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水循環一.選擇題(共16小題)喜馬拉雅山冰川廣布,有“地表河塔與地下水塔”之稱。調查發現,喜馬拉雅山分水嶺南側比北側落差大,岡底斯山分水嶺南側與北側落差差異小,兩山地分水嶺南側與北側降水差異均比較明顯。研究表明,未來圖(如圖)中虛線框內因河流侵蝕差異使得南北兩側分水嶺位置移動不同,導致虛線框內河段流域面積(流域分水線所包圍的面積)發生了明顯變化,據此回答下面小題。1.從水循環的角度,喜馬拉雅山被稱為“地表河塔與地下水塔”的原因有( )①高山地形對季風水汽抬升,降水豐富②大陸冰川廣布,儲存固態水源③發育眾多河流形成地表徑流,向河流下游輸水④地表水經斷裂帶下滲形成地下水,向海拔低處的含水層輸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土壤水分轉化是聯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環節。某科研小組進行人工降雨實驗,測量降雨前后土壤體積含水率隨時間的變化過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質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設置覆蓋石子、裸地兩種情況,土壤體積含水率的測量深度分別為30厘米(對應曲線I)、60厘米和100厘米。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相對于裸地,坡地上覆蓋石子有利于增加( ?。?br/>①地表徑流②地下徑流③蒸發④土壤水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4 浦東新區校級期末)有關水循環說法不正確的是( )A.促使圈層之間的能量交換和物質運動B.影響全球生態和氣候,塑造地表形態C.人類活動深刻地影響水循環各個環節D.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促進陸地水體更新地球中的水多數存在于大氣層、地面、地下、湖泊、河流及海洋中,在太陽輻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過水的蒸發、降水、滲透、地表和地下的流動等,由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不斷發生的周而復始的運動過程(如圖),稱為水循環。據此回答4﹣6題。4.“滾滾長江東逝水”白話譯文是“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在圖中指的是箭頭( ?。?br/>A.① B.③ C.⑤ D.②5.水循環分為海陸間循環、陸上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三個類型,其中,參與陸上內循環的河流是( ?。?br/>A.非洲尼羅河 B.歐洲萊茵河C.南美洲亞馬孫河 D.亞洲塔里木河6.礦物燃料燃燒產生并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進入水循環能形成酸雨,從而把大氣污染轉變為地表水和土壤的污染,人類以下行為應該控制的是( ?。?br/>A.植樹造林 B.轉向清潔能源C.節能減排 D.推廣火力發電廠江心洲是河水周期性漲落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近年來,江蘇省相關部門在八卦洲附近進行生態護岸(用植物或植物與土木工程結合來護岸)。如圖為南京市西部江心洲一八卦洲汊道演變示意圖。讀圖,完成7﹣7題。7.八卦洲不同部位沉積砂礫的顆粒特征是( )A.洲頭沉積物顆粒較粗B.洲尾沉積物顆粒較粗C.洲尾沉積物的分選性好D.洲面向下顆粒逐漸加粗植被護坡是我國公路和鐵路路基重要的護坡形式。如圖分別為植被護坡景觀照片和某地區不同坡面類型在不同強度降雨過程中初始產流時間(指從降雨開始到產生地表徑流時所用時間)示意圖。據此完成8﹣9小題。8.植被護坡可以保護路基的主要原因是植被能夠( )A.改變區域降水量B.減緩地表徑流的匯集速度C.提高大氣透明度D.防止蟲蟻對道路設施破壞9.影響不同坡面類型初始產流時間存在差異的主要水循環環節是( ?。?br/>A.降水 B.植物蒸騰 C.下滲 D.水汽輸送黃河流經圖所示區域,流速緩慢,支流眾多,環繞而過形成“黃河天下第一灣”。全新世(冰后期)大約距今2.9~3.3千年前氣候變率大,該區域曾發生過兩次特大古洪水事件。據此完成10﹣12題。10.研究兩次特大古洪水事件的思路可行的是( ?。?br/>A.借助等高線地形圖確定洪水發生的地質年代B.利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分析洪水的形成過程C.依據地層沉積物特征推測洪水大致影響范圍D.通過地理信息系統獲取洪水發生地位置信息11.誘發兩次古洪水事件的主要原因是( )A.