靠胥吏對抗中央
C.基層社會秩序混亂不堪
D.胥吏是地方治理的重要力量
4.(2024 海淀區期末)當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興起,唐朝時期取得了合法地位。清朝時期,錢莊大量出現,莊票普遍流行。從當鋪到錢莊的發展表明(  )
A.社會救助機構不斷完善
B.信貸業務不斷發展
C.商業契約意識開始形成
D.對外貿易逐漸繁盛
5.(2024春 重慶月考)元和十五年(820年),唐憲宗被宦官殺死。次年,成德、盧龍兩鎮發生兵變,河北三鎮相繼叛唐,其他藩鎮也陸續恢復割據,“元和中興”的統一局面遂告終結。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專制制度的衰落 B.牛李兩黨的激烈交鋒
C.外戚宦官的交替干政 D.中央集權制度被破壞
6.(2024 沈陽期中)如表所示是唐代地方政府層級的變遷情況。這反映出唐代(  )
時間 內容
太宗貞觀元年(627年) 全國劃為十道,每道派遣監察官員,即巡察使、巡撫使等,對州(郡)縣二級行政區進行監察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 更巡察使等為按察使,并且將原來的差遣制變為常置制
玄宗天寶年間 (742﹣756年) 設置十個節度使轄區,式遏四夷之事,不與民政;使采訪使兼任黜陟使,掌握著地方官吏的黜陟權
肅宗乾元元年(758年) 改采訪使為觀察使,并以觀察使兼任節度使,道(方鎮)州(郡)縣三級制漸漸成形
A.中央集權制的發展與演變
B.分權導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
C.縣作為基層機構權力穩定
D.地方行政機構沿襲前代傳統
7.(2024 江蘇三模)如表反映的是唐代對劍南道的治理,表中舉措說明唐代(  )
開元初年 唐朝在劍南道設置節度使,其戰略任務為“西拒吐蕃、南撫蠻獠(南詔)”
大歷二年 唐朝將劍南道劃分為劍南東川與劍南西川
元和二年 唐憲宗以宰相武元衡為西川節度使,揭開了“文官治蜀”的序幕
A.開發經營西南地區 B.減少地方行政層級
C.朝廷依賴藩鎮勢力 D.羈縻政策成效顯著
8.(2024春 建平縣校級月考)史載:“唐興以來,邊帥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唐中期后,胡人安祿山先后升(兼)任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長達十余年沒有移地換防。此種情形當時較為普遍。這一變化反映了唐中后期(  )
A.君主專制逐漸弱化
B.外輕內重軍事格局形成
C.中樞決策發生異變
D.任官體制潛伏割據威脅
9.(2024 沙坪壩區校級三模)酈店,亦稱酈舍、酈肆、酈鋪等,出現于南北朝時期。唐代的酈店主要供往來客商堆放貨物,提供住宿給客商,同時也從事居間性的商業貿易,并從中抽取傭金,唐代郵店的發展反映了(  )
A.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
B.區域性商人群體的出現
C.城市經濟功能的增強
D.跨區域商業貿易的興盛
10.(2024 銅川一模)唐長安城設市署,內有市令1名、市丞1人、市佐1人、史2人、帥3人、倉督2人,彼此分工明確。其中,市令“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市丞為副官;佐、史、帥分行監察及文案等事務;倉督則專管出納。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
A.重農抑商政策受到強烈沖擊
B.朝廷重視維護商業經營秩序
C.吏治清明確保經濟復蘇步伐
D.賦稅征收標準發生明顯調整
11.(2024春 佳木斯期末)唐代初期,政事堂只是宰相們的臨時開會場所,原本只有三省的長官出席;后來,唐代的宰相逐漸增多,開會時政事堂人滿為患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一發展趨勢(  )
A.推動了相權與君權的平衡
B.利于促進中樞決策科學化
C.表明三省的分工日益明晰
D.是對原始民主傳統的踐行
12.(2024 重慶)唐朝為邊疆防御節度使,每個節度使領屬數萬軍隊,兵將形成長期密切的關系。節度使的設置緩解了邊疆外族勢力對朝廷的壓力,然而天寶年間發生了安史之亂。這說明節度使(  )
A.制度具有重大得缺陷
B.由蕃將充任是嚴重失誤
C.沒有邊地軍隊調兵權
D.打破了外重內輕的局面
13.(2024 浙江開學)有學者評價唐朝的政治制度時說:“(三省六部制)步驟精密…惟是事權分立,往往發生流弊,尤以中書門下兩省,或論難往來,各逞意氣。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長官合署辦公,是謂政事堂,此實唐代宰相制度之一進步也。”據此可知,政事堂的設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強了君主專制
C.取代了中書門下的權力
D.促進了決策程序規范化
14.(2024春 邯鄲期末)《新唐書》記載,安祿山任范陽節度使期間,他對“凡降蕃夷皆接以恩;有不服者,假兵脅制之;所得士,釋縛給湯沐、衣服……祿山通夷語,躬自尉撫,皆釋俘囚為戰士,故其下樂輸死”。這些記載可用于研究,盛唐時期(  )
A.中央集權制度的異化 B.藩鎮割據局面的持續
C.邊疆民族交往的方式 D.社會平等觀念的傳播
15.(2024 江西二模)《后漢書 光武帝紀》中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十二月癸巳,詔曰:“頃者師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稅。今軍士屯田,糧儲差積。其令郡國收見田租三十稅一、如舊制。”這表明該時期(  )
