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第18課 辛亥革命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后唐后周課 堂 導 入《革命軍》書影“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中華共和國萬歲。”鄒容(1885-1905)一、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1.清末新政(1)背景:(2)內(nèi)容:《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試圖通過實行“新政”進行“自救”。清末新政內(nèi)容其一,改革官制,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新設商部、學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機構;其二,編練新軍,擬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zhèn),并要求各省設立督練公所;其三,倡導創(chuàng)辦工商企業(yè),頒布了一系列工商業(yè)規(guī)章和獎勵實業(yè)辦法;其四,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學校制度。在官制、軍事、商業(yè)、教育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一、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1.清末新政(3)認識積極:促進中國近代化。局限:由于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無能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反映清末新政的諷刺漫畫一、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2.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孫中山(1866.11-1925.3)早年經(jīng)歷1866年出身于廣東香山縣(今中山縣)農(nóng)民家庭。14歲到美國留學。18歲以后回國在香港、廣州兩地學醫(yī)。26歲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香港西醫(yī)書院并開始行醫(yī)。1894年,北上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遭到拒絕,轉向革命。一、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2.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1)組織興中會興中會組織成員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走上了革命道路。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一、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2.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2)創(chuàng)建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①隨著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各種革命團體紛紛成立,同時孫中山的主張逐漸得到其他革命黨人的認同,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創(chuàng)建統(tǒng)一組織的時機成熟。②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chuàng)建中國同盟會。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fā)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有力促進了革命運動的發(fā)展。一、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材料一 我們并不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如果滿人始終執(zhí)迷,仍然要把持政權,制馭漢族,那就漢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視的!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照現(xiàn)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們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國民政府。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國民平等以享之。當社會改變經(jīng)濟組織,核定地價,其現(xiàn)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1906年《民報》創(chuàng)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民族主義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反對民族壓迫(民族革命)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政治革命)核定地價,漲價歸公,國民共享(社會革命)前提核心保障一、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2.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合作探究】結合所學知識,怎樣評價三民主義?(1)進步性①是比較完整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表達了資產(chǎn)階級在政治、經(jīng)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愿望;②推動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fā)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2)局限性民族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民權主義沒有將整個封建主義作為斗爭對象;民生主義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nóng)民的土地問題。三民主義帶有明顯的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這就決定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一、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2.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3)組織反清武裝起義孫中山除繼續(xù)宣傳革命的理論和主張外,還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其中1911年4月27日廣州黃花崗起義影響巨大。一、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事雖不成,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慨,已震動全球,而國內(nèi)革命之時勢,實以之造成矣。——孫中山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覺民《與妻書》1911年春,留學日本的中國革命黨人林覺民回國,于4月24日寫下絕筆《與妻書》,隨后毅然投入廣州的黃花崗起義。一、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3.預備立憲(1)背景:(2)過程革命運動的推動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積極推進立憲運動。②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作為制定“憲法”的準備。③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nèi)閣”。《欽定憲法大綱》一、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3.預備立憲(3)結果“皇族內(nèi)閣”成立,使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首批內(nèi)閣成員內(nèi)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內(nèi)閣協(xié)理大臣:那桐、徐世昌外務部外務大臣:梁敦彥民政部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度支部度支大臣:鎮(zhèn)國公載澤學部學務大臣:唐景崇陸軍部陸軍大臣:蔭昌海軍部海軍大臣:貝勒載洵法部司法大臣:紹昌農(nóng)工商部農(nóng)工商大臣:貝勒溥倫郵傳部郵傳大臣:盛宣懷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壽耆清皇族內(nèi)閣合影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1.武昌起義(1)導火線——保路運動1910年,英、法、德、美4國銀行團逼迫清政府訂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為了向4國銀行團借款以鎮(zhèn)壓革命,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清政府頒布“鐵路國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權,但沒有退還補償先前投入的民間資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的廣泛反對,從而引發(fā)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清政府則派兵屠殺保路人士,使全國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賣國求榮的本質,從而導致辛亥革命的總爆發(fā)。