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揭陽市2024-2025學年度高中一年級教學質量測試歷史本試題共6頁,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信息填寫清楚、準確,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粘貼處。2.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3.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題及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據考古發現,在山西陶寺遺址一座貴族墓隨葬的骨耜上發現契刻有一個“辰”字,專家推測墓主的職官可能為農官;同時在該遺址還發現了古天文臺,研究表明當時人們已將一個太陽年分為20個節令,其中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4個重要節點。這反映了當時A.社會階層的分化 B.文字體系的形成C.早期文明的出現 D.天文歷法的初現2.據西周晚期的銅器銘文記載,成周城內于里君之上,增設的行政管理人員以貨幣“五鋝”為俸祿。這些行政管理人員屬于中下級官吏,卻掌管成周城內的里君及四土諸侯在京城的“朝宿邑”(諸侯朝見周天子時,在京師住宿的地方)。這表明當時A.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瓦解 B.官僚政治體制進一步發展C.政府重視基層社會的管理 D.各地之間的聯系日益加強3.青廬源自匈奴、鮮卑等民族的“穹廬”(帳篷)。北朝時期,北方一些士族、貴族在舉行婚禮時,常以“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于此交拜”。這一現象說明A.中原地區生產方式的變化 B.北方民族交融的深化C.華夏認同觀念的強化 D.北朝封建化程度的加深4.歷史學者馮天瑜認為:“均田制以土地國有、計口授田為原則,摧毀了大族豪強的莊園經濟,使大批自耕農和庶族地主得以產生,并參與分享文化和權力。”該學者意在強調均田制的實行A.推動了選官制度轉型 B.消滅了土地兼并現象C.抑制了藩鎮割據形成 D.有利于小農經濟發展5.宋代家書強調子弟讀書要做到廣博與精思相結合,只有反復精讀研思,才會發現問題,提出疑問,如同優秀的農夫對待自己的土地。宋代家書這一特點A.利于書院教育的提升B.有助于科舉制的完善C.促進農業的精耕細作D.推動理學思想的發展6.“馬爾薩斯陷阱”理論認為,早期的人口再生產情況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同時存在,人口的高出生率受到高死亡率抵消之后,呈現低增長率趨勢。而從東漢到唐代的幾個世紀里,中國人口數量有時達到6000萬-8000萬,但從未超出這個上限;到了宋代,人口數量超過1億;明清時期,人口數量更是經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快速上升時期。雖然中國人口在較長時期內快速增長,但是中國并未陷入“馬爾薩斯陷阱”,其重要原因在于A.國家長期處于穩定狀態 B.人口死亡率始終低于出生率C.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農作物品種的引進 D.人地矛盾得到解決7.鴉片戰爭后,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然而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孫中山卻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這種變化實際反映出當時A.民族資產階級的覺醒B.民主科學思想的傳播C.傳統夷夏觀念的消亡D.救亡圖存路徑的轉變8.20世紀初,中國學界對東北的研究常使用“滿洲”“滿蒙”“中國本部”等詞匯;到了20年代后期,一些學者積極主張學術界應使用“東北”“東三省”等稱謂。這一主張折射出A.研究視角多元化 B.局部抗戰的興起C.民主意識的增強 D.政治形勢的影響9.1947年12月以來,中原解放區紛紛建立軍政學校吸收知識分子入校短訓,如豫皖蘇建國學院、鄂豫公學、江漢公學、陜南公學等。這些學校的建立A.完善了解放區國民教育體系 B.表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C.壯大了解放區干部人才隊伍 D.為發動戰略決戰作準備10.1950年4月,陳毅在講話中指出:“處于新民主主義管理下的上海依靠國內的充分供應······脫離通貨膨脹的苦海,通過這場風波,上海正在起變化。”這一變化A.體現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優越性 B.彰顯新政權的社會治理能力C.標志著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勝利 D.得益于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11.1980年9月,中共中央指示:邊遠山區和貧困落后的地區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干到戶。這說明中共中央A.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確立市場經濟體制C.實施社會主義農業合作化 D.推行城市國企改革12.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過,畢達哥拉斯曾游歷埃及,從埃及的祭司們那里學到了數學秘訣之后,又到了巴比倫,接觸到了當地的數學。最后,他把埃及和巴比倫的數學寶藏帶回了希臘。希羅多德意在說明希臘的數學A.借鑒了世界文明以發展B.促進了其民主政治的完善C.與發達的商品經濟有關D.缺乏獨立自主的創新精神13.在中世紀早期的歐洲,神判法在教堂、莊園等特定場合廣泛運用,由國王委派官員和教士主持實施。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13-14世紀,神判法逐漸被更理性的司法程序取代。神判法在中世紀歐洲廣泛運用的主要原因是A.科學技術發達 B.民眾法律意識濃厚C.宗教權威強大 D.國王權力高度集中14.某學者以全球視角研究世界歷史,將全球史分為六個時代,圖1是其中一個時代的具體目錄。據此可以推斷這一時代的主題是圖1A.西方民族國家的發展 B.全球一體化的緣起C.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D.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15.從1640年英國革命爆發,到1688年“光榮革命”勝利,再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完成,英國用了約200年的時間沖出了歐洲,成為世界強國。這一歷程反映了A.制度創新助推社會發展 B.政治革命決定經濟變遷C.工業革命推動城市發展 D.國家實力深受科技影響16.1850年,伊朗出口的棉織品是其原棉的23倍,但到1910年,伊朗出口的原棉是棉織品的20倍。當時伊朗街上的孩童們曾唱道:“絲累線積難成匹,織布謀生不如死?!边@一狀況出現的背景是A.伊朗的棉花種植業較快發展B.