A.文景之治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B.農民口賦稅率得到較大減輕
C.官府依據財政狀況調整田賦
D.均田制保障了國家稅收穩定
16.(2024春 河東區期末)歸納概括是重要的歷史學習方法之一,如圖以下選項中主題與內容對應正確的是(  )
序號 主題 內容
A 早期國家的制度建設 禪讓制、井田制、郡縣制
B 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刀耕火種、鐵犁牛耕、鄭國渠
C 賦役制度的發展演變 編戶制度、租調制、兩稅法
D 不斷完善的監察體系 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科舉制
A.A B.B C.C D.D
17.(2024 滄州二模)唐代部分典籍對鄉間私學的記述(部分)。
記述 出處
(開元二十一年敕令)許百姓任立私學,欲其寄州縣受業者亦聽 蘇冕等《唐會要》
予于平水市(浙江會稽縣東一鄉間草市)中,見村校諸童,競習詩。召而問之,皆對曰:“先生教我樂天(白居易)、微之(元慎)之詩” 元稹《白氏長慶集序》
(唐朝竇易直)家貧,就業村學教授 趙璘《因話錄》
如表可用于說明,當時(  )
A.社會文化環境寬松
B.科舉選官制度漸趨完備
C.詩歌創作受到推崇
D.私學注重規范幼童行為
18.(2024 大連期末)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佳阿宜詩》中寫道“一日讀十紙,一月讀一箱。朝廷用文治,大開官職場。愿爾出門去,取官如驅羊。”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經濟的高度繁榮
B.選官制對社會風氣的導向
C.崇文抑武政策的實施
D.儒學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
19.(2024 菏澤模擬)“頭會箕斂”在現代漢語中是形容賦稅繁重的成語。史書記載:“吏到其家,人頭數數出谷,以箕斂之。”下列賦稅制度與其記載最為接近的是(  )
A.口賦 B.“稅民資” C.租調 D.“科差”
20.(2024 安徽開學)唐前期,地方長官的朝覲由州郡代表朝集使承擔,安史之亂以后則由節度使承擔。節度使的朝覲,唐肅宗至唐德宗時期表現為“不敢往,亦不敢叛”;黃巢起義后則表現為“稱兵入朝,不由奏請”。這些變化表明唐代(  )
A.外重內輕局勢扭轉 B.中央政權權威衰退
C.對邊疆的控制弱化 D.地方治理日益混亂
21.(2024 北京)乾隆元年所纂《山東通志 田賦志》:“任之土者謂之賦,任之力者謂之役。今則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額之丁又編入地畝,是無所謂役也。故以‘田賦’總之。”對上述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①地丁合并征收
②丁銀數額固定
③百姓賦役免除
④人身束縛加強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1小題)
1.(2024 益陽期末)唐朝酒肆廣布,除賣酒菜肴外,酒肆樂舞往往是必備的業務,著名的“胡姬酒肆”就以獨有的美酒、樂舞等異域風情吸引著時人。這體現唐朝(  )
A.酒文化傳承源遠流長 B.商業經營理念的進步
C.糧食產量的豐足充盈 D.樂舞較高的商業價值
【分析】本題考查了隋唐商業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可知,唐朝的酒肆很多,為了吸引顧客,樂舞成了酒肆的必備業務,甚至為了讓人眼前一新,以以獨有異域風情吸引著時人,說明唐朝商人經營理念與時俱進,B項正確;
材料中未提及唐朝酒文化對前朝的傳承,不能體現酒文化傳承源遠流長,排除A項;
材料中未提及糧食的產量,無法得知糧食產量是否豐足充盈,排除C項;
材料的主旨是唐朝的商人為了吸引顧客而想出許多新的經營方式,并非強調樂舞較高的商業價值,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隋唐商業發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2024 昌吉市校級期末)“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為本,漕以河為依”。唐朝在隋朝的基礎上繼續發展運河交通網,以連接長安、洛陽與江淮地區間的漕渠、汴水和淮南官河最重要,這一主干交通構成了“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線。這反映了唐時期(  )
A.水路運輸成為主要的交通形式
B.人工運河修建技術領先于世界
C.構建長安為中心的運河交通網
D.交通建設促進了國家統一穩定
【分析】本題考查唐朝鞏固統治的措施,依據材料“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存立”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根據題干“唐朝在隋朝的基礎上繼續發展運河交通網,以連接長安、洛陽與江淮地區間的漕渠、汴水和淮南官河最重要,這一主干交通構成了‘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線”信息體現出出唐朝注重發展全國的交通網,有利于加強各地的聯系,助推國家統一穩定,故D正確;
