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早期的人類農業生產實踐中,人們通過對日月星辰運行軌跡、水土自然特性及氣候現象的長期觀察與經驗積累,逐步形成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數學知識,將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自然科學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B.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偶發性C.文明的進步得益于生產力的發展D.農業生產促成了人類社會的分工2.亞歷山大在征服地區興建了眾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這些城市融合了希臘建筑技術與美學原則,并結合當地傳統元素,形成獨具一格的混合式建筑風格。據此可知,亞歷山大A.發展了君權至上理念B.阻礙了當地文化發展C.注重緩和民族間矛盾D.推動了希臘文明擴展3. 表1出處 相關內容《諾曼底公爵威廉傳》 威廉征服英格蘭后,把大量土地分封給跟隨他的諾曼貴族,建立了嚴格的封君封臣等級制度,各級封臣依次從屬(盍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各級封臣只對自己的直接封君負責,形成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屬”的局面綜合表1中的信息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中世紀英國A.封臣對自己的封君履行義務B.封君封臣關系跨越了地域限制C.諾曼貴族在英格蘭地位最高D.封君封臣制度鞏固了專制王權4.在奧斯曼帝國,農民向封建主繳納什一稅,非伊斯蘭教徒除繳納收成的25%-50%作為土地稅外,還要繳納人頭稅。16世紀,奧斯曼帝國政府嚴格控制商業,商品交易數量、質量、價格等都由法令規定。這些做法A.激化了宗教矛盾 B.有利于規范行政C.不利于經濟發展 D.阻斷了絲綢之路5.1413年,伊比利亞半島的卡斯蒂利亞學者將阿拉伯《蘇拉曼航海圖》轉譯成拉丁文,圖中包含27幅印度洋星象導航圖。該文獻詳細記載了如何通過老人星高度測算緯度,葡萄牙航海家1485年據此改進象限儀,將赤道定位誤差從5度降至1度。這反映出A.阿拉伯人控制了印度洋航線B.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條件已充足C.新航路開辟推動地理學進步D.文明交流推動航海技術的發展6.1375年前后,有西方藝術家贊嘆道:凱旋門、圓柱等建筑物忠實地見證了偉大人物,同樣的紀念物卻沒有因同樣的原因在我們自己的時代產生,這無疑是因為缺少行為值得如此崇敬之人,即便有過值得如此崇敬之人,也缺乏如此慷慨紀念之人。這一論述A.滲透著濃厚的人文主義思想B.宣揚了啟蒙運動的理性精神C.借鑒了自然學科的研究成果D.打破了教會神權統治的束縛7.1883年,日本鹿鳴館建成,其可以提供宴會和舞會等服務項目,目的是為政府官員進行外交活動和上層人士結交外國人提供交際平臺。“鹿鳴”取自中國《詩經·小雅·鹿鳴》。人們稱這一時期(1883-1887年)為鹿鳴館時代。據此推知,該時代的內涵是A.學習東方以求富國強兵之術B.學習西方助力文明開化之風C.尊崇天皇以推行法西斯運動D.推翻幕府以建立近代化國家8.18世紀末,英國發明家阿克萊特建立水力紡紗廠時曾感慨:“傳統的手工紡織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若仍沿用舊有工藝,英國的棉紡織業必將落后于時代。”這一言論強調的是A.傳統行業吸納新技術的主動性B.手工工場生產效率具有的優越性C.市場需求對工業發展的阻礙性D.產業變革引發科技創新的迫切性9.巴黎公社由64人組成的公社委員會委員分屬布朗基派、新雅各賓派、蒲魯東派和無黨派。布朗基派負責政治和軍事事務,蒲魯東派負責經濟法令的制定,然而這兩派“都做了恰恰與他們那一派的學說相反的事情”“都不知道應該干什么,彼此進行著無謂的斗爭,致使公社精力疲憊”。這說明巴黎公社A.缺乏統一政黨領導 B.內部階級矛盾尖銳C.革命性質發生變化 D.權力制衡機制缺失10.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策劃從塞內加爾到索馬里的“二S計劃”,德國則妄圖在非洲建立從西南非到東非的殖民帝國。各國在海外殖民地瘋狂掠奪資源、傾銷商品,并且紛紛在殖民地推行自己的文化教育體系。同時,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列強之間展開了激烈角逐。這可用于說明當時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B.歐洲文化在全球廣泛傳播C.列強海外擴張沖突加劇D.殖民地人民反抗意識覺醒11.一戰前,德國積極擴軍備戰,宣揚“德意志民族優越論”;法國則通過中小學教育強化“收復阿爾薩斯一洛林”的復仇意識;英國利用媒體渲染德國威脅,強調“維護海上霸權”的必要性。戰爭爆發后,三國迅速投入戰爭,民眾參軍熱情高漲。這可用于A.證實德國是一戰的唯一發動者B.證明軍事同盟加劇了戰爭風險C.說明戰前各國民族主義情緒的泛濫D.解釋戰后國際聯盟建立的主要原因12.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甘地批判資本主義的種種罪惡以及大機器生產給工人帶來的嚴重危害。基于此,他大力主張構建一種以恢復手工紡織為核心的經濟模式。甘地的這一主張A.試圖提升手工業者的經濟地位B.有利于推動印度的現代化進程C.全面否定了西方資本主義文明D.體現了對殖民剝削的抵抗策略13.圖1所示為1940-1996年美國婦女就業人口變化。這一變化源于A.國家強制女性就業B.產業結構的調整C.男性勞動力的減少D.女權運動的興起14.1966-1970年,蘇聯GDP增長率達到7.4%,遠高于同期西方國家;到1975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達到美國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而農業總產值達到美國農業總產值的85%。這可用于說明當時蘇聯A.經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B.