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分校聯考七年級歷史期末考試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1.北宋的農業生產有重大發展。河南地區耕牛不足,有人創造了人力翻土工具——踏犁,可代耕牛之功半;鄂州農民創造了插秧工具——秧馬,一日可插千畦。由此可知,北宋農業發展的原因是( )A.興修水利工程 B.耕地面積擴大 C.生產工具進步 D.社會環境穩定2.北宋時期,官窯、哥窯、汝窯、定窯、鈞窯五大瓷窯燒制的瓷器各具特色。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中心。這說明( )A.宋代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輝煌時期 B.宋代瓷器以燒制青花瓷為主C.宋代是瓷器燒制開始階段 D.宋代瓷器制造分工明確3.北宋都城東京汴梁,坊、市不分,取消夜禁,南食、北食、川飯、胡餅,各地風味難以盡述,酒樓菜肴、食店小吃異彩紛呈。這反映了北宋( )A.農業產量較高 B.社會安定和諧 C.城市經濟繁榮 D.海外貿易發達4.商業繁榮促進了貨幣交易量的增長,同時也出現了貨幣大變革。北宋前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 )A.瓦子 B.交子 C.會子 D.至元寶鈔5.隨著我國江南經濟的不斷發展,南方經濟逐步超過北方。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朝代是(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6.元朝的陸上交通以大都為中心輻射全國,海上絲綢之路更是進入鼎盛時期。中國的創造發明通過陸路和海路輸往西方,西方的藥物、數學也傳到中國。可見元朝發達的中外交通( )A.是世界文明發展與交流的載體 B.見證了元朝遼闊的疆域C.服務于行省制度 D.促進了回回的形成7.注重發明創造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北宋時期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人是( )A.郭守敬 B.祖沖之 C.王禎 D.畢昇8.北宋科學家沈括創制了先進的歷法“十二氣歷”,將立春作為元旦,按節氣定月份,大月31天,小月30天,大小月相間,有利于農事安排。由此可見,其制定歷法的目的是( )A.便利農業生產 B.為統治階級服務 C.用于科學研究 D.方便查看日歷9.“飲食,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這體現了朱熹的什么主張( )A.存天理,滅人欲 B.人欲即天理 C.理氣合一 D.經世致用10.“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的文學體裁是( )A.唐詩 B.宋詞 C.元曲 D.小說11.元朝時,有一位著名的戲曲家,他用浪漫的藝術手法,講述了竇娥含冤而死的悲慘故事,憤怒地鞭撻了黑暗勢力。他是( )A.馬致遠 B.關漢卿 C.鄭光祖 D.王實甫12.歷史老師向同學們推薦了一本史書:它歷時19年編撰,記述了1300多年的歷史;它“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皇帝也為此書賜名。該史書是( )A.《資治通鑒》 B.《史記》 C.《二十四史》 D.《后漢書》13.元代的丞相很跋扈,這給朱元璋對丞相制度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后來,他當上皇帝后就廢除丞相制度。這描述的是明朝廢除丞相制度的( )A.過程 B.原因 C.結果 D.影響14.明朝時期,為了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多次修筑長城。隆慶年間,明朝封蒙古俺答汗為順義王,并達成通貢和互市的協議。這反映出隆慶和議( )A.加強中央集權 B.加強南北溝通 C.具有屈辱性質 D.促進民族交流15.明朝時期,我國對外關系出現了新的變化,一方面與亞非各國保持友好往來,另一方面又面臨著外來侵略的威脅。以下史實能體現這一變化的是( )A.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天竺取經 B.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C.張騫出使西域和班超經營西域 D.永嘉南渡和北魏孝文帝改革16.“2024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回顧歷史,1553年,攫取了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的西方殖民者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蘭 D.日本17.“黃仁宇評價:張居正改革是‘官僚體系自我調節的巔峰,卻未能突破傳統框架’。”這強調其根本局限在于( )A.個人道德缺陷 B.未觸動封建制度根基 C.忽視農業生產 D.過度依賴海外貿易18.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 用“華夷一家”、“天下一統”的大一統政治思想取代傳統“華夷之辨”“以夷制夷”的治邊思想。清朝推行該思想有助于( )A.消除民族差異 B.弘揚自身民族文化 C.緩和民族矛盾 D.防止異域文化入侵19.“1662年,他率軍收復臺灣。后來又派人向當地高山族人民傳播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加速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臺灣同胞尊稱他為‘開臺圣王’。”“他”指的是( )A.衛青 B.岳飛 C.戚繼光 D.鄭成功20.清朝時期,政府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除規定后世“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必須由中央政府冊封外,還設立了一個官職,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這一官職是( )A.總督 B.巡撫 C.辦事大臣 D.軍機大臣21.清朝乾隆年間,清政府在西北邊疆地區設立軍政機構,統轄天山南北路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區域,這一舉措對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揮了重要作用。該機構是( )A.宣政院 B.伊犁將軍 C.駐藏大臣 D.臺灣府22.有學者認為:“這種政策使中國陷入了深淵,錯失了利用對外貿易發展經濟、建設國家的機遇;導致了中國一度處于世界先進行列的航海業日益落后于西方,阻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與資本的原始積累。”材料中的“這種政策”是( )A.重農抑商 B.閉關鎖國 C.重文輕武 D.殖民掠奪23.軍機處官員將皇帝口諭擬寫成文并下發,事關重大的機密性上諭在加蓋軍機處印章后,不經過任何其他機構、官員,直接馳驛發送到受諭人手中。