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課預習銜接】第二單元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選擇性必修1統編版(2019)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課預習銜接】第二單元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選擇性必修1統編版(2019)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新課預習銜接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一.選擇題(共20小題)
1.(2024 香坊區校級期末)唐朝規定,一個官吏必須有地方行政官的經歷,才能到中央擔任監察官吏。宋朝規定,凡未經兩任縣令者不得為御史。這些規定表明監察官員(  )
A.權責范圍的拓展 B.地位的不斷提高
C.實際能力要求高 D.權力得到了保障
2.(2024 江西期末)南京政府的國文考試(尤其是其中的論文考試)以經義為主,而且不得以白話作答。1936年高等考試的國文試題為:“德當其位,能當其官,祿當其功議。”除國文外,其他還涉及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門類,試題也是基礎知識和實際能力并重。這表明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
A.文官制度更具開放性和平等性
B.文官考試制度進步與保守并存
C.舊制度嚴重制約社會觀念變革
D.繼承吸收了中西考試制度精華
3.(2024 重慶期末)1883年,《美國文官法》規定:“任何公務人員不因此而承擔向政治基金會捐款的義務,也不因此承擔提供政治服務的義務……任何公務人員都沒有權利利用職權或個人影響去強迫別人或別的團體采取政治行動”,這些規定(  )
A.解決了政治腐敗問題 B.確保了行政效率提升
C.提升了國家治理水平 D.實現了政府工作穩定
4.(2024 重慶期末)1929年10月,民國政府公布的《公務員任用條例》規定,考試合格人員取得一定任職資格后,由銓敘部分發或分派至各機關。分發是將過去曾有一定任職資歷的公務員安排至有關機關任用;分派則是將無曾任經歷或曾任經歷年資不足人員送至有關機關學習。據此可推斷民國政府的官員任用(  )
A.保證優秀人才集聚 B.形成完備官僚體系
C.有效提升行政水平 D.制度構建趨向規范
5.(2024 昭通期末)明清兩朝時期,中國的讀書人若以秀才計,大部分時間不下五十萬,如果把童生也算在內的話,則以百萬計;他們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外,多數人成為在各地基層生活的知識分子。這說明科舉制(  )
A.阻礙了社會各階層的流動
B.未能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C.有利于文化在民間的傳播
D.束縛了廣大士人的思想
6.(2024 吉林期末)英國首相撒切爾認為:“英國文官制度的這種純粹的職業性還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實行不同制度的國家妒忌的——它能讓政府在交替過程中產生的脫節減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據此可知,文官制度(  )
A.規范了政府行政部門事務官的選用
B.導致政府交替中管理的脫節
C.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D.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
7.(2024 海淀區期末)1901年1月29日清廷發布改革上諭,提出“近之學西法者,語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藝之皮毛,非西政之本源也”,要求高級官員“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并……各舉所知,各抒己見”,朝廷“斟酌盡善”后,“切實施行”。對此理解準確的是(  )
A.清朝政府下詔實行維新變法
B.超越了洋務運動學西方的領域
C.允許官員和民間上書言國是
D.導致了立憲派和舊官僚的分化
8.(2024 廣州期末)某同學在評析古代某一制度時用到了以下詞組:“士大夫階層的壯大”“社會階層流動性的增強”“讀書重學風氣的發展”“官員文化素質的提高”。據此判斷,這一制度是(  )
A.世官制度 B.察舉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舉制度
9.(2024 西安期末)英國的高級文官服務的年限越長,他們的影響也就越大,有時甚至具有決定性的發言權。正是這種現象使文官成為國家機器重要的一部分,成了“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高級文官作為政務官參與內閣
B.高級文官決定國家的內外政策
C.政黨政治被少部分文官所操縱
D.文官制度確保政府政策延續性
10.(2024春 武漢期中)1908年清政府頒行《游學畢業生廷試錄用章程》,提出“東西國之醫科、工科、格致科、農科大學畢業生及各項高等實業學堂畢業者,往往以科學見長,不工文字。此項學生準其僅作科學論說一篇,不必兼作經義”。由此可見(  )
A.學術論文成為清末新政選拔人才的唯一依據
B.清末新政適應時代變化調整了人才選拔制度
C.近代人才評價標準已經在清末普遍建立起來
