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地球的圈層結構一.選擇題(共16小題)如圖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1﹣1小題。1.圖中字母及數碼對應正確的是( )A.a一莫霍界面,②一地殼 B.a一古登堡界面,①一地殼C.b一莫霍界面,②一地幔 D.b一古登堡界面,③一地核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4年5月27日在四川省木里地區發生4.6級(中強震:4.5級﹣6級;破壞性地震:>6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如圖為地震構造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地核 B.地幔 C.地殼 D.地表3.(2024春 浦東新區校級期末)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圖中,表示海底儲有石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4.(2024春 浦東新區校級期末)如圖“地球內部結構圖”中,以下巖層組合表示巖石圈的是( )A.a+b+c B.a+c+d C.b+c+d D.c+d+e5.(2024 拉薩期末)如圖為“地球外部圈層結構示意圖”。讀圖,完成關于圖中各圈層的特點敘述正確的是( )A.水圈是連續且規則的圈層B.生物圈位于水圈與巖石圈之間C.巖石圈由上地幔頂部和地殼構成D.大氣圈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遞減6.(2024 拉薩期末)讀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表示縱波,傳播速度較快B.乙波波速最快的部分位于地核C.丙表示古登堡面,是地核和地幔的界線D.丁表示巖石圈和地殼的界面7.(2024 天元區校級三模)地震發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約12秒,這就是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黃金12秒”。據此推斷“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是( )A.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的差異B.人體對緊急事件的生理反應能力C.橫波和縱波的傳播介質差異D.建筑物的抗震系數8.(2024 川匯區校級開學)地球內部圈層與大氣圈的關系是( )A.生物圈是大氣中的碳進入內部圈層的紐帶B.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C.巖漿侵入使地球內部的碳釋放到大氣圈D.大氣圈吸收太陽能使地球內部不斷增溫9.(2024 大興區校級開學)如圖是地球圈層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圖中序號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層,完成:圖中序號依次是( )A.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B.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10.(2024 皮山縣校級模擬)如圖是“地球圈層構成示意圖”,圖中所示的圈層①、②、③分別是( )A.水圈、生物圈、巖石圈 B.生物圈、巖石圈、水圈C.巖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巖石圈當地時間2023年9月8日23時11分,摩洛哥發生了6.9級強烈地震,建筑物大量倒塌,震后聯合國組織參與救援。完成下面小題。11.地震發生短時間內,正在附近海域航行輪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動是( )A.有水平晃動,無上下顛簸B.有上下顛簸,無水平晃動C.先水平晃動,后上下顛簸D.先上下顛簸,后水平晃動2024年4月18日17點29分,某地(22.95°N,143.3°E)發生里氏5.3級地震,震源深度70km。如圖為此次地震位置示意圖。完成12﹣13題。12.此次地震( )A.震源位于軟流層下部 B.引起船只的上下顛簸C.造成的地表烈度較大 D.只影響巖石圈與水圈13.海底地震引發的主要海水運動是( )A.波浪 B.潮汐 C.洋流 D.洪澇2024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為“全球戰塑”。目前,全球每年產生約4億噸塑料,直徑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通過遷移已遍布世界各地,人跡罕至的南極洲生態系統也檢測到了微塑料污染。如圖示意塑料垃圾熱解過程,這是一種處理塑料垃圾的新技術。據此完成14﹣16題。14.微塑料遷移中涉及到的地球外部圈層的個數有( )A.1個 B.2個 C.3個 D.4個15.相比大塊塑料垃圾,微塑料( )A.污染范圍較小 B.更容易擴散C.降解速度更快 D.易追蹤來源16.塑料垃圾熱解帶來的影響不包括( )A.增加清潔能源 B.減少環境污染C.廢塑料能源化 D.產生經濟價值二.解答題(共4小題)17.(2024 望城區校級開學)科幻電影《地心歷險記》講述了主人公在旅行時意外發現了一個洞穴,并沿著洞穴深處走去,不小心掉入了神秘的地心世界的故事。讀地球內部部分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圖示A、B共同構成的地球圈層名稱是 ,依據圖示分析A、B所在圈層厚度的特點及其具體表現。(2)圖示D圈層名稱是 ,是 的發源地,C+D+E都是 (填圈層名稱)的一部分。(3)圖示A、C之間的不連續界面F是 ,地震波波速在此處的變化是 (填“增加”或“減慢”);主人公在越過不連續界面G后直至地心穿過的物質狀態依次是 態、 態。18.(2024春 浦東新區校級期中)湯加火山噴發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發生火山猛烈噴發,致使湯加全境迅速被火山灰遮蔽。(1)湯加火山噴發出來的物質主要來源于 。A.地殼B.巖石圈C.軟流層D.地核(2)“海絲一號”衛星對湯加火山噴發的區域進行應急拍攝,使用了 。A.遙感B.地理信息系統C.北斗衛星導航系統D.數字地球(3)在下列對流層垂直氣溫變化圖中,哪種情況最不利于湯加火山灰的擴散 。(4)研究發現火山噴發可能會造成大氣溫度降低,形成“陽傘效應”。