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6.19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課件(共40張PPT)2025-2026學年 《中外歷史綱要(上)》 (統編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6.19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課件(共40張PPT)2025-2026學年 《中外歷史綱要(上)》 (統編版)

資源簡介

(共40張PPT)
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
經濟與文化
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課堂導入
一個空前混亂的年代,一個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亂時代,思想自由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一個說真話的時代,一個出大師的時代。
——陳欽《北洋大時代》
1916-1927年,由于一個強權人物的消失產生了離心力,令國家陷入雜亂無序的狀態。軍閥為了權利和自我擴張而互相攻伐,毫無理智、邏輯可言造成民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時間。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1.袁世凱的獨裁和“中日民四條約”
1915年5月,簽訂“中日民四條約”。
對內獨裁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1913年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
1914年5月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年底頒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
對外出賣國家利益
1914年8月,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旨在變中國為日本的殖民地)
“中日民四條約”
在日本脅迫下簽訂的“中日民四條約”,由《關于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及其附件與《關于山東省之條約》及其附件組成,是袁世凱政府與日方因“二十一條”多次談判最終確定的修正案。
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二十一條”
1915年1月18日,“二十一條”共分五號,主要內容是:
第一號四條,中國政府承認日本享有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并加以擴大,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
第二號七條,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并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長為99年;
第三號兩條,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未經公司同意,不準他人開采附近礦山;
第四號一條,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
第五號七條,要求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建筑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筑海港和船廠及筑路的優先權等。
【知識拓展】“二十一條”內容
1915年5月25日,“二十一條”簽字時
中日代表合影
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2.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1)袁世凱正式稱帝
1915年10月,參政院以“尊重民意”為由,召開“國民代表大會”,表示一律“贊成”君主立憲。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了皇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
12月11日,參政院開會,舉行所謂解決國體總投票,各省代表1993人所投的票,全部擁戴君主制,并“完全一致”“恭戴金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參政院立即于當天以“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的名義上書“勸進”。袁世凱于同日假惺惺地將勸進書退回,并說:“今若帝制自為,則是背棄誓詞,此于信義無可自解者也。”當日,參政院再次開會決定“再勸進”,在15分鐘內“草成”長達2000余字的第二次推戴書,當晚進呈。次日一早,袁世凱發布命令,承認帝位。13日,接收百官朝賀,大加封賞,同時下令查禁反對帝制的活動。
——李侃、李時岳等《中國近代史(1840-1919)》
袁世凱模仿古代帝王在天壇行祭天之禮
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2.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2)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孫中山等國民黨人于1913年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的武裝革命。
“宋教仁案”的發生,對于國民黨人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孫中山也拋棄對袁世凱的幻想,力主武力討袁。然而,即便在國民黨內部,妥協的聲浪也占據主流。
袁世凱此時也在加速內部部署,他相繼與英、法等五國銀行簽訂借款合同,以擴充軍備;又免去了反對貸款的李烈鈞等人的職務。
在袁世凱步步緊逼下,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湖口召集舊部成立討袁總司令部,宣布江西獨立,并通電討袁。隨后,江蘇、安徽等地紛紛宣布獨立。
但這次革命前后只持續了不到兩個月,除在江西、南京等地進行了短時間的抵抗外,其他地方大多是因國民黨內部自行瓦解而崩潰的。孫中山、黃興等被通緝,被迫流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敗。
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2.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3)護國運動
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云南起義后,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
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
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想一想】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
①袁世凱為復辟帝制,而不惜出賣國家民族利益,違背民主共和的歷史發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國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懲罰,這是袁世凱復辟帝制迅速敗亡的根本原因。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的民主思想覺悟程度提高,使復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沒有長期生存的思想基礎。
③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堅決反袁,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立憲派由擁袁到反袁。全國人民支持護國運動。
安陽袁林(袁世凱墓)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1.軍閥割據
北洋軍閥是產生于清末的一個軍事政治集團,由袁世凱掌權后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
袁世凱逝后,各領導人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分裂割據。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府的實權相繼由皖系、直系、奉系控制。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割據示意圖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1.軍閥割據