D.這一章程成為中國近代教育體系建立的標志
11.(2024 黑龍江期末)如表反映的是1871~1939年英國文官人數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可用于說明(  )
年份 1871年 1881年 1891年 1901年 1914年 1922年 1939年
人數 53874 50879 79241 116413 280900 317721 387400
A.文官制度導致了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B.文官集團已基本壟斷國家政治權力
C.政黨政治弊端加劇了英國冗官問題
D.生產力發展助推國家管理職能擴張
12.(2024春 合川區校級期末)下表為唐代進士群體區域分布表,對表中信息分析正確的是(  )
區域 河南道 河北道 江南道 關內道 河東道 山南道 淮南道 隴右道 劍南道 嶺南道 合計
玄宗朝以前 61 45 24 21 29 10 4 14 4 3 215
玄宗朝以后 125 100 182 70 61 9 11 40 13 20 631
進士總人數 186 145 206 91 90 19 15 54 17 23 846
占比(%) 22 17 24 11 11 2 2 6 2 3 100
A.南方文化水平超越北方
B.取士受到諸多因素影響
C.四川地區進士較為密集
D.科舉取士程序愈加規范
13.(2024春 寧波期中)西晉段灼在上晉武帝表中指出:“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  )
A.世家大族壟斷官員選拔
B.導致人才思想僵化
C.世卿世祿制度再度實施
D.選官權力收歸中央
14.(2024春 吉林期中)1883年,美國通過文官制度改革確立了“考績制”的選官方法,但這一制度并未全面迅速地鋪開。在改革的最初20年中,“分贓制”(政府職位分配制度)仍與其并行,改革進展緩慢。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黨之間利益之爭 B.南北經濟差距較大
C.憲法存在嚴重缺陷 D.工業革命進展受阻
15.(2024 安徽開學)宋真宗所作并推廣的《勸學詩》中寫到:“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宋真宗創作該詩并推廣旨在(  )
A.抑制門閥勢力把持朝政
B.鼓勵寒門子弟學優而仕
C.推動文化事業繁榮昌盛
D.重造重文輕武社會氛圍
16.(2024春 十堰期末)宋承唐制實行科舉制,但關于應試舉人的資格與條件,宋廷做了如表1所示的一些補充性規定。據此可知,這些規定(  )
針對對象 概況
工商雜類者 992年宋廷有詔:“如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
隱憂匿服者 “憂”,泛指為父母或親戚守喪,“服”為五服。1023年,宋廷對守喪者應舉條件放寬,規定 堂兄弟、堂姐妹、已嫁之姨母、姐妹等親屬逝世,雖有服制,仍可參加科舉考試
A.擴大了取士范圍 B.打擊了世家大族
C.強化了門閥觀念 D.削弱了宗法制度
17.(2024 河源期末)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在致國會的咨文中說:“這個制度(文官制度)有嚴重缺陷,它已成為官僚主義的迷宮。這座迷宮忽視功績制,容忍拙劣的工作表現,容許濫用雇員的正當權利,使每件人事行動都陷入繁雜、拖拉的公事程序及延誤和混亂的泥沼。”由此可知(  )
A.美國應該廢除文官制度
B.卡特意在進行文官制度改革
C.卡特打破了政務官特權
D.美國加大了懲治腐敗的力度
18.(2024 光明區期末)天監四年(505年),梁武帝置五經博士各一人,開館招生。“舊國子學生,限以貴賤,帝欲招來后進,五館生皆引寒門俊才,不限人數”。梁武帝意在(  )
A.通過考試選拔官員
B.培養庶族精英儒學素養
C.確立儒學正統地位
D.維護傳統九品中正制度
19.(2024 大同期末)在新舊《唐書》所載830名進士中,出身名族和公卿子弟者71%,而《宋史》記載北宋一至三品官中來自布衣者至北宋末已達64.44%,其中宋代宰相布衣出身者占比53.3%。這一變化反映了(  )
A.貴族政治退出歷史舞臺
B.政治人才選拔出現革新
C.社會結構得到了新整合
D.官員錄取程序更加公平
20.(2024 寧波期末)《清史稿》記載:“逮光緒二十六年,聯軍入京,兩宮西狩。憂時之士,咸謂非取法歐、美,不足以圖強。”以下解讀正確的是(  )
A.“聯軍”是指英法聯軍
B.“圖強”是指戊戌維新
C.取法歐美主要是學技術
D.這一變故推動清末新政
新課預習銜接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0小題)
1.(2024 香坊區校級期末)唐朝規定,一個官吏必須有地方行政官的經歷,才能到中央擔任監察官吏。宋朝規定,凡未經兩任縣令者不得為御史。這些規定表明監察官員(  )
A.權責范圍的拓展 B.地位的不斷提高
C.實際能力要求高 D.權力得到了保障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監察制度的變化,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根據材料可知,唐宋時期對監察官員的選任有地方行政經歷的要求,即對官員的工作經驗、實際能力等方面有嚴格要求,C項正確;
材料并未提及監察官員具體權責范圍,排除A項;
材料講的是監察人員的任職要求,而不是其地位,排除B項;