氣候異常,極端天氣多發B.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C.地勢低平,排水能力差D.河流支流多,匯水量大12.兩次洪水對圖示區域水循環環節的主要影響是( )A.增加水汽輸送 B.減少蒸發C.減少降水 D.增加下滲綠水是指由植物根系及所在土壤儲存并以蒸散發(綠水流)的形式返回大氣的水。如圖為我國不同地區綠水內循環率示意圖。據此完成13﹣15題。13.下列過程中,構成綠水陸地內循環的是( ?。?br/>A.海洋蒸發—大氣水輸送—降水—地下徑流B.陸地下墊面蒸散發—大氣水輸送—陸地降水C.海洋蒸發—大氣水輸送—降水—地表徑流—海洋環流D.陸地下墊面蒸散發—大氣水輸送—陸地降水—海洋環流14.符合我國綠水內循環特征的是( ?。?br/>A.綠水內循環率大致呈西高東低的態勢B.華南地區綠水內循環率全國最低C.新疆地區綠水內循環率全國最高D.東部季風區的綠水內循環率全國最高15.推斷我國綠水循環的輸送格局是( ?。?br/>A.“東線”:由北向南輸送B.“中線”:由西南向東北輸送C.“北線”:由西向東輸送D.“南線”:由東向西輸送在學習了水土流失相關知識后,某學校地理社團設計了相關實驗裝置(如圖)進行水土流失實驗。據此完成16﹣16題。16.實驗裝置中可調節水泵的作用主要是( ?。?br/>A.調節水管出水水量 B.調節水箱儲水水位C.控制水管出水時長 D.控制雨量均勻分布二.解答題(共4小題)17.(2024 邵陽縣校級開學)如圖為“我國東部某沿海地區水循環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寫出圖中序號代表的水循環環節的名稱:① ,⑤ 。(2)圖中區域的城市發展較快,近年來內澇嚴重。從水循環角度分析城市內澇發生的原因。(3)城市內澇對城市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很大干擾,請提出減輕城市內澇的可行性措施。18.(2024春 大祥區校級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7月4日13時前后,廣州珠江出現今年以來潮水最大、潮位最高、潮差達到2.5m的天文大潮,當地市民紛紛趕到珠江口觀潮。圖示意珠江口位置。(1)判斷珠江參與的水循環的主要類型,并描述過程。(2)解釋天文大潮出現時珠江水位上升的原因。(3)指出人類利用潮汐的主要方式。19.(2024 海淀區模擬)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喜馬拉雅山冰川廣布,有“地表河塔與地下水塔”之稱。雅魯藏布江穿行于眾多山脈之間,在東部發育了大峽谷,它是季風水汽輸送到青藏高原的主要通道.大峽谷地區海拔從北部2910米降至南部出口僅155米,全長超過500公里,寬度和長度位居世界峽谷之首.研究表明,未來圖(a)中虛線框內因河流侵蝕差異使得南北兩側分水嶺位置移動不同,該處流域面積將出現縮小趨勢。圖(b)示意虛線框內河段兩分水嶺的地形與年降水量狀況。(1)從水循環的角度,說明喜馬拉雅山被稱為“地表河塔與地下水塔”的原因。(2)分析大峽谷地區成為青藏高原最大水汽輸送通道的有利地形條件。(3)結合圖(b)信息,請論證圖(a)中虛線框內河段流域面積未來縮小的趨勢20.(2024 光明區期末)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桑干河為永定河支流,歷史上流域內多桑樹林,每年5月桑葚成熟時河道干枯。裸露的桑干河河床上有植被發育,但長勢差、覆蓋度低。如圖1示意桑干河流域水系,圖2示意北京的氣候資料。(1)指出桑干河流域參與的水循環類型。(2)分析桑葚成熟時節桑干河河水干枯的原因。(3)桑干河干涸的河床上植被生長狀況較差,試對此作出合理解釋。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6小題)喜馬拉雅山冰川廣布,有“地表河塔與地下水塔”之稱。調查發現,喜馬拉雅山分水嶺南側比北側落差大,岡底斯山分水嶺南側與北側落差差異小,兩山地分水嶺南側與北側降水差異均比較明顯。研究表明,未來圖(如圖)中虛線框內因河流侵蝕差異使得南北兩側分水嶺位置移動不同,導致虛線框內河段流域面積(流域分水線所包圍的面積)發生了明顯變化,據此回答下面小題。1.從水循環的角度,喜馬拉雅山被稱為“地表河塔與地下水塔”的原因有( ?。?br/>①高山地形對季風水汽抬升,降水豐富②大陸冰川廣布,儲存固態水源③發育眾多河流形成地表徑流,向河流下游輸水④地表水經斷裂帶下滲形成地下水,向海拔低處的含水層輸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分析】水循環的環節有蒸發和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等。【解答】解:喜馬拉雅山的高山對夏季風的水汽具有抬升,導致降水多,發育眾多的河流形成地表徑流,向河流下游輸水;當地位于板塊交界處,多裂隙發育,地表水經斷裂帶下滲形成地下水,向海拔低處的含水層輸送,①③④正確。