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畢節市高二年級期末適應性考試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表1是中國新石器時期部分代表性遺址及特征。據此可知,中華文明起源表1時間 代表性遺址 特征距今4000年 龍山文化(山東) 精美玉器、建筑群、 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等距今6500年 紅山文化(遼寧)距今5300-4000年 良渚文化(浙江)A.承載豐富的神話信息 B.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C.存在跨區域文化交流 D.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2.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率領使團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一行從龜茲出發,經中亞地區,到達安息西海(今波斯灣)沿岸,與馬其頓巨商梅斯相遇,使其獲悉中國情況。從甘英的出使經歷可以看出,漢代A.外交使節增進文明交往 B.開放政策促成文化認同C.民族遷徙推動商路延展 D.達成與大秦的直接通商3.唐初,政事堂設于門下省,是三省長官議事之所。唐中宗即位后,中書令裴炎將政事堂遷至中書省。唐玄宗時期,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并設置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五房,分曹處理事務。這一變化反映出A.決策機制發生異變 B.專制集權有所加強C.行政決策更加科學 D.權力分配各有側重4.宋代,茶坊、酒市、娛樂業等產業繁榮發展,“瓦子”、“勾欄”等娛樂場所涌現,百戲伎藝競演,市民集中觀看。這反映了宋代市民A.社會觀念轉變 B.追求奢侈享受C.消費意識增強 D.獵奇風氣盛行5.表2是部分明代詩歌摘錄,這些詩句都表2詩句 出處峨峨虬髯商,日簇紅兒飲。 王叔承《揚州歌四首其一》幾家峻宇相高下,無數征商自去來。 饒秉繿《阜市人煙》賈客船中貨如積,朝在江南暮江北。 徐賁《賈客行》A.反映政府對商品經濟的重視 B.折射了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C.表明長途販運貿易不斷發展 D.體現了商業貿易繁榮的景象6.早期維新派代表鄭觀應在“商戰”思想中指出“銀行之盛衰隱關國本”,強調銀行利國利民利商的優越性。鄭觀應的銀行思想A.是中體西用思想的延續 B.植根于民族危亡變局C.改變了重農抑商的觀念 D.推動了晚清金融變革7.1907-1910年,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顯著發展,新設廠投資萬元以上的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從1904年至1910年,新設廠投資萬元以上的企業數量達到了276家,年均39.4家,是前期的2.87倍。這A.奠定了辛亥革命的經濟基礎 B.體現了“實業救國”的思想C.筑牢了晚清政府的統治根基 D.得益于列強放松了經濟侵略8.1942年,抗日民主政權通過了《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規定“減輕地主的封建剝削,實行減租減息,借以改善農民的生活”;同時規定“減租減息之后又須實行交租交息”。這一規定旨在A.緩解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困難 B.適應民族戰爭的需要C.踐行“三三制”原則的精神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1956年,中共八大設計了以加快建設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經濟發展之路,以擴大民主依法治國為目標的政治發展之路,以加大投入繁榮文教為路徑的文化發展之路,以期推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這體現了中共八大A.積極探索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B.推動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全方位發展C.提出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發展方針D.開創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起點10.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秘密簽訂“生死狀”,催生了我國農業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2014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要求大力發展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這一變化A.反映農村生產關系適時調整 B.有利于農村土地所有權轉移C.擴大了農村集體經濟的比重 D.解決了家庭分散經營的困境11.古埃及人為準確預測尼羅河洪水周期,通過長期觀察和研究尼羅河泛濫與星象之間的規律創立了天文學,制定每年365天的歷法;在利用尼羅河的過程中,興修水利和灌溉農田并從中孕育出了水利學。由此可推斷,古埃及A.深受自然災害頻發困擾 B.成為亞非科技文化中心C.孕育了輝煌的農業文明 D.擁有卓越的天文學成就12.9-10世紀的西歐,主教擁有管理市場、鑄幣與商稅等權利;教會法庭廣泛審理民眾婚姻、遺囑等民事糾紛。這些現象反映了當時西歐A.宗教教化功能增強 B.封建王權影響式微C.城市市民階層崛起 D.教會介入基層治理13.1626年,荷蘭人占領紐約港區后命名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英國占領后改名為“新約克”,即“紐約”;1673年,荷蘭人卷土重來重新占領并將它命名為“新奧蘭治”;1674年英國重新控制后復稱紐約。紐約地名的變化反映了A.荷蘭衰敗已成既定事實 B.歐洲殖民擴張爭奪激烈C.英國綜合國力逐漸上升 D.西歐資本原始積累加快14.1915年,沙俄面臨糧食危機、一戰失利及后勤補給不足等問題,引發社會組織與自由主義反對派發難,沙皇被迫改組政府;1916年末,許多皇親國戚、貴族高官都希望沙皇向杜馬妥協,但遭到沙皇拒絕;到1917年初,政變呼聲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上述史料可用于說明A.