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實現均衡化C.工業升級推動農業進步D.市場經濟改革推動工農業增長15.表2所示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德國與部分鄰國簽訂的友好條約。德國此舉旨在表2時間 鄰國 條約名稱1991年6月 波蘭 《德波睦鄰友好合作條約)1992年2月 捷克斯洛伐克 《關于睦鄰和友好合作的條約》1992年2月 匈牙利 《德匈友好合作條約》A.擺脫對美國的依賴B.恢復二戰前的領土范圍C.構建歐洲霸主地位D.增強在東歐地區影響力16.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世界資源研究所綜合考慮財富、歷史排放責任和人口因素,認為美國應該出資1000億美元中的40%-47%。但是美國2016-2018年平均年捐款額僅為76億美元。德國、挪威等發達國家的出資超過了其公平分擔份額。這可用于說明A.意識形態對抗危害人類共同發展B.部分大國的國際責任意識欠缺C.全球化問題的治理亟需國際合作D.國際法難以發揮全球治理作用二、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時期,巴格達的造紙工坊年產數十萬張紙,為大規模翻譯提供了物質基礎。哈里發馬蒙(813-833年在位)在巴格達創立“智慧宮”,他重用基督徒、猶太教徒和波斯襖教徒學者,專職翻譯常臘哲學、波斯史學、印度數學和醫學文獻,并以“按頁計酬”的方式支付譯員薪酬。馬蒙還派遣使團赴拜占庭帝國抄錄亞歷山大圖書館殘存的希臘手稿,并通過商人獲取中國的《九章算術》和印度的《蘇色盧多醫學經典》。-整理自[美]喬納森·菜昂斯《智慧宮:阿拉伯人如何改變了西方文明》材料二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埃及官方陸陸續續將一些法國小說譯介到埃及。譯者將法國小說中與埃及傳統審美趨向、風俗習慣、人文及宗教文化相悖或不符的因素“埃及化”或“阿拉伯化”,只有很少一部分翻譯相對忠實原作。一部分埃及文人還“抵制以長、短篇小說為體裁的歐洲文學作品的涌入”。20世紀初,非常忠實原作的譯品開始出現。這些作品的翻譯者的共同之處是,早年留學歐洲,熟知西方文化且深受其影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塔哈·侯賽因,他翻譯了法國劇作家拉辛的《安德洛瑪克》、法國詩人伏爾泰的《查第格》、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等作品。他的翻譯準確、細致,引進了歐洲文學的敘事方式,意在改造埃及人的文化思維。凡此種種表明埃及在文化上已從封閉逐步走向開放。-摘編自蔣驍華《埃及的翻譯:從文化傳承到文化精神分裂》(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發展翻譯事業的有利條件。(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初埃及文學翻譯的新變化,并分析這些變化對埃及的影響。(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20世紀20年代的歐美各國,和平主義成為一種社會潮流。1919年,英國在倫敦修建了著名的塞諾塔夫紀念碑。從此,每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停戰日,人們都會在紀念碑前堆滿鮮花和由紅色小花做成的花環,緬懷那些在一戰中陣亡的人們,表達自己的反戰與和平訴求。1928年8月27日,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在巴黎簽訂了《非戰公約》。《非戰公約》的主要內容是:締約各方“斥責用戰爭來解決國際糾紛,并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上廢棄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締約各方之間“可能發生的一切爭端或沖突,不論其性質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處理或解決”;其他國家均可加入。該公約于1929年7月25日生效,到1933年共有63個國家加入。-摘編自徐藍《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歐美和平運動的發展》材料二和平主義是把和平作為最高奮斗目標的理想主義,它反映了人類對和平的不懈追求。和平主義運動無疑具有積極影響,但是和平主義籠統地反對一切戰爭,詛見一切暴力,而沒有區分戰爭的實質,它為綏靖提供了基礎,贏得了輿論的支持,英國的綏靖政策正是在和平主義日益高漲的前提下走上了高潮的。-摘編自岳澎《從英國的和平主義運動看其綏靖政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的綏靖政策正是在和平主義日益高漲的前提下走上了高潮的”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英國和平主義運動。(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表31980-2006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率時間 巴西 中國 印度 日本 韓國 俄羅斯 美國 歐盟1980-1984年 1.46% 9.56% 5.06% 2.72% 6.18% 2.42% 1.16%1985-1989年 4.50% 9.86% 6.08% 4.80% 9.16% - 3.72% 3.10%1990-1994年 1.42% 10.86% 4.82% 2.18% 7.82% - 2.34% 1.28%1995-1999年 2.02% 9.12% 6.50% 0.84% 4.70% -1.04% 3.86% 2.72%2000-2004年 3.02% 9.18% 5.76% 1.50% 5.42% 6.86% 2.50% 2.30%2005-2006年 3.30% 10.55% 9.20% 2.05% 4.60% 6.55% 3.25% 2.55%注:表中數字為年平均增長率,根據2007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換算而來。