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臨川區高三第三次模擬測試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后就上升到“帝”左右,如卜辭有“貞咸賓于帝”。商代晚期人王開始稱“帝”,如文武帝、帝乙、帝辛等。此外,據胡厚宣考證,商代后期,商王自稱“予一人”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上述材料反映了商代后期A.君主專制的加強 B.王權至高無上C.君權神授理念的出現 D.中央集權趨勢出現2.陳紅映在《先秦諸子起源新探》中說,先秦學術思想發展的途徑,大致是由國家官吏掌握的學術思想,經過疇人(精通天文歷法的學者)、縉紳的傳誦與集結而成六經,再傳而為私人百家。據此可知作者認為A.諸子百家同根同源 B.儒學思想影響了百家思想C.諸子百家相互融合 D.古代思想均呈現學術下移3.漢成帝時,薛宜上疏指出當時國家治理不善,“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條職,舉錯各以其意,多與郡縣事。”漢桓帝時,“夷寇鈔百姓,益州刺史山昱擊破之。”荊州刺史度尚擊零陵、桂陽盜賊及蠻夷,大破平之。”由此可見,漢代刺史A.職權范圍日漸縮小 B.職權重心發生轉變C.監察權力不斷分化 D.監察范圍逐步擴大4.胄案是北宋前期隸屬三司的官署,其主要職責是監管兵器的生產。澶淵之盟后,胄案監管僅僅能夠達到“謹簿賬”而已。神宗時,王安石設置軍器監,派遣專門官員負責兵器鑄造并制定新的管理方法和明確的獎懲制度。這一措施A.扭轉了積貧積弱局面 B.加強了政府對人民的控制C.緣于社會穩定的需要 D.有利于提升軍隊的戰斗力5.自明中葉以來,江南絲織業市鎮及其四鄉,逐漸把養蠶繅絲以及絲織業作為主業,成為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這種主業與副業倒置的現象,截然不同于傳統農村,農民不再把農業作為主業,而把手工業作為主業。這反映了明中葉以來A.江南市鎮絲織業發展水平較高 B.江南手工業專業化的趨勢明顯C.江南地區成為我國的經濟中心 D.江南市鎮出現早期工業化特征6.自 19世紀下半葉起,通過鐵路進行擴張成為列強對外政策中的重要一環,鐵路也自然成為列強侵略中國邊疆的戰略工具。清廷對于這一現象十分關注,也逐漸萌生自筑鐵路的念頭,于19世紀90年代將大規模修筑鐵路定為國策。這一國策的制定A.抵制了列強軍事侵略 B.使得邊疆得到充分開發C.有效緩解了邊疆危機 D.是應對邊疆危機新途徑7.有學者指出,辛亥革命終結帝制、建立共和國的過程是相當獨特的。在這一過程中,南北政權政治相互妥協,共同堅持國家統一,亦未引發國際層面的大國對抗。其過渡之迅疾,無論在世界史還是在中國史上都是少見的。該學者意在強調A.民國政府堅持反帝反封建立場 B.辛亥革命重要的歷史價值C.政治變革凝聚了社會各界共識 D.民國政權獲得了列強認可8.如圖是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發起的新生活運動中倡導廉潔衛生的漫畫。這說明當時A.國民政府專注于國計民生 B.衛生政策與政治緊密相關C.新政權建立推動習俗變革 D.健康文明的意識得到傳播9.黨團是指中共在一切黨外和群眾組織中進行組織活動的機關。1941年毛澤東致信謝覺哉,提出關于陜甘寧邊區政府黨團的設想:“黨團只須三、五人,任務是掌握政策,有事即談”。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A.積極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加強對根據地政權的領導C.實行了普遍自由的選舉制度 D.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10.1942年9月,毛澤東在為《解放日報》寫的社論中,借用孫行者化身小蟲戰勝鐵扇公主的故事強調:“目前我們須得變一變,把我們的身體變得小些,但是變得更加扎實些,我們就會變成無敵的了。”其目的在于A.大力開展大生產運動 B.實行減租減息政策C.貫徹“三三制”原則 D.落實精兵簡政政策11.1947年,上海《大公報》報道:“物價瘋狂上漲,米價突破每石40萬元,棉紗每包達300萬元。”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A.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 B.國民政府惡性通貨膨脹政策C.美國對華大量傾銷商品 D.日本侵華戰爭對經濟的破壞12.公共形象又稱國家形象,是社會大眾對行為主體形成的穩定的認知。希波戰爭后,雅典對希波戰爭中的人物和事件進行了新的闡釋,甚至虛構了部分歷史情節,從而建構出具有明顯雅典中心主義的英勇、崇尚自由、希臘世界拯救者和領導者的國家形象。這一做法A.推動了希波戰爭研究的深入發展 B.為鞏固雅典霸主地位提供了論證C.體現出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 D.反思了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弊端13.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中寫道:“美洲印第安人的大規模死亡,并不是因為歐洲人用槍炮屠殺了他們,而是歐洲人帶去的病菌幾乎滅絕了他們。”作者本意A.歐洲殖民者對疾病傳播負有責任 B.文明的鏈接具有雙重性C.印第安人社會習俗落后 D.新航路拓展了人類的生存14.近年來,我國的法學研究,尤其是國際法學研究十分重視和強調國際視野。然而在建立中國國際法研究的國際視野時,我們恐怕需要注意區別國際法研究中的國際視野與西方中心主義視野。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國際法被高度西方化了,以至許多人認為“國際性”即“西方性”,研究國際法必談“西方理論”和“西方經驗”,并以此指導中國的國際法實踐,而這便形成了所謂的“國際視野”。以上材料說明我國國際法研究A.應該僅僅依賴西方理論和經驗B.否定海外經歷對形成國際視野的貢獻C.應該放到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語境下去思考D.越來越不適應日趨多極化的新型國際發展格局15.1896年,李鴻章率團出訪美國,一位美國記者向李鴻章提出了“美國資本在清國投資有什么出路嗎”的問題,李鴻章在回答時提及 1879年美國前總統格蘭特向他提出“必須要求歐美資本進入清國以建立現代化的工業企業,幫助清國人民開發利用本國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往事。下列對兩位美國人言論的判斷正確的是A.