結合圖2,火山噴發使氣溫異常降低,是因為 、 減少(填寫數字),并簡要分析形成過程。(5)湯加火山噴發后,附近海面上驚現許多會“游泳”的石頭(如圖),這些石頭按成因來分是 巖,他們能“游泳”是因為有 (結構)。19.(2024 福州期末)讀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a、b為地球的兩個不連續面,a為 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經過b面時,橫波 ,縱波 。(2)圖中①②③④圈層可能是巖漿發源地的是 ,其名稱是 。(3)圖中數碼代表的圈層,組成巖石圈的是 ;屬于地幔的是 。地殼厚度的分布規律是 。(4)組成圈層⑥和⑦的物質是 ,⑥的物質相對于地殼的“流動”是地球 產生的原因。20.(2024 川匯區校級開學)讀“地球圈層示意圖”和“中緯度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讀圖,地球外部圈層中,厚度最大的是 ,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是 ,其范圍滲透到其他圈層之中的是 。(2)為探測莫霍界面的情況,在下列四地同時進行了地震波的測定,最遲從莫霍界面傳來地震波的是 。A.高雄B.成都C.拉薩D.北京(3)巖石圈范圍是 。(填字母)(4)讀“中緯度大氣的垂直分層示意圖”,補繪B層氣溫變化曲線。該層22﹣27千米高度處 含量達到最大值,成為人類生存環境的天然屏障。該層由于 ,適于飛機飛行。(5)A層大氣的熱量主要直接來自 。該層天氣現象復雜多變的原因是① ;②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6小題)如圖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1﹣1小題。1.圖中字母及數碼對應正確的是( )A.a一莫霍界面,②一地殼B.a一古登堡界面,①一地殼C.b一莫霍界面,②一地幔D.b一古登堡界面,③一地核【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層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球的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的分界線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以上為地殼,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間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為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地殼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5千米,大洋地殼很薄,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地幔的平均厚度是2800多千米,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的厚度約是3400千米,分為外核和內核。【解答】解:圖中a位于地球內部的上部,是莫霍界面;b位于內部更靠近地心,所以是古登堡界面,則①是莫霍界面上側的地殼,②是地幔,③是地核,故D正確,ABC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地球的內部圈層,屬于基礎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4年5月27日在四川省木里地區發生4.6級(中強震:4.5級﹣6級;破壞性地震:>6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如圖為地震構造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地核 B.地幔 C.地殼 D.地表【分析】地殼: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巖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陸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鋁層不連續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間,由鐵鎂的硅酸鹽類物質組成。軟流層(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解答】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殼平均厚度17千米,陸地地殼平均厚度33千米;根據材料可知,震源深度8千米,所以震源在地殼,C正確,AB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地球內部圈層,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3.(2024春 浦東新區校級期末)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圖中,表示海底儲有石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地震波有兩種橫波和縱波,橫波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縱波速度快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解答】解:由于橫波只能通過固體,不能通過液體和氣體,所以當遇到油氣資源時,橫波會突然消失,根據這一特點即可判斷出正確的是①。故選:A。【點評】本題以某科幻片想設計主人公“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側去看看為背景,屬于知識性試題,考查了學生獲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地震波的分類及特點。解題時應注意對課本知識的把握。4.(2024春 浦東新區校級期末)如圖“地球內部結構圖”中,以下巖層組合表示巖石圈的是( )A.a+b+c B.a+c+d C.b+c+d D.c+d+e【分析】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地殼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3千米,在大洋處很薄,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地幔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又稱中間層。