當地海拔高,是山岳冰川廣布,不是大陸冰川,②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喜馬拉雅山被稱為“地表河塔與地下水塔”的原因,屬于基礎題,根據所處的地理環境分析解答。土壤水分轉化是聯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環節。某科研小組進行人工降雨實驗,測量降雨前后土壤體積含水率隨時間的變化過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質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設置覆蓋石子、裸地兩種情況,土壤體積含水率的測量深度分別為30厘米(對應曲線I)、60厘米和100厘米。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相對于裸地,坡地上覆蓋石子有利于增加( )①地表徑流②地下徑流③蒸發④土壤水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水循環的環節有蒸發和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等。【解答】解:坡地上覆蓋石子,起到阻擋的作用,有利于減少地表徑流,增加下滲和地下徑流,①錯誤,②正確。坡地上覆蓋石子,起到遮陰的作用,減少水分的蒸發,③錯誤。坡地上覆蓋石子,起到阻擋的作用,有利于減少地表徑流,增加下滲,增加土壤水分,④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坡地上覆蓋石子對水循環環節的有關知識,屬于基礎題,理解即可。3.(2024 浦東新區校級期末)有關水循環說法不正確的是( )A.促使圈層之間的能量交換和物質運動B.影響全球生態和氣候,塑造地表形態C.人類活動深刻地影響水循環各個環節D.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促進陸地水體更新【分析】①水循環的環節有蒸發和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等。②水循環促進地球上各種水體的更新,維持了全球水的動態平衡;對全球的熱量傳輸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水循環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循環運動,不斷塑造著地表形態,總之,水循環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全球的地理環境。【解答】解:水循環促使陸地水體的更新,促使圈層之間的能量交換和物質運動,故A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水循環影響全球生態和氣候,塑造地表形態,故B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水循環各個環節中,受人類影響較大的水循環環節是徑流,而有些環節如水汽輸送環節,一般不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故C敘述錯誤,符合題意。水循環維持著全球水的動態平衡,促進陸地水體更新,D敘述正確,D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水循環的環節以及地理意義,屬基礎知識題,解題掌握水循環的各個環節以及人類對水循環的具體案例和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逐項進行分析判斷即可。地球中的水多數存在于大氣層、地面、地下、湖泊、河流及海洋中,在太陽輻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過水的蒸發、降水、滲透、地表和地下的流動等,由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不斷發生的周而復始的運動過程(如圖),稱為水循環。據此回答4﹣6題。4.“滾滾長江東逝水”白話譯文是“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在圖中指的是箭頭( ?。?br/>A.① B.③ C.⑤ D.②【分析】水循環的環節有蒸發和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等。【解答】解:讀圖可知,圖中①是水汽輸送,②是海水蒸發,③是海洋降水,⑤是地表徑流,“滾滾長江向東流”是地表徑流,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水循環環節的判斷,屬于基礎題,讀圖解答問題。5.