派系 代表 支持國 占據區域
直系 馮國璋 英、美 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閩、魯、陜
奉系 張作霖 日本 東北三省
馮國璋
段祺瑞
張作霖
各派軍閥爭權奪利,先后爆發直晥、直奉混戰,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的軍閥所控制。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知識拓展】軍閥割據的評價
袁世凱當權時,北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在形式上是統一的。在19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后,連這種形式上的統一也維持不住了,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局面。這種局面之所以出現,一方面是由于中國主要是“地方的農業經濟(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國主義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裂剝削政策”。這些割據稱雄的派系軍閥之間,或者為了爭奪中央政權,或者為了保持與擴大自己的地盤,進行連年不斷的紛爭,導致戰亂頻仍。
軍隊是封建軍閥專制統治的主要支柱。各派軍閥競相擴充軍隊。為了支付龐大的軍費,軍閥政府不惜以出賣國家利權為代價大量舉借外債,并采取強售公債、強迫借款、濫發紙幣,尤其是增加賦稅等辦法,對各階層人民主要是廣大農民進行直接的掠奪。軍閥的專制統治和割據、紛爭、乃至混戰,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使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孫中山沉痛地說:當時的中國,“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重新召開國會。1917年5月,繼任總統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造成所謂的“府院之爭” 。
“府院之爭”的焦點主要表現在制定憲法與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上。在制定憲法的問題上,黎、段各因各自政治立場的不同,導致制憲未成。
1917年3月,又因中國對德絕交和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糾葛,而導致雙方的矛盾更加復雜多變,進而導致北京政局的極度動蕩。
黎元洪
段祺瑞
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集團與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集團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
2.府院之爭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3.張勛復辟
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張勛復辟最終失敗。
張勛
復辟時穿朝服的溥儀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4.護法運動
原因
張勛復辟帝制失敗后,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權,段祺瑞就任國務總理。但段祺瑞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
過程
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
結果
西南軍閥排擠孫中山。1918年孫中山憤而辭去大元帥之職,護法運動失敗。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知識拓展】中華民國早期歷任總統一覽圖
職稱 姓名 任職時間
南京臨時 政府時期 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 1912.1.1-1912.4.1
北京政府 時期 大總統 袁世凱(1916.1.1-3.22“洪憲皇帝”) 1912.3.10-1913.10.10
1913.10.10-1916.6.6
黎元洪 1916.6.7-1917.7.1
馮國璋(代) 1917.7.1-1918.10.7
徐世昌 1918.10.10-1922.6.2
黎元洪 1912.6.11-1923.6.13
曹 琨 1923.6.14-1924.10.23
臨時執政 段祺瑞 1924.11.24-1926.4.20
大元帥 張作霖 1927.6.18-1928.6.3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5.中國參加“一戰”
目的
為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
概況
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加入協約國一方參戰。
影響
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十幾萬名中國勞工遠渡重洋前往歐洲前線,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歐洲的華工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5.中國參加“一戰”
北京政府在歐戰爆發之初,保持中立,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后,外交總長陸征祥即向袁世凱建議:唯有參戰,取得參加戰后和會資格,才有挽回《民四條約》中喪失權利的機會。但因日本阻撓,而中國本身內部因帝制而動亂,此議暫時作罷。待袁氏死后,日本以大敵已除,其在華勢力更加擴張,又得英法保證支持日本戰時所得成果,乃改為支持中國參戰,乘機進一步控制中國。
北京政府也亟思在外交上有所突破,乃借參加歐戰之機會,加入協約國陣營,戰后得以戰勝國身份參與國際新秩序之重建;并以國內昂揚之民族主義,配合“聯美抑日”外交方針,在巴黎和會、國際聯盟及華盛頓會議中,努力收回國權,提升國際地位。
——王建朗 黃克武《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
三、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1.民國初年的經濟
(1)民國初年經濟發展的原因
1912 年清王朝的覆滅和中華民國的創立,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條件。南京臨時政府雖然存在時間很短,但仍確定了大力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總目標,頒布了一些有利于發展經濟、振興實業的方針和政策,為以后歷屆民國政府制訂經濟政策確立了基本方向。
袁世凱雖然在政治上圖謀復辟帝制,但在經濟上并不排斥資本主義的發展,繼續提倡“以實業為先務”。袁世凱政權還吸收了一些資產階級上層人物,擔任政府經任政府經濟主管部門要職,這些人代表資產階級的要求,在其任內所制定和推行的經濟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
——杜恂誠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概論》
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
三、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1.民國初年的經濟
北洋政府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北洋政府的經濟政策:(一)鼓勵民間興辦企業,扶植和保護民族工商業。(二)獎勵采礦事業。(三)開放門戶,利用外負。(四)提倡國貨,減免若干土貨稅收,鼓勵出口。(五)鼓勵墾荒,獎勵農副業生產。 (六)疏通金融,改革幣制。
北洋政府制定和頒布的上述經濟法規、條例和政策,客觀上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制度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掃除了民族資產階級從事工商活動的障礙,改善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投資環境。這是辛亥革命后民族資本主義能夠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北洋政府的向經濟政策在本質上是以控制聚斂、維護統治集團自身利益為目的,以滿足龐大財政需求為出發點的,因而有些政策并未得到有效的貫徹實施。
——杜恂誠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概論》
(1)民國初年經濟發展的原因
