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山市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期末水平測試卷八年級歷史說 明:1.全卷共6頁,第一部分為單項選擇題,第二部分為非選擇題,滿分為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在答題卡的指定區域填寫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座位號。用2B鉛筆把對應號碼的標號涂黑。3.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要答在答題卡上。4.考生務必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時,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 小題,每小題3分,共7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右圖為新中國第一任海關總署署長的《任命通知書》。圖片信息顯示:1949年10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正式成立,孔原被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正式任命為海關總署署長,結束了由外籍稅務司控制中國海關的歷史。這體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A.走向獨立自主 B.注重民主協商C.加強工業建設 D.踐行和平外交2.1952年廣東省糧食總產量達855萬噸,較1950年的746萬噸增長約14.7%,帶來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農業生產合作社推廣 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C.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展 D.“包產到戶”的實施3.1956年2月,全國總工會通過了《關于開展先進生產者運動的決議》,動員全國職工“超額完成國家生產計劃,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各行業掀起勞動競賽、技術革新、學先進當先進的熱潮。據此可推知,此“決議”旨在A.推動社會主義工業化 B.促進經濟體制改革C.解放農村社會生產力 D.布局對外開放政策4.1956年,我國自主生產的第一批12輛披紅戴花的解放牌汽車,浩浩蕩蕩地從廠內駛出。當時,這一場景最有可能出現在我國的A.華北地區 B.華南地區 C.東北地區 D.西北地區5.1946年,中國高等院校中工科學生僅占在校生總數的18.9%,到 1952年達到35.4%,為各科學生之首,這反映了A.外交政策的調整 B.國家建設的需要C. “863”計劃的實施 D.科教興國的戰略八年級歷史期末試卷 第 1 頁 共 6 頁6.1954年,《人民日報》報道“他們從車床邊來,從田地里來,從礦井來,從海岸的防哨來,放下鉗子,放下犁耙……同他們所愛戴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們一起,商量國家大事。”這一新聞報道的是我國A.慶祝西藏和平解放 B.舉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C.“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D.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7.下圖是1956年出版的一本《速寫集》中的漫畫《手工業生產者的“手”》,這反映的是A.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B.中國融入全球化浪潮C.農業農村的大生產運動 D.手工業實行公私合營8.1961年,國務院決定自主研制國產橋梁鋼,替代蘇聯鋼材。自主研發團隊經過無數次試驗,用時幾年就成功研制并生產出6.6萬噸優質16錳低合金鋼,全部用于南京長江大橋正橋鋼梁及關鍵結構,1968年大橋建成通車。這主要得益于A.對外開放格局 B.家庭聯產承包C.國家體制優勢 D.經濟體制改革9.2018年央視紀錄片《四十年四十個第一》播出,介紹了40年前的“第一批農村萬元戶”“第一家中國內地自選超市”“第一個個體戶”等故事,這些“第一”的出現關鍵在于A.計劃經濟的優勢 B.加入WTO 實現經濟騰飛C.改革開放的政策 D.市場經濟體制完全建立10.1980 年安徽省委擴大會議上,滁縣地委書記向省委提出:承認“包產到戶”是社會主義農業生產責任制的一種形式,希望給這個“黑戶”的“孩子”報上“戶口”;同年在省內有了正式“戶口”,到了1982年變成全國“戶口”。這一變化說明了A.集體統一經營不斷強化 B.土地私有化的實現C.包產到戶的逐步合法化 D.農業現代化的推動11.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天橋百貨商場是著名的國有企業,總經理只有10元的審批權;但到了1984年商場自行發行股票,300萬元股票認購一空。這得益于A.鄉鎮企業迅速發展 B.企業的自主權擴大C.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D.對外開放政策實施八年級歷史期末試卷 第 2 頁 共 6 頁12.下表是新中國成立后多版護照的變化情況,導致1978-1990年這一時期護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1949——1958年 中俄文對照,“多前往蘇聯、東歐國家”1959——1978年 中法英文對照,因私護照幾乎為零1978——1990年 “本護照前往世界各國有效”,迎來因私出國第一個高潮A.推行對外開放政策 B.加入亞太經合組織C.