水循環分為海陸間循環、陸上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三個類型,其中,參與陸上內循環的河流是( ?。?br/>A.非洲尼羅河 B.歐洲萊茵河C.南美洲亞馬孫河 D.亞洲塔里木河【分析】水循環分為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的海上內循環、海洋與陸地之間的海陸間水循環、陸地與陸地上空之間的內陸循環等。【解答】解:A、尼羅河最終注入大西洋的邊緣海地中海,屬于外流河,參與海陸間水循環,故錯誤。B、歐洲萊茵河注入大西洋的邊緣海北海,屬于外流河,參與海陸間水循環,故錯誤。C、亞馬孫河注入大西洋,屬于外流河,參與海陸間水循環,故錯誤。D、塔里木河位于我國西北地區的塔里木盆地,屬于內流河,參與陸上內循環,故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參與陸上內循環的河流的判斷,屬于基礎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6.礦物燃料燃燒產生并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進入水循環能形成酸雨,從而把大氣污染轉變為地表水和土壤的污染,人類以下行為應該控制的是( ?。?br/>A.植樹造林 B.轉向清潔能源C.節能減排 D.推廣火力發電廠【分析】礦物燃料燃燒產生并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進入水循環能形成酸雨.從而把大氣污染轉變為地表水和土壤的污染,所以應該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改變能源消費結構等。【解答】解:植樹造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應該鼓勵提倡,A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轉向清潔能源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應該鼓勵提倡,B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節能減排有利于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應該鼓勵提倡,C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推廣火力發電廠導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更多,增加大氣污染和酸雨的幾率,所以應該限制火力發電廠,D觀點錯誤,但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人類行為的影響,屬于基礎題,理解即可。江心洲是河水周期性漲落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近年來,江蘇省相關部門在八卦洲附近進行生態護岸(用植物或植物與土木工程結合來護岸)。如圖為南京市西部江心洲一八卦洲汊道演變示意圖。讀圖,完成7﹣7題。7.八卦洲不同部位沉積砂礫的顆粒特征是( )A.洲頭沉積物顆粒較粗B.洲尾沉積物顆粒較粗C.洲尾沉積物的分選性好D.洲面向下顆粒逐漸加粗【分析】沉積物顆粒的大小與流速關系密切。一般來說,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積物顆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積物顆粒細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邊流速?。ㄌ貏e是凸岸),岸邊的沉積物顆粒較中心的小。在時間上,洪水期間因流速大,沉積的物質顆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積的物質顆粒細小,結果表現在沉積物垂直剖面中,粗、細沉積物成層分布。【解答】解:讀南京市西部江心洲一八卦洲汊道演變示意圖,結合圖示信息和所學知識可以判斷,洲頭屬于迎水面,侵蝕作用較強,沉積物顆粒較粗,A正確。洲尾流速趨緩,沉積作用強,顆粒物小,B錯誤。洲尾沉積物不一定為一次沉積,分選性不一定好,C錯誤。八卦洲為沉積作用形成,雖為沉積作用,但不一定為單次沉積,故顆粒物不一定呈逐漸加粗的變化,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了流水作用對地貌的影響,獲取圖文中信息即可。植被護坡是我國公路和鐵路路基重要的護坡形式。如圖分別為植被護坡景觀照片和某地區不同坡面類型在不同強度降雨過程中初始產流時間(指從降雨開始到產生地表徑流時所用時間)示意圖。據此完成8﹣9小題。8.植被護坡可以保護路基的主要原因是植被能夠( ?。?br/>A.改變區域降水量B.減緩地表徑流的匯集速度C.提高大氣透明度D.