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一.選擇題(共21小題)1.(2024 大通縣期末)商鞅認為:“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無弱也?!”顯然,在商鞅看來工商業的發展( )A.與農耕生產相輔相成 B.有利于國富兵強C.妨礙耕戰政策的實施 D.易助長奢靡之風2.(2024 揭西縣期末)商鞅變法后,一個由奴隸轉化來的農民,要想擔任一定的官職、并擁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隸,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徑是( )A.世襲 B.多生產糧食布帛C.取得軍功 D.經營工商3.(2024 柯坪縣校級期末)標志百日維新開始的事件是( )A.公車上書 B.頒布“明定國是”C.義和團運動 D.太平天國運動4.(2024 廣安區校級期中)根據史書記載,西周初年的國家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十幾個了。這反映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 )A.弱肉強食 B.國家的數量越來越少C.國家逐步走向統一 D.適者生存5.(2024 浉河區校級期末)戰國時期,吳起在楚國的變法主要針對舊貴族,認為楚國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必須清除。商鞅在秦國變法時,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者,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這些改革措施從根本上是為了( )A.消滅舊貴族 B.廢除分封制C.實行以法治國 D.加強中央集權6.(2024 太原月考)北魏統治前期,“舊無三長,惟立宗主督護,所以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主政的馮太后認為“立三長,則課有常準,賦有恒分,包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由此可知,北魏推行三長制旨在( )A.促進北魏社會轉型 B.減輕農民經濟負擔C.保證國家賦役征派 D.加強地方基層治理7.(2024 船山區校級期中)商鞅變法中“廢井田,開阡陌”的措施主要適應了哪些階級或階層的要求( )①新興地主階級②自耕農階級③奴隸主階級④商人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8.(2024 金臺區期中)忽必烈改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措施是( )A.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關B.在地方推行行省制C.重視發展農業D.實行兵民分治9.(2024 天山區校級期中)造成北宋出現積貧積弱局面的根源是( )A.北宋官場充斥貪官冗員B.遼和西夏的軍事威脅C.地主官僚大肆兼并土地D.北宋實行的行政制度10.(2024 涼州區期末)北宋王安石變法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 )A.加強北宋政權的軍事力量B.改革科舉制度,擴大封建統治基礎C.削弱北宋地方割據勢力的實力D.解決北宋政權的財政困難11.(2024 周至縣校級期中)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并促進了秦國的社會進步,主要原因是( )A.創建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B.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C.打擊并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D.強化了基層管理的戶籍什伍制12.(2024 張掖期末)戰國時期,各國通過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這里的社會轉型主要是指( )A.從原始社會轉為奴隸社會B.從貴族社會轉為民主社會C.從奴隸社會轉為封建社會D.從民主社會轉為專制社會13.(2024 吉水縣校級一模)《中華帝國:制度的斷想》中說道:“在諸侯爭雄的春秋時代,封建制原來賴以存在的基礎﹣﹣宗法制被打破,……一種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絕對實利主義的文化成長起來,……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改革,實際上就是實利主義的角逐。”材料所述現象出現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禮樂制度的崩潰C.鐵犁牛耕的出現 D.宗法關系的疏遠14.(2024 內蒙古模擬)戰國時期地主階級興起,各諸侯國掀起了變法的熱潮,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為顯著,這一時期的變法主要適應了( )A.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B.維護廣大商人利益的需要C.維護周武王統治的需要D.維護奴隸階級利益的需要15.(2024 畢節市三模)西周時期,世官制盛行,貴族世代壟斷高官。春秋戰國時期,尚賢思想興起,軍功制和養士制漸成社會主流。這一變化( )A.與諸侯戰爭的頻繁關聯較大B.有利于官僚政治的發展C.說明選賢任能獲各階層認可D.促進了士族階層的崛起16.(2024 岳陽期末)了解歷史事件,需要掌握歷史事件的各個要素。如圖是某一歷史事件的幾個要素,據此可知,該事件是( )時間:1898 年 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影響: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A.辛亥革命 B.五四運動 C.百日維新 D.洋務運動17.(2024 藍田縣期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黃河流域的是( )A.遷都洛陽 B.實行漢化措施C.頒布均田令 D.采納漢族統治制度18.(2024 柯坪縣校級期末)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A.俄國農奴制改革,徹底了廢除封建制度B.王安石變法,核心內容是選拔人才和改革官制C.日本明治維新,大力發展私人企業,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D.戊戌變法,是從學習西方技術向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發展的一個嘗試19.(2024 寧鄉市期末)毛澤東說: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其措施對我國政治影響深遠的是( )A.廢井田,開阡陌 B.獎勵軍功C.推行縣制 D.獎勵耕織20.(2024 沈陽期末)公元5世紀后期,通過一系列漢化的措施推動北方民族交融、為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基礎的是( )A.商鞅變法 B.王莽改制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21.(2024 泗水縣期中)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基于這一認識,孝文帝( )A.遷都洛陽 B.推行漢制 C.重文輕武 D.發展農耕新課預習銜接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1小題)1.(2024 大通縣期末)商鞅認為:“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無弱也?!”顯然,在商鞅看來工商業的發展( )A.與農耕生產相輔相成 B.有利于國富兵強C.妨礙耕戰政策的實施 D.易助長奢靡之風【分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考查重農抑商政策。解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的意思分析即可。【解答】依據材料可以看出商鞅認為工商業的發展不利于耕戰政策的實施,故C項正確。商鞅變法主張重農抑商政策,故A項錯誤。