自地殼以下至2900千米深處。從地幔到地心之間為地核。【解答】解:根據課本內容可知,軟流層以上由巖石組成,被稱為巖石圈;軟流層在地表以下80﹣400千米中間,所以圖中d為軟流層,則位于軟流層以上的a+b+c為巖石圈,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巖石圈的范圍,屬于基礎題,讀圖解答問題。5.(2024 拉薩期末)如圖為“地球外部圈層結構示意圖”。讀圖,完成關于圖中各圈層的特點敘述正確的是( )A.水圈是連續且規則的圈層B.生物圈位于水圈與巖石圈之間C.巖石圈由上地幔頂部和地殼構成D.大氣圈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層各有不同的特點,大氣圈是一個連續的圈層而且是所以外部圈層中最后的一個圈層;水圈是一個連續的圈層,其范圍滲透到其他圈層中;生物圈是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是最活躍的一個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聯系和滲透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解答】解:水圈是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A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下層、巖石圈的上層和整個水圈,B錯誤。巖石圈由上地幔頂部和地殼構成,C正確。大氣圈的對流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升高,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解題的關鍵是理解地球內部和外部圈層的劃分及各個圈層的特點。6.(2024 拉薩期末)讀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表示縱波,傳播速度較快B.乙波波速最快的部分位于地核C.丙表示古登堡面,是地核和地幔的界線D.丁表示巖石圈和地殼的界面【分析】縱波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地表以下為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與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與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約為17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為2900千米。【解答】解:讀圖可知,甲傳播速度慢于乙,因此甲表示橫波,乙表示縱波,A錯誤。讀圖可知,乙傳播速度最快位于地下2900千米處附近,在古登堡面之上,應位于地幔下部,不位于地核,B錯誤。丙不連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處,向下橫波消失,應表示古登堡面,是地核和地幔的界線,C正確。丁是莫霍界面,是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巖石圈包括地殼,它們之間沒有界面,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層結構,難度較小,關鍵是熟記相關知識,具備讀圖分析能力。7.(2024 天元區校級三模)地震發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約12秒,這就是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黃金12秒”。據此推斷“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是( )A.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的差異B.人體對緊急事件的生理反應能力C.橫波和縱波的傳播介質差異D.建筑物的抗震系數【分析】地震波中橫波表現為左右搖晃,縱波表現為上下跳動,一般認為橫波的水平晃動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壞和人員大量傷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橫波和縱波的傳播速度差異,縱波快,橫波慢。【解答】解:結合所學可知,地震的能量以地震波的方式向外傳遞,縱波速度快,橫波速度慢,一般認為橫波的水平晃動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壞和人員大量傷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的差異造成了地震救援領域的“黃金12秒”,A正確。人體對緊急事件的生理反應能力因人而異,也不會影響建筑物倒塌和地震發生的時間間隔,B錯誤。橫波和縱波到達地表的過程中,尤其經過建筑物時傳播介質相同,C錯誤。建筑物的抗震系數因建筑物材料和工藝等不同而出現差異,能抵抗的地震級數不同,建筑物倒塌和地震發生的時間間隔不同,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地震波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8.(2024 川匯區校級開學)地球內部圈層與大氣圈的關系是( )A.生物圈是大氣中的碳進入內部圈層的紐帶B.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C.巖漿侵入使地球內部的碳釋放到大氣圈D.大氣圈吸收太陽能使地球內部不斷增溫【分析】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解答】解:全球氣候變暖是由于溫室氣體增多導致,B錯誤。巖漿噴出、火山活動使地球內部的物質進入大氣中,巖漿中的碳釋放到大氣圈,C錯誤。大氣圈吸收太陽能,不會使地球內部增溫,D錯誤。讀圖,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生物體內,再通過地殼物質循環進入內部圈層,所以說生物圈是大氣中的碳進入內部圈層的紐帶,A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層結構,獲取題干中信息即可。