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課預習銜接】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歷史必修統編版(2019)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課預習銜接】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歷史必修統編版(2019)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新課預習銜接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
一.選擇題(共20小題)
1.(2024 濟南模擬)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還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黃宗羲這一思想(  )
A.源于儒學正統地位的喪失
B.加速了社會各階層的流動
C.受到自然經濟解體的影響
D.順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2.(2024 黑龍江模擬)清朝學者戴震曾說:“古人之學在行事,在通民之欲、體民之情,故學成而民賴以生。后儒冥心求理,其繩以理嚴于商、韓之法,故學成而民情不知,天下自此多迂儒,及其責民也,民莫能辯。彼方自以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眾也,”這一思想(  )
A.否定了宋明理學的學術價值
B.凸顯了重視人倫日用的經世濟民情懷
C.代表了市民階級的價值取向
D.突破了傳統政治倫理并關心小民命運
3.(2024 遵義三模)如圖是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商代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太陽神鳥金飾。圖中圓形圖案象征太陽,中心向外輻射的十二條旋轉的金色光芒線以及最外圍首尾相接的四只“神鳥”象征十二個月周而復始和四季輪回。這體現了(  )
A.成都平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起源地
B.商代先民對圖騰和太陽的崇拜情節
C.先秦時期發達的天文學和手工技藝
D.古人已具備樸素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4.(2024 廣東開學)有學者指出,清代前期,朝貢制度已經不再簡單的是一種滿足“天朝上國”心態的虛幻外交制度,清政府已經開始注意其防御性的功能。與此同時,隨著清代貿易通道的正常化,朝貢體系與貿易體系之間混淆的狀態有所改變,朝貢制度更多體現出其政治功能的一面。這說明清朝前期的朝貢制度(  )
A.具有務實性 B.追求多元化
C.注重防御性 D.突出貿易化
5.(2024 安徽三模)明朝思想家王陽明認為,“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據此分析,王陽明的思想(  )
A.沖擊了傳統儒學的地位
B.踐行經世致用的思想
C.填補了程朱理學的空白
D.蘊涵平等和叛逆色彩
6.(2024春 辛集市期末)明清之際,黃宗羲提出振聾發聵的主張“天下為主,君為客”,顧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則猛烈抨擊“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體現了抨擊君主專制統治主張
B.說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專制制度不斷削弱
D.在融合中形成理學思想新體系
7.(2024 南充期末)《清史稿》記載:“準噶爾內亂頻仍,各部人眾咸失生業。朕(乾隆)為一統天下之君,懷保眾生,無分內外,特發大軍往定伊犁。”這說明乾隆旨在(  )
A.驅逐外國勢力 B.維護國家統一
C.解決民族危機 D.開發邊疆地區
8.(2024春 寧波期末)寧波舊稱明州,明洪武十四年,取“海定則波寧”之義改稱寧波,是大運河南端出海口、“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下列有關“寧波”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唐朝開辟了由明州前往日本和朝鮮的航路
B.宋朝設市舶司管理明州港進出的海外貿易
C.馬可 波羅從明州出發經海路回到威尼斯
D.鄭和從寧波港出發經海路到達非洲東海岸
9.(2024 寧河區期末)有學者認為,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經濟進一步發展。下列史實不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
A.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開通
B.出現了區域性商人群體
C.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引進
D.興起一大批工商業市鎮
10.(2024 惠州一模)1404年,有大理寺官員上奏:“市民以小秤交易者,請論違制律。”皇帝詢問得知這一禁令尚未“榜諭于市”,于是說道:“官府雖有令,民固未悉知之……不令而刑之,不仁。其釋之。”據此可知,當時(  )
A.君主專制統治加強
B.禮法結合的中華法系完備