陸運才是主要交通形式,故排除A;
題干沒有與世界比較,故排除B;
C項與主旨無關,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鞏固統治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
3.(2024 江西月考)據唐代學者杜佑的記載,唐玄宗時期中央和地方統計有各種胥吏35萬多。與官相比,胥吏無品無權,在官的指令下承辦衙門中的具體事務;與民相比,胥吏是身處官府的公家人。唐代后期,地方州府的具體事務如賦稅、勞役、賑災等這類事關民生的事務主要由各種胥吏完成。這表明唐代后期(  )
A.中央權力已經明顯下移
B.藩鎮長官依靠胥吏對抗中央
C.基層社會秩序混亂不堪
D.胥吏是地方治理的重要力量
【分析】本題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唐朝的中央集權制度。
【解答】唐代后期,地方州府的具體事務,如賦稅、勞役、賑災等這類事關民生的事務主要由各種胥吏完成,這表明胥吏成為地方治理的重要力量,故選D項;
胥吏在官的指令下承辦衙門中的具體事務,這不等同中央權力下移,故排除A項;
胥吏無品無權,不足以成為對抗中央的倚仗,故排除B項;
材料沒有涉及基層治理的效果,故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2024 海淀區期末)當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興起,唐朝時期取得了合法地位。清朝時期,錢莊大量出現,莊票普遍流行。從當鋪到錢莊的發展表明(  )
A.社會救助機構不斷完善
B.信貸業務不斷發展
C.商業契約意識開始形成
D.對外貿易逐漸繁盛
【分析】本題考查了隋唐商業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從當鋪到錢莊的發展,反映了中國古代信貸業務的不斷發展,B項正確;
當鋪和錢莊都屬于金融機構,不是社會救助機構,排除A項;
商業契約意識主要表現是契約的簽訂,材料沒有契約的信息,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
中國當鋪和錢莊的發展是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的結果,對外貿易的發展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隋唐商業發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2024春 重慶月考)元和十五年(820年),唐憲宗被宦官殺死。次年,成德、盧龍兩鎮發生兵變,河北三鎮相繼叛唐,其他藩鎮也陸續恢復割據,“元和中興”的統一局面遂告終結。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專制制度的衰落 B.牛李兩黨的激烈交鋒
C.外戚宦官的交替干政 D.中央集權制度被破壞
【分析】本題考查了唐朝的中央集權,需要學生掌握唐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內容和影響。
【解答】A.材料講的是中央和地方權力的博弈,不是君主制度的衰落,故A項錯誤;
B.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宦官專權、唐朝腐敗衰落的集中表現,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統治危機,不是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故B項錯誤;
C.外戚宦官的交替干政,不是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故C項錯誤;
D.根據材料“唐憲宗被宦官殺死”、“相繼叛唐”、“其他藩鎮也陸續恢復割據”可知唐朝晚期藩鎮割據現象突出,節度使權力過大,嚴重威脅了中央的權力,削弱了中央集權,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權制度被破壞,故D項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以唐朝的藩鎮割據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6.(2024 沈陽期中)如表所示是唐代地方政府層級的變遷情況。這反映出唐代(  )
時間 內容
太宗貞觀元年(627年) 全國劃為十道,每道派遣監察官員,即巡察使、巡撫使等,對州(郡)縣二級行政區進行監察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 更巡察使等為按察使,并且將原來的差遣制變為常置制
玄宗天寶年間 (742﹣756年) 設置十個節度使轄區,式遏四夷之事,不與民政;使采訪使兼任黜陟使,掌握著地方官吏的黜陟權
肅宗乾元元年(758年) 改采訪使為觀察使,并以觀察使兼任節度使,道(方鎮)州(郡)縣三級制漸漸成形
A.中央集權制的發展與演變
B.分權導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
C.縣作為基層機構權力穩定
D.地方行政機構沿襲前代傳統