三、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1.民國初年的經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速度和規模甚至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
民國成立后,在振興實業的熱潮中,初步建立了現代經濟法制體系,有利于中國現代工業的成長,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中國經濟發展形成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從而使中國的現代工業自民國成立后有一波長達10年之久的快速發展時期,中國的現代經濟水準有了一定的提升,經濟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觀,并由此帶動了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變化。
——汪朝光《中國近代通史:民國的初建(1912—1923)》
(1)民國初年經濟發展的原因
三、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1.民國初年的經濟
①以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迅速壯大起來。
(2)民國初年經濟發展的概況
“以福新一廠為例,面粉產量大幅度上升,與戰前1913年相比,1915年增長80.8%,1916年增長241.6%,1917年更猛增527.3%,隨著生產的上升,歷年盈利也倍增,1915-1917年,該廠平均年盈利率達到181.0%,遠遠超過了戰前水平。……榮氏兄弟投資創辦的面粉工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12-1921年的10年時間中,他們新辦14個面粉廠……占全國面粉廠(包括在華外商面粉廠)生產能力23.4%。”
——《榮家企業發展史》
三、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1.民國初年的經濟
②建廠范圍擴大,代表人物是張謇。
(2)民國初年經濟發展的概況
三、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1.民國初年的經濟
(3)民國初年經濟發展的意義
積極性: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出現“短暫春天”,隨著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也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為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奠定了基礎。
局限性: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據粗略估計,1920年前后近代工業的總產值僅占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的4.8%,并且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和商業投機性。
三、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1.民國初年的經濟
特點:①新注冊工業公司和投資總額增長迅速;②眾多行業得到發展;③產業結構上,以輕工業為主,紡織業和面粉業發展最快。
據《歐戰前后農商部注冊工業公司年別表》,戰前(1914年8月)注冊的工業公司,共計146個,資本總額41 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冊的公司就有272個,資本額為117 434 500元。所涉及的行業眾多,尤以紡織業和面粉業這兩個關系民眾衣食的行業發展得最快。
——《第一回中國年鑒》,商務印書館1924年版
根據材料,思考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發展有何特點?
三、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1.民國初年的經濟
年份 英國 德國 法國 總值 指數 總值 指數 總值 指數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周秀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根據材料,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國輸華貨物總值變化的總體趨勢。并結合材料一和所學,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國輸華貨物總值表(單位:兩;指數:1913=100)
趨勢:英、法、德三國輸華貨物總值大大縮減。
原因:①歐洲各國忙于一戰,減少了對中國的商品輸出;②中國民族工業迅速發展,減少了對外國商品的依賴;③提倡國貨運動有力抵制了外國商品的輸入。
三、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2.民國初年社會生活新氣象
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方面的除舊布新,宣布改用陽歷,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
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1.新文化運動開展的概況
自19世紀中葉以后,由于外力逼拶日甚,內患日深,為了救亡圖存,近代中國出現了多次的革新運動。總的來說,這些運動的發展是一步步走向深化。如同洋務運動的追求船堅炮利,是以器物層次為改革目標。維新運動的追求君主立憲,是以政治層次改良為目標。辛亥革命的推翻清王朝,是以政體層次為革命目標。這接連的幾個運動都各有其主導的革新目標,一個又比一個深化,事后做歷史檢討,又感到其目標的不完整、不深刻。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生,中國人才集中認識到,中國所面臨的危機,不僅是國力的落后,更是文化發展上的落差。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在思想觀念上做徹底改造的覺悟,才觸及了中國革新的核心問題。
——摘編自陳萬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1)背景
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1.新文化運動開展的背景
政治:北洋軍閥統治黑暗,“有民國之名無民國之實”,袁世凱專制、復辟;列強加緊侵略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民主政治;對辛亥革命進行反思,先進分子尋找新的出路。
經濟:中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思想文化:雖經過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但封建思想依然占據統治地位;西方資產階級思想進一步在中國傳播;袁世凱在文化思想領域掀起的尊孔復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不能容忍,引起他們的激烈反對。
根本原因:中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要求民主政治,要求反對封建思想。
(1)背景
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2)興起
①開始: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第二卷改名為《新青年》。
欲使共和名副其實,必須改變人的思想,要改變思想須辦雜志。
——陳獨秀
1.新文化運動開展的概況
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2)興起
②主要陣地:北京大學和《新青年》雜志
③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錢玄同
1.新文化運動開展的概況
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2.新文化運動內容
(1)要擁護“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
思想言論之自由,謀個性之發展也,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個人之自由權利,載諸憲章,國法不得而剝奪之,所謂人權是也。
——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青年雜志》,第1卷第4號
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來的!
——胡適《介紹我自己的思想》
婦人參政運動,亦現代文明婦人生活之一端。律以孔教,“婦人者,伏于人者也”;“內言不出于閫”;“女不言外”之義,婦人參政,豈非奇談?