材料沒有涉及對監察官員權力的保障,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古代監察制度的變化,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2024 江西期末)南京政府的國文考試(尤其是其中的論文考試)以經義為主,而且不得以白話作答。1936年高等考試的國文試題為:“德當其位,能當其官,祿當其功議。”除國文外,其他還涉及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門類,試題也是基礎知識和實際能力并重。這表明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
A.文官制度更具開放性和平等性
B.文官考試制度進步與保守并存
C.舊制度嚴重制約社會觀念變革
D.繼承吸收了中西考試制度精華
【分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的選官制度,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文官考試制度的特點解答。
【解答】依據材料可知,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國文考試以經義為主,體現了文官考試制度具有保守性;同時還涉及了現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這符合近代時代潮流,體現了進步性,因此材料反映了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文官考試制度進步與保守并存,故B項正確;
材料不能體現平等性,故A項錯誤;
材料反映的是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文官考試制度進步與保守并存的特點,沒有體現舊制度及其影響,故C項錯誤;
材料沒有提及對西方考試制度精華的繼承與吸收,故D項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文官考試制度的特點,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
3.(2024 重慶期末)1883年,《美國文官法》規定:“任何公務人員不因此而承擔向政治基金會捐款的義務,也不因此承擔提供政治服務的義務……任何公務人員都沒有權利利用職權或個人影響去強迫別人或別的團體采取政治行動”,這些規定(  )
A.解決了政治腐敗問題 B.確保了行政效率提升
C.提升了國家治理水平 D.實現了政府工作穩定
【分析】本題考查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及特點,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A.“解決了”的說法太過絕對,也不符合史實,故A項錯誤;
B.對文官的規定與行政效率的提升無關,故B項錯誤;
C.據材料“任何公務人員不因此而承擔向政治基金會捐款的義務,也不因此承擔提供政治服務的義務……任何公務人員都沒有權利利用職權或個人影響去強迫別人或別的團體采取政治行動”可知,公務人員不能參加黨派性政治活動,在政治上中立,不受政黨政治影響,這有利于提升國家治理水平,故C項正確;
D.“實現了政府工作的穩定”的表述太過絕對,故D項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以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及特點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2024 重慶期末)1929年10月,民國政府公布的《公務員任用條例》規定,考試合格人員取得一定任職資格后,由銓敘部分發或分派至各機關。分發是將過去曾有一定任職資歷的公務員安排至有關機關任用;分派則是將無曾任經歷或曾任經歷年資不足人員送至有關機關學習。據此可推斷民國政府的官員任用(  )
A.保證優秀人才集聚 B.形成完備官僚體系
C.有效提升行政水平 D.制度構建趨向規范
【分析】本題考查了近代中國的選官制度,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A.“保證優秀人才集聚”夸大了民國政府官員任用制度的作用,故A項錯誤;
B.本題主旨為“公務員任用”,而“形成完備官僚體系”在材料中沒有體現,且該說法太過夸張,不符合史實,故B項錯誤;
C.“公務員制度構建趨向規范”不等同于“行政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故C項錯誤;
D.根據材料“分發是將過去曾有一定任職資歷的公務員安排至有關機關任用;分派則是將無曾任經歷或曾任經歷年資不足人員送至有關機關學習。”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國時期的公務員任用制度,考慮人員的能力與經驗,并且主張通過考生選拔公務員,這體現公務員制度構建趨向規范,故D項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以近代中國的選官制度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2024 昭通期末)明清兩朝時期,中國的讀書人若以秀才計,大部分時間不下五十萬,如果把童生也算在內的話,則以百萬計;他們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外,多數人成為在各地基層生活的知識分子。這說明科舉制(  )
A.阻礙了社會各階層的流動
B.未能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C.有利于文化在民間的傳播