【分析】本題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權,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唐太宗時期分到對地方州縣兩級進行監察,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之后臨時差遣性質的監察官員變為常置,之后地方設節度使,伴隨著節度使權力上升,形成道州縣三級體制,唐朝地方制度的演變體現出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與演變,A項正確;
材料中分道對地方進行監察并非地方分權,且材料也沒有體現地方制度與行政效率的關系,排除B項;
隋朝時期由州郡縣三級改為郡縣兩級,但唐朝逐漸形成道州縣三級體制,并非沿襲前代,排除D項;
材料至體現了縣作為基層機構穩定,但沒有體現縣一級機構的權力,排除C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權,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7.(2024 江蘇三模)如表反映的是唐代對劍南道的治理,表中舉措說明唐代(  )
開元初年 唐朝在劍南道設置節度使,其戰略任務為“西拒吐蕃、南撫蠻獠(南詔)”
大歷二年 唐朝將劍南道劃分為劍南東川與劍南西川
元和二年 唐憲宗以宰相武元衡為西川節度使,揭開了“文官治蜀”的序幕
A.開發經營西南地區 B.減少地方行政層級
C.朝廷依賴藩鎮勢力 D.羈縻政策成效顯著
【分析】本題考查唐朝的中央政權,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從表格中可以看到,唐朝在開元初年就在劍南道設置了節度使,目的是“西拒吐蕃,南撫蠻獠”。這一舉措顯示了唐朝對西南地區進行軍事和政治控制,同時也可能涉及對該地區的開發經營,A正確;表格中并沒有提及減少地方行政層級的措施,因此B選項不正確;
雖然節度使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一種藩鎮勢力,但表格中的舉措并沒有明確表明朝廷依賴藩鎮勢力,相反,唐朝通過設置節度使和進行區域劃分,似乎是在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選項錯誤;
羈縻政策是唐朝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管理政策,但表格中并沒有直接提及羈縻政策或其成效,排除D。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中央政權,學生需掌握唐朝中央集權的內容及其影響。
8.(2024春 建平縣校級月考)史載:“唐興以來,邊帥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唐中期后,胡人安祿山先后升(兼)任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長達十余年沒有移地換防。此種情形當時較為普遍。這一變化反映了唐中后期(  )
A.君主專制逐漸弱化
B.外輕內重軍事格局形成
C.中樞決策發生異變
D.任官體制潛伏割據威脅
【分析】本題考查的唐朝的中央集權,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安祿山等節度使多年未移地換防,這為他們培植私人勢力創造了條件,且這些節度使多實力強勁,稍有異志,即釀大患,這說明唐中后期的任官體制潛伏割據威脅,D項正確;
材料中安祿山等久任邊帥,勢力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下降,削弱中央集權,而并非削弱君主專制,排除A項;
材料并未反映唐朝內廷、邊防戍衛增減情況,無法得出外輕內重軍事格局形成的結論,排除B項;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唐朝任官體制的變化,沒有反映中樞決策的變化,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唐朝的中央集權,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9.(2024 沙坪壩區校級三模)酈店,亦稱酈舍、酈肆、酈鋪等,出現于南北朝時期。唐代的酈店主要供往來客商堆放貨物,提供住宿給客商,同時也從事居間性的商業貿易,并從中抽取傭金,唐代郵店的發展反映了(  )
A.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
B.區域性商人群體的出現
C.城市經濟功能的增強
D.跨區域商業貿易的興盛
【分析】本題考查隋唐時期的商業發展,解答本題需要結合隋唐時期的商業發展情況分析。
【解答】根據材料“唐代的邸店主要供往來客商堆放貨物,提供住宿給客商,同時也從事居間性的商業貿易,并從中抽取傭金。”可知,唐朝的邸店主要供往來客商堆放貨物,提供住宿給客商,同時也從事居間性的商業貿易,說明當時跨區域商業貿易的興盛,D項正確;
材料描述的商品經濟的發達,沒有體現政策信息,排除A項;
商幫的出現是在明朝時期,排除B項;
邸店并非是城市,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隋唐時期的商業發展,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10.(2024 銅川一模)唐長安城設市署,內有市令1名、市丞1人、市佐1人、史2人、帥3人、倉督2人,彼此分工明確。其中,市令“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市丞為副官;佐、史、帥分行監察及文案等事務;倉督則專管出納。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