9.(2024 大興區校級開學)如圖是地球圈層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圖中序號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層,完成:圖中序號依次是( )A.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B.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分析】主要考查了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解答】解:讀圖中各序號所起作用;①是供水、蒸發和滲透水分,應為水圈;②為生物圈供給養分,應為巖石圈;③供給氧氣,應為生物圈;④產生降水,應為大氣圈。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知識性試題,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10.(2024 皮山縣校級模擬)如圖是“地球圈層構成示意圖”,圖中所示的圈層①、②、③分別是( )A.水圈、生物圈、巖石圈 B.生物圈、巖石圈、水圈C.巖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巖石圈【分析】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解答】解;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頂部,其中生物是這里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讀“地球圈層構成示意圖”,圖中所示的圈層①、②、③分別是生物圈、水圈、巖石圈。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層結構,解題的關鍵是從圖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當地時間2023年9月8日23時11分,摩洛哥發生了6.9級強烈地震,建筑物大量倒塌,震后聯合國組織參與救援。完成下面小題。11.地震發生短時間內,正在附近海域航行輪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動是( )A.有水平晃動,無上下顛簸B.有上下顛簸,無水平晃動C.先水平晃動,后上下顛簸D.先上下顛簸,后水平晃動【分析】地震波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兩種類型,其中縱波傳播速度快,可通過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傳播;而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傳播,縱波到達地表時會使物體上下顛簸,橫波到達地表時會使物體左右搖擺。【解答】解:縱波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和液態物質傳播,到達地面就會引起上下顛簸;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傳播,到達地面就會引起水平晃動,地震發生短時間內,正在附近海域航行輪船上的人只能感受到縱波帶來的上下顛簸,不會感受到橫波帶來的水平晃動,ABD錯誤,B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地球內部圈層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2024年4月18日17點29分,某地(22.95°N,143.3°E)發生里氏5.3級地震,震源深度70km。如圖為此次地震位置示意圖。完成12﹣13題。12.此次地震( )A.震源位于軟流層下部 B.引起船只的上下顛簸C.造成的地表烈度較大 D.只影響巖石圈與水圈【分析】地震發生時產生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其中縱波可以通過固態、液態和氣態,上下顛簸;橫波只能通過固態,前后左右搖晃;在相同的介質中,縱波的速度均大于橫波。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殼為最薄的一層,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里;地幔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又稱中間層,自地殼以下至2900公里深處;地幔以下大約5100公里處地震橫波不能通過稱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內核;則地核的厚度超過3400公里,是地球內部圈層中最厚的一層。其中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解答】解:A、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70km,軟流層的厚度在地表以下80﹣400千米之間,所以本次地震的震源不在軟流層,不符合題意。B、圖示本次地震在海洋,只受縱波的影響,不受橫波的影響,所以船只上下顛簸,故符合題意。C、地表烈度與震級、震中距、建筑質量等有關,本次地震級別小,造成的地表烈度不一定大,不符合題意。D、地震不單單影響水圈、巖石圈,主要影響生物圈,不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與地震有關的內容,屬于基礎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13.海底地震引發的主要海水運動是( )A.波浪 B.潮汐 C.洋流 D.洪澇【分析】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有:海浪、潮汐和洋流。成因:(1)海浪:表層海水在風的直接作用下產生的風浪。(2)潮汐:在天體(主要是太陽和月球)的引潮力作用下發生的海水周期性漲落現象。(3)洋流:主要動力是大氣運動。【解答】解:海底地震發生時,由于地殼的劇烈運動,會迅速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些能量會傳遞到海水中,引起海水的大規模波動,形成海嘯,而海嘯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波浪,A正確。