沙皇統治已陷入全面危機 B.糧食危機引發社會不滿C.二月革命爆發的社會環境 D.十月革命條件已經成熟15.1948-1963年,美蘇先后爆發了第一次柏林危機、第二次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等激烈的冷戰對抗,但雙方對危機的處理十分謹慎,避免發生直接軍事對抗。這表明A.兩極格局維護了世界持久和平 B.美蘇采取理性的危機管控策略C.多極化趨勢制約美蘇直接沖突 D.冷戰對抗以非軍事手段為核心16.據統計,七國集團的GDP全球占比從2002年的42.1%下降至29.6%,而同期金磚國家的占比則從24.1%上升至36.7%。這一變化反映了A.國際貿易體系發生根本性變革 B.金磚國家經濟增長不斷上升C.世界經濟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 D.七國集團經濟占比持續下降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材料一 中國古代地方制度中行省制的創立,是我國政區管理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其顯明的特點,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元朝疆域“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因此,為加強鞏固“地大民眾”的元朝的治理,便在地方設立了行省制度。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領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在行政區的層次及其設官分職上因地因事制宜,重視對行省所轄路州縣官吏的考核,對考核成績好的予以封增和升遷,對政績差,不盡職者予以責罰黜降。-摘編自呂建中《中國古代的行省制度》材料二 河湟地區地處西北邊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西漢以來一直是歷代中原王朝重點經營的區域。明、清兩朝在河湟區域推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整合措施,奠定了近代河湟地方管理制度的基礎。明王朝對河湟區域的社會整合主要通過完善衛所管理體系和完善對土司的管理;開展屯田、興修水利;興辦學校、發展教育、建祠廟、行祀典、編纂方志等,使得河湟地區的軍政管理體制日益完備,衛所管理組織和職能不斷完善。清朝建立后,依據河湟地區民族成分復雜、農牧兼營、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不發達的現狀,繼續“因俗而治”,推行府縣制;統一田制、鼓勵墾荒、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廣興儒學、興辦書院、推行祀典、編纂方志;加強社會保障,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力度。促進了河湟地區經濟的發展,維護了多民族地區的穩定,有力地鞏固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權。-摘編自張志宏《明清河湟地區地方行政管理體制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元朝行省制的特點及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析明清地方管理的策略。(6分)18.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材料 煙草原產美洲,最初是印第安人祭祀神靈及解乏的物品。1492年哥倫布抵達古巴時發現印第安人吸煙,次年將煙草帶回歐洲。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水手將其傳至歐洲各地。1560年,法國駐葡萄牙大使帶回煙草種。1575年,煙草經阿卡普爾科傳入菲律賓,后傳至日本、澳門、爪哇等地。17世紀初,煙草從南路和北路傳入中國內地并迅速普及。1670年奧地利設立煙草專賣局。1674年法國建立了煙草包稅所。伴隨歐洲殖民擴張與貿易活動,煙草生產和消費在全球泛濫,煙草像蔗糖、茶葉和咖啡一樣,成為國際貿易,特別是大西洋三角貿易的重要商品。煙草傳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吸煙逐漸成為一種社交活動,并形成了獨特的“煙文化”。然而,煙草也帶來了嚴重的健康危害,尼古丁等劇毒物質導致多種疾病,如癌癥、心腦血管病等。17世紀開始,世界各國政府普遍掀起了禁煙運動,但煙草生產和消費不僅未受到有效控制,反而呈現不斷擴大趨勢。同時,煙草種植的利潤豐厚,吸引農民改種煙草,導致多地農業種植結構發生變化。此外,煙草的傳播還影響了社會風氣,吸煙被視為一種“時尚”,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部分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摘編自李隆慶《新大陸的一份沉重禮物-煙草的發現、傳播及其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煙草在全球傳播的主要趨勢。(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煙草在全球傳播和消費產生的雙重影響。(8分)19.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材料 新中國成立時,新解放區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一半多,在這樣廣大的地區進行土地改革,在全世界都是沒有的。與老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情況有很大不同,它是在取得全國政權并且與資產階級合作的條件下進行的。它的直接任務,也從主要是支持革命戰爭轉變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總結了黨過去領導土地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又適應新中國成立后的新形勢確定了新政策,提出保存富農經濟,不動中農土地,限制沒收地主財產范圍等,以保護中農和分化地主階級,減少土地改革阻力,成為指導新解放區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據。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包括老解放區在內,全國約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無償獲得約7億畝土地,免除了過去每年向地主繳納的3000萬噸以上糧食的地租。