A.重農抑商政策受到強烈沖擊
B.朝廷重視維護商業經營秩序
C.吏治清明確保經濟復蘇步伐
D.賦稅征收標準發生明顯調整
【分析】本題考查了隋唐時期的商業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提到政府設市署,內有官員數人,對商業活動進行管理,因此可知朝廷重視維護商業經營秩序,B項正確;
“受到強烈沖擊”不合史實,唐政府嚴格執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A項;
專制體制下,吏治不可能清明,排除C項;
“賦稅征收標準”不合題意,與材料僅提及商業管理機構的增設相悖,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隋唐時期的商業發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1.(2024春 佳木斯期末)唐代初期,政事堂只是宰相們的臨時開會場所,原本只有三省的長官出席;后來,唐代的宰相逐漸增多,開會時政事堂人滿為患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一發展趨勢(  )
A.推動了相權與君權的平衡
B.利于促進中樞決策科學化
C.表明三省的分工日益明晰
D.是對原始民主傳統的踐行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政事堂是三省長官聯合辦公之處,更多宰相的進入利于促進中樞決策科學化,B項正確;
“宰相逐漸增多”使得相權被削弱,加強了君權,不是平衡,排除A項;
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長官分工本來就明確,排除C項;
唐朝是封建專制社會,材料所述發展趨勢加強了君權,不是“對原始民主傳統的踐行”,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2.(2024 重慶)唐朝為邊疆防御節度使,每個節度使領屬數萬軍隊,兵將形成長期密切的關系。節度使的設置緩解了邊疆外族勢力對朝廷的壓力,然而天寶年間發生了安史之亂。這說明節度使(  )
A.制度具有重大得缺陷
B.由蕃將充任是嚴重失誤
C.沒有邊地軍隊調兵權
D.打破了外重內輕的局面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唐朝的中央集權,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根據材料“唐朝為邊疆防御節度使,每個節度使領屬數萬軍隊,兵將形成長期密切的關系。”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設置節度使,加強邊防力量,賦予節度使較大權力,節度使最終尾大不掉,違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權。隨著唐朝的逐漸衰落以及節度使勢力日益坐大,中央政府難以掌控住地方,故而演變為藩鎮割據,可見節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項正確;
節度使本身是為了加強邊防,也必須由蕃將充任,只是這一制度下,缺乏制衡和監督,排除B項;
節度使手中實權很大,具有邊地軍隊調兵權,排除C項;
節度使加重了外重內輕的局面,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唐朝的中央集權,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3.(2024 浙江開學)有學者評價唐朝的政治制度時說:“(三省六部制)步驟精密…惟是事權分立,往往發生流弊,尤以中書門下兩省,或論難往來,各逞意氣。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長官合署辦公,是謂政事堂,此實唐代宰相制度之一進步也。”據此可知,政事堂的設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強了君主專制
C.取代了中書門下的權力
D.促進了決策程序規范化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題需結合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征及意義進行分析。
【解答】根據材料“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長官合署辦公,是謂政事堂,此實唐代宰相制度之一進步也”和所學可知,政事堂的出現,使三省長官共同辦公,有效的防止三省之間相互扯皮的現象,進而提高行政效率,A項正確;
材料與加強君主專制無關,排除B項;
政事堂的設置是在三省體制的基礎上,非取代了中書門下的權力,排除C項;
三省六部制下,已經促進了決策程序規范化,非政事堂的設置,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4.(2024春 邯鄲期末)《新唐書》記載,安祿山任范陽節度使期間,他對“凡降蕃夷皆接以恩;有不服者,假兵脅制之;所得士,釋縛給湯沐、衣服……祿山通夷語,躬自尉撫,皆釋俘囚為戰士,故其下樂輸死”。這些記載可用于研究,盛唐時期(  )
A.中央集權制度的異化 B.藩鎮割據局面的持續
C.邊疆民族交往的方式 D.社會平等觀念的傳播