C.法律宣傳受到重視
D.民眾利益得到政府的保護
11.(2024 遼寧模擬)“欽差”稱謂出現于元代,而在明洪武時期的官方文書中已較多使用。普遍認為欽差大臣是中國古代“皇帝臨時派遣至地方處理重大事務的一種特殊的‘官’”。明代的欽差多數是派遣至地方的,但也不乏派往京城的例子。明代的欽差(  )
A.拓寬了官員上升的通道
B.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C.體現了中樞機構的異化
D.解決了朝廷內部矛盾
12.(2024 遼寧模擬)1708年,康熙諭令撰修全國性地圖,傳教士及中國學者采用當時西方先進的經緯度測繪技術。在全國各地進行了8年的實測工作,又用2年時間整理資料,最后完成了《皇輿全覽圖》。康熙此舉意在(  )
A.培養國人近代國家觀念
B.學習西方先進測繪技術
C.強化對地方的有效治理
D.了解近代世界發展大勢
13.(2024 河南模擬)明朝洪武時期,明太祖下令內官(宦官)毋預外事,凡諸司毋與內官監文(文書)移往來。但不久之后卻出現了內官奉命出差,到各地執行各項任務的現象,包括軍中傳命、撫諭外夷、宣諭宗室、奉使外國、賑濟災荒等、且出差次數頻繁。這反映了(  )
A.宦官專權現象凸顯 B.文書制度被破壞
C.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D.內閣的權力旁落
14.(2024春 海安市校級期中)郎瑛在《七修類稿》中云:“成化以前世,無刻本時文,吾杭通判沈澄刊《京華日抄》一冊,甚獲重利。后閩省效之,漸至各省刊提學考卷也。”生于弘治十八年的李詡在《戒庵老人漫筆》中回憶,當時的科舉時文選輯尚無坊刻本;嘉靖中后期,科舉時文已是“滿目皆坊刻”。這些現象折射出(  )
A.專制集權的強化 B.印刷技術的提高
C.科舉選官的完善 D.世俗觀念的盛行
15.(2024 海口模擬)明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借皇帝名義下令免劉朝、田詔死,內閣大學士劉一燝執奏:“詔等議誅久,無可雪,疏直下部,前無此制”,結果“帝不得已,下其疏于閣”。一燝復言:“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內不由會極門,例不當擬旨,謹封還原疏。”魏忠賢一時也無可奈何。材料表明當時(  )
A.內閣成員清廉公正嚴明
B.專制集權遭到了嚴重削弱
C.社會矛盾極為尖銳復雜
D.內閣一定程度上制約皇權
16.(2024 邯鄲模擬)清世宗在諭旨中提到:“浙江及江南蘇松等府,地窄人稠,即豐收之年,亦皆仰食于湖廣、江西等處。”但清初仍繼續沿用明朝制定的各省漕運(向朝廷運送糧食)配額,具體情況見如表。據此可知,當時(  )
南直(江南) 171萬石
浙江 63萬石
江西 57萬石
湖廣 25萬石
山東 37萬石
河南 48萬石
A.漕運配額符合地方實際
B.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興盛
C.江南出現新的經濟成分
D.北方農民的賦稅負擔較輕
17.(2024 西鄉縣校級開學)“合河南河北為一而黃河之險失;合江南江北為一而長江之險失;合湖南湖北為一而洞庭之險失;合浙東浙西為一而錢塘之險失;淮東淮西,漢南漢北,州縣錯隸而淮漢之險失;漢中隸秦,歸州隸楚,又合內江外江為一而蜀之險失。”材料評述的古代地方制度(  )
A.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原則
B.強化了專制皇權統治
C.推動了大一統國家發展
D.凸顯了邊疆治理水平
18.(2024春 三門峽期末)南朝政府在水流湍急、船路艱難地點設埭,用牛或人力助船過渡,并收取一定的埭稅;此外還有桁渡稅,桁即方便商旅販客渡河而設的浮橋。據此可知(  )
A.南北水路交通受阻 B.經濟重心加速南移
C.政府重視商業發展 D.朝廷財政極度緊張
19.(2024 和平區校級期末)清代設立軍機處后,雍正帝每日與軍機大臣在一起,處理各地呈送的各種文書,迅速批交內外官,或明發,或廷寄。這表明,軍機處的設置(  )
A.削弱了中央集權 B.引發了邊疆危機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實現了分權制衡
20.(2024 東莞市期末)雍正帝在《大義覺迷錄》中說到:“明朝天下亡于流賊李自成之手,是強盜劫去家財,趕出明之主人者,李自成也。我朝驅逐流寇,應天順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強盜,明罰敕法之天吏也。”雍正帝旨在(  )
A.闡明政權正統地位 B.揭露明亡真實原因
C.批判農民起義弊端 D.強化君主專制制度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0小題)
1.(2024 濟南模擬)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還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黃宗羲這一思想(  )
A.源于儒學正統地位的喪失
B.加速了社會各階層的流動
C.受到自然經濟解體的影響
D.順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分析】本題考查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
【解答】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明末清初,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有所發展,黃宗羲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提出“工商皆本”是順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D項正確;
