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1月黑龍江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史書、檔案、日記和報刊等都是重要的文獻史料。以下可用于研究夏朝歷史的文獻史料是( )A.青銅器 B.神話傳說 C.《史記·夏本紀》 D.二里頭遺址2.戰國時期,法家主張君主治國要靠法令、權術和威勢,以使臣民懾服。這體現的政治思想是( )A.無為而治 B.專制集權 C.為政以德 D.仁者愛人3.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國土分封給其子弟。此后,王國土地越來越小。這說明“推恩令”(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削弱了諸侯王勢力C.鞏固了丞相權力 D.確立儒學主流地位4.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土地大量開墾,紡織、礦冶、陶瓷、造船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這表明當時( )A.南方得到開發 B.佛教廣泛傳播 C.國家分裂混戰 D.中外交流頻繁5.宋朝書商開設書坊,刻書銷售牟利,書坊遍及全國各地。這種現象得益于( )A.鐵制農具出現 B.門第觀念淡化 C.書法藝術普及 D.印刷術的發展6.北宋都城東京人口多時超過百萬;元朝,杭州被外國旅行家稱為“世界最美麗名貴之城”。這反映了宋元時期( )A.城市興盛 B.海外貿易活躍 C.紙幣出現 D.政府重農抑商7.明清時期,小說創作大放異彩。其中長篇的代表作品是( )A.《論語》 B.《九章算術》 C.《本草綱目》 D.《紅樓夢》8.鴉片戰爭后,英國強迫清政府降低進出口貨物稅率,有的貨物進出口稅率甚至降低了90%。由此可知,英國意在( )A.傾銷商品 B.搶占土地 C.掠奪人口 D.控制內政9.太平天國從天王到普通士兵之間等級森嚴,王出行時,百姓必須回避,否則被處死。這反映了( )A.農民階級存在局限 B.清朝堅持閉關自守C.西方列強侵略加劇 D.民族矛盾空前尖銳10.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呼吁“申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由此可知,維新派倡導( )A.自強求富 B.政治變革 C.扶清滅洋 D.實業救國11.新文化運動時期,進步知識分子猛烈抨擊封建的舊道德和舊文化,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由此可知,新文化運動意在( )A.傳承儒學 B.發展經濟 C.解放思想 D.打倒列強12.1924年1月,在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實際上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這體現了( )A.中華民國的建立 B.北伐戰爭的勝利 C.國共合作的形成 D.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3.劉伯承在《回顧長征》中寫道:“遵義會議以后,我軍一反以前的情況,好像突然獲得了新的生命……處處主動、生龍活虎。”這說明遵義會議( )A.創建了革命軍隊 B.挽救了黨和紅軍 C.實現了聯蔣抗日 D.結束了軍閥統治14.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對日軍發動全面反攻。這表明( )A.日本開始全面侵華 B.抗日戰爭走向勝利C.國共內戰爆發 D.中國國際地位提高15.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順利完成,廣大農民獲得了解放。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解放軍提供了豐富的兵源。這反映土地改革( )A.打倒了北洋軍閥 B.推動了革命發展 C.穩定了全國物價 D.廢除了列強特權16.在社會主義改造期間,同仁堂作為北京市首批公私合營的示范企業,在生產、銷售規模和開發新藥等方面都有進一步發展,這可用于說明社會主義改造( )A.完善了民主法制 B.促進了生產力發展C.實現了國家獨立 D.加速了西部大開發17.1958年,江西省余江縣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功,為此毛澤東創作了《七律二首·送瘟神》。這一巨大成功體現了( )A.教育事業發展 B.工業成就突出 C.醫療衛生進步 D.國防力量增強18.同1978年相比,1987年我國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成分由幾乎為零上升到5.6%。國有企業廣泛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 )A.抗美援朝 B.一五計劃 C.三線建設 D.改革開放19.進入21世紀,中國繼續積極參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安全與反恐等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這反映了中國( )A.商品出口增加 B.全面深化改革 C.承擔大國責任 D.強調民族團結20.2015—202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這體現了我國( )A.高等教育普及 B.社會保障完善 C.科技自立自強 D.綜合國力提升21.人類文明產生之初,各個地區基本獨立發展,逐漸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這反映了文明的( )A.開放性 B.多元性 C.交融性 D.相似性22.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這反映了( )A.古代帝國的興起 B.文學藝術的繁榮 C.農耕經濟的發達 D.希臘文化的推23.古代美洲的瑪雅人創造出20進制,知道“零”的概念,能推算出月球和行星的運行周期,這反映了古代美洲( )A.科技成就突出 B.城市建筑精美 C.手工技藝高超 D.道路系統完善24.文藝復興時期,但丁提出“高貴并非天生,而是自為的”;皮科認為人具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這體現出文藝復興的精神內核是( )A.禁欲主義 B.人文主義 C.唯物主義 D.民族主義25.下表為某高中生的歷史學習筆記,據此推斷,該筆記的主題是( )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A.封建專制制度 B.歐洲宗教改革 C.資產階級革命 D.工人運動興起26.工業革命時期,交通運輸領域成就顯著。以下屬于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交通工具是( )A.載人飛船 B.人造衛星 C.蒸汽機 D.火車27.《共產黨宣言》自發表以來已經有了200多種文字的譯本,并傳遍世界各個國家。這說明《共產黨宣言》( )A.吸收了前人思想 B.主張自由競爭 C.建立了工人政權 D.產生深遠影響28.據統計,1914年世界總人口約18億,其中5億多人處于西方殖民國家的直接統治之下,還有近殖民地的人數生活在半殖民,這反映了( )A.世界殖民體系形成 B.社會貧富分化加劇C.大型壟斷組織出現 D.無產階級力量壯大29.1917年11月8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成立了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啟蒙運動 B.明治維新 C.巴黎公社 D.十月革命30.