體現了美國企業家的需求 B.意在幫助中國實現現代化C.順應中國洋務運動的需要 D.維護歐洲列強的在華利益16.20世紀30年代,在沉重的經濟危機和洶涌的革命浪潮沖擊下,德國資產階級感到國會制度和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難以穩固統治,企圖通過殘酷鎮壓國內革命和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擺脫危機。這說明德國A.民主制度面臨嚴峻考驗 B.具備民族民主革命的條件C.納粹黨上臺具有合法性 D.發動世界大戰的時機成熟二、非選擇題:共52分。考生根據要求作答。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景教是東正教的一個支派,公元5世紀因持異見而被迫向東尋求發展,而此時佛教在中國大為興盛,并逐漸中國化。7世紀景教傳入波斯地區,657年唐朝打敗西突厥控制了西域,并設置北庭和安西都護府,為景教在唐朝的傳播提供了可能。762年景教將其中心由波斯轉移至阿拉伯首都巴格達。唐高祖“柔懷萬國”、“中楫睦、敦聘好”的睦鄰友好政策在唐前期基本延續。景教主教阿羅本來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禮遇,準其傳教,并為其修建大秦寺。安史之亂中,景教徒伊斯參與平叛有功被封為節度副使。781年伊斯刻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主體用楷體撰寫,行文流暢,對使用典,體現了深厚的中文功底。碑文還有一小部分由古敘利亞文撰寫,是研究當時東羅馬傳教所用文字的重要參證。845年唐武宗滅佛,景教同時被禁止。此碑被教徒埋入地下,景教也逐漸沉寂。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世界考古發現史最負盛名的石碑之一,現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館。-據《舊唐書》、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景教在唐朝的地位變化并分析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歷史價值。(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52-1978年我國不同地區工業總產值占全國比重變化趨勢地區 1952年 1957年 1965年 1970年 1978年東北地區 20.65% 20.89% 21.03% 19.20% 16.24%東部地區 54.16% 50.07% 47.84% 48.31% 49.15%西部地區 11.78% 15.16% 15.35% 15.70% 16.87%中部地區 13.41% 13.88% 15.79% 16.79% 17.74%數據來源:《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提取材料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美國家壟斷資本發展迅速,壟斷條件下的企業競爭更為激烈。農民為了生存和發展,加入合作社“抱團取暖”成為農民的共識和理性選擇,故合作社數量和社員數量不斷增加。政府開始意識到合作社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并通過政策和立法,在資金、保險、科技推廣、信息咨詢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農業合作社成為經濟發展活動的動力中心。20世紀30年代,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陷入經濟大蕭條,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多數國家政府采取增加關稅、固定價格、限制農產品生產等措施,促進了農業合作社的發展,但合作社經營規模普遍偏小,缺乏市場競爭力-摘編自段祿峰《歐美農業合作社發展歷程及經驗啟示》材料二中央蘇區合作社經濟具有股份制經濟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開創集體經濟的最早嘗試。在復雜的斗爭環境中,蘇區合作社不僅是一個經濟組織,還是一個“黨可以藉以更有力地領導群眾的一個戰斗的組織”。合作社的經濟功能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解決紅軍家屬在生產生活上的困難從而保證“擴紅”運動(即擴大紅軍有生力量的社會動員運動)的順利開展;二是生產和收集糧食、籌集物資以滿足前線需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現為查處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階級異己分子和腐敗分子,維護貧困農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證合作社的純潔性。-摘編自易棉陽《以運動促進運動:中央蘇區合作運動與相關革命運動的關系研究》材料三中央蘇區合作社經濟的績效明顯而卓越,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解決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需要;調節市場,打擊了投機商人盤剝,保障了人民群眾日用品的供應;成為組織群眾、動員群眾、教育群眾的有效形式,保持了“黨與農民群眾的連鎖”。-摘編自曹春榮《中央蘇區合作社經濟的發展研究》(1)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央蘇區與歐美國家農業合作社發展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央蘇區與歐美國家農業合作社發展呈現不同特點的原因。(5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央蘇區發展農業合作社的經驗。(6分)20.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向全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傳教士以創辦學校為傳教手段,到20世紀20年代,教會學校成獨立系統且不受中國教育部門管轄。1923年基督教會《基督教育在中國》提到:“要加強在華教會學校,以便將來畢業于教會學校的男男女女,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基督化的國家。”