防止蟲蟻對道路設施破壞【分析】植被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凈化空氣、制造氧氣、調節氣候、增加大氣濕度、吸煙滯塵、美化環境、減弱噪音等作用,但環境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答】解:植被可調節局地小氣候,對降水影響不大,因為降水主要受大氣環流影響,A錯誤。植被護坡可以提高植被覆蓋率,減緩地表徑流的匯集速度,減少降水對坡面的侵蝕,起到護坡的作用,B正確。植被能吸煙滯塵,可提高大氣透明度,但大氣透明度與保護路基無關,C錯誤。植被不能防止蟲蟻破壞道路設施,且坡面受到的主要破壞是流水侵蝕,和蟲蟻破壞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植被護坡可以保護路基的主要原因,屬于基礎題,理解即可。9.影響不同坡面類型初始產流時間存在差異的主要水循環環節是( )A.降水 B.植物蒸騰 C.下滲 D.水汽輸送【分析】水循環的環節有蒸發和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等。【解答】解:不同坡面類型由于植被覆蓋情況不同,造成地表粗糙度不同,對雨水的攔截效果不同,雨水在不同坡面類型的下滲量不同,最終造成地表徑流形成時間不同,C正確。水汽輸送影響區域水汽含量,進而影響降水,而同一區域的降水差異不大,AD錯誤。產流與下滲有關,與植物蒸騰作用關系不大,B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影響不同坡面類型初始產流時間存在差異的主要水循環環節,屬于基礎題,理解即可。黃河流經圖所示區域,流速緩慢,支流眾多,環繞而過形成“黃河天下第一灣”。全新世(冰后期)大約距今2.9~3.3千年前氣候變率大,該區域曾發生過兩次特大古洪水事件。據此完成10﹣12題。10.研究兩次特大古洪水事件的思路可行的是( ?。?br/>A.借助等高線地形圖確定洪水發生的地質年代B.利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分析洪水的形成過程C.依據地層沉積物特征推測洪水大致影響范圍D.通過地理信息系統獲取洪水發生地位置信息【分析】洪澇災害的監測和研究可以結合地層沉積、地理信息技術、相關地理信息進行分析。【解答】解:借助等高線地形圖只能反映地形特征,無法確定洪水發生的地質年代,故A錯誤。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主要功能是定位,無法分析洪水形成過程,故B錯誤。地層沉積物特征可以反映地質年代,故依據地層沉積物特征推測洪水大致影響范圍,故C正確。獲取洪水發生地位置信息應用定位系統,故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地層和自然災害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解題的關鍵是熟練掌握相關知識,并能夠結合圖文材料獲取相關信息。11.誘發兩次古洪水事件的主要原因是( )A.氣候異常,極端天氣多發B.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C.地勢低平,排水能力差D.河流支流多,匯水量大【分析】洪水產生的條件主要有降水量、雨水的速度、地形地勢、植被、人類活動等。【解答】解:根據題干內容“新世(冰后期)大約距今2.9~3.3干年前氣候變率大,該區域曾發生過兩次特大古洪水事件”可知,洪水的發生與氣候變化異常,極端天氣增多有關,A正確。全新世人口非常少,植被破壞少,B錯誤。圖示該地地形以山地為主,坡度陡,水流速度快,排水能力強,C錯誤。河流支流眾多,匯水量大一直都存在,不是兩次古洪水事件產生的誘因,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誘發兩次古洪水事件的主要原因,屬于基礎題,理解即可。12.兩次洪水對圖示區域水循環環節的主要影響是( ?。?br/>A.增加水汽輸送 B.減少蒸發C.減少降水 D.增加下滲【分析】水循環的環節有蒸發和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等。【解答】解:洪水的發生使水域面積增大,會使蒸發量和降水量增加,進而增加下滲量,D正確,BC錯誤。水汽輸送主要依靠風力,與洪水的發生關系不大,A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兩次洪水對圖示區域水循環環節的主要影響,屬于基礎題,理解即可。綠水是指由植物根系及所在土壤儲存并以蒸散發(綠水流)的形式返回大氣的水。如圖為我國不同地區綠水內循環率示意圖。據此完成13﹣15題。13.下列過程中,構成綠水陸地內循環的是( ?。?br/>A.海洋蒸發—大氣水輸送—降水—地下徑流B.陸地下墊面蒸散發—大氣水輸送—陸地降水C.海洋蒸發—大氣水輸送—降水—地表徑流—海洋環流D.