【分析】本題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權,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根據材料可知,材料記載了安祿山處理蕃夷的方法和措施,因此,這些記載可用于研究盛唐時期邊疆民族交往的方式,C項正確;
材料記載了安祿山處理蕃夷的方法和措施,未體現中央集權制度的異化,排除A項;
盛唐時期還未出現藩鎮割據局面,排除B項;
材料記載了安祿山處理蕃夷的方法和措施,未涉及社會平等觀念的傳播,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權,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5.(2024 江西二模)《后漢書 光武帝紀》中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十二月癸巳,詔曰:“頃者師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稅。今軍士屯田,糧儲差積。其令郡國收見田租三十稅一、如舊制。”這表明該時期(  )
A.文景之治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B.農民口賦稅率得到較大減輕
C.官府依據財政狀況調整田賦
D.均田制保障了國家稅收穩定
【分析】本題考查古代賦稅制度,結合題干“頃者師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稅。今軍士屯田,糧儲差積。其令郡國收見田租三十稅一、如舊制”及中國古代賦稅制度變化的歷程進行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頃者師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稅。今軍士屯田,糧儲差積。其令郡國收見田租三十稅一、如舊制”可知,詔書的意思是:前些時候戰事不息,國家經費不足,所以按十分之一收稅,如今糧食儲備增多,從現在起,各郡、各封國收取現有田地的田稅,按三十分之一征稅,恢復原來的制度。由此可知,田賦征收多少,是十稅一、還是三十稅一、主要看財政狀況,C項正確;
光武帝劉秀是東漢開國皇帝,排除A項;
材料反映的是田賦,而非口賦即人頭稅,排除B項;
均田制是北魏開創的,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賦稅制度,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6.(2024春 河東區期末)歸納概括是重要的歷史學習方法之一,如圖以下選項中主題與內容對應正確的是(  )
序號 主題 內容
A 早期國家的制度建設 禪讓制、井田制、郡縣制
B 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刀耕火種、鐵犁牛耕、鄭國渠
C 賦役制度的發展演變 編戶制度、租調制、兩稅法
D 不斷完善的監察體系 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科舉制
A.A B.B C.C D.D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賦稅制度,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據所學可知,我國賦役制度的發展演變,經歷了編戶制度、租調制和兩稅法,C項正確;
郡縣制,不屬于早期國家的制度建設,排除A項;
刀耕火種,體現的是原始農業,并不是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排除B項;
科舉制,是選官制度,并不是監察制度,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古代賦稅制度,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17.(2024 滄州二模)唐代部分典籍對鄉間私學的記述(部分)。
記述 出處
(開元二十一年敕令)許百姓任立私學,欲其寄州縣受業者亦聽 蘇冕等《唐會要》
予于平水市(浙江會稽縣東一鄉間草市)中,見村校諸童,競習詩。召而問之,皆對曰:“先生教我樂天(白居易)、微之(元慎)之詩” 元稹《白氏長慶集序》
(唐朝竇易直)家貧,就業村學教授 趙璘《因話錄》
如表可用于說明,當時(  )
A.社會文化環境寬松
B.科舉選官制度漸趨完備
C.詩歌創作受到推崇
D.私學注重規范幼童行為
【分析】本題考查科舉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根據唐代典籍記載可知,統治者允許自由創辦鄉間私學并開展教學活動,體現了當時社會文化環境寬松,A項正確;
材料未涉及官員選拔,與科舉制度無關,排除B項;
材料無法體現詩歌創作受到推崇,排除C項;
材料主要表述的是唐代鄉間私學的發展狀況,并未體現私學注重規范幼童行為,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科舉制,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8.(2024 大連期末)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佳阿宜詩》中寫道“一日讀十紙,一月讀一箱。朝廷用文治,大開官職場。愿爾出門去,取官如驅羊。”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經濟的高度繁榮