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1.武昌起義(2)過程1911年10月10日,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起義軍控制武漢三鎮(zhèn),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黎元洪湖北軍政府成立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2.清政府土崩瓦解兩個月內(nèi),湖南、廣東等14省和上海紛紛獨立。清政府土崩瓦解。1911年是農(nóng)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首義。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合作探究】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必然性與偶然性(1)必然性①歷史教訓:維新運動的失敗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②物質和階級基礎: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較快發(fā)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質基礎和階級力量;③思想基礎:清末民權意識增長,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為辛亥革命爆發(fā)作了輿論準備;④組織基礎: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和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的形成,為辛亥革命爆發(fā)作了組織準備;⑤群眾基礎:“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使得清朝統(tǒng)治危機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稅斗爭、收回利權運動等,為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奠定群眾基礎。(2)偶然性①四川爆發(fā)保路運動;②革命黨人不慎點燃炸彈,革命不得不提前爆發(fā)。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3.中華民國的建立(1)南京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職第一任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誓詞五色旗(五種顏色依次代表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象征著“五族共和”)總統(tǒng)府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3.中華民國的建立(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①頒布: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tǒng)名義頒布了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②內(nèi)容: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tǒng)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等。③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2.中華民國的建立(3)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①原因:a.清政府重新啟用袁世凱,鎮(zhèn)壓南方革命。袁世凱一方面命令他的部隊向革命軍進犯,直接打擊和削弱革命力量,另一方面,又施展和平攻勢,利用革命黨人急于完成統(tǒng)一的愿望,誘使其展開和議。對清政府,袁世凱利用革命勢力,武力逼宮,迫使清帝退位;b.帝國主義列強支持袁世凱,對革命政府外交孤立、軍事威脅、經(jīng)濟封鎖;c.立憲派、舊官僚對革命陣營施壓;d.革命黨人的軟弱,妥協(xié)退讓。“謂袁不可信,誠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貴族專制之滿洲,則賢于用兵十萬。”——孫中山“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孫中山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2.中華民國的建立(3)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②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tǒng)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清帝遜位詔書》(現(xiàn)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2.中華民國的建立③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3)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tǒng)。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袁世凱和他的僚屬在外務部合影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雖然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它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發(fā)展進步探索了道路。——胡錦濤《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 意義(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2)經(jīng)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3)思想: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4)風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fā)生新的變化。剪辮子 放足運動 中山裝 西式婚禮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2.局限性(1)表現(xiàn):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2)原因: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fā)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辛亥革命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壓在中國人民的頭上。南京政府名義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沒有實現(xiàn)國家的真正統(tǒng)一,也沒有結束國家的混亂狀態(tài)。——《吳玉章回憶錄》(1878-1966)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閱讀思考】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辛亥革命以孫中山先生的解職和袁世凱的登臺而結束,實際上是失敗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沒有改變,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壓在中國人民的頭上。——《吳玉章回憶錄》辛亥革命不存在失敗,而是一場完勝,是一場無與倫比的政治大變革……辛亥革命以極小犧牲換來了一個帝制時代的終結,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馬勇《辛亥革命對社會的影響》【總結提升】改革與革命的賽跑改革革命1895年1898年1901年1905年1894年1911年1912年興中會成立《馬關條約》簽訂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辛丑條約》簽訂武裝 起義維新宣傳科舉廢除皇族內(nèi)閣立憲成為騙局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新政開始同盟會成立清政府結束統(tǒng)治強學會成立課堂小結廣州起義1906年預備立憲黃花崗起義課堂小結辛亥革命清末新政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性質及意義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建立預備立憲武昌起義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局限性民主革命興起歷史意義課堂小結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英雄。習近平曾飽含深情地指出:“對一切為國家、為民族、為和平付出寶貴生命的人們,不管時代怎樣變化,我們都要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和奉獻。”不懂歷史的民族沒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沒有魂。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時代屬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chuàng)者、建設者。當前我們已經(jīng)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向著未來進發(fā),每一個中國人都應傳承英雄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在新時代續(xù)寫新輝煌。在這種大背景下,緬懷革命英雄,培育家國情懷,中學生正當時!再 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