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成為第三世界國家13.1979-1995年間,民企代表中山威力洗衣機廠從研制國內第一臺單缸型洗衣機,到自主研發雙缸型洗衣機,再到被授予“中國洗衣機大王”稱號。該企業的發展歷程體現了A.鄉鎮企業再現生機 B.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成效C.政企分開擴大自主權 D.技術研發增強企業活力14.下圖為2004—2015年我國服務型城市與工業型城市發展數據統計。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我國A.城鄉經濟差距拉大 B.經濟特區發展迅速C.經濟結構逐步改變 D.工業城市日漸消失15.下圖是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創建的工作品牌標識:中心是石榴花朵造型,中間的三角形結構代表家園,并有“彩虹架起連心橋”字樣,該設計表達主題A.實現國家統一 B.維護民族團結 C.完善基層民主 D.提升國際地位16.據統計,從1997年到2021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從1.32萬億港元增長到2.87萬億八年級歷史期末試卷 第 3 頁 共 6 頁16.據統計,從1997年到2021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從1.32萬億港元增長到2.87萬億港元;人均GDP 從19.2萬港元增長到38.7萬港元。香港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保障是A.“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7.歌曲《鼓浪嶼之波》中唱道:“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這首歌曲表達了A.兩岸經濟交流的緊密性 B.“一國兩制”構想的實現C.對兩岸統一的熱切期盼 D.對臺灣自然風光的贊美18.某歷史研究小組開展項目式學習,收集了以下資料,擬制作研究報告,請為該報告擬定一個合適的主題時間階段 內容20世紀50年代 引進蘇聯艦艇技術,組建首支驅逐艦部隊20世紀70年代 自主研制第一代導彈護衛艦,成功試射潛射導彈21世紀20年代 國產航母“山東艦”服役,電磁彈射技術、萬噸級驅逐艦“南昌艦”亮相A.藍天衛士 B.陸上盾牌 C.國際合作 D.科技強軍19.1955年 4 月 30 日,印度總理尼赫魯在回憶參加的某次會議時說:“會議并沒有向任何人發出不友好的挑戰,或是表示任何敵意,而是宣布了新的、豐富的貢獻 。”這一“貢獻”是指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一帶一路”的構想C.“求同存異”方針 D.人類命運共同體20.20世紀50年代,美國禁止本國公民前往中國旅行;1972年,美國宣布允許攜帶價值100美元的中國制物品入境。這種現象反映的是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 B.改革開放政策推動C.中美關系出現轉機 D.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1.“猴年八評”指的是1992年2月到3月期間,《深圳特區報》連續發表的八篇文章。題目有《要敢闖》、《兩只手都要硬》、《我們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等。“猴年八評”的背景是A.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B.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舉行C.“南方談話”的發表 D.中共十五大的召開22.近幾年,我國科技企業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如:“文心一言”“豆包”“深度求索 (DeepSeek)”這主要體現了當前我國A.優化產業結構 B.升級傳統產業C.推動科技創新 D.刺激消費需求八年級歷史期末試卷 第 4 頁 共 6 頁23.下表是我國在不同時期的體育觀念或口號,這反映了時間 體育觀念或口號1952年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1983年 提高水平,為國爭光2007年 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A.社會保障體系健全 B.國防建設的要求C.競技體育蓬勃發展 D.時代發展的需要24.近年來,隨著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及周邊交通線的開通,中山從“灣區幾何中心”躍升為“樞紐城市”。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A.家庭聯產承包 B.文化事業發展C.區域協調發展 D.全方位的外交25.2025年,中國啟動了“平安瀾湄行動2025”,參與該行動的瀾湄六國旨在通過聯合打擊電信詐騙等跨國犯罪進一步深化合作。這一行動體現了中國A.堅持獨立自主外交 B.推動周邊國家友好合作C.踐行不結盟的政策 D.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6題13分,第27題12分。)26.(13分)語言的變遷折射著社會的轉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隨著社會這一根本性變革,漢語中表示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一些舊詞語趨于隱退、消亡,如“黨國、參議會、租界、巡捕……”等等;反映社會主義制度的新詞語開始大量產生和運用,如“政協、人大、國務院、黨委……”等等。