陸地下墊面蒸散發—大氣水輸送—陸地降水—海洋環流【分析】水循環的主要環節主要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植物蒸騰等。【解答】解: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綠水陸地內循環主要涉及水循環過程的三個環節,即陸地下墊面蒸散發、大氣水輸送以及陸地降水,不涉及海洋環流,D錯誤,B正確。陸地內循環未涉及海洋蒸發,AC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以我國不同地區綠水內拋環率示意圖為載體,考查綠水陸地內循環的知識,從圖文中獲取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分析解答地理問題。14.符合我國綠水內循環特征的是( ?。?br/>A.綠水內循環率大致呈西高東低的態勢B.華南地區綠水內循環率全國最低C.新疆地區綠水內循環率全國最高D.東部季風區的綠水內循環率全國最高【分析】水循環的主要環節主要有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植物蒸騰等。【解答】解:讀圖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區、云貴高原區、塔里木盆地區等西部地區比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綠地內循環率高,故綠水內循環率大致呈西高東低態勢,A正確。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綠水內循環率最低,B錯誤。讀圖可知,青藏高原東部、青藏高原西部綠水內循環率最高,C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以我國不同地區綠水內拋環率示意圖為載體,考查我國綠水內循環特征,從圖文中獲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問題。15.推斷我國綠水循環的輸送格局是( )A.“東線”:由北向南輸送B.“中線”:由西南向東北輸送C.“北線”:由西向東輸送D.“南線”:由東向西輸送【分析】水循環的主要環節主要有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植物蒸騰等。【解答】解:結合材料可知,我國綠水主要來源于森林,草地、耕地等生態系統,讀圖可知,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湖周邊等分區的綠水內循環率較高,綠水內循環十分顯著,構成西部地區的綠水內循環,即“西線”;“中線”為由西南向東北的綠水輸送,即綠水由以云貴高原為代表的西南地區向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輸送;“東線”為由南向北的綠水輸送,即熱帶地區和東南丘陵供應的綠水不斷向北傳輸,經長江中下游平原最終流入華北和東北地區,B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以我國不同地區綠水內拋環率示意圖為載體,考查我國綠水循環的輸送格局,從圖文中獲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問題。在學習了水土流失相關知識后,某學校地理社團設計了相關實驗裝置(如圖)進行水土流失實驗。據此完成16﹣16題。16.實驗裝置中可調節水泵的作用主要是( ?。?br/>A.調節水管出水水量 B.調節水箱儲水水位C.控制水管出水時長 D.控制雨量均勻分布【分析】一般而言,流速越快,水土流失越重;流速越慢,水土流失越輕。【解答】解:水泵是為降水盤提供水資源的裝置,由于該實驗是進行水土流失實驗,水流流速的快慢影響水土流失,所以實驗裝置中可調節水泵的作用主要是調節水管出水水量,和其余選項關系不大,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水土流失實驗裝置中可調節水泵的作用,屬于基礎題,理解即可。二.解答題(共4小題)17.(2024 邵陽縣校級開學)如圖為“我國東部某沿海地區水循環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寫出圖中序號代表的水循環環節的名稱:① 水汽輸送 ,⑤ 地表徑流 。(2)圖中區域的城市發展較快,近年來內澇嚴重。從水循環角度分析城市內澇發生的原因。(3)城市內澇對城市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很大干擾,請提出減輕城市內澇的可行性措施。【分析】(1)水循環的環節有蒸發和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等。(2)城市內澇發生的原因與地形地勢、降水量、下滲、下墊面、排水設施有關。(3)減輕城市內澇的措施主要有增加綠地、改造下墊面、完善排水設施、建蓄洪區等。