儒學正統地位當時并未喪失,排除A項;
這一主張不會加速社會階層流動,排除B項;
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才開始解體,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2024 黑龍江模擬)清朝學者戴震曾說:“古人之學在行事,在通民之欲、體民之情,故學成而民賴以生。后儒冥心求理,其繩以理嚴于商、韓之法,故學成而民情不知,天下自此多迂儒,及其責民也,民莫能辯。彼方自以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眾也,”這一思想(  )
A.否定了宋明理學的學術價值
B.凸顯了重視人倫日用的經世濟民情懷
C.代表了市民階級的價值取向
D.突破了傳統政治倫理并關心小民命運
【分析】本題考查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
【解答】根據材料可知,戴震批判了理學“冥心求理”以致脫離了人民群眾,并強調做學問應向古人學習,體察民情,為民造福,這正是其重視人倫日用的經世濟民情懷的體現,B項正確;
“否定了”的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A項;
材料強調的是士子求學應恪守民本思想,代表的是士階層的價值取向,排除C項;
戴震思想仍以儒家綱常倫理為核心,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3.(2024 遵義三模)如圖是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商代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太陽神鳥金飾。圖中圓形圖案象征太陽,中心向外輻射的十二條旋轉的金色光芒線以及最外圍首尾相接的四只“神鳥”象征十二個月周而復始和四季輪回。這體現了(  )
A.成都平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起源地
B.商代先民對圖騰和太陽的崇拜情節
C.先秦時期發達的天文學和手工技藝
D.古人已具備樸素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分析】本題考查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
【解答】據材料“圓形圖案象征太陽,中心向外輻射的十二條旋轉的金色光芒線以及最外圍首尾相接的四只‘神鳥’象征十二個月周而復始和四季輪回”可知,文明與自然存在聯系,體現樸素的宇宙觀和世界觀,D項正確;
中華文明的起源地是多元的,不能簡單說成都平原是主要起源地,排除A項;
雖然提到了崇拜情節,但表述不全面,沒有概括出其蘊含的宇宙觀等內容,排除B項;
選項“發達”一詞過于夸大,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2024 廣東開學)有學者指出,清代前期,朝貢制度已經不再簡單的是一種滿足“天朝上國”心態的虛幻外交制度,清政府已經開始注意其防御性的功能。與此同時,隨著清代貿易通道的正常化,朝貢體系與貿易體系之間混淆的狀態有所改變,朝貢制度更多體現出其政治功能的一面。這說明清朝前期的朝貢制度(  )
A.具有務實性 B.追求多元化
C.注重防御性 D.突出貿易化
【分析】本題考查明清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明清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
【解答】據題干“清政府已經開始注意其防御性的功能。與此同時,隨著清代貿易通道的正常化,朝貢體系與貿易體系之間混淆的狀態有所改變,朝貢制度更多體現出其政治功能的一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的東來,清朝的海疆面臨威脅,因此清政府開始注意朝貢體系的防御性,同時,隨著貿易通道的正常化,朝貢體系的政治功能得到強調,可見清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外交政策,具有務實性,A選項正確;
材料主旨是清政府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沒有體現多元化,排除B項;
注重防御性的說法片面,排除C項;
材料突出朝貢體系的政治性,不是貿易化,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5.(2024 安徽三模)明朝思想家王陽明認為,“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據此分析,王陽明的思想(  )
A.沖擊了傳統儒學的地位
B.踐行經世致用的思想
C.填補了程朱理學的空白
D.蘊涵平等和叛逆色彩
【分析】本題考查陸王心學,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王陽明認為,公道和學問并不是朱子能夠據為己有,也不是孔子能據為己有的,天下的公有事務,只不過秉公言談而已,強調道和學是天下公有的,并非朱子或孔子所私有,這蘊涵平等和叛逆色彩,D項正確;
王陽明的思想,是對傳統儒學的豐富和發展,而不是沖擊傳統儒學的地位,排除A項;
經世致用思想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提出的,與本題時空不一致,排除B項;