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產生的周期性運動,與海底地震無直接關系,B錯誤。洋流是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其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如盛行風、海水密度差異、陸地形狀和地球自轉偏向力等,與海底地震無直接聯系,故C錯誤。洪澇是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使低洼地區淹沒、漬水的現象,這主要是陸地降水過多或排水不暢導致的,與海底地震引發的海水運動無關,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海水運動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2024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為“全球戰塑”。目前,全球每年產生約4億噸塑料,直徑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通過遷移已遍布世界各地,人跡罕至的南極洲生態系統也檢測到了微塑料污染。如圖示意塑料垃圾熱解過程,這是一種處理塑料垃圾的新技術。據此完成14﹣16題。14.微塑料遷移中涉及到的地球外部圈層的個數有( )A.1個 B.2個 C.3個 D.4個【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層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球的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的分界線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以上為地殼,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間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為地核。【解答】解:微塑料隨風遷移,涉及大氣圈;落到海洋,涉及水圈;落到地面,涉及巖石圈;隨呼吸進入呼吸系統,涉及生物圈,所以微塑料遷移中涉及到的地球外部圈層的個數有4個,故D正確,ABC錯誤。故選:D。【點評】地球外部圈層個數的判斷,屬于基礎題,理解即可。15.相比大塊塑料垃圾,微塑料( )A.污染范圍較小 B.更容易擴散C.降解速度更快 D.易追蹤來源【分析】微塑料是指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是形狀多樣的非均勻塑料顆粒混合體,肉眼往往難以分辨,被形象地稱為“海中的PM2.5”。與“白色污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體現在其顆粒直徑微小上,這是其與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對于環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解答】解:相比大塊塑料垃圾,微塑料體積小,重量輕,隨風漂動的距離更遠,更容易擴散,污染范圍更大,故B正確,A錯誤。大塊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降解速度差別不大,C錯誤。微塑料漂動的距離更遠,污染范圍更大,更不容易追蹤來源,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微塑料的相關內容,屬于基礎題,理解即可。16.塑料垃圾熱解帶來的影響不包括( )A.增加清潔能源 B.減少環境污染C.廢塑料能源化 D.產生經濟價值【分析】塑料垃圾熱解是指在無氧或缺氧條件下,有機物受熱分解的過程,影響從能見度、人體健康、污染等方面解答。【解答】解:讀圖可知,塑料垃圾經過熱解,形成的物質有氣體、汽油、柴油和重油,說明減少了環境污染、廢塑料能源化,BC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塑料垃圾熱解,形成的汽油、柴油和重油,銷售后產生經濟價值,D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圖示塑料垃圾熱解不會增加清潔能源,A觀點錯誤,但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塑料垃圾熱解帶來的影響,屬于基礎題,讀圖解答問題。二.解答題(共4小題)17.(2024 望城區校級開學)科幻電影《地心歷險記》講述了主人公在旅行時意外發現了一個洞穴,并沿著洞穴深處走去,不小心掉入了神秘的地心世界的故事。讀地球內部部分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圖示A、B共同構成的地球圈層名稱是 地殼 ,依據圖示分析A、B所在圈層厚度的特點及其具體表現。(2)圖示D圈層名稱是 軟流層 ,是 巖漿 的發源地,C+D+E都是 地幔 (填圈層名稱)的一部分。(3)圖示A、C之間的不連續界面F是 莫霍界面 ,地震波波速在此處的變化是 增加 (填“增加”或“減慢”);主人公在越過不連續界面G后直至地心穿過的物質狀態依次是 液 態、 固 態。【分析】(1)地殼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5千米,大洋地殼很薄,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地殼分為硅鋁層和硅鎂層,硅鋁層位于上部,是不完全圈層,在大洋中經常缺失。硅鎂層是完整圈層。(2)地球的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的分界線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以上為地殼,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間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為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3)地幔的平均厚度是2800多千米,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的厚度約是3400千米,分為外核和內核,一般認為外核為液態,內核為固態。