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XCS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高二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將條形碼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在答題卡對應位置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3.非選擇題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上,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河南二里頭遺址的宮殿基址呈現出富有中國特色的中軸線左右對稱格局。曹魏鄴城和北魏洛陽城、隋大興城、唐長安城、北宋東京城均承襲了這種擇中建都、擇中立宮的理念。這體現出中華文明具有A.豐富性和融合性 B.多樣性和繼承性C.創新性和包容性 D.本土性和連續性2.西周旟鼎的內壁共鑄有銘文四行28字,內容如下:某年八月初,周康王的妻子王姜將原賜予師櫨的土地收回,轉賜給旟,旗便做此鼎以紀念。該史實可以用來證明A.王室擁有土地的最終控制權 B.分封制度開始走向衰落C.貴族女性享有廣泛的參政權 D.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3.春秋末年,士階層可以讀到周王室的藏書。戰國時期,書籍流入民間,涌現出一批著書立說的學派開創人物。齊國稷下學宮是當時的私人藏書集中地,天下賢士近千人在此聚集、讀書及講學。這說明戰國時期A.私學興起促使百家爭鳴 B.圖書流通促進了學術繁榮C.社會藏書著書之風盛行 D.禮崩樂壞周天子大權旁落4.秦代國家對官府使用簡牘有著明確要求:用牘者,一牘毋過五行,五行者,牘廣一寸九分寸八;(四)行者,牘廣一寸泰半寸;三行者,牘廣一寸半寸······不從令者,貲(罰款)一甲。簡牘使用要求的明確A.反映了秦朝刑罰較為嚴苛 B.體現出依法治國的治理理念C.彰顯出制度化的管理特征 D.有利于社會等級制度的完善5.表1為學者根據文獻記載整理出了秦漢時期小農家庭的平均收支情況(單位:錢),據此推知秦漢時期表1A.家庭手工業市場化程度高 B.農民的賦役負擔十分沉重C.小農經濟具有較強脆弱性 D.貧富分化易激化社會矛盾6.南朝劉宋時期,出身瑯琊王氏的王弘位居宰輔,卻“每事謙讓”,重大政務主動讓權與出身寒門的尚書右仆射劉湛。齊梁之際,陳郡謝氏的謝朏官至司徒,因朝堂上“寒人掌機要”,自請外放避禍。這兩個史實互證,可知南朝時期A.高門士族與庶族地主階層實現融合 B.中樞決策機制出現革命性變革C.皇權強化與寒門上升沖擊門閥士族 D.庶族地主勢力強化且把控朝政7.唐代政府實行宵禁政策,但唐《番禺雜記》中卻記載“海邊時有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甚至長安城內“或俗云務本西門是鬼市,風雨晦冥,皆聞其喧聚之聲”。“鬼市”的出現體現了唐代A.城市經濟管理混亂 B.政府推行重農抑商政策C.市民文學廣為流行 D.商品經濟的適應性創新8.1277年,潭州路的杜阿吳因在丈夫死后改嫁被訴訟到官府。審理機關判決時依據的是“人倫之始,夫為婦天”的倫理原則而非元代的成文法規,判阿吳杖刑七十七下,改嫁婚姻不成立,與女兒同居守孝。該判決反映出元代A.禮法結合的司法特征 B.民族融合進程已經完成C.地方官員執法較隨意 D.法制建設水平相對落后9.遼圣宗時期,遼朝使用漢地的法律書籍。遼開泰元年(1012年),遼朝賜功臣鐵驪那沙的物品中出現了漢文典籍。《遼史》記載:“鐵驪那沙送兀惹百余戶至賓州,賜絲絹。是日,那沙乞賜佛像、儒書,詔賜護國仁王佛像一,《易》《詩》《書》《春秋》《禮記》各一部”。這表明A.儒家學說在遼朝失去統治地位 B.契丹貴族渴慕漢族文化C.佛教思想在遼朝得到廣泛認同 D.遼朝統治階層完全漢化10.明末清初,李之藻在編譯《同文算指》時,既引入西方算法中的“驗算”方法以彌補中國傳統算學的缺陷,又將“方程術”“帶從開方法”等本土算法融入西法。李之藻的研究實踐反映出A.中華文化通過吸納異質文明煥發新生B.西學東漸促成中國學術方法的變革C.士人群體普遍接受中西會通治學路徑D.傳統算學體系因僵化而被全面取代11.亞述國王在首都建造了一個大型檔案圖書館,所藏檔案文獻共劃分了七大類主題:歷史泥板和政府泥板、地理泥板、法律泥板、商業泥板、稅冊和貢品賬目泥板、傳說和神話泥板、科學泥板。這種分類方式A.利于兩河流域社會治理 B.表明亞述文化領先世界C.推動了象形文字的發展 D.是傳承文明的主要方式12.學者研究指出:到了公元7世紀中葉左右,原先西羅馬帝國土地上幾乎沒有人再認為自己是羅馬人了,人們都認為自己是法蘭克人、西哥特人或倫巴德人,并認為羅馬人已經是過去時代的人了。其觀點意在強調A.西歐各國民族意識逐漸覺醒 B.民族遷徙造成新的文化認同C.羅馬文化隨帝國滅亡而消亡 D.