根據題干可知,王陽明的思想不是填補程朱理學的空白,而是反對程朱理學對人性的壓抑的一面,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陸王心學,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6.(2024春 辛集市期末)明清之際,黃宗羲提出振聾發聵的主張“天下為主,君為客”,顧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則猛烈抨擊“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體現了抨擊君主專制統治主張
B.說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專制制度不斷削弱
D.在融合中形成理學思想新體系
【分析】本題考查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
【解答】根據材料概括可知: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從“天下為主,君為客”、“私天下”的危害、猛烈抨擊“孤秦”“陋宋”的角度提出了對君主專制的批判,體現了抨擊君主專制統治主張,A項正確;
這些思想家的思想范疇仍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排除B項;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專制不斷強化達到頂峰后,思想家對其弊端的批判,排除C項;
這些思想家是對理學思想的批判,而非融合形成理學新體系,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2024 南充期末)《清史稿》記載:“準噶爾內亂頻仍,各部人眾咸失生業。朕(乾隆)為一統天下之君,懷保眾生,無分內外,特發大軍往定伊犁。”這說明乾隆旨在(  )
A.驅逐外國勢力 B.維護國家統一
C.解決民族危機 D.開發邊疆地區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結合所學清朝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及意義分析作答。
【解答】根據材料“準噶爾內亂頻仍,各部人眾咸失生業。朕(乾隆)為一統天下之君,懷保眾生,無分內外,特發大軍往定伊犁”可知,準噶爾內亂,造成社會動蕩,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安定百姓生活,乾隆皇帝出兵平叛,B項正確;
材料中的準噶爾部屬于內部叛亂,不屬于外國勢力,排除A項;
材料中的準噶爾部屬于內部叛亂,民族危機主要是由于外族的侵略顛覆把本民族逼上即將滅亡的境地,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
乾隆皇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不是為了開發邊疆地區,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8.(2024春 寧波期末)寧波舊稱明州,明洪武十四年,取“海定則波寧”之義改稱寧波,是大運河南端出海口、“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下列有關“寧波”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唐朝開辟了由明州前往日本和朝鮮的航路
B.宋朝設市舶司管理明州港進出的海外貿易
C.馬可 波羅從明州出發經海路回到威尼斯
D.鄭和從寧波港出發經海路到達非洲東海岸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根據材料“取‘海定則波寧’之義改稱寧波,是大運河南端出海口、‘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根據材料“取‘海定則波寧’之義改稱寧波,是大運河南端出海口、‘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及所學可知,宋朝設市舶司管理明州(今浙江寧波)港進出的海外貿易,B項正確;
宋朝開辟了由明州前往日本和朝鮮的航路,排除A項;
馬可 波羅從泉州出發經海路回到威尼斯,排除C項;
鄭和從劉家港出發經海路到達非洲東海岸,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對外貿易,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
9.(2024 寧河區期末)有學者認為,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經濟進一步發展。下列史實不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
A.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開通
B.出現了區域性商人群體
C.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引進
D.興起一大批工商業市鎮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解題關鍵信息是“不能佐證”。
