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據考古發現,龍山文化的山西陶寺墓地,已發掘的墓葬分為大、中、小三類。大型墓壙穴寬大,葬具講究,有棺有槨,隨葬品多而精美;中型墓隨葬品較少;小型墓壙穴僅能容尸,多無木質葬具和隨葬品。這說明龍山文化時期( )A.階級分化現象明顯 B.階級壓迫異常的殘酷C.處于早期國家階段 D.邦國林立格局被打破2.商鞅變法時,“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這些措施( )A.利于促進國家實力的增強 B.激發了地方強宗大族斗志C.阻礙了社會階層間的流動 D.旨在提高平民的社會地位3.秦朝前期,每有大政,必召群臣廷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綰等提出“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鎮之。請立諸子”,秦始皇“下其議于群臣”,舉行廷議。對于王綰的建議,“群臣皆以為便”,而廷尉李斯則以“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為反例,建議行郡縣制,最終,秦始皇認為“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決定實行郡縣制。由此可見,秦朝前期的廷議( )A.避免了君主“兼聽獨斷” B.折射出相權與君權的相互制衡C.體現出朝廷決策的審慎 D.保障了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4.據《通典》卷《選舉二》載,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書陳群“以天朝選用不盡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州郡中正官皆以朝廷委任,按照士人德行與才能的高下,將其區分為九等,寫成“狀”以為吏部銓選的根據。這一制度的推行( )A.旨在加強中央集權 B.保證了官員清正廉潔C.打破貴族政治特權 D.提升了庶族地主地位5.兩晉南北朝時期,經海路隨商船往來的僧人大量增加,如經過廣州或取道廣州赴印度的僧人在史書上有姓名可考的便有七人。《南齊書·扶南傳》稱扶南國(今柬埔寨)國王僑陳如便常“遣商貨至廣州”。《宋書·蠻夷傳》稱這一時期“舟舶繼路,商使交屬”。這體現出該時期( )A.中國對外貿易有所發展 B.史書內容側重于文化的交流C.佛教本土化趨勢的加強 D.海路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徑6.唐朝時期,御史臺下設三院。(臺院)侍御史主要掌糾舉百僚及入閣承詔、知、推、彈、雜事;(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儀,檢查朝班時百官之儀態行履;(察院)監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禮、營作、大府出納皆領焉”。據此可知,唐朝( )A.監察機構的權力和范圍得到擴大 B.通過臺諫合一強化皇權C.中樞機構設置遵循分權制衡原則 D.監察機構職責分工明確7.《唐律疏議》將“不孝”列為“十惡”之一,涉及孝的條款約占全部條款的11%.涵蓋名例律、職制律、戶婚律、賊盜律等9篇。這些律條對不孝罪的論定、懲罰措施以及為官的“丁親原則”、家族中的尊卑等級等,皆有細致的規定。這體現出唐朝( )A.援禮人法,禮法結合 B.尚法存禮,體系完備C.輕刑慎刑,尊法敬天 D.德主刑輔,程序公正8.遼朝在官制上分南面官和北面官兩種。北面官不用漢人,南面官則契丹人和漢族地主階級的上層分子都有。北面官管宮帳、部族、屬國、兵機、武銓、群牧等事情,南面官管漢人州縣、租賦、漢人軍馬、文銓、丁口等。遼朝采取這一制度的主要原因是A.本民族統治機構的行政效率低下B.民族交融促使契丹的政治制度優于宋朝C.游牧民族漢化的程度在逐步加深D.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利于緩和民族矛盾9.如表是關于宋代流民問題治理的記載(部分)。宋代這些舉措旨在( )時間 內容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 “訪聞饑民流移,有男女或遺棄道路許諸色人及臣僚之家收買,或遺棄道路者,亦聽收芥”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 “令逐路轉運司下州軍將曾流移及為盜賊民戶地土、莊產、林木、合屋等,官為檢校。責付保長正、近鄰看管,不得輒有采伐,以待歸業即時給付”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 “今令系創行布種與舊佃人戶不同,欲以十分為率,五分給予佃戶,二分半納官,二分半官中權行拘收。后業主歸,即給還”A.規范地方官員的行政權力 B.強化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C.增加封建政府的財政收入 D.穩定社會秩序以鞏固統治10.宋代,范寬的畫作《溪山行旅圖》中的雨點皴和刮鐵皴(“皴”指的是中國畫中對山石樹木的一種表現技法)把黃土高原“土石不分”的自然現象完美地表現了出來;韓若拙畫鳥,自嘴至尾皆有名稱,并規定羽毛數目;李嵩的《花籃圖》,各色鮮花花瓣的花蕊、細芯清晰可見,連花籃竹篾的各種織紋都一絲不茍。這體現出宋代( )A.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得到顯現 B.國勢衰微使繪畫風格較為單一C.文人對意境和筆墨情趣的追求 D.“格物致知”理念對繪畫的影響11.下表所示為關于元代醫學方面的記載情況(部分)。據此可知,元朝( )文獻 內容《弘治溫州府志》卷十九 “余被命守溫,作醫學于惠民局之北端,以延祐戊午(1318年)八月經始,越三月落成”《青崖集》卷五 “公諱友,字鵬舉,三世業醫,為人愷悌簡質,不立崖岸……至元丙子,皇子開府于秦,擢公教授京兆醫學”《元典章》卷三十 太醫院諸路醫學提舉司規定:“各處學校應設大小學生,今后其有仍前不令坐齋肄業、有名無實者,初次,教授罰俸一月,正、錄各罰中統鈔七兩;再次,教授罰俸兩月,正、錄視前例倍罰”A.