D.束縛了廣大士人的思想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科舉制,解題的關鍵是識讀題干材料。
【解答】根據題干“多數人成為在各地基層生活的知識分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科舉制的發展為基層培養了大量的知識分子,這有利于文化在民間的傳播,C項正確;
科舉制促進了社會各階層的流動,排除A項;
科舉制的選官標準是才能,B項說法不符史實,排除B項;
材料中體現不出科舉制束縛了士人的思想,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科舉制,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6.(2024 吉林期末)英國首相撒切爾認為:“英國文官制度的這種純粹的職業性還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實行不同制度的國家妒忌的——它能讓政府在交替過程中產生的脫節減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據此可知,文官制度(  )
A.規范了政府行政部門事務官的選用
B.導致政府交替中管理的脫節
C.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D.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要求學生結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影響來分析。
【解答】根據材料“英國文官制度的這種純粹的職業性還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實行不同制度的國家妒忌的——它能讓政府在交替過程中產生的脫節減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知,英國文官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項正確;
英國文官制度與政府行政部門事務官的選用無關,排除A項;
B項說法有誤,排除B項;
材料不能體現文官制度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2024 海淀區期末)1901年1月29日清廷發布改革上諭,提出“近之學西法者,語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藝之皮毛,非西政之本源也”,要求高級官員“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并……各舉所知,各抒己見”,朝廷“斟酌盡善”后,“切實施行”。對此理解準確的是(  )
A.清朝政府下詔實行維新變法
B.超越了洋務運動學西方的領域
C.允許官員和民間上書言國是
D.導致了立憲派和舊官僚的分化
【分析】本題考查清末新政,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清末新政的內容解答。
【解答】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01年,清政府開始推行“新政”改革,學習西方科技以及制度建設,這說明改革超越了洋務運動學西方的領域,故B項正確;
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下詔實行“新政”,而非維新變法,故A項錯誤;
材料涉及的是學習西方,而非允許官員和民間上書言國是,而且這是戊戌變法的內容,故C項錯誤;
1911年,“皇族內閣”的設立,導致了立憲派轉而支持革命,和舊官僚分化,故D項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清末新政的相關知識,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8.(2024 廣州期末)某同學在評析古代某一制度時用到了以下詞組:“士大夫階層的壯大”“社會階層流動性的增強”“讀書重學風氣的發展”“官員文化素質的提高”。據此判斷,這一制度是(  )
A.世官制度 B.察舉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舉制度
【分析】本題考查科舉制。解題的關鍵是抓住關鍵信息“士大夫階層的壯大”“社會階層流動性的增強”“讀書重學風氣的發展”“官員文化素質的提高”,結合科舉制的作用分析。
【解答】依據材料“士大夫階層的壯大”“社會階層流動性的增強”“讀書重學風氣的發展”“官員文化素質的提高”,結合所學可知,科舉制以考試的方式選官,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提高官員的素質,促進重學風氣的形成,故D項正確。
A項以血緣為選官標準,不符合“士大夫階層的壯大”“社會階層流動性的增強”“讀書重學風氣的發展”“官員文化素質的提高”,排除。
B項以官舉士,不符合“士大夫階層的壯大”“社會階層流動性的增強”“讀書重學風氣的發展”,排除。
C項是監察制度,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排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對科舉制及其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