B.選官制對社會風氣的導向
C.崇文抑武政策的實施
D.儒學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
【分析】本題考查科舉制的影響,依據材料“一日讀十紙,一月讀一箱。朝廷用文治,大開官職場。愿爾出門去,取官如驅羊”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性。
【解答】材料“一日讀十紙,一月讀一箱。朝廷用文治,大開官職場。愿爾出門去,取官如驅羊”信息體現在科舉制實施的背景下,熱衷讀書求取功名的情景,故B正確;
A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
C是宋朝的歷史特點,排除;
D是無關項,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科舉制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
19.(2024 菏澤模擬)“頭會箕斂”在現代漢語中是形容賦稅繁重的成語。史書記載:“吏到其家,人頭數數出谷,以箕斂之。”下列賦稅制度與其記載最為接近的是(  )
A.口賦 B.“稅民資” C.租調 D.“科差”
【分析】本題考查古代賦稅制度,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古代賦稅制度。
【解答】根據材料“吏到其家,人頭數數出谷,以箕斂之。”可知,這是指的人頭稅,口賦是漢代向百姓征收的人頭稅,A項正確;
“稅民資”是漢代向百姓征收的財產稅,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
租調是漢代向百姓征收的田租和戶調,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
“科差”是元代向百姓征收的差役,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賦稅制度,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20.(2024 安徽開學)唐前期,地方長官的朝覲由州郡代表朝集使承擔,安史之亂以后則由節度使承擔。節度使的朝覲,唐肅宗至唐德宗時期表現為“不敢往,亦不敢叛”;黃巢起義后則表現為“稱兵入朝,不由奏請”。這些變化表明唐代(  )
A.外重內輕局勢扭轉 B.中央政權權威衰退
C.對邊疆的控制弱化 D.地方治理日益混亂
【分析】本題考查元唐朝的中央集權,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唐朝的中央集權。
【解答】根據材料可知,唐前期,地方長官的朝覲由州郡代表朝集使承擔,安史之亂以后則由節度使承擔,節度使朝覲由“不敢往,亦不敢叛”到“稱兵入朝,不由奏請”,這說明唐朝后期,地方節度使權力膨脹,中央政權權威衰退,B項正確;
唐朝晚期外重內輕局勢并未扭轉,排除A項;
材料未涉及對邊疆的控制,排除C項;
材料強調的是唐朝后期中央政權權威衰退,未體現地方治理日益混亂,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元唐朝的中央集權,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21.(2024 北京)乾隆元年所纂《山東通志 田賦志》:“任之土者謂之賦,任之力者謂之役。今則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額之丁又編入地畝,是無所謂役也。故以‘田賦’總之。”對上述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①地丁合并征收
②丁銀數額固定
③百姓賦役免除
④人身束縛加強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分析】本題考查了古代賦稅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今則滋生人丁已免其徭”“丁又編入地畝”“以‘田賦’總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熙后期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雍正時期實行了攤丁入畝政策,把丁稅平均分攤到田賦中,地稅和丁稅合并征收,①②正確,A項正確;
材料僅體現征收方式的變化,百姓賦役并沒有免除,排除③;攤丁入畝促使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松弛,排除④,排除B,C,D三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古代賦稅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山市| 云林县| 湄潭县| 开原市| 吕梁市| 沙洋县| 东乡族自治县| 溆浦县| 宜川县| 天等县| 黑山县| 六枝特区| 东安县| 苍溪县| 友谊县| 金川县| 扬中市| 巫山县| 和平区| 柘荣县| 小金县| 大厂| 万荣县| 海林市| 东宁县| 磐安县| 邵阳县| 城口县| 大竹县| 云浮市| 常州市| 西城区| 成都市| 南汇区| 大关县| 右玉县| 叙永县| 施甸县| 同仁县| 喀喇| 怀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