地殼為最薄的一層,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里;地幔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自地殼以下至2900公里深處,在80km﹣400km處是軟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解答】解:(1)讀圖可知,陸地地下33km左右的為莫霍界面(F),地下2900km左右的為古登堡界面(G),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主要是依據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F)以上為地殼,其特征是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km,其中A是大陸地殼,大陸地殼厚度較大,B是大洋地殼,大洋地殼厚度較小。(2)圖示D圈層在上地幔的上部,巖石圈之下,為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C+D為上地幔,E為下地幔,所以C、D、E都是地幔的一部分。(3)圖示A、C之間的不連續界面F是莫霍界面,在地下33km左右,地震波波速在此增加。地下2900km左右的為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以下的分別是外核和內核,其物質狀態分別是液態和固態。故答案為:(1)地殼;地殼的厚度不均,A是大陸地殼,B是大洋地殼,大洋地殼比大陸地殼薄。(2)軟流層;巖漿;地幔(3)莫霍面;增加;液;固【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特點,屬于基礎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18.(2024春 浦東新區校級期中)湯加火山噴發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發生火山猛烈噴發,致使湯加全境迅速被火山灰遮蔽。(1)湯加火山噴發出來的物質主要來源于 C 。A.地殼B.巖石圈C.軟流層D.地核(2)“海絲一號”衛星對湯加火山噴發的區域進行應急拍攝,使用了 B 。A.遙感B.地理信息系統C.北斗衛星導航系統D.數字地球(3)在下列對流層垂直氣溫變化圖中,哪種情況最不利于湯加火山灰的擴散 C 。(4)研究發現火山噴發可能會造成大氣溫度降低,形成“陽傘效應”。結合圖2,火山噴發使氣溫異常降低,是因為 ② 、 ③ 減少(填寫數字),并簡要分析形成過程。(5)湯加火山噴發后,附近海面上驚現許多會“游泳”的石頭(如圖),這些石頭按成因來分是 巖漿 巖,他們能“游泳”是因為有 氣孔 (結構)。【分析】(1)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殼為最薄的一層,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里;地幔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自地殼以下至2900公里深處,在80km﹣400km處是軟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地幔以下大約5100公里處地震橫波不能通過稱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內核;則地核的厚度超過3400公里,是地球內部圈層中最厚的一層。(2)地理信息技術包括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其中,遙感是人眼的延伸,可以實時監測遠方發生的情況;地理信息系統是在計算機軟、硬件的支持下,對空間數據進行采集、管理、分析和顯示的空間信息管理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能夠定位與導航。(3)在對流層,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有利于空氣對流;但如果隨著海拔增高,氣溫升高,形成逆溫,對空氣對流具有抑制作用,不利于污染大氣的擴散。(4)大氣熱力作用過程的順序是:太陽輻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吸收→大氣輻射→大氣逆輻射。太陽輻射有部分被大氣反射、散射和吸收,大部分到達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增溫,產生地面輻射,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大氣吸收熱量,產生大氣輻射,其中一部分熱量通過大氣逆輻射的形式返還給地面,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5)常見的巖漿巖有花崗巖、玄武巖等;常見的沉積巖有石灰巖、砂巖和頁巖等;常見的變質巖有大理巖、板巖、石英巖、片麻巖等。沉積巖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常含有化石;侵入巖結晶度好,晶體顆粒較大;噴出巖具有氣孔構造;變質巖具有片理構造,重結晶作用明顯。【解答】解:(1)湯加火山噴發出來的是巖漿,一般認為巖漿物質主要來源于軟流層,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2)“海絲一號”衛星對湯加火山噴發的區域進行應急拍攝,是遠距離獲取地物,使用了遙感技術,其余選項沒有該功能,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3)最不利于湯加火山灰的擴散說明出現的逆溫,且逆溫層越厚,越不利于擴散,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4)研究發現火山噴發可能會造成大氣溫度降低,形成“陽傘效應”。結合圖2,火山噴發使氣溫異常降低,是因為②和③減少。主要原因是火山噴發產生的大量火山灰、煙塵漂浮在大氣中,這些物質對太陽輻射具有削弱作用,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弱,則地面的溫度降低,導致地面輻射減弱,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減少,所以氣溫降低。(5)圖示會“游泳”的石頭含有氣孔,為巖漿巖中的玄武巖;由于其質量輕,所以漂浮在海面。故答案為:(1)C(2)B(3)C(4)②;③。火山噴發產生的大量火山灰、煙塵和水汽,增強了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弱,地面溫度降低,地面輻射減弱,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減少,氣溫降低。