9.(2024 西安期末)英國的高級文官服務的年限越長,他們的影響也就越大,有時甚至具有決定性的發言權。正是這種現象使文官成為國家機器重要的一部分,成了“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高級文官作為政務官參與內閣
B.高級文官決定國家的內外政策
C.政黨政治被少部分文官所操縱
D.文官制度確保政府政策延續性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西方文官制度,要求學生結合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及影響來分析。
【解答】材料“英國的高級文官服務的年限越長,他們的影響也就越大,有時甚至具有決定性的發言權。正是這種現象使文官成為國家機器重要的一部分,成了‘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體現了文官制度確保政府政策延續性,D正確;
ABC均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西方文官制度,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2024春 武漢期中)1908年清政府頒行《游學畢業生廷試錄用章程》,提出“東西國之醫科、工科、格致科、農科大學畢業生及各項高等實業學堂畢業者,往往以科學見長,不工文字。此項學生準其僅作科學論說一篇,不必兼作經義”。由此可見(  )
A.學術論文成為清末新政選拔人才的唯一依據
B.清末新政適應時代變化調整了人才選拔制度
C.近代人才評價標準已經在清末普遍建立起來
D.這一章程成為中國近代教育體系建立的標志
【分析】本題考查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據題干“往往以科學見長,不工文字。此項學生準其僅作科學論說一篇,不必兼作經義”可知清朝逐漸改變傳統的選拔人才依據,考試注重科學技術的考察,是為了適應工業時代的需要,B項正確;
A選項“唯一依據”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
材料并未提及頒布后的效果,C選項“普遍建立起來”擴大了范圍,排除C項;
《奏定學堂章程》的頒布是中國近代教育體系建立的標志,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1.(2024 黑龍江期末)如表反映的是1871~1939年英國文官人數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可用于說明(  )
年份 1871年 1881年 1891年 1901年 1914年 1922年 1939年
人數 53874 50879 79241 116413 280900 317721 387400
A.文官制度導致了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B.文官集團已基本壟斷國家政治權力
C.政黨政治弊端加劇了英國冗官問題
D.生產力發展助推國家管理職能擴張
【分析】本題考查西方文官制度,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表格信息,抓住材料時間,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對英國文官制度的影響解答。
【解答】依據材料可知,反映的是1871~1939年英國文官人數迅速增加,結合所學可知,1871~1939年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生產力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英國工業化轉型和政府職能的擴張,需要任用更多的文官以強化國家治理,即生產力發展助推國家管理職能擴張,故D項正確;
材料反映的是英國文官人數增加,看不出政府行政效率的情況,故A項錯誤;
政黨政治的弊端在政府行政官員上主要表現為“政黨分肥制”,這與文官人數增加無關,而且文官人數增加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并不代表冗官問題出現,故C項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英國文官制度的相關知識,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2.(2024春 合川區校級期末)下表為唐代進士群體區域分布表,對表中信息分析正確的是(  )
區域 河南道 河北道 江南道 關內道 河東道 山南道 淮南道 隴右道 劍南道 嶺南道 合計
玄宗朝以前 61 45 24 21 29 10 4 14 4 3 215
玄宗朝以后 125 100 182 70 61 9 11 40 13 20 631
進士總人數 186 145 206 91 90 19 15 54 17 23 846
占比(%) 22 17 24 11 11 2 2 6 2 3 100
A.南方文化水平超越北方
B.取士受到諸多因素影響
C.四川地區進士較為密集
D.科舉取士程序愈加規范
【分析】本題考查了科舉制,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表格可知,玄宗朝以前,大多數區域取士數量較少,玄宗朝以后大多數地區取士數量明顯上漲,尤其河南道、河北道、江南道進士群體區域分布相比玄宗朝以前數量上較多,變化較大,數量變化和區域分布變化受政治、經濟、政策等多方面影響,B項正確;僅憑材料中進士分布情況不能體現出南方文化水平超越北方,排除A項;四川地區主要涉及劍南道、山南道,進士數量并不密集,排除C項;材料在反映進士區域分布,不能得出科舉取士程序規范與否,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3.(2024春 寧波期中)西晉段灼在上晉武帝表中指出:“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  )
