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寧強縣2024-2025 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學業水平檢測八年級歷史試題(卷)注意事項:本試卷共4頁??荚嚂r間60分鐘,總分60分,其中含2分卷面分,根據學生整體卷面及書寫給分。第一部分 (選擇題 共24分)一、選擇題(本部分共12道試題,每題2分,共24分。每道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下列關于新中國的成立表述正確的是①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②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 ③中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④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2.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與這首戰歌有關的是A.北伐戰爭 B.抗日戰爭 C.人民解放戰爭 D.抗美援朝3.下列不屬于“一五計劃”成就的是A.青藏鐵路 B.沈陽飛機制造廠 C.武漢長江大橋 D.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4.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是A.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 D.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5.1954年9月 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這次會議是我國人民民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這里的“里程碑”是指A.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B.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C.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6.思維導圖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式。下圖空白處應填寫的內容是A.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 B.鄧小平南方談話C.形成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D.毛澤東思想寫入黨章7.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的城市是A. 深圳 B. 珠海 C. 上海 D. 廈門8.小明同學繪制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完善和發展的示意圖,①②對應的內容是A.①馬克思主義②毛澤東思想B.①鄧小平理論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C.①鄧小平理論②毛澤東思想D.①馬克思主義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9.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保證實現民族團結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政冶協商會議制度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社會主義民主制度10.下面是某同學搜集的展示材料。該主題應是A.人民空軍的建立與發展 B.中國國防的建設與進步C.導彈部隊的發展與進步 D.人民海軍的建立與發展11.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A. “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B. 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C. 20世紀 70年代初,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發現青蒿素D. 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2.從“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從“綠藍灰到五彩斑斕”,從“破爛平房到漂亮樓房”,從“自行車到私家車進平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是A.人們辛勤勞動 B.人們衣食住行發生了變化C.享樂主義盛行 D.改革開放后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共 34 分)二、非選擇題 (共3道試題,共34分)13. (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抗美援朝中犧牲的英雄人物(1)圖A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 (制度)確立; (1分)圖B (人名)在上甘嶺戰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 (1分)1956年召開的 (會議)提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1分)材料二 從1950年冬到1952年底,黨領導廣大新解放區進行了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標志著在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徹底消失了,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新華網《百個瞬間說百年——1952,農民盼了幾輩子的事實現了》(2)根據材料二,概括土地改革使土地所有制發生的變化。 (2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此次改革的法律依據。 (1分)材料三 土地改革后,農村經濟基本上還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勞動生產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發展,可能會導致農村貧富兩極分化。如果不把農民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不僅不能改善農民的生活,而且農村也不可能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糧食、輕工業原料等條件。(3)根據材料三,概括土地改革后農村經濟發展存在什么問題 (2分)為解決這些問題,中國共產黨引導農民采取了怎樣的措施 (1分)材料四在這種制度下,土地的集體所有制性質不變,把經營權承包給農民家庭?!瓨O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 ——摘編自田紀云 《回顧中國農村改革歷程》(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國農村改革的什么措施 (1分)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措施有何作用 (2分)14. (9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外交事業取得重大突破,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參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并產生了積極影響, 國際政治舞臺上開始有了“中國聲音”。(1)根據材料一,指出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1分)請列舉兩例20世紀50年代我國取得的外交成就。 (2分)材料二 1949—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建交國家數量柱狀圖(2)根據材料二,指出哪一時間段中國新建交的國家數量最多 (1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2分)材料三 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為我國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舉辦首屆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新的重大貢獻。———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3)依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了怎樣的布局 (1分)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分)15. (13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八年級(1)班進行相關探究活動,請你參與。【拉開序幕】材料一 我們黨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氣全面糾正了社會主義建設中所犯的錯誤,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最具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摘編自張文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初心”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偉大轉折”會議召開的時間及名稱分別是什么 (2分)該會議作出的“歷史性決策”是什么 (1分)【推進改革】材料二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么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實踐表明,市場作用發揮比較充分的地方,經濟活力就比較強,發展態勢也比較好。我國經濟要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加快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繼續強化市場機制的作用。——1992年中共十四大報告(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共十四大會議上提出要建立哪一經濟體制 (1分)我國建立這一經濟體制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2分)【對外開放】材料三 “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從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面、培養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鄧小平(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設立經濟特區的重要作用。 (2分)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目前形成了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 (2分)【新時代成就】材料四 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打響全面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底農村貧困人口全部清零、貧困縣全部摘帽,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2013---2020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6079 元提高到12588元,年均增長11.6%,比同期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2.3個百分點,與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從64.5%提高到73. 5%。——摘自馬建堂《穩步朝著共同富裕目標邁進》(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取得脫貧攻堅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2分)請用一句話為本次探究活動擬定一個主題名稱。 (主題鮮明、語言凝練) (1分)八年級歷史試題(卷)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部分共12道試題,每題2分,計24分)。1.C 2.D 3.A 4.B 5.D 6.A 7.A 8.B 9.B 10.B 11.A 12.D二、材料題(共3道試題,計34分)13.(12分)(1)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分);黃繼光(1分);中共八大(1分);(2)變化: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或者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2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分)(3)問題:①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勞動生產率低下。②農業不能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糧食、輕工業原料等條件。③一家一戶難以解決水利問題,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利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工具。④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答對任意兩點得2分)措施: 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或者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或加入農業合作社)。(1分)(4)措施: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分)作用:①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②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③帶來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④推動了鄉鎮企業的發展。(答對任意兩點得2分)14.(9分)(1)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分) 外交成就:① 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② 1954年,以五大國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③ 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答對任意兩點得2分)(1)時間段:20世紀70年代(或1970——1979年)。(1分)原因: ①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②中美關系正?;?,中日建交;③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答對任意兩點得2分)(3)布局: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1分)影響:①為我國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②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③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④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答對任意兩點得2分)15.(13分)(1)時間:1978年 (1分) 會議名稱:十一屆三中全會。(1分)“歷史性決策”:①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②實行改革開放。(答對任意一點得1分)(2)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分) 歷史意義:①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②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③使我國經濟實力明顯增強。④有利于增強經濟活力;⑤有利于優化我國經濟結構;⑥有利于提高效益,加快發展;⑦有利于參與國際競爭。(答對任意兩點得2分)(3)重要作用:①特區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②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經驗。③特區成為開放的基地,在經濟方面、培養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④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⑤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⑥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答對任意兩點得2分)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的格局(或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的格局)(2分)(4)原因: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②改革開放的深化。③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④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和發展。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提出。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新發展理念的提出等(答對任意兩點得2分)主題:堅持改革開放,助力偉大復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分;圍繞主題探究,觀點正確,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