-摘編自陳江生《世界經濟格局變化趨勢及其全球影響》材料二冷戰結束后,許多人曾以為隨著蘇聯威脅的消失,歐洲一體化會從此失去動力而停滯不前。然而,事實與人們所預測的趨勢相反,歐洲國家的聯合進程邁出了更大的步伐。統一貨幣的決定正是在柏林墻倒塌之后不久,由當時的歐共體十二國領導人在荷蘭小鎮馬斯特里赫特作出的,在這里,歐共體領導人簽署了著名的《歐洲聯盟條約》,并就建立經貿聯盟的時間表以及成員國加入貨幣聯盟的各項經濟趨同標準作了明確的規定。1999年1月歐元問世后,盡管沒有像人們早些時候預測的那樣堅挺,但作為新的世界貨幣,歐元在國際貨幣體系可以說已牢牢地站穩了腳跟。-摘編自馮仲平《歐洲一體化與世界多極化》(1)根據材料一,概括1980年至2006年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歐元誕生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圖2-摘自未東來《大國崛起》根據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軌跡,總結出大國崛起的一個基本規律,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規律正確、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高一歷史試卷參考答案1.C 2.D 3.A 4.C 5.D 6.A 7.B 8.D 9.A 10.C 11.C 12.D 13.B 14.A15.D 16.B17.(1)有利條件:阿拉伯帝國政治統一與國力強盛;統治者的重視;拜占庭帝國對希臘古典文化的保存;地跨亞非歐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借鑒;絲綢之路貿易暢通;造紙術的傳播與發展。(6分,答出三點即可)(2)新變化:出現非常忠實原作的譯本;翻譯者多為早年留學歐洲、熟知西方文化且深受其影響的人。(4分)影響:豐富了阿拉伯文學的創作手法,促進阿拉伯文學發展;為埃及社會變革提供了思想基礎;培養了一批熟悉西方文化和文學的人才,這些人才成為推動埃及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4分,答出兩點即可)18.(1)原因:一戰的創傷與和平心理普遍存在;和平主義在文化和政治領域廣泛傳播;政府標榜理想主義,對法西斯傾向妥協退讓;經濟大蕭條制約英國武備擴張與對抗政策。(6分,答出三點即可)(2)評價:和平主義體現出人類反對戰爭、倡導和平的共同理想;推動了國際和平機制建設;在民眾層面形成了廣泛的反戰共識,對戰爭行為形成道德和輿論壓力,短期內有利于世界和平;(4分,答出兩點即可)缺乏對戰爭性質的辨析;客觀上削弱了對侵略行為的制止力度,為綏靖提供了基礎;忽視國家利益、國際關系的現實,最終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4分,答出兩點即可)19.(1)特點:新興經濟體增長勢頭強勁;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相對緩慢;全球經濟增長重心東移趨勢明顯;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6分,答出三點即可)(2)影響:加速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增強了歐洲話語權,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促進了歐洲內部投資與貿易發展;促進了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發展;推動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6分,答出三點即可)20.示例規律:制度創新是大國崛起的核心要素。(2分)闡述:15世紀以來,眾多大國崛起的歷程深刻彰顯出制度創新的關鍵作用。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早期殖民擴張時,建立起封建君主專制下的殖民統治制度,為其大規模海外掠奪與擴張提供了組織保障,使其能率先在海外占據大片殖民地,積累起巨額財富。荷蘭在17世紀通過創立一系列現代商業金融制度脫穎而出;它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構建完善的銀行信貸體系,這種先進的商業金融制度極大地促進了資本的集聚與流通,助力荷蘭成為當時的海上商業霸主,被譽為“海上馬車夫”。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隨后的議會制改革等進一步完善了政治制度,激發了社會活力,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制度支撐,使其成為“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業強國。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全面學習西方,進行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制度變革,建立起近代化的天皇制君主立憲政體,推動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躋身世界強國之列。美國獨立后,創立了三權分立的聯邦共和制,這種政治制度既保障了國家的統一穩定,又為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環境;在經濟領域,不斷創新金融監管等制度,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抓住機遇,實現經濟騰飛,最終成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9分)總之,適時且有效的制度創新能夠解放生產力、激發社會創造力,是大國崛起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1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的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