民族遷徙加劇民族文化沖突13.自17世紀30年代始,歐洲新興中產階級流行用來自中國的瓷器作為家居裝飾品,因而歐洲美術界卷入了描繪“瓷器小藝術”的風潮。圖1為1752年“歌德馬爾森號”沉船出水景德鎮窯廣彩圣經故事圖盤。據此可知A.中國瓷器主導世界市場B.新航路開辟開啟瓷器貿易C.商品流動促進文化交流D.中國藝術引領了時代潮流14.在非洲實現民族獨立后,非洲的一些作家繼承了殖民者的文風,并對西方殖民者進行大肆贊揚,認為殖民者為非洲部落帶來了先進的文明。烏干達詩人奧克洛稱這些作家為“寵壞的孩子”。這反映出獨立后的非洲A.現代文明觀念深入人心 B.經濟殖民的影響深遠C.能夠辯證看待殖民問題 D.文化自主性仍待建構15.表2為2006-2017年美國電腦軟件、影視節目、書籍和音樂等輸出情況,這些數據可以用來說明此時的美國表2A.國際貿易結構發生根本變化 B.信息技術革命推動產業轉型C.文化的海外影響力不斷增強 D.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日趨完善16.2025年“五一”假期各博物館紛紛推出新展覽,如河南博物院“瑪雅VR超沉浸體驗展”、鄭州博物館“絲綢幻旅VR大空間沉浸體驗展”、禹州市博物館開展“公共考古實地探訪瓦店遺址探秘”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表明當下博物館A.創新展示手段提升參觀體驗 B.忽視對文物本體價值的研究C.過度依賴虛擬技術展示文物 D.科技賦能成為文博宣傳核心二、非選擇題部分(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博雅教育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西方教育傳統,它肇始于古希臘,起初是一種通過人文學科的知識內容培養學生心智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的非功利性教育。古希臘的雅典教育注重全面和諧教育,目的是培養身心和諧發展能履行公民職責的人。博雅教育針對自由民或貴族子弟,因為他們屬于統治階級,衣食無憂,有條件接受那種主要內容為“博雅學科”,不注重功利訓練和功利目的,旨在發展一個人的心智能力的博雅教育。這種自由人有責任從事博雅學科的學習,掌握一些關于他生活的世界、人性和宇宙運行方式的知識,能夠理智地閱讀、思考和講演。否則的話,就不可能是一個自由人。-摘編自陳建華《論西方的博雅教育傳統及其演變》材料二中國的博雅教育是在繼承“六藝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一教育形式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到了西周時期得以完善。六藝教育注重人的德、智、體的和諧發展,其中“禮、樂”屬于德育,“書、數”屬于智育,“射、御”屬于體育,具有博雅教育的基本特征。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繼承了六藝教育的傳統,并對其進行了變革,發展出了具有儒家特色的博雅教育。孔子認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強調通過教育與學習實現個人知識與道德的完善,成為德才兼備的君子。孔子進一步指出了主動地接受教育是個人進步的基礎,如果“困而不學”那就只能淪落為下等人了。孔子大力提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重要作用,在他看來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促進個體的完善。-摘編自夏豪杰《軸心時代的中西博雅教育:背景、內涵與特點》(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西方博雅教育的異同。(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古代博雅教育的影響。(6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編號 歷年黃帝陵祭文摘錄① 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② 偉大的軒轅黃帝,你是我民族的始祖······人民解放軍組織勝利的進攻······我四萬萬五千萬優秀的黃帝子孫,定能團結一致的在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把革命戰爭進行到底。③ 乃集合同志,密籌方略,誓共驅除韃虜,光復故物,掃除專制政權,建立共和國體,共赴國難,艱巨不辭。黃帝陵祭祀是近現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載體。