BD兩項在材料沒有體現,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對商鞅變法內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2.(2024 揭西縣期末)商鞅變法后,一個由奴隸轉化來的農民,要想擔任一定的官職、并擁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隸,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徑是( )A.世襲 B.多生產糧食布帛C.取得軍功 D.經營工商【分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解題的關鍵是“一個由奴隸轉化來的農民,要想擔任一定的官職、并擁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隸”。【解答】獎勵軍功,根據軍功的大小來授予不同級別的官職,所以他最合法的途徑取得軍功,故C正確;AB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為基礎題,考查商鞅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3.(2024 柯坪縣校級期末)標志百日維新開始的事件是( )A.公車上書 B.頒布“明定國是”C.義和團運動 D.太平天國運動【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戊戌變法,要求學生結合戊戌變法的過程來分析。【解答】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使當時在京城應試的各省士子群情激奮,在康有為、梁啟超的組織下向光緒帝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史稱公車上書,A項正確;頒布“命定國是”是在維新變法開始以后,排除B項;義和團運動是在維新變法失敗以后,排除C項;太平天國運動是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與維新變法無關,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戊戌變法,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4.(2024 廣安區校級期中)根據史書記載,西周初年的國家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十幾個了。這反映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 )A.弱肉強食 B.國家的數量越來越少C.國家逐步走向統一 D.適者生存【分析】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根據題干“西周初年的國家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十幾個了”進行分析。【解答】從題干中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出國家的數量在不斷減少,減少的原因是強國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國家。強國每吞并一個弱小的國家,它的疆域就會擴大。國家就慢慢走上了統一的道路,說明了歷史發展的統一的趨勢,故C項正確。ABD項是對題干現象的概括,不能反映歷史發展趨勢,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本題掌握春秋戰國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解答。5.(2024 浉河區校級期末)戰國時期,吳起在楚國的變法主要針對舊貴族,認為楚國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必須清除。商鞅在秦國變法時,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者,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這些改革措施從根本上是為了( )A.消滅舊貴族 B.廢除分封制C.實行以法治國 D.加強中央集權【分析】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主要考查戰國時期改革的根本目的。【解答】必須清楚“大臣太重,封君太眾”的情況,即強調了加強王權和中央集權的重要性;“宗室非有軍功者,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強調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其目的也在于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綜上可知,D項符合題意,正確;題干中的做法是削弱舊貴族的權力,不是消滅舊貴族,排除A;B項明顯不是題干所示系列改革的根本目的,排除B;C項與題干信息無關,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對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的認識與理解,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6.(2024 太原月考)北魏統治前期,“舊無三長,惟立宗主督護,所以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主政的馮太后認為“立三長,則課有常準,賦有恒分,包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由此可知,北魏推行三長制旨在( )A.促進北魏社會轉型 B.減輕農民經濟負擔C.保證國家賦役征派 D.加強地方基層治理【分析】本題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內容,結合題干“惟立宗主督護,所以民多隱冒......立三長,則課有常準,賦有恒分,包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及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進行分析。【解答】根據材料“惟立宗主督護,所以民多隱冒......立三長,則課有常準,賦有恒分,包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可知,三長制的設立在于防止隱藏逃稅之人,減少民戶藏匿,保證賦稅征派,故C項正確;材料未反映三長制推動社會轉型的作用,排除A項;三長制并未減輕農民經濟負擔,排除B項;材料未強調基層管理作用,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內容,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理解的能力。7.(2024 船山區校級期中)商鞅變法中“廢井田,開阡陌”的措施主要適應了哪些階級或階層的要求( )①新興地主階級②自耕農階級③奴隸主階級④商人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分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解題的關鍵是理解“廢井田,開阡陌”的含義,結合該措施的影響分析。【解答】結合所學可知,“廢井田,開阡陌”是指廢除井田制,確立土地私有制,這就適應了新興地主階級和自耕農階級的要求,故①②正確;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廢除井田制損害了奴隸主階級,故③錯誤;商鞅變法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④錯誤,故A項正確,排除BCD三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其影響,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8.(2024 金臺區期中)忽必烈改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措施是( )A.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關B.在地方推行行省制C.重視發展農業D.實行兵民分治【分析】本題考查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需要掌握元朝行省制度的意義。