為了解決農業生產下降的問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固定農產品收購量,實行超額獎售。這些舉措體現蘇聯( )A.推行經濟改革 B.加速工業發展 C.忽視農民利益 D.加強集體領導31.據下表可知,美蘇冷戰( )冷戰初期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貿易出口額統計年份 貿易出口額(百萬美元)1948 3971949 145A.影響了經濟交流 B.緩和了地區沖突 C.加劇了軍備競賽 D.推動了科技進步3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殖民帝國紛紛瓦解,越來越多的亞洲和非洲國家取得獨立。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A.國際經濟組織增多 B.兩極格局正式形成C.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D.民族解放運動高漲33.1948年,英國宣布建成“福利國家”,廣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由此可知,“福利國家”在一定程度上( )A.保持了社會穩定 B.減少了財政開支 C.激化了社會矛盾 D.限制了人民權利34.冷戰結束后,中國、俄羅斯、日本和歐盟等一些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國家或國家聯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體現了( )A.全球化進程加快 B.國際局勢動蕩 C.世界多極化趨勢 D.美國一超獨大35.從古代“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發展到現代“家中手機瀏覽,看中點擊下單”,這一變化直接得益于( )A.航天技術發展 B.世界貿易組織建立 C.內燃機的應用 D.網絡信息技術進步二、綜合題36.物種的交流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航路的開辟引發了全球性物種的交流。殖民者入侵驅動了人口的遷移,歐洲人大批來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同時,人口遷移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農作物以及家畜家禽引入美洲,美洲的特產馬鈴薯、玉米等也流向世界各地。然而,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也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歐洲人將天花、水痘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材料二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糧食作物傳入中國。16世紀末,福建發生饑荒,政府大力推廣甘薯種植,到17世紀甘薯成為百姓的重要食物。18世紀中期,玉米也成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促進了明清時期的人口增長和邊疆地區的開發。但過度墾荒造田,也導致了水土流失。(1)根據材料一,概括新航路開辟后全球性物種交流的主要表現。(2)根據材料二,分析明清時期高產糧食作物的傳入對中國產生的影響。(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于全球性物種交流的認識。37.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一脈相承,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民族精神譜系。民族精神來源于社會實踐,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時期 名稱 內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井岡山精神 實事求是、敢闖新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依靠群眾、勇于勝利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 “兩彈一星”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大力協同、勇于登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改革開放精神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互利合作、開放包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脫貧攻堅精神 精準扶貧、開拓創新;上下同心、盡銳出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1)根據材料提煉一個主題,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對這一主題進行闡述。(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2)為進一步研究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你可以通過哪些方式搜集相關材料?(3)通過以上材料,談談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傳承對當代中國的重要價值。參考答案1.C2.B3.B4.A5.D6.A7.D8.A9.A10.B11.C12.C13.B14.B15.B16.B17.C18.D19.C20.D21.B22.A23.A24.B25.C26.D27.D28.A29.D30.A31.A32.D33.A34.C35.D36.(1)表現:動植物的全球傳播、人口的大規模遷移以及疾病的全球傳播。(2)促進了人口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但也導致了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3)全球性物種交流具有雙重性,既推動了農業發展和人口增長,也帶來了疾病傳播和生態破壞。我們應全面、辯證地看待其歷史作用。37.(1)主題: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時代傳承與創新發展闡述:中華民族精神譜系在不同歷史時期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井岡山精神,體現了堅定信念與艱苦奮斗;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兩彈一星"精神,展現了自力更生與團結協作;改革開放時期的改革開放精神,推動了思想解放與制度創新;新時代的脫貧攻堅精神,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這些精神一脈相承,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延續性與時代創新性,是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2)查閱檔案、圖書館、權威文獻,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教育基地,采訪當事人搜集口述歷史。(3)提供精神動力;增強民族凝聚力;塑造國家形象;傳承文化傳統;增強文化自信;應對挑戰與危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