A.世家大族壟斷官員選拔
B.導致人才思想僵化
C.世卿世祿制度再度實施
D.選官權力收歸中央
【分析】本題考查九品中正制,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結合九品中正制的局限性分析。
【解答】依據材料“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可知,反映了九品中正制下上品被世家大族所把持,無寒門的現象,這說明世家大族壟斷官員選拔,故A項正確;
材料沒有體現出人才思想僵化,故B項錯誤;
材料涉及的是九品中正制,強調家世選官,世卿世祿制度強調以血緣世襲,與材料信息不符,而且不符合史實,故C項錯誤;
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壟斷官員選拔,而非選官權力收歸中央,故D項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4.(2024春 吉林期中)1883年,美國通過文官制度改革確立了“考績制”的選官方法,但這一制度并未全面迅速地鋪開。在改革的最初20年中,“分贓制”(政府職位分配制度)仍與其并行,改革進展緩慢。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黨之間利益之爭 B.南北經濟差距較大
C.憲法存在嚴重缺陷 D.工業革命進展受阻
【分析】本題考查了西方文官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造成1883年美國文官制度改革后“考績制”與“分贓制”并行,且改革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是政黨之間利益之爭。在政黨政治和政黨斗爭的影響下,改革受到了阻礙,使得新的考績制和舊的分贓制在一段時間內并行存在,A項正確;
美國內戰結束后,南北經濟差距逐漸縮小,這不是文官制度改革緩慢的原因,排除B項;
文官制度改革緩慢與1787年憲法無關,而是政黨之間利益之爭造成的,排除C項;
19世紀晚期,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展迅猛,成為當時世界科技與工業中心,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西方文官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5.(2024 安徽開學)宋真宗所作并推廣的《勸學詩》中寫到:“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宋真宗創作該詩并推廣旨在(  )
A.抑制門閥勢力把持朝政
B.鼓勵寒門子弟學優而仕
C.推動文化事業繁榮昌盛
D.重造重文輕武社會氛圍
【分析】本題考查科舉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由材料可知,宋真宗作此詩并推廣,旨在鼓勵并吸引寒門和平民子弟勒學苦讀并參加科舉考試,B項正確;
抑制門閥勢力把持朝政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
宋代文化事業繁榮昌盛與科舉制發展有一定關系,但該題設問主旨是宋真宗作此詩并推廣的目的,排除C項;
D項說法錯在“重造”,其實,崇尚文治和重文輕武一直是宋初以來的基本國策,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科舉制,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6.(2024春 十堰期末)宋承唐制實行科舉制,但關于應試舉人的資格與條件,宋廷做了如表1所示的一些補充性規定。據此可知,這些規定(  )
針對對象 概況
工商雜類者 992年宋廷有詔:“如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
隱憂匿服者 “憂”,泛指為父母或親戚守喪,“服”為五服。1023年,宋廷對守喪者應舉條件放寬,規定 堂兄弟、堂姐妹、已嫁之姨母、姐妹等親屬逝世,雖有服制,仍可參加科舉考試
A.擴大了取士范圍 B.打擊了世家大族
C.強化了門閥觀念 D.削弱了宗法制度
【分析】本題考查科舉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根據材料“如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1023年,宋廷對守喪者應舉條件放寬,規定 堂兄弟、堂姐妹、已嫁之姨母、姐妹等親屬逝世,雖有服制,仍可參加科舉考試”可知,宋朝逐漸放寬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和條件,這有利于擴大取士范圍,A項正確;
放寬參加科舉考試的條件,針對對象是工商雜類者、隱憂匿服者,和打擊世家大族無關,排除B項;
放寬參加科舉考試的條件,針對對象是工商雜類者、隱憂匿服者,擴大選拔人才范圍,不會強化門閥觀念,排除C項;