以現實的文化形式強化了近代以來藉由黃帝符號所構建的歷史敘事,即中華民族由黃帝以來五千年綿延不絕這一由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歷史文化記憶,從而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扮演了獨特作用。特別是對于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華僑,更是起到增強對祖國向心力、認同感的凝聚作用。-摘編自章舜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近現代黃帝陵祭祀研究》(1)根據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按照中國革命的發展歷程推斷①②③的寫作時間順序,并闡述理由。(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以來黃帝陵祭祀的意義。(4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宋代的商稅,是由專門設置的“商稅務”負責征課。商稅務遍設于全國各地,除極個別的州、縣外,一般都有設置。宋神宗時,全國共有一千二百個縣、軍、監,而全國所設商稅務竟多達二千一百多個。因此,不少的場、鎮,也都設有商稅務。對于一些不便置商稅務的更小的場、鎮,則采用“買撲”的辦法由商人或地主包攬,所收的稅款稱為“坊場錢”,也是商稅的一種。此外,還有酒稅、茶稅、鹽稅等等,也都屬于廣義的商稅范圍之內,由專設的機構征課。熙寧十年(1077年),全國稅賦總收入70%來自商稅與專賣收入。從商稅務的分布狀況和坊場錢的征課辦法看來,可以說商稅的征課組織遍布了全國各地,構成了細密的商稅網。商稅的主要來源是全國范圍的縣、鎮場務。雖然某些大城市的商稅務在征課數額上較一般縣、鎮場務為高,但其總額卻并不大,不是商稅的主要組成部分。熙寧十年,全國商稅總額900萬貫中80%來自中小城鎮的場務。-摘編自蒙文通《從宋代的商稅和城市看中國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商稅征收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商稅征收制度形成的歷史背景。(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2025年5月,大唐西市博物館迎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琉光萬里-地中海到長安的玻璃之旅”特展。155件套展品分為“琉光地中海”、“溢彩盛長安”、“萬里共風華”三個單元,全景式呈現了東西方三千年玻璃藝術的成就,構建起了地中海文明圈與東方世界的時空對話,以物證史再現人類由古至今的全球化貿易網絡,再現了絲綢之路的貿易盛景與文明交融。-摘編自李梅《琉光萬里:再現絲路異域風情》參照該博物館的策展思路,任選中西文化交流的實例,自擬展覽主題,進行展覽單元設計并說明設計理由。(要求:主題明確,至少有三個單元設計;史論結合,邏輯清晰,不得照抄材料原文)高二歷史期末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DABCC6-10CDABB11-15ABCDC16A二、非選擇題17.14分(1)相同點:①都追求人的全面發展;②注重非功利化,都不以直接的實用技能訓練為目標;③都服務于精英階層,具有一定的階層性;④都強調通過教育實現個人品格和能力的完善。(共4分,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不同點:①思想基礎不同:西方博雅教育源于希臘理性哲學,強調理性思辨,中國則植根于儒家倫理;②教育主要內容不同:西方以“博雅學科”為主要內容,中國則以“六藝”為主要內容;③教育主要目的不同:西方旨在培養能夠理智思考、具有公民意識的人,中國著重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共4分,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2)影響:①通過人文學科學習,有利于培養人的品格修養和精神品質;②有利于穩定社會統治秩序;③推動社會思想文化的繁榮發展;④傳承人類優秀的文化傳統,維護文明的連續性;⑤為當代教育改革提供歷史借鑒,強調教育的人文關懷和全面發展理念。