【解答】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漢代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與材料明清時期不相符,不能佐證材料觀點,符合題意,A正確;
BCD都是明清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佐證,與題意不相符,排除。
故選:A。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0.(2024 惠州一模)1404年,有大理寺官員上奏:“市民以小秤交易者,請論違制律。”皇帝詢問得知這一禁令尚未“榜諭于市”,于是說道:“官府雖有令,民固未悉知之……不令而刑之,不仁。其釋之。”據此可知,當時(  )
A.君主專制統治加強
B.禮法結合的中華法系完備
C.法律宣傳受到重視
D.民眾利益得到政府的保護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解答】材料所述,明代有“嚴禁小秤交易”的禁令,對違反這一禁令的市民進行處罰時,考慮到該禁令還沒有張榜公示,老百姓還未熟悉相關的規定就進行處罰是不仁義的,因而釋放了違令者,由此可見,這一時期重視百姓知悉法律,重視法律宣傳,C項正確;
材料未涉及中樞機構的決策方式,體現不出君主專制強化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
材料未體現禮法結合的特點,《唐律疏議》的頒布代表中華法系的完備,排除B項;
材料反映的是對法律宣傳的忠實,未體現政府對民眾利益的維護,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1.(2024 遼寧模擬)“欽差”稱謂出現于元代,而在明洪武時期的官方文書中已較多使用。普遍認為欽差大臣是中國古代“皇帝臨時派遣至地方處理重大事務的一種特殊的‘官’”。明代的欽差多數是派遣至地方的,但也不乏派往京城的例子。明代的欽差(  )
A.拓寬了官員上升的通道
B.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C.體現了中樞機構的異化
D.解決了朝廷內部矛盾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解題關鍵信息是“明代的欽差多數是派遣至地方的,但也不乏派往京城的例子”。
【解答】A.欽差屬于臨時任命的官員,不是正式官名,因此不是官員上升的通道,排除;
B.欽差大臣是中國古代“皇帝臨時派遣至地方處理重大事務的一種特殊的‘官’”,明代欽差較多,不僅派往地方,也派往京城,這說明明代重視欽差在處理重大事務時的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欽差秉承皇命,能夠快速的決斷事務,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正確;
C.C表述中“中樞機構的異化”材料無法體現,排除;
D.明代有派遣至地方的欽差,因此其并非為了解決朝廷內部的矛盾,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2.(2024 遼寧模擬)1708年,康熙諭令撰修全國性地圖,傳教士及中國學者采用當時西方先進的經緯度測繪技術。在全國各地進行了8年的實測工作,又用2年時間整理資料,最后完成了《皇輿全覽圖》。康熙此舉意在(  )
A.培養國人近代國家觀念
B.學習西方先進測繪技術
C.強化對地方的有效治理
D.了解近代世界發展大勢
【分析】本題考查康熙帝的歷史功績,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康熙帝的歷史功績。
【解答】根據材料“康熙諭令撰修全國性地圖,傳教士及中國學者采用當時西方先進的經緯度測繪技術。在全國各地進行了8年的實測工作,又用2年時間整理資料,最后完成了《皇輿全覽圖》”和所學可知,《皇輿全覽圖》是一幅繪有經緯網的全國地圖,為今后中國的基本疆域奠定了基礎,被后世公認為國家統一的重要標志。因此其編修的目的是為了迎合國家大一統的需要,C項正確;
康熙時期,受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缺乏近代國家觀念,排除A項;
《皇輿全覽圖》借助了西方先進測繪技術,并非是目的,排除B項;
《皇輿全覽圖》的編修主要是為了迎合國家大一統的需要,非了解近代世界發展大勢,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康熙帝的歷史功績,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2024 河南模擬)明朝洪武時期,明太祖下令內官(宦官)毋預外事,凡諸司毋與內官監文(文書)移往來。但不久之后卻出現了內官奉命出差,到各地執行各項任務的現象,包括軍中傳命、撫諭外夷、宣諭宗室、奉使外國、賑濟災荒等、且出差次數頻繁。這反映了(  )
A.宦官專權現象凸顯 B.文書制度被破壞
C.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D.內閣的權力旁落
【分析】本題考查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解答】根據材料“但不久之后卻出現了內官奉命出差,到各地執行各項任務的現象,包括軍中傳命、撫諭外夷、宣諭宗室、奉使外國、賑濟災荒等、且出差次數頻繁”可知,宦官開始被派遣到各地執行各種任務,包括軍事、外交、宗室事務和救災等,而且出差次數頻繁,宦官的行動都是皇帝的命令,這表明皇帝的權力在加強,他可以通過宦官來控制和監督各地的事務,C項正確;