————摘編自郭伏良《新中國成立以來漢語詞匯發展變化研究》材料二階段一 (1949-1965) 階段二 (1966-1976) 階段三 (1977-1990)詞匯類別 詞條數 百分比 詞條數 百分比 詞條數 百分比政治類 1188 36.4% 573 70.6% 648 15.3%經濟類 721 22.1% 46 5.6% 1128 26.7%文教衛生類 554 17.0% 80 9.9% 1002 23.7%————摘編自 《新語詞大辭典》八年級歷史期末試卷 第 5 頁 共 6 頁要求:(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語詞匯發生的變化,說出與“這一根本性變革”相關的史事。(5分)(2)在材料二中任選一類詞匯,指出其發展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 1977 年以后該類詞語出現明顯變化的原因。(6分)(3)除上述您已指出的影響詞匯變化的因素外,再列舉出一個可能影響詞匯變化的因素。(2分)27.(12分)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一系列艱難探索,并取得輝煌成就,這些成就背后蘊含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與努力。根據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物序號 姓名 主要事跡① 王進喜 王進喜率領鉆井隊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用“人拉肩扛”、“盆端桶提”,使大慶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開鉆。② 焦裕祿 1962年焦裕祿任蘭考縣委書記,以身作則,帶病仍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③ 鄧小平 1984年鄧小平同志,在看到經濟特區各項改革舉措成效明顯,呈現出翻天覆地的變化和蓬勃興旺的景象。④ 鄧稼先 在鄧稼先等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于 1964 年成功爆炸了第 1 顆原子彈,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而他個人則一直默默無聞地奉獻,直到1986年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廣為人知。⑤ 楊利偉 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1)指出材料中屬于我國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探索期間不同戰線上涌現的英雄模范人物。(4分)(2)分析表格中的歷史人物,從以下三個角度或自定觀察角度,任選一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物,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并用具體史實加以闡釋。(8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合理,條理清楚)觀察角度:(Ⅰ)社會進步(Ⅱ)科技發展(Ⅲ)精神品質八年級歷史期末試卷 第 6 頁 共 6 頁2024-2025學年下學期八年級下冊歷史參考答案單項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A B A C B B A C C C B A D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C B A C D C C C C D C B主觀題26、(1)變化:社會轉型新舊詞匯更替;“舊的詞語隱退,新的詞語產生”(或表示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舊詞語趨于隱退,反映社會主義制度的新詞語開始大量產生和運用。)(任答一點3分,相近意思即可)史事:新中國成立(開國大典)、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寫到一點即可得2分)答案示例:發展趨勢:(2分)政治類:從階段一到階段二明顯下降,從階段二到階段三呈緩慢上升趨勢。經濟類、文教衛生類:從階段一到階段二急劇下降,從階段二到階段三呈迅猛上升趨勢。(對趨勢的表達與以上表達意思相近即可得2分)原因:(4分)政治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撥亂反正;民主法制不斷完善;改革開放等帶來政治類新詞呈緩慢上升。經濟類、文教衛生類: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視教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會帶動大批經濟類和文教類新詞出現帶來這兩類詞呈迅猛上升趨勢。(注:任答一點或答改革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關鍵詞可得2分,要有分析才得4分)社會因素(社會變遷)、科技發展因素(網絡發展)、國家政策因素、國際形勢因素等。(每點2分,任答一點即可)27、(1)答案:王進喜、焦裕祿(每點2分,共4分)(2)示例:觀點:杰出歷史人物推動社會進步。(2分)論述:鄧小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4分)(注:應答到人物相關的歷史事件和影響)結論:杰出的歷史人物為社會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推動中國邁向新的臺階。(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東省中山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 歷史試卷.docx 廣東省中山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 歷史試卷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