這無疑激怒了中國人民,蔡元培于是在《新青年》發表一系列文章,引發了反對基督教和收回教育權運動,各地出現捕捉牧師、停辦教會學校事件。1924年廣州圣三一中學(教會學校)學生要求收回教育權,要求政府接管教會學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廖仲愷接見學生鼓勵斗爭。鑒于收回教育權運動洶涌澎拜,1925年廣州國民政府發布公告,要求教會學校由中國人任校長且不得傳布宗教為宗旨。-摘編自南京大學歷史博物館《非基督教運動和收回教育權運動》材料二文化帝國主義是二戰后以文化作為核心手段或目的的新型殖民形式。它利用先進科學技術大力拓展和占領世界文化市場,以一種隱蔽性的但更具欺騙性的方式企圖延續帝國主義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全球統治。在理論層面上,文化帝國主義表現為文化交流過程中的不對稱性和不平等的結構,與19世紀存在的舊的帝國殖民體系沒有本質區別;在具體的實踐層面,文化帝國主義與“美國霸權”的概念基本是重合的。文化帝國主義是一種“活著的”和“未被終結的“理論,迄今仍處于“未成的狀態”,在經濟全球化深入擴展以及信息技術革命大發展的情況下,文化帝國主義有了新的表現形式,而它帶給全球的影響也需要我們進一步反思和批判。-摘編自張小平《當代文化帝國主義的新特征及批判》(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西方在華傳播基督教和設立教會學校的實質,并分析20世紀20年代中國收回教育權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文化帝國主義的特點。結合當今國內和世界發展特點,對中國政府應對文化帝國主義給予一些合理化的建議。(7分)2025屆臨川區高三第三次模擬測試歷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A B D D D B D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B B A C A A17.(1)地位:唐前期受到禮遇,到后期遭到禁止。原因:波斯薩珊王朝的興起提供發展契機;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基督教派、伊斯蘭教的沖擊,被迫東傳。唐朝儒、釋、道三教并立的思想格局不利于景教發展;景教不符合唐朝社會發展需要,缺乏本土化。(2)是研究基督教、景教史及西方文化的重要史料資料;可用于研究唐代與東羅馬帝國及中亞、西亞交通與文化交流;具有書法藝術價值;彰顯了唐代中華文化的影響力。18.示例論題:現代中國的工業布局與國內外局勢和政府的工業化政策緊密相關。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受近代中國工業布局的影響,全國工業發展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中、西部地區工業有一定發展,但整體基礎極為薄弱,地區之間發展很不平衡。一五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開展大規模工業建設,中西部工業發展明顯。受中蘇建交和《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影響,東北地區的蘇聯援助項目較多,東北工業比重穩步提升。工業生產鄰近內陸的主要原料產地,也合平國家安全的要求,體現了政府由沿海轉入內陸的新的工業化空間政策。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國際局勢緊張的背景下,為應對潛在的戰爭風險,中國開啟“三線建設”,將中西部地區作為重點工業建設基地,到20世紀70年代,中西部的工業總產值占比穩步提升。這對于提高國家國防能力,進一步改善工業布局,推動中西部落后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受中蘇關系惡化等因素影響,靠近中蘇邊境的東北地區工業總產值占比下降。總之,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工業發展仍存在不平衡問題,但整體上呈現逐步優化的趨向。19.(1)特點:中央蘇區:具有股份制經濟的特征;有一定集體經濟性質;具有經濟和政治雙重功能;維護貧苦農民利益。歐美國家:發展速度快;一度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中心;合作社和社員數量不斷增多;經營規模普遍偏小;市場競爭力不足。(2)原因:中央蘇區:國民黨的封鎖和圍困;根據地自然條件相對惡劣;根據地百姓生活較困苦;中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探索;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需要。歐美:壟斷組織的擴張;企業競爭的激烈化;政府的立法保障和促進(或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農民生產和發展的需要;經濟大危機的影響。(3)經驗:要根據農村實際,發展農村經濟;要切實維護農民利益;要立足于農民生活的改善;要充分發揮組織的政治、教化職能;要善于依靠群眾發動群眾開展農村工作。20.(1)實質: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原因:①西方傳教士把創辦學校作為傳教手段,侵犯了中國的教育主權;②新文化運動推動了思想解放,人們對西方文化和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③五四運動后,學生運動蓬勃發展,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增強;④國民大革命運動為收回教育權運動提供了政治支持。(2)特點:以文化作為核心手段;以經濟和科技為后盾;具有隱蔽性、欺騙性;不對稱和不平等;與美國霸權概念重合;仍處于發展階段(是一種“未被終結”的理論);有新的表現形式。建議: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②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③利用社會信息化,加強科技文化創新。④尊重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交流互鑒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