——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第4號
追求民主制度的建設,對大眾民主意識、觀念的培養。
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2.新文化運動內容
(2)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
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也。
——陳獨秀《敬告青年》
今且日新月異,舉凡一事之興,一物之細,罔不訴之科學法則,以定其得失從違;其效將使人間之思想云為,一遵理性,而迷信斬焉,而無知妄作之風息焉。
——陳獨秀《敬告青年》
科學不僅是科學技術、科學精神,更是一種廣義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種與迷信、盲從、愚昧相對立的崇尚實證的理性精神。
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2.新文化運動內容
它與“五四”以前的先驅者所闡揚的民主、科學等有聯系,又有所不同。雖然新文化倡導者所要建立的依然是“西洋式的社會國家”,但當他們用民主和科學來概括歐美工業文明的精神的時候,已經越出了仿效某個具體國家的具體建制的軌跡。他們不再熱衷于討論民主政治與君主專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轉而探索民主社會在歐美為何可能,而在中國又為何屢屢失敗。先是戊戌,緊接著是辛亥,這種悲劇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于是他們的認識開始由制度層面楔入到文化心理層面,確信沒有多數國民的民主覺悟,沒有一種能賦予民主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心理基礎,是不可能真正建設和組織起“西洋式的社會”、“西洋式的國家”的。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2.新文化運動內容
(3)新文化運動也是一場文學革命,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得到廣泛響應。
(4)提出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
新文化運動的某些領導人物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認為中國文化一切皆壞,西方文化一切皆好。例如,錢玄同為了反孔而主張“唯有將中國書籍一概束之高閣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廢滅漢文”,采用世界語。
——李侃等《中國近代史》
蝴蝶
——胡適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2.新文化運動內容
(5)新文化運動后期宣傳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思想。
人 物 主 張
李大釗 轉變為共產主義者
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
陳獨秀 魯 迅 擁護中國共產黨,左翼文化運動的主將
(十月革命是) “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世界人類全體的新曙光”。“由今以后,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聲”。“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釗《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2.新文化運動內容
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注:民主當時也稱人權)并重。
——陳獨秀《敬告青年》
本志同人本來無罪,只因為擁有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的大罪,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能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致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陳獨秀《<新青年>本志罪案之答辯書》
閱讀材料“德先生”和“賽先生”各自的內涵是什么?陳獨秀提倡“德先生”和“賽先生”有何重大意義?
內涵:①德先生,即“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②賽先生,即“科學”,是指與迷信、蒙昧無知相對立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近代自然科學法則、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以及科學知識等內容。
意義:①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反對封建禮教,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思想解放的重大意義;②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廣泛宣傳,激發了廣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熱情,促使人們沖破封建思想的羅網,探求救國救民的新出路。
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3.新文化運動影響
(1)新文化運動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專制主義以空前沉重的打擊,動搖了傳統禮教的思想統治地位。對促進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覺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是一場偉大的民主主義的思想啟蒙和文化革新運動。
(2)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使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入
(3)中國的知識分子得到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課堂小結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經濟、社會風氣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袁世凱的獨裁和“中日民四條約”
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軍閥割據
府院之爭
張勛復辟
護法運動:原因、過程、結果
參加一戰:目的、概況、影響
原因
興起:開始、主要陣地、代表人物
主張:民主與科學、提倡白話文
意義
課堂小結
北洋時期是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演變的轉型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國展現的就是這種新舊交替的過渡狀態。這其中出現的矛盾、混亂、沖突乃至戰爭是歷史處在大轉折和社會變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然的,這是中國這個古老國度在現代化轉型中難以避免的代價。
北洋政府時期表現了社會轉型期許多二元性的特點。它在政治、文化、意識形態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和突出的新與舊、進步與保守、現代性和傳統性等的混雜、并存與矛盾,并且對立雙方在不斷地消長或反復著,表現在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北洋政府的軍政人員雖然保存了相當多的傳統政治與傳統意識的影響,但是在民主共和的大潮流下,也吸收并保持了較多的辛亥革命和南京臨時政府取得的民主共和政治的成果,北洋時期的中國在兩種政治文化形態變動沖突中緩慢向前進步。
再 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春市| 英超| 合江县| 景宁| 秦安县| 曲靖市| 甘肃省| 常德市| 泰安市| 昂仁县| 泰顺县| 栾川县| 张家界市| 凤山县| 松溪县| 广州市| 瑞金市| 杨浦区| 班玛县| 景德镇市| 高邑县| 资源县| 娱乐| 澄迈县| 新营市| 文昌市| 伊吾县| 太湖县| 文昌市| 靖边县| 武邑县| 常州市| 庆安县| 永福县| 保康县| 临猗县| 玛曲县| 威远县| 江陵县| 泾源县| 辉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