【解答】解:(1)讀圖可知,圖中①位于高空,由海洋指向陸地,為水循環中的水汽輸送環節;⑤由地表指向海洋,為地表徑流環節。(2)讀圖可知,該地區位于沿海,地勢低洼,水流難以快速排出,導致積水。城市發展過程中路面大量硬化,雨水下滲減少,使得地表徑流大幅增加。降水強度大時,短時間內產生大量地表徑流,超出排水系統的承受能力。城市排水設施不足,無法及時將雨水排出。(3)增加綠地面積,建設海綿城市,讓雨水能夠更多地滲入地下,減少地表徑流;完善排水設施,提高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如加大排水管道直徑、增加排水泵站等;在低洼地區建設蓄洪區,在暴雨時暫時儲存雨水,避免雨水大量涌入城市核心區域。故答案為:(1)水汽輸送;地表徑流(2)(位于沿海地區)地勢低洼,排水不暢;路面硬化,下滲減少,地表徑流增多;降水強度大;排水設施不足。(3)增加綠地,建設海綿城市;完善排水設施;低洼地建蓄洪區。【點評】本大題以我國東部某沿海地區水循環示意圖為材料,設置3個小題,涉及水循環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地理信息、調動地理知識的能力。18.(2024春 大祥區校級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7月4日13時前后,廣州珠江出現今年以來潮水最大、潮位最高、潮差達到2.5m的天文大潮,當地市民紛紛趕到珠江口觀潮。圖示意珠江口位置。(1)判斷珠江參與的水循環的主要類型,并描述過程。(2)解釋天文大潮出現時珠江水位上升的原因。(3)指出人類利用潮汐的主要方式。【分析】(1)水循環的過程:海上水循環是海洋水經蒸發被帶到上空再經降水過程返回海洋,它是大氣降水的主體約占到降水總量的90%以上;海陸間水循環是海洋水經蒸發到達海洋上空,經風力等水汽輸送到達陸地上空,通過降水到達陸地表面然后經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再返回海洋,它可以使陸地水不斷的循環再生;內陸水循環是內陸地區,陸地水經蒸發和植物蒸騰作用被帶到高空再經降水過程返還到陸地。水循環的主要環節主要有: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植物蒸騰等。(2)天文大潮出現時珠江水位上升的原因從夏季風、降水、天體引力、珠江口形狀、海水的頂托作用等角度分析。(3)潮汐現象指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產生的周期性運動,潮汐現象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利用方式潮汐發電、旅游、養殖等。【解答】解:(1)珠江位于我國的東部地區,距海近,為外流區,參與的水循環主要為海陸間循環;太陽輻射影響,海洋水汽受蒸發,通過夏季風等形式將水汽輸送到達陸地,達到降水條件后,以降水的方式補給珠江,最終通過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的方式注入海洋,形成海陸間循環。(2)2023年7月4日13時前后,受夏季風影響,降水多,河水受補給量大,河流水量大;此時為農歷十五前后,天體引潮力強;由圖可知,珠江口呈喇叭狀,越往陸地越窄,潮水涌入珠江,海水的頂托作用強,使珠江水位上升。(3)可以利用潮汐運動規律發電,大型船只進出港口;設置觀潮臺,利用潮汐發展以觀潮為主的旅游觀光;利用潮間帶養殖貝類等,發展潮間帶養殖業。故答案為:(1)海陸間循環;過程:海洋水汽蒸發,通過水汽輸送到達陸地,以降水的方式補給珠江,最終通過徑流的方式注入海洋。(2)夏季降水多,河流水量大;大潮時天體引潮力強;珠江口呈喇叭狀,潮水涌入珠江,頂托作用強。(3)利用潮汐發電;發展旅游觀光;發展潮間帶養殖業;大型船只利用潮汐進出港口。【點評】本大題以珠江口位置示意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潮汐、水循環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能力,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素養。19.(2024 海淀區模擬)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喜馬拉雅山冰川廣布,有“地表河塔與地下水塔”之稱。雅魯藏布江穿行于眾多山脈之間,在東部發育了大峽谷,它是季風水汽輸送到青藏高原的主要通道.大峽谷地區海拔從北部2910米降至南部出口僅155米,全長超過500公里,寬度和長度位居世界峽谷之首.研究表明,未來圖(a)中虛線框內因河流侵蝕差異使得南北兩側分水嶺位置移動不同,該處流域面積將出現縮小趨勢。圖(b)示意虛線框內河段兩分水嶺的地形與年降水量狀況。(1)從水循環的角度,說明喜馬拉雅山被稱為“地表河塔與地下水塔”的原因。(2)分析大峽谷地區成為青藏高原最大水汽輸送通道的有利地形條件。