解題的關鍵是抓住關鍵信息“對后世影響最大”,結合元朝行省制度的意義解答即可。【解答】注意題干信息“對后世影響最大”,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奠定了后來省級行政區劃的基礎,對后世影響巨大,故B項正確。ACD三項均不符合“對后世影響最大”,應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對元朝行省制度的意義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抓住關鍵信息和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9.(2024 天山區校級期中)造成北宋出現積貧積弱局面的根源是( )A.北宋官場充斥貪官冗員B.遼和西夏的軍事威脅C.地主官僚大肆兼并土地D.北宋實行的行政制度【分析】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的背景,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造成北宋出現積貧積弱局面的根源是“北宋實行的行政制度”。北宋政府實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嚴重,地主隱瞞土地少交稅,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北宋重文輕武,通過科舉考試,啟用大批文官,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官僚開支與日俱增,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北宋統治者‘強干弱枝”、“守內虛外”的軍事原則和政策,使得軍隊數量大增增但戰斗力下降。為此北宋逐漸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費”局面,最終造成北宋出現積貧積弱局面,故D項正確;“北宋官場充斥貪官冗員”、“遼和西夏的軍事威脅”及“地主官僚大肆兼并土地”,都只是其中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ABC項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0.(2024 涼州區期末)北宋王安石變法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 )A.加強北宋政權的軍事力量B.改革科舉制度,擴大封建統治基礎C.削弱北宋地方割據勢力的實力D.解決北宋政權的財政困難【分析】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和背景。【解答】結合所學可知,北宋中期面臨積貧積弱的困境,在這一情況下,王安石進行變法,目的在于富國強兵,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變法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北宋政權的財政困難,故D項正確。ABC三項均不是王安石變法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排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11.(2024 周至縣校級期中)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并促進了秦國的社會進步,主要原因是( )A.創建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B.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C.打擊并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D.強化了基層管理的戶籍什伍制【分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作用,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國強兵,客觀上破除了奴隸制度及鞏固和發展封建制度,從本質上說這是一場地主階級的政治革命。【解答】變法能否成功取決于改革能否促進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經濟發展,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故A正確;BCD三項都不全面或是不準確,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中檔,考查商鞅變法的作用,變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實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后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12.(2024 張掖期末)戰國時期,各國通過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這里的社會轉型主要是指( )A.從原始社會轉為奴隸社會B.從貴族社會轉為民主社會C.從奴隸社會轉為封建社會D.從民主社會轉為專制社會【分析】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戰國時期的時代背景,結合各國的改革作用分析。【解答】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時期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即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各國通過變法推動了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形成,故C項正確。ABD三項均不符合戰國時期的時代背景,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時代背景和作用,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13.(2024 吉水縣校級一模)《中華帝國:制度的斷想》中說道:“在諸侯爭雄的春秋時代,封建制原來賴以存在的基礎﹣﹣宗法制被打破,……一種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絕對實利主義的文化成長起來,……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改革,實際上就是實利主義的角逐。”材料所述現象出現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禮樂制度的崩潰C.鐵犁牛耕的出現 D.宗法關系的疏遠【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變革,要求學生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來分析。【解答】A.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社會大變革,材料可以看出,分封制宗法制都遭到了破壞,王室衰微是其重要的政治因素,但不是根源。B.禮樂制度崩潰是材料現象的表現,不是原因。C.材料中出現的現象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大變革的表現,這是由于生產力發展所導致的,具體就是鐵犁牛耕的出現。D.中法關系的疏遠,是宗法制遭到破壞的表現,不是原因。故選:C。【點評】解答本題,首先要搞清楚,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其次,要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14.(2024 內蒙古模擬)戰國時期地主階級興起,各諸侯國掀起了變法的熱潮,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為顯著,這一時期的變法主要適應了( )A.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B.維護廣大商人利益的需要C.維護周武王統治的需要D.