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11.建構示意圖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圖中橫線處的主題表述最恰當的是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15分)西漢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元朝由宣政院統(tǒng)轄西藏1.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被宋慶齡評價為“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得到肯定的原因是清朝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清朝在臺灣設置臺灣府A.親自考核地方官吏B.打擊敵對的官徐貴族A.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B.盛世局面形成與發(fā)展C.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D.在位期間社會經濟持續(xù)發(fā)展C.兼容并包的社會新風貌D.西北邊疆的鞏固措施2.“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上述詩句出自杜甫《垂老別》,創(chuàng)12.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時,經常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作于唐朝由盛轉衰的動亂時期。這場動亂是釋,再借題發(fā)揮,羅織罪狀,制造大量冤獄并禍及親友。人們把這種做法稱為A.大澤鄉(xiāng)起義B.安史之亂C.陳橋兵變D.李自成起義A.“焚書坑儒”B.“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琴C.“八股取士D.“文字獄3.下列不符合“古代對外友好交往”這一主題的是13.“清朝統(tǒng)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交流…于是實行閉A.玄類西行B.鑒直東渡C.文成公主入藏D.鄭和下西洋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材料表述的是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4.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A.背景B.內容C.性質D.影響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14.明朝鼎盛時期,全國人口達到1億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時,全國人口發(fā)展到3億,明清5.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進人鼎盛時期是在時期人口的快速增長離不開國外高產作物的引進。下列作物,屬于我國明代引進的是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A水稻、向日葵B.馬鈴薯、粟C.玉米、甘薯D.花生、水稻6.單元復習課上,歷史老師用PPT展示了《清明上河圖》、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岳飛塑像、忽15.如果你要研究明朝的手工業(yè)生產技術,應查閱的主要文獻是A.《農政全書》B.《天工開物》C.《夢溪筆談》D.《本草綱目》必烈像等圖片,請判斷這一單元的階段特征是二.非選擇題(共45分)】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16.鑒于往事,資于治道。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常封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D.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治國之道】7.他強調存天理、滅人欲,要求人們遵從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和社會秩序。材料一唐太宗在位20多年,開創(chuàng)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同時減輕人他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A.陸游B.程顆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實行了一系列改蘋:他發(fā)展經濟,改蘋稅制…使唐朝進入C.程顧D.朱熹了鼎盛時期。8.某班同學在學習《明朝的統(tǒng)治》一課時,準備編寫一個關于朱元璋的歷史課本劇。剛本中【安邦之策】不應該出現(xiàn)的是材料二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鷹的弊端重現(xiàn),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A.定都應天府B.廢除丞相制度C.設立三司D.成立東后繼的宋太宗繼續(xù)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tǒng)兵的格局逐漸9.有人稱八股為“中國一絕”。下列關于“八股”的說法,正確的是形成。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式將帶兵打仗要按照線①為了加強思想統(tǒng)治②強化了中央集權統(tǒng)治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③有利于文化的發(fā)展一材料一、二均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④摧殘了文化,控制了思想A.D2③(1)根據材料一,寫出唐太宗和唐玄宗統(tǒng)治時期的盛世局面的名稱。(2分)B.①②④C.①3③④D.②3④10.明末,陜北連年遭遇災荒。…八九月間,百姓食盡蓬草,再剝樹皮:年終,剝光樹皮,不(2)材料二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該政策產生了什么影響?(3分)得已吃山中石,而地方官員仍然催租索賦,農民遂紛紛舉行起義。由此可見,明末農民起義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是(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淡談古代中國的治國理取有哪些經驗值得吸收借鑒?(1分)A.自然災害頻繁影響生產B.政治腐朽階級矛盾激化C.農民反抗意識逐漸覺醒D.外族人侵民族危機加重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歷史試題第5頁(共8頁)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歷史試題第6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