軍機處的創建體現的封建政治發展趨勢是( )A.文字獄加強 B.科舉制度的發展 C.君權的強化 D.中央集權的加強24.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區的絲織業中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模式;到清朝前期,棉紡織、冶鐵、制瓷等行業的手工作坊中普遍雇傭工匠。這說明江南地區( )A.雇傭勞動范圍逐漸拓展 B.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C.傳統經濟結構穩固不變 D.民營手工業獲官方支持25.四川自貢有“千年鹽都”的美譽,井鹽的開采與鑿井技術歷史悠久。這一生產技術最有可能記載于( )A.《齊民要術》 B.《夢溪筆談》 C.《資治通鑒》 D.《天工開物》二、綜合題(本大題共2小題,合計25分)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宋元時期,南北交通改善,為技術和貿易的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經濟氛圍寬松自由,商業空前繁榮,同時在賦稅方面大量征收紡織品。這一時期,北方大量人口南徙,為江南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資金,同時也將北方較為先進的紡織技術傳到江南地區。在此情況下,棉紡業在各地廣泛興起,元代棉花已能與絲、麻紡織原料鼎足而立。 ——摘編自楊敏《宋元江南紡織手工業與區域經濟的相關性研究》材料二 首先,當時中國具有在全世界領先開辟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實力和條件。……14世紀前,中國的造船術和航海水平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其次,中國明朝早期永樂年間在國內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的局面及業績,是成就鄭和下西洋創舉的基本條件。……永樂帝謹遵明太祖朱元璋的決策,以“民之貧富,為治國的根本方針”。……再次,明成祖時強大的國力導致封建皇權對其威德遠揚的強烈追求。從根本上說,推動鄭和航海的力量,正是來自皇權對外力求威望與聲譽的要求,其主要目的,是“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摘編自劉明翰、陳月清《鄭和七下西洋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貢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元時期紡織手工業發展的社會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概括成就鄭和船隊下西洋創舉的歷史條件。(6分)27.明朝時期是我國古代君主專制統治空前強化的時期。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3分)材料一 朱元璋通過一系列組合拳,終于理順皇帝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他成了自己的國務總理,以及各級官員的授權人。 ——《易中天中華史:朱明王朝》材料二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實施八股取士,規定命題專取四書五經,應試者必須要代圣人之言,根據儒家經典并以朱熹《四書集注》為主要參考,不能隨意發揮,以八股文作為應試的主要方式,行文格式有嚴格規定。……這是近乎標準化的競爭性考試,達到了古代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然而,隨著封建政治的僵化,八股取士積弊影響越來越大。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三 明朝監察的手段主要是“諫言”或“彈劾”,是靠言論或輿論來影響決策者,督促他們采取相應的行動。除此之外,沒有更有力的措施。這種監督,最終被最高統治者皇帝個人左右,其有效與否完全取決于皇帝個人的好惡。不符合皇帝個人意志的諫言均無效果。監察官員常因剛正不阿而屢遭打擊摧殘。——摘編自張薇《明代的監控制度》(1)根據材料一,簡述朱元璋“一系列組合拳”的影響。(4分)(2)根據材料二,概述八股取士被稱為“近乎標準化的競爭性考試”的歷史影響。(4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明朝監察制度存在的缺陷。(3分)綜上所述,反映了當時怎樣的政治發展趨勢。(2分)七年級歷史期末試卷答案1.C 2.A 3.C 4.B 5.C 6.A 7.D 8.A 9.A 10.B11.B 12.A 13.B 14.D 15.B 16.B 17.B 18.C 19.D 20.C21.B 22.B 23.C 24.A 25.D26.(12分)(1)背景:南北交通的改善;經濟氛圍寬松自由,商業空前繁榮;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勞動力,資金和先進的紡織技術。(6分)(2)條件:造船和航海技術先進;明朝前期國力強盛;指南針廣泛運用于航海事業;得到明成祖的支持;鄭和個人能力優越,具有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等。(6分)27.(13分)(1)影響: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地方政府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缺乏自主性,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致使政治僵化、腐敗,同時又是中國社會逐漸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答出任意兩點)(4分)(2)利:科舉制發展標準化、規范化;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促進社會階層流動。(2分) 弊: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使人們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缺乏創新,阻礙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2分)(3)缺陷:手段相對單一,缺乏有力措施;監督的有效性完全取決于皇帝,沒有制衡機制;監察官員屢遭打擊摧殘。(3分) 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甘肅省蘭州市某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卷.docx 甘肅省蘭州市某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卷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