土地改革的完成,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摘編自張海鵬等《名家史學精神-中國共產黨歷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建國初期土地改革的歷史背景及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述建國初期土地改革的重大意義。(4分)20.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材料 在中國近代史中,為了反對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和封建主義壓迫,中國人民進行了長期艱苦的斗爭,也進行了謀求近代化的努力。革命救國也好,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實業救國、思想救國也好,各有所長,相輔相成,形成一股合力,推動社會發展,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社會近代化的目標。-摘編自關威《教育救國思潮與近代社會變遷》運用所學知識,圍繞中國近代史的救國思潮,選取一個角度,擬定一個論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論題明確,邏輯嚴密,史論結合)2025年畢節市高二年級期末適應性考試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建議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D A B C D B A B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A C D B C B 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特點:具有雙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機構,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打破“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錯”劃分方式;行省受制于中央,權力大而不專;兼顧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說明:每點2分,滿分4分,任答其中2點即可)影響:注重官員考核,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說明:每點2分,滿分4分,任答其中2點即可)(2)策略:沿襲變革;因俗而治;剛柔相濟;“土流”參治;完善政治治理;發展農業經濟;興辦文化教育事業;加強基層社會治理。(說明:每點2分,滿分6分,任答其中3點即可)18.(1)趨勢:傳播速度不斷加快;傳播范圍不斷擴展;傳播地域逐漸擴大;傳播群體不斷擴大;政策導向由禁止轉向逐利;經濟利益驅動最終占據主導;傳播跨越階層界限;傳播路徑依賴殖民貿易體系;社會滲透力加強。(說明:每點2分,滿分6分,任答其中3點即可)(2)影響:嚴重危害人類健康;造成巨大社會經濟負擔;引發成癮和社會問題。(說明:每點2分,滿分4分,任答其中2點即可)煙草成國際貿易關鍵商品,推動全球貿易發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煙草專賣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影響農業種植結構;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說明:每點2分,滿分4分,任答其中2點即可)19.(1)歷史背景:鞏固新中國政權的迫切需求;恢復國民經濟的現實需要;新解放區封建剝削制度依然存續;新解放區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國家財政狀況面臨困難;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歷史經驗;《共同綱領》的政策延續性。(說明:每點2分,滿分4分,任答其中2點即可)特點:以法律為依據;傳承與創新并存;區別對待,分類實施;政府主導;漸進性。(說明:每點2分,滿分4分,任答其中2點即可)(2)意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激發了廣大農民的政治熱情和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實現工業化準備了條件;鞏固了人民政權;徹底消滅了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說明:每點2分,滿分4分,任答其中2點即可)20.12分等級 分值 等級描述一 9-12 論題明確;能夠準確、充分運用史實來論證;條理清楚,邏輯關系清楚;表述完整,書寫規范。二 5-8 論題較明確,能夠運用相關史實予以說明,邏輯關系較清楚;表述基本完整,書寫欠規范。三 0-4 論題不明確或無觀點;運用史實不夠準確,邏輯關系混亂;表述不完整,書寫不規范。【示例】實業救國思潮:挽救民族危亡與社會近代化的探索晚清時期,政治腐敗,思想僵化,經濟蕭條,軍事落后,面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中華民族出現嚴重的民族危機,為了挽救中國亡國滅種的命運,眾多的有識之士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并提出一系列的救國思想主張。在洋務運動時期,鄭觀應提倡“商戰”,興辦實業,他認為發展商業能夠富國,富國就能御侮,從而達到救國的目的。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資本家和愛國人士紛紛設廠救國。張謇極力宣揚實業救國論并創辦有紗廠、面粉廠等多種企業,興辦學校,企圖實現以實業所得來資助教育,用教育來改進實業,憑實業發展而救國的目標。辛亥革命時期,報刊競相宣傳“實業救國”,提出要擴大出口貿易、實行關稅保護政策等具體辦法,從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實業救國”論。綜上所述,在民族危機加深的背景下,以鄭觀應的“商戰”思想,張謇及革命派的實業救國論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一股救亡合力,為實業救國與社會近代化的探索提供了寶貴智慧,彰顯了中華民族奮勇抗爭、勇于探索和以救國為己任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