雖然宦官開始參與更多的事務,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已經掌握了權力,其行動仍然是皇帝的命令,沒有表現出專權的跡象,排除A項;
明朝時期的文書制度以及相當完善,“文書制度被破壞”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
材料主旨“專制皇權不斷加強”,而“內閣的權力旁落”與主旨不符,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14.(2024春 海安市校級期中)郎瑛在《七修類稿》中云:“成化以前世,無刻本時文,吾杭通判沈澄刊《京華日抄》一冊,甚獲重利。后閩省效之,漸至各省刊提學考卷也。”生于弘治十八年的李詡在《戒庵老人漫筆》中回憶,當時的科舉時文選輯尚無坊刻本;嘉靖中后期,科舉時文已是“滿目皆坊刻”。這些現象折射出(  )
A.專制集權的強化 B.印刷技術的提高
C.科舉選官的完善 D.世俗觀念的盛行
【分析】本題考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解答】根據材料“當時的科舉時文選輯尚無坊刻本;嘉靖中后期,科舉時文已是‘滿目皆坊刻’”和所學可知,成化到嘉靖中后期,從“無刻本時文”“科舉時文選輯尚無坊刻本”到“滿目皆坊刻”,這反映的是明代加強思想控制,科舉實行八股取士后,考生大量購買程式化的時文來應對考試,折射出專制集權的強化,A項正確;
明代的印刷技術沒有實質性的提高,排除B項;
明代八股取士導致科舉選官日益僵化,排除C項;
這些現象反映的是政府行為對于科舉時文的影響,不能說明世俗觀念的情況,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5.(2024 海口模擬)明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借皇帝名義下令免劉朝、田詔死,內閣大學士劉一燝執奏:“詔等議誅久,無可雪,疏直下部,前無此制”,結果“帝不得已,下其疏于閣”。一燝復言:“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內不由會極門,例不當擬旨,謹封還原疏。”魏忠賢一時也無可奈何。材料表明當時(  )
A.內閣成員清廉公正嚴明
B.專制集權遭到了嚴重削弱
C.社會矛盾極為尖銳復雜
D.內閣一定程度上制約皇權
【分析】本題考查明朝的內閣,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據本題材料信息可得出宦官魏忠賢借皇帝名義下令免劉朝、田詔死,后因內閣“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內不由會極門,例不當擬旨,謹封還原疏”,可見該詔令因違背程序被內閣封還,說明皇權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內閣的制約,D項正確;
根據材料不能得出內閣成員清廉公正,排除A項;
宦官借皇帝名義下令是皇權強化的表現,內閣的地位和權勢同樣來自皇權,不能說明皇權被削弱,排除B項;
材料屬于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不屬于社會矛盾,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的內閣,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6.(2024 邯鄲模擬)清世宗在諭旨中提到:“浙江及江南蘇松等府,地窄人稠,即豐收之年,亦皆仰食于湖廣、江西等處。”但清初仍繼續沿用明朝制定的各省漕運(向朝廷運送糧食)配額,具體情況見如表。據此可知,當時(  )
南直(江南) 171萬石
浙江 63萬石
江西 57萬石
湖廣 25萬石
山東 37萬石
河南 48萬石
A.漕運配額符合地方實際
B.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興盛
C.江南出現新的經濟成分
D.北方農民的賦稅負擔較輕
【分析】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商業發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明清時期的商業發展。
【解答】根據清世宗的諭旨以及所學可知,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窄人稠,即豐收之年,亦皆仰食于湖廣、江西等處,這說明宋明時期的“蘇湖熟、天下足”已經轉變為清朝時期的“湖廣熟、天下足”,但是清朝卻繼續沿用明朝制定的各省漕運配額,通過表格可知配額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這就使得這一地區的百姓大量從兩湖地區買進糧食,從而推動了糧食長途販運貿易興盛,B項正確;
通過皇帝諭旨和表格可知漕運配額已經不符合地方實際,排除A項;
江南出現新的經濟成分指的是雇傭關系,材料無法體現,排除C項;
漕運配額只能看到山東河南兩個北方省份,并且漕運糧食也不代表全部的賦稅,無法得出北方農民的賦稅負擔較輕的結論,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商業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7.(2024 西鄉縣校級開學)“合河南河北為一而黃河之險失;合江南江北為一而長江之險失;合湖南湖北為一而洞庭之險失;合浙東浙西為一而錢塘之險失;淮東淮西,漢南漢北,州縣錯隸而淮漢之險失;漢中隸秦,歸州隸楚,又合內江外江為一而蜀之險失。”材料評述的古代地方制度(  )