維護奴隸階級利益的需要【分析】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解答】依據材料可知,戰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確立時期,當時各國的變化主要是適應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A項正確;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正在進行社會轉型時期,不可能維護商人利益,商人在戰國時期受到一定打壓,排除B項;周武王是西周時期,題干是東周時期,排除C項;題干是維護地主階級,不是維護奴隸階級利益,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5.(2024 畢節市三模)西周時期,世官制盛行,貴族世代壟斷高官。春秋戰國時期,尚賢思想興起,軍功制和養士制漸成社會主流。這一變化( )A.與諸侯戰爭的頻繁關聯較大B.有利于官僚政治的發展C.說明選賢任能獲各階層認可D.促進了士族階層的崛起【分析】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解答】根據材料,西周時期的世官制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軍功制和養士制變化,有利于打破貴族對官職的壟斷,推動官僚政治的發展,B項正確;選官制度和戰爭關系不大,排除A項;“各階層”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和士階層崛起無關,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16.(2024 岳陽期末)了解歷史事件,需要掌握歷史事件的各個要素。如圖是某一歷史事件的幾個要素,據此可知,該事件是( )時間:1898 年 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影響: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A.辛亥革命 B.五四運動 C.百日維新 D.洋務運動【分析】本題考查戊戌變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戊戌變法的時間、內容、領導人物以及意義。【解答】依據表格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百日維新的時間是1898年,人物是康有為、梁啟超,百日維新主張進行維新變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這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故C項正確;A項發生在1911年,涉及的人物是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發生在1919年,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領導人物有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以及曾國藩等,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7.(2024 藍田縣期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黃河流域的是( )A.遷都洛陽 B.實行漢化措施C.頒布均田令 D.采納漢族統治制度【分析】本題考查孝文帝遷都洛陽,北魏遷都洛陽以后,洛陽再次成為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解答】北魏遷都洛陽之前都城在平城,該地地處偏僻,使北魏政權很難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區,遷都洛陽就解決了這一問題,故A正確;BCD三項與直接控制黃河無關,排除。故選:A。【點評】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國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國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有利于我國少數民族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促進了鮮卑族的發展,是鮮卑族最終匯入我國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國民族的團結。18.(2024 柯坪縣校級期末)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A.俄國農奴制改革,徹底了廢除封建制度B.王安石變法,核心內容是選拔人才和改革官制C.日本明治維新,大力發展私人企業,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D.戊戌變法,是從學習西方技術向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發展的一個嘗試【分析】本題考查戊戌變法,解題的關鍵是掌握戊戌變法的相關內容。【解答】A錯在“徹底”,排除;王安石變法,核心內容是富國強兵,故B錯誤;C錯在“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排除;結合所學知識,戊戌變法是從學習西方技術向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發展的一個嘗試,故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為基礎題,考查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政治運動,也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19.(2024 寧鄉市期末)毛澤東說: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其措施對我國政治影響深遠的是( )A.廢井田,開阡陌 B.獎勵軍功C.推行縣制 D.獎勵耕織【分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需要結合商鞅變法的特征來解答。【解答】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得知其措施對我國政治影響深遠的是推行縣制,C項正確;廢井田,開阡陌承認私田,是適應當時的社會形勢的經濟措施,沒有對我國政治影響深遠,排除A項;獎勵軍功是當時兼并戰爭的需要,沒有對我國政治影響深遠,排除B項;獎勵耕織為經濟措施,與材料要求不符,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0.(2024 沈陽期末)公元5世紀后期,通過一系列漢化的措施推動北方民族交融、為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基礎的是( )A.商鞅變法 B.王莽改制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解答】“公元5世紀后期,通過一系列漢化的措施推動北方民族交融”是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1.(2024 泗水縣期中)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基于這一認識,孝文帝( )A.遷都洛陽 B.推行漢制 C.重文輕武 D.發展農耕【分析】本題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的主旨,結合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分析。【解答】從材料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認為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結合所學可知,494年,孝文帝把都城遷到了洛陽,故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推行漢制”,故B項錯誤;材料與“重文輕武”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未體現“發展農耕”,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