伊朗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迅速C.亞洲掀起民族獨立運動高潮D.帝國主義對亞洲的侵略加深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禮記·禮運》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倍偈娴溃骸疤焐仞B之,人成之?!薄渡袝吩疲骸疤煲蛎穸抵?,民所歸者,天命之。天視聽人君之行,用民為聰明?!边@幾句話最能體現天命以民意為根據的觀念。孔子講“仁者愛人”,仁是一種精神狀態和道德觀念,其核心是愛人。《論語·學而》中說“泛愛眾,而親仁”,人與人相處要遵循“忠恕之道”,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睹献印るx婁下》云:“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強調君臣應該平等,君應該以禮相待。在這種君與臣的對比中,展現了人的尊嚴和價值,彰顯了人在社會中重要的作用。-摘編自蘇麗娜等《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兼議中西方法治進程中人文基礎的差異)材料二 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展現了道德主體的自我覺醒。智慧、勇敢、節制、公正四個德目成為城邦存在方式和民眾道德踐履的尺度。蘇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識”,用理性匡扶德性,用知識喚醒公民,認為人們擁有善的知識就擁有道德自由。柏拉圖開門辦學,用“理想國”教育學生,用回憶說解讀“善的理念”。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性包括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美德包含在特定的情感傾向中,可以通過早期的習慣習得,也可以通過智力鍛煉獲得。-摘編自陳萬球《技術侵入:道德自由的傳統與超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與古希臘人文思想的共同之處。(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古代中國與古希臘人文思想產生的社會條件。(8分)18.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終成為一體的過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正是這個偉大而充滿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承載著中華文明古往今來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來的中國歷盡滄桑,也曾戰亂分裂,但是不管危機多么深重,由秦漢帝國開創的這一民族共同體總是能夠重新走上統一、安定的大道,重現蓬勃生機。-摘編自翦伯贊《中國史十五講》材料二 唐、元兩個王朝都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重要發展期。圖2是唐朝的多重型帝國構造模式示意圖,圖3是元朝的多元型帝國構造模式示意圖。-摘編自[日]王柯《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歷史中國的認知與實踐)材料三 清入關后,密切關注邊疆事務,完成了對邊疆地區的統一,把邊疆與內地的整體聯系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從疆域大一統進入政治大一統,并在邊疆民族地區形成了持續穩定、統一的政治局面。為了樹立“大一統”正統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統”理論中“華夷之辨”的內容,將之改造為四海之內共尊一君的君主專制“大一統”觀念,較成功地解決了兩千多年來困擾歷代王朝的邊疆“內患”問題,促進了國家的統一??涨啊按笠唤y”的多民族國家至清代最后完成,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數千年發展的一個大結局。-摘編自劉正寅(“大一統”思想與中國古代疆域的形成》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漢時期大一統國家“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的表現。(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唐帝國和元帝國對邊疆的管理有何不同?元朝的邊疆治理對中國與中華文明的發展有何影響?(8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用一句話概括清朝遼闊疆域的歷史價值。(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有學者認為,1861-1894年中國社會思想的總體特點可以歸納為四個關鍵詞:危機、開放、自強與覺醒。危機是就國內、國際綜合情況而言;開放是就中國的對外關系而言;自強是就中國對于危機的對策而言;覺醒指的是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所處的態勢的理解思考。這四個關鍵詞相互引領,相互激蕩。-摘編自熊月之《自強運動時期思想演變脈絡)根據材料提供的關鍵詞,就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演進擬定一個觀點,并用中國近代歷史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闡述圍繞至少三個關鍵詞,邏輯清楚,史論結合)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810年,西屬拉美人民借著拿破侖的軍隊占領西班牙本土之機發動了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斗爭。然而,由于革命力量的弱小和西班牙殖民者的鎮壓,革命一度遭到嚴重挫折而陷入低迷。1816年,獨立戰爭再次興起,并涌現出了玻利瓦爾和圣馬丁等革命領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委內瑞拉的玻利瓦爾(1783-1830)。他正確地分析了獨立戰爭時拉美地區的革命形勢與社會現狀,提出了拉美各種族、各階級、各地區聯合反殖的戰略思想,并以此為指導,領導拉美人民經過長期的浴血奮戰,推翻了西班牙殖民者對拉美地區長達三百多年的殖民統治。-摘編自張勇《論玻利瓦爾拉美聯合反殖斗爭的思想與實踐》材料二 20世紀60年代之前,南部非洲的民族主義者一般都堅持和平斗爭;但進入20世紀60年代后,通過和平斗爭獲得解放的希望一一破滅。在這種情況下,武裝斗爭無法避免。20世紀60年代初,莫桑比克、安哥拉、羅得西亞(現津巴布韋)、西南非洲(現納米比亞)、南非的民族主義者都在相關政黨的領導下開始了武裝斗爭。最終,葡萄牙在1974年發生政變,促成了莫桑比克和安哥拉在1975年的獨立,西南非洲(現納米比亞)于1990年獲得獨立,種族隔離當局的統治則頑強地維持到1994年。