宗法制度在西周后期就開始瓦解了,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科舉制,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7.(2024 河源期末)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在致國會的咨文中說:“這個制度(文官制度)有嚴重缺陷,它已成為官僚主義的迷宮。這座迷宮忽視功績制,容忍拙劣的工作表現,容許濫用雇員的正當權利,使每件人事行動都陷入繁雜、拖拉的公事程序及延誤和混亂的泥沼。”由此可知(  )
A.美國應該廢除文官制度
B.卡特意在進行文官制度改革
C.卡特打破了政務官特權
D.美國加大了懲治腐敗的力度
【分析】本題考查西方文官制度,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美國文官制度的弊端及其文官改革的目的解答。
【解答】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美國總統卡特列舉了文官制度的弊端,其目的在于進行文官制度改革,故B項正確;
卡特認為文官制度有弊端,但不能說明其就要廢除文官制度,故A項錯誤;
材料并沒有涉及到卡特具體的改革方案,無法得出“打破了政務官特權”的結論,故C項錯誤;
文官制度存在的問題不僅是腐敗問題,因此不能據此就得出“加大了懲治腐敗的力度”的結論,故D項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美國的文官制度,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8.(2024 光明區期末)天監四年(505年),梁武帝置五經博士各一人,開館招生。“舊國子學生,限以貴賤,帝欲招來后進,五館生皆引寒門俊才,不限人數”。梁武帝意在(  )
A.通過考試選拔官員
B.培養庶族精英儒學素養
C.確立儒學正統地位
D.維護傳統九品中正制度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的選官用人制度的變化,要求學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舊國子學生,限以貴賤,帝欲招來后進,五館生皆引寒門俊才,不限人數”可知梁武帝重點招收門第出身低的人才,可見其目的是培養庶族精英的儒學素養,B項正確;
隋朝創立科舉制確立了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方法,排除A項;
漢武帝時期確立儒學正統地位,排除C項;
傳統九品中正制度重視門第和聲望,而梁武帝招收寒門人才,兩者矛盾,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的選官用人制度的變化,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9.(2024 大同期末)在新舊《唐書》所載830名進士中,出身名族和公卿子弟者71%,而《宋史》記載北宋一至三品官中來自布衣者至北宋末已達64.44%,其中宋代宰相布衣出身者占比53.3%。這一變化反映了(  )
A.貴族政治退出歷史舞臺
B.政治人才選拔出現革新
C.社會結構得到了新整合
D.官員錄取程序更加公平
【分析】本題考查科舉制,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宋代科舉制的作用解答。
【解答】依據材料可知,與唐代相比,宋代官員出身寒門子弟的比例增加,這說明宋代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社會結構得以調整,故C項正確;
秦朝時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但并不意味著貴族政治就退出歷史舞臺,故A項錯誤;
唐宋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均為科舉制,沒有出現革新,故B項錯誤;
材料沒有涉及選官的程序,故D項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科舉制的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20.(2024 寧波期末)《清史稿》記載:“逮光緒二十六年,聯軍入京,兩宮西狩。憂時之士,咸謂非取法歐、美,不足以圖強。”以下解讀正確的是(  )
A.“聯軍”是指英法聯軍
B.“圖強”是指戊戌維新
C.取法歐美主要是學技術
D.這一變故推動清末新政
【分析】本題考查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從材料“逮光緒二十六年,聯軍入京,兩宮西狩。憂時之士,咸謂非取法歐、美,不足以圖強”和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的事變,在這一事件后,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后來被迫進行了清末新政改革,D正確;
ABC選項是對材料錯誤的理解,排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鄯善县| 塘沽区| 铁力市| 正镶白旗| 舞钢市| 桦南县| 鹤庆县| 龙江县| 射洪县| 中西区| 宣化县| 萝北县| 云浮市| 剑河县| 台安县| 延吉市| 玉林市| 泸西县| 宜春市| 高清| 乃东县| 沾化县| 玛曲县| 钟祥市| 库车县| 惠安县| 武鸣县| 伊金霍洛旗| 昆山市| 湖北省| 江口县| 海晏县| 金山区| 蒙城县| 青岛市| 正蓝旗| 教育| 焦作市| 汤原县| 临澧县| 苍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