A.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原則
B.強化了專制皇權統治
C.推動了大一統國家發展
D.凸顯了邊疆治理水平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元統一全國后,設中書省及十個行中書省,盡廢唐宋區制,一反漢晉唐宋以自然區劃疆之所為,實為古代大行政區劃的一大改變。元之劃省,其用意在于控制地方,不使某一大行政區完全掌握整一形勝之地以據險而成割據,這一變化推動了大一統國家的發展,C項正確;
行省劃分采用犬牙交錯原則,排除A項;
材料涉及元朝行省制,關乎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無法體現專制皇權得到強化,排除B項;
行省并非都設在邊疆,且在元朝邊遠民族地區由宣慰司管理,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學生需掌握中國政治制度的演進歷程、趨勢。
18.(2024春 三門峽期末)南朝政府在水流湍急、船路艱難地點設埭,用牛或人力助船過渡,并收取一定的埭稅;此外還有桁渡稅,桁即方便商旅販客渡河而設的浮橋。據此可知(  )
A.南北水路交通受阻 B.經濟重心加速南移
C.政府重視商業發展 D.朝廷財政極度緊張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的經濟政策,解題關鍵信息是“南朝政府在水流湍急、船路艱難地點設埭,用牛或人力助船過渡,并收取一定的埭稅;此外還有桁渡稅,桁即方便商旅販客渡河而設的浮橋”。
【解答】A.材料只涉及南朝,不能看出南北交通受阻,排除;
B.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是在唐朝中期,排除;
C.根據“南朝政府在水流湍急、船路艱難地點設埭,用牛或人力助船過渡,并收取一定的埭稅;此外還有桁渡稅,桁即方便商旅販客渡河而設的浮橋”分析可知,材料中政府設置“埭”“桁渡稅”的設置,體現了政府對商業的重視,正確;
D.材料可以看出政府增加了財政收入,但是不能朝廷財政極度緊張,排除。
故選:C。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的經濟政策,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9.(2024 和平區校級期末)清代設立軍機處后,雍正帝每日與軍機大臣在一起,處理各地呈送的各種文書,迅速批交內外官,或明發,或廷寄。這表明,軍機處的設置(  )
A.削弱了中央集權 B.引發了邊疆危機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實現了分權制衡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清朝的軍機處,解題關鍵信息是“雍正帝每日與軍機大臣在一起,處理各地呈送的各種文書,迅速批交內外官”。
【解答】A.軍機處的設置體現的是君主專制,并不是中央集權,排除;
B.僅從材料,無法得出邊疆危機,排除;
C.據材料“雍正帝每日與軍機大臣在一起,處理各地呈送的各種文書,迅速批交內外官”,可以看出皇帝與軍機大臣集中辦公,迅速下發文書,提高了行政效率,正確;
D.軍機處本質仍是強化君權,并未實現分權制衡,排除。
故選:C。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清朝的軍機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20.(2024 東莞市期末)雍正帝在《大義覺迷錄》中說到:“明朝天下亡于流賊李自成之手,是強盜劫去家財,趕出明之主人者,李自成也。我朝驅逐流寇,應天順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強盜,明罰敕法之天吏也。”雍正帝旨在(  )
A.闡明政權正統地位 B.揭露明亡真實原因
C.批判農民起義弊端 D.強化君主專制制度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明亡清立,解題關鍵信息是“明朝天下亡于流賊李自成之手,是強盜劫去家財,趕出明之主人者,李自成也。我朝驅逐流寇,應天順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強盜,明罰敕法之天吏也”。
【解答】A.根據“明朝天下亡于流賊李自成之手,是強盜劫去家財,趕出明之主人者,李自成也。我朝驅逐流寇,應天順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強盜,明罰敕法之天吏也”分析可知,材料強調清朝是順應天意獲得天下的,意在論證政權的正統性,正確;
B.揭露明朝滅亡原因是方式,不是目的,排除;
C.材料不涉及對農民起義的批判,排除;
D.材料無關君主專制的強化,排除。
故選:A。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明亡清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城| 鲜城| 格尔木市| 化德县| 兴山县| 张家港市| 怀安县| 祁阳县| 松滋市| 北宁市| 汉寿县| 连山| 隆安县| 宁明县| 冷水江市| 和平县| 东至县| 福泉市| 启东市| 伊金霍洛旗| 行唐县| 全南县| 宁夏| 泸州市| 二连浩特市| 清镇市| 克什克腾旗| 尤溪县| 甘肃省| 道真| 新龙县| 桃源县| 德江县| 珠海市| 迁安市| 邹平县| 甘泉县| 巴林右旗| 陈巴尔虎旗| 治县。| 应用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