-摘編自劉偉才《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材料三 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艦船帶來的不僅有殖民者,還有那些前所未見的新生物。從此,原本彼此相隔的獨立大陸產生了混亂的交流與碰撞。例如,原產于美洲的煙草進入全世界,在早期的殖民時代,煙草給殖民者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推動了殖民運動。歐洲人將瘧疾帶到美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便利了殖民者征服美洲。由于美洲人口銳減,勞動力不足,加上非洲黑人對瘧疾有很強的抵抗力,所以他們被大量販賣到美洲。歸根到底,全球化是一個生態問題,物種能夠影響歷史的發展。-摘編自[美]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西屬拉美獨立運動和南部非洲獨立運動的異同。(8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材料三的歷史現象。(6分)揭陽市2024-2025學年度高中一年級教學質量測試答案及評分標準(參考)歷史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題目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C B A D C D D題目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A A C B A 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2分)(1)共同之處: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凸顯人格的相對平等;重視道德理性在人發展中的作用;伴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每點2分,任答兩點即可得4分)(2)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促進了社會大變革形成;西周以來“敬天保民”的思想逐步形成豐富的歷史文化積累;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每點2分,任答兩點即可得4分)古希臘:古希臘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與發展;古希臘發達的工商業及海外貿易;古希臘教育的不斷發展。(每點2分,任答兩點即可得4分)18.(14分)(1)表現: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并初步發展;邊疆治理的理念初步形成;儒學確立主流地位,將“大一統”上升到天地常理、歷史規律的高度。(每點2分,任答兩點即可得4分)(2)不同:唐朝通過冊封進行管理,建立羈縻府州,因俗而治。(2分)元朝實行行省制,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直接靈活。(2分)影響:中國再次出現空前規模的大一統(“大中國”形成),推動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促進中華文明在廣度和深度上擴展。(4分)(3)歷史價值:現代中國版圖基本奠定,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2分)19.(12分)示例:觀點:在危機之下,近代中國人逐漸覺醒,尋求自強之路。(有觀點且合理即可2分)闡述: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面臨著極其危險的境況。在此危機之下,中國人相繼開展了不屈不撓的抗爭: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主動“開眼看世界”,開闊了世界視野;農民階級為反封建、反侵略,相繼發動起義,如太平天國運動,努力探索救國之路;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發起了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主動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以達到維護清王朝統治的目的;而資產階級維新派則主張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實現“救國”的目的。但是由于階級的局限性,他們不可能提出比較先進的救國思想,相繼失敗。新文化運動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中國共產黨一步步帶領人民逐漸實現了民族獨立。(8分,史事基本清晰且有歷史解釋,反映近代基本發展脈絡即可)結論;總之,鴉片戰爭這場“危機”促進了人們的“覺醒”,近代中國人相繼展開了以“自強”為目的的自救運動,中國一步一步地走向民族獨立。(2分,強調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等,均可)(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唯一的評分標準)20.(14分)(1)相同:都是為了擺脫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都由民族主義者領導;都經歷了長期而艱巨的斗爭;都利用殖民國家發生動亂的機遇;最終都獲得有限的獨立。(每點2分,任答兩點即可得4分)不同:西屬拉美獨立運動有統一領導,南部非洲獨立運動各自為戰;西屬拉美的斗爭對象為西班牙,南部非洲的斗爭對象為葡萄牙等;西屬拉美長期堅持武裝斗爭,南部非洲由和平斗爭到武裝斗爭;西屬拉美獨立運動的時間集中在19世紀初期,時間跨度較短,南部非洲獨立運動的時間從20世紀60年代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時間跨度更長。(每點2分,任答兩點即可得4分)(2)分析: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是由分散到整體發展的過程,生產力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1500年前后,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和技術的進步,西班牙、葡萄牙開始了新航路的開辟,發現了美洲大陸,開通了歐亞之間的新航路,開啟了全球化進程。新航路開辟后,物種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交流與傳播,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對經貿和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新航路開辟后,為滿足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歐洲國家開始大規模殖民擴張,進一步密切了世界的聯系。(每點2分,任答三點即可得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