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麥積區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教育教學質量監測試卷8、元朝以都城為中心,全國設有驛站1500多處,組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在驛道上每隔一段距離設置“急遞鋪”,主要用于傳遞緊急公文。元朝以上做法七年級歷史A.促進了商品流通B.維護了國家統C.結束了政權并立D.緩解了民族矛盾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15分)9、明神宗時,南京一帶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萬頃:明熹宗時,一次賜給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1、電視專題片《話說運河》有句解說詞:“陽剛的一撇是萬里長城,陰柔的一捺是京杭運人以萬頃計,大宦官魏忠賢占地萬頃以上。李自成針對以上現象提出的解決方法是河,這才是一個頂天立地,有血氣、有溫情的中國人”。那么構成“人”字的這“一捺”的A.嚴明軍紀,不許妄殺B.攻占北京,北拒滿洲重要作用是C.均田免賦,發放錢糧D.建立政權,國號大順A.便于軍事力量調控B.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10、皇太極強調治國“照《大明會典》行,極為得策”:順治朝翻譯《洪武寶訓》,并通行全國;康熙陽C.便于帝王南巡游玩D.解決了北方缺水問題朝“參酌明制”編修《清會典》。材料表明清朝的政治制度(2、(教材P20)如果把唐朝的興衰過程看做一個拋物A.強化了滿洲貴族決策權力B.機構渙散政事乏力線形狀(如右圖),那么①處對應的歷史事件是(C.規范了中央機構決策程序D.沿襲了明朝的做法A.安史之亂B.藩鎮割據11、戚繼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詩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他C.黃巢起義D.唐蕃會盟618年755年907年A.抗元的決心B.抗倭的決心C.抗清的決心D.收復臺灣的決心3、下圖是出土于西安西郊唐墓的“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平臺上的男樂伎俑,身穿圓領窄12、(教材P120)如下表,從1661一1766年,清王朝耕地面積持續增加,這一變化的影響因素有(袖長衣,手持琵琶等樂器奏樂,中間一女樂伎俑,梳烏蠻髻,做歌舞狀。與下圖可以相互印證的唐代詩歌是時間耕地面積(頃)A.“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順治十八年(1661年)5493576B.“九天閭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6078430C.“女為胡服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雍正二年(1724年)6837914D.“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4、文物是民族文化的歷史印記。如果文物會說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宋代文物會說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7414495女A.“天水麻紙地圖”帶你領略先民工藝B.“胡人牛耕圖”與你體味各族和睦相處①統治者重視農業,大力推行墾荒政策②人口快速增長帶來人地矛盾逐漸突出C.“三彩騎駝樂舞俑”陪你分享盛世繁華D.“清明上河圖”帶你了解市井百態③引進了玉米、甘薯、馬鈴薯等農作物④疆域不斷擴大,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5、《賣油翁》中的陳堯咨是北宋狀元,擅長射箭,他每逢宴會就會展示射箭技藝。其母親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④鄭D.①②③④得知后,呵斥他“不致力于施行仁化之政,卻專注于射箭技藝,辱沒了先人的志向”。此故13、《典籍里的中國》第四期講述了李時珍一生戰勝從醫難、著書難和出書難的困頓,最終歷經近三事的時代背景是北宋十年修撰巨著的動人故事。這部巨著是A.科舉取士B.強干弱枝C.崇文抑武D.分化事權A.《本草綱目》B.《天工開物》C.《三國演義》D.《九章算術》6、遼、西夏、金三朝科舉以經史、文學為考試內容,通過學習儒家文化,遼、西夏、金的14、明末清初,匯票作為匯兌的工具已經流行。乾隆、嘉慶以后,匯兌業務發展迅速,專營匯兌的票士子逐漸認同“懂禮即中國”、“用中國之禮則中國之”的觀念。由此可知,遼、西夏、金號應時產生。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三朝推行科舉制)A.印刷技術提升B.封建統治危機C.耕地面積擴大D.商品貿易發展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轉移B.化解了各民族之間的矛盾15、“京劇正是循勃興花部之俗并有所發展而興盛起來的。它雖認真吸取昆曲成就,但力避其雅,唱C.加強了經濟貿易的交流D.強化了“大一統”的思想詞淺白、音樂簡明、表演生動而火爆,更重要的是反映著更普遍民眾的心聲。”由此可見,京劇的興7、(教材P69)如圖為中國古代經濟格局演變示意圖,與圖中①處對應的朝代是(盛得益于A.隋朝A.兼收并蓄,博采眾長B.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C.迎合廣大民眾的需要D.與時俱進,推陳出新B.唐朝二、材料分析題(16題14分、17題13分,共27分)C.五代十國16、我國一直注重民族問題和邊疆的治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魏晉南北朝(@)D.南宋材料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秋,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一唐太宗七年級所j史共4頁(第1頁)七年級歷史共4頁(第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