(共6分,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18.12分(1)順序:③①②(排序正確得2分)理由:③為辛亥革命時期,祭文中“滿清政府”、“驅除韃虜”、“建立共和國體”反映的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在三民主義指導下,推翻清政府,實現民主共和的斗爭目標;①為抗日戰爭時期,祭文中“各黨各界”、“民族陣線”等詞表明伴隨抗日戰爭的爆發,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為此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國共合作下的全民族抗戰;②為解放戰爭時期,祭文中稱軒轅黃帝為“勞動者”的先民,“人民解放軍”“將革命進行到底”等詞,說明此時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解放戰爭,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共6分,每點2分,共6分)(2)意義:①凝聚民族精神,激發救亡圖存的抗爭意識;②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國家凝聚力,促進文化認同和民族團結;③傳承中華文明,延續文化基因,弘揚傳統美德;④祭祀活動被賦予時代使命,助力國家發展大局,賦能民族復興。(共4分,每點2分,任意回答2點得4分)19.14分(1)特點:①設立專門機構負責征課;②征收網絡細密且遍設全國各地;③商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④商稅分散化(征收重心下沉化)。(6分,每點2分,任意3點即得6分)背景:①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商業活動活躍;②市鎮數量增加,為商稅征收提供了經濟基礎。③宋代軍費開支巨大,國家急需增加財政收入;④行政管理能力(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⑤宋代對商業采取相對寬松的政策。(8分,每點2分,任意4點即得8分)20.12分示例一:茶香四海-從東方葉芽到世界飲品的文明漫旅茶,源于中國,盛于世界,是連接古今、溝通中外的文化紐帶。本次《茶香四海-從東方葉芽到世界飲品的文明漫旅》專題展覽共三個展廳:“茶出中國”、“茶路萬里”、“茶韻交融”,通過貿易、文化、生活方式的交融,展現一片葉子如何跨越山海,成為人類文明對話的鮮活見證。展覽首章為“茶出中國”,溯源千年茶香脈絡。茶是中國先民的偉大發現,飲茶風俗在中國有著悠久發展的歷史,蘊含了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和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第二部分為“茶路萬里”,聚焦茶葉貿易往來。唐宋時期,茶馬古道將茶帶入吐蕃、南亞;海上絲綢之路開辟后,福建、浙江的茶船駛向東南亞、阿拉伯半島。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中俄之間形成了著名的“萬里茶道”。第三部分“茶韻交融”,見證茶文化交流。茶葉不僅是商品,更成為文化符號-日本茶道的精致、英國下午茶的優雅,見證著茶文化在不同地域的交融與新生。本次展覽以茶葉的文明漫旅為線索,串聯起人類文明交流的壯闊圖景,茶也將繼續承載著中國文化基因,促進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對話。(觀點明確2分;三個單元設計分別闡釋理由,闡釋充分且史論結合,每個單元得3分,三個單元共9分;有總結升華得1分,總結和題目雷同無升華者不得分)示例二:絲路遺韻-亞歐文明交融的千年長卷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貿易通道,更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精神紐帶。本次《絲路遺韻-亞歐文明交融的千年長卷》專題展覽共三個篇章:“文明初遇:貿易之路的文化萌芽”“多元共生:藝術與宗教的流動盛宴”、“技術革新:智慧火種的跨域傳遞”。通過藝術、技術、宗教等多元維度,展現跨越兩千年的文化對話,帶觀眾領略不同文明相互激蕩、共生共榮的壯麗圖景。展覽首章聚焦絲綢之路的起源與早期發展。公元前2世紀,張騫“鑿空西域”開啟了東西方物質與文化交流的序幕。商隊馱著絲綢、瓷器西行,帶回香料、毛織物與金銀器,駝鈴搖響的不僅是商品交換,更是不同審美觀念與生活方式的碰撞。第二篇章以藝術與宗教的交融為核心。佛教沿絲路東傳過程中逐漸與中國文化融合,形成獨特的造像風格,展現多元藝術元素的融合。第三篇章聚焦技術交流帶來的文明躍遷。中國的造紙術、火藥與指南針經阿拉伯商人傳至歐洲,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阿拉伯的天文歷法、印度的數學算法傳入中國,推動本土科學發展。古老的絲路精神在全球化時代煥發新生,印證著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永恒主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