(3)結合圖(b)信息,請論證圖(a)中虛線框內河段流域面積未來縮小的趨勢【分析】(1)水循環環節由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等。(2)大峽谷地區成為青藏高原最大水汽輸送通道的有利地形條件與地形地勢、大氣環流、谷口朝向有關。(3)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解答】解:(1)喜馬拉雅山地處濕潤西南季風的迎風坡,水汽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豐富;喜馬拉雅山脈海拔高,氣溫低,冰川發育廣,冰雪融水多;冰川融水豐富,發育眾多河流形成地表徑流,向河流下游輸水;地表水經斷裂帶下滲形成地下水,向海拔低處的含水層輸送,地下徑流豐富,故喜馬拉雅山被稱為“地表河塔與地下水塔”。(2)大峽谷地區相對青藏高原其他地區海拔較低,對水汽阻擋作用弱,利于水汽深入;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谷口寬廣,能接收更多的水汽進入,利于水汽深入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的谷口朝向西南,而帶來水汽的大氣環流是西南季風,易形成季風水汽通道;峽谷段自南向北地勢升高,利于西南季風帶來的水汽逐步深入。(3)喜馬拉雅分水嶺的南側地處西南季風的迎風坡,北坡位于背風坡,南側比北側降水多,且南側落差更大,南側流量大流速快,河流溯源侵蝕更強,分水嶺向北遷移速度更快;據圖示可知岡底斯山分水嶺南、北側降水與落差的差異相對較小,河流徑流量、流速差異較小,河流溯源侵蝕相對較弱,分水嶺北移速度較慢或位置穩定;兩地溯源侵蝕的速度不同,喜馬拉雅分水嶺北移逐漸靠近岡底斯山分水嶺,導致流域面積縮小。故答案為:(1)高山地形對季風水汽抬升,降水豐富;山岳冰川廣布,儲存固態水源(冰雪融水多);發育眾多河流形成地表徑流,向河流下游輸水;地表水經斷裂帶下滲形成地下水,向海拔低處的含水層輸送。(2)大峽谷地區總體海拔較低,對水汽阻擋弱;峽谷縱深長、谷口寬度大,利于水汽深入青藏高原;谷口朝向西南,形成季風水汽通道;峽谷段自南向北地勢升高,利于水汽逐步深入。(3)喜馬拉雅分水嶺南側比北側降水較多,落差較大,河流溯源侵蝕更強,分水嶺向北遷移速度更快;岡底斯山分水嶺南、北側降水與落差的差異較小,河流溯源侵蝕弱,分水嶺北移速度較慢或位置穩定;喜馬拉雅分水嶺北移逐漸靠近岡底斯山分水嶺,導致流域面積縮小。【點評】本大題以雅魯藏布江河段兩分水嶺的地形與年降水量狀況圖為材料,設置3個題目,涉及水循環的環節、地形對降水的影響、河流侵蝕地貌等知識,考查學生讀圖析圖能力和課本知識點運用能力的素養。20.(2024 光明區期末)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桑干河為永定河支流,歷史上流域內多桑樹林,每年5月桑葚成熟時河道干枯。裸露的桑干河河床上有植被發育,但長勢差、覆蓋度低。如圖1示意桑干河流域水系,圖2示意北京的氣候資料。(1)指出桑干河流域參與的水循環類型。(2)分析桑葚成熟時節桑干河河水干枯的原因。(3)桑干河干涸的河床上植被生長狀況較差,試對此作出合理解釋。【分析】(1)水循環分三種類型:發生于海洋和陸地間的海陸間水循環;發生于陸地內部的陸上內循環;發生于海洋內部的海上內循環。(2)桑葚成熟時節桑干河河水干枯的原因主要從降水、氣溫、生產生活用水等方面分析。(3)植被分布與環境關系密切,主要受氣候(光照、熱量、水分、盛行風向)、地形(海拔的影響、坡向的影響、坡度的影響)、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熱量等)等因素的影響。【解答】解:(1)桑干河為永定河支流,永定河為外流河,因此桑干河流域也屬于外流區域,參與的主要水循環類型是海陸間循環,同時也參與了陸地內循環。(2)每年5月桑葚成熟。讀圖可知,桑干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5月雨季尚未到來,降水少;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桑干河流域氣溫回升,蒸發加強;進入春耕時節,農業需水量大,生產生活用水增加;水量的收入小于水量的支出,因此河水干枯。(3)桑干河流域降水季節變化大,河流水位季節變化也大,河床被季節性被洪水淹沒,環境穩定性差;降水少的季節出現季節性干旱缺水,影響植被生長;干涸的河床上出露地表的時間較短,成土時間短,土壤發育條件差。故答案為:(1)陸地內循環、海陸間循環。(2)雨季尚未到來,降水少;氣溫回升,蒸發加強;生產生活用水增加;水量的收入小于水量的支出。(3)季節性被洪水淹沒,環境穩定性差;季節性干旱缺水;成土時間短,土壤發育條件差。【點評】本題以桑干河流域為材料,設置3道小題,涉及水循環、河流水文特征、植被與環境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