(5)巖漿;氣孔【點評】本大題以湯加火山噴發為切入點,設置5個小題,涉及火山噴發的物質來源、3S技術的應用、逆溫、大氣的受熱過程、巖石的類型和特點等,考查學生讀圖析圖能力和課本知識點的運用能力。19.(2024 福州期末)讀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a、b為地球的兩個不連續面,a為 莫霍界 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經過b面時,橫波 消失 ,縱波 變慢 。(2)圖中①②③④圈層可能是巖漿發源地的是 ④ ,其名稱是 軟流層 。(3)圖中數碼代表的圈層,組成巖石圈的是 ①②③ ;屬于地幔的是 ③④⑤ 。地殼厚度的分布規律是 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 。(4)組成圈層⑥和⑦的物質是 鐵、鎳 ,⑥的物質相對于地殼的“流動”是地球 磁場 產生的原因。【分析】(1)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最快的地方是古登堡界面,橫波消失,縱波速度減慢。內外核之間沒有橫波傳播。(2)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3)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地殼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5千米,在大洋處很薄,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莫霍界面以上是地殼,海拔越高,地殼越厚。(4)一般認為外核是液態,主要有鐵和鎳組成,是地球磁場的發源地。【解答】解:(1)從圖中看,a位于地下40千米處,為莫霍界面;b位于地下2900千米處,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經過b古登堡界面時,橫波消失,縱波減慢。(2)巖漿發源上地幔的軟流層,為圖中④處;圖中①②③在軟流層之上,是巖石圈。(3)上地幔頂部與地殼合稱巖石圈,圖中①②③為軟流層之上的巖石圈。地幔位于a莫霍界面和b古登堡界面之間,為③④⑤。地殼厚薄不一,海洋地殼薄,大陸地殼厚,有高大山脈的地方地殼會更厚,所以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4)圖中⑥和⑦位于b古登堡界面以下,為地核,由鐵和鎳等金屬組成。⑥為外核,是液態的金屬物質,科學家認為,外核物質的運動形成了地球的磁場。故答案為:(1)莫霍面;消失;變慢(2)④;軟流層(3)①②③;③④⑤;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4)鐵、鎳;磁場【點評】本大題以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為材料,設置4個小題,涉及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不同圈層的特點相關知識,考查學生課本知識點運用能力的素養。20.(2024 川匯區校級開學)讀“地球圈層示意圖”和“中緯度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讀圖,地球外部圈層中,厚度最大的是 大氣圈 ,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是 水圈 ,其范圍滲透到其他圈層之中的是 生物圈 。(2)為探測莫霍界面的情況,在下列四地同時進行了地震波的測定,最遲從莫霍界面傳來地震波的是 C 。A.高雄B.成都C.拉薩D.北京(3)巖石圈范圍是 E和D 。(填字母)(4)讀“中緯度大氣的垂直分層示意圖”,補繪B層氣溫變化曲線。該層22﹣27千米高度處 臭氧 含量達到最大值,成為人類生存環境的天然屏障。該層由于 以平流運動為主,天氣晴朗 ,適于飛機飛行。(5)A層大氣的熱量主要直接來自 地面 。該層天氣現象復雜多變的原因是① 大氣對流運動顯著 ;② 集中了幾乎全部的水汽和固體雜質 。【分析】(1)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2)一般海拔越高地殼的厚度越大,莫霍界面的深度越大。(3)軟流層以上的地幔和整個的地殼統稱為巖石圈。(4)平流層中的臭氧層被譽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平流層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天氣晴朗,適宜高空飛行。(5)底層大氣的直接熱源是地面。對流層空氣以對流運動為主,集中了幾乎全部的水汽和固體雜質,因此天氣復雜多變。【解答】解:(1)地球的外部圈層中,厚度最大的圈層是包圍地球一周的大氣圈,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是水圈,生物圈滲透到其他圈層之中,包括巖石圈的上部、水圈的全部和大氣圈的底部。(2)四地中,拉薩位于青藏高原,海拔最高,因此拉薩市莫霍界面所處的深度最大,從莫霍界面傳來的地震波最遲到達地面,故選:C。(3)巖石圈的范圍包括軟流層以上的地幔和整個地殼,對應圖中的E和D范圍。(4)平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平流層22﹣27千米高度臭氧含量達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層,被譽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平流層大氣以水平方向的平流運動為主,天氣晴朗,能見度高,適于飛機飛行。(5)A層為對流層,主要吸收地面放出的地面輻射而增溫。對流層集中了幾乎全部的水汽和固體雜質,且空氣以對流運動為主,天氣現象復雜多變。故答案為:(1)大氣圈;水圈;生物圈。(2)C。(3)E和D。(4)臭氧;B層氣溫變化如圖所示:;以平流運動為主,天氣晴朗。(5)地面;大氣對流運動顯著;集中了幾乎全部的水汽和固體雜質。【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解題的關鍵是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特點、內部圈層的劃分和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的特點。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