醫學理論在實踐中繼承與創新 B.政府較為重視醫學教育的發展C.醫學管理受社會主流觀念束縛 D.醫學規模得益于民間力量支持12.明朝政府于永樂九年(1411年)重浚會通河,負重載的大船得以通過;又于永樂十三年開鑿淮安附近的清江浦,引管家湖水入淮,設閘建壩作涵洞,以時啟閉,從此漕船直達通州。隆慶四年(1570年)全國水陸路程143條,其中南京至全國各地的長途路程就有11條。明朝的這些措施及成效( )A.提高了長江流域市鎮的經濟地位 B.有效鞏固了邊防的穩定C.為長途販運貿易發展提供了便利 D.折射出造船技術的高超13.明代嘉靖年間的汪道昆說:“厲商則厲民,商利而農亦利。”張居正說:“商通有無,農力本穡,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則農病;農不得力本穡以資商,則商病。”清康熙年間《海豐縣志》記載:“商賈失業則商賈貧,農以商賈失業而莫之與貿遷也,而農亦貧。”這體現出明末清初( )A.商品經濟發展沖擊了傳統觀念 B.重農抑商政策出現動搖C.經世致用思想轉變了價值取向 D.封建統治危機日趨嚴重14.如表所示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要著作的重要內容。這些可用于說明明末清初思想家( )著作 重要內容《明夷待訪錄》 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日知錄》 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與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絕世之貴《讀通鑒論》 天下之治,統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統乎天下,則天下亂。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統于國;郡縣之天下,分其統于州A.對社會治亂的思考 B.致力于回歸孔孟儒家思想原典C.摒棄理學核心思想 D.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主流方案15.清初,政府設立理藩院,主要管理漠南蒙古事務,而后理藩院大臣逐漸擁有參政議政的權力,主要負責少數民族的封爵、會盟、宗教、游牧、射獵、征發、納貢等事項,并會同刑部制定少數民族刑法。理藩院的設立( )A.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B.旨在加強北部邊疆防御力量C.大大強化了清朝閉關自守政策 D.極大削弱了內閣的決策權力16.在中國古代,以茶敦親、以茶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鄰、以茶交友均在社會中影響甚廣。唐人裴汶認為“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效和”;宋徽宗趙佶贊譽其“茶之為物,擅歐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這表明中國古代茶文化( )A.受到“天人合一”思想觀念的深刻影響 B.符合市民階層的欣賞趣味C.具有和諧人際關系和個人身心的作用 D.詮釋了儒家倫理的合理性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并吞六國之后,決計不再行封建,多地以設郡。要人民不能反抗,第一步辦法,自然是解除其武裝。于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最根本的,莫過于統一人民的心思了,《管子·法禁》中早有焚書的主張,秦始皇及李斯把涉及到社會、政治問題的“詩、書、百家語”都燒掉,只留下醫藥、卜筮、種樹之書。秦始皇的政策雖好,行之卻似過于急進。北筑長城,南收兩越,除當時的征戰外,還要發兵戍守;人民也已不堪賦役的負擔。他還沿著戰國以前的舊習慣,虐民以自奉,窮極奢侈;還要到處去巡游。統一雖然是勢所必至,然而人的見解,總是落后的,在當時的人,怕認為不合理之舉,甚至認為是反常之態。——摘編自呂思勉《中國政治五千年》材料二 元朝實現較高水平的全國統一,并明確邊疆地區與鄰邦較清楚地分開。元在京師周圍地區設“腹里”直隸于中書省外,以元軍分別占領和控制的若干軍事鎮戍區為基礎,分別設立江浙、云南、湖廣等十個行省。行省轄區廣闊,并做到上下結合、渾然一體。在行省之下,邊疆地區設立土官制度。明朝在邊疆地區大量派駐軍隊,以衛所的形式駐守各地,并在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度。清朝前期在消除割據、加強國家統一與邊疆開發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為解決有效統治北方游牧民族的問題,清朝在中央設立理藩院。元明清三朝統治650余年,是中國歷史版圖正式形成、邊疆地區經濟文化較快發展、邊疆社會面貌發生明顯變化的時期。——摘編自方鐵《論元明清三朝的邊疆治理制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統一后所采取的鞏固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明清為鞏固統一所采取措施的特點并簡析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共同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統治者具有“華夷一家”的觀念,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友好往來。唐朝統治者處理當時國際關系時,貫徹儒家“平天下”與“協和萬邦”理想,唐太宗要“四海一家”,唐玄宗則要“存至公之道。永協和平之義”。在和平共存之指導下,唐朝與周邊和平交往,“蕃漢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豐足,皆有便宜”。唐朝在廣州設置了管理對外貿易機構市舶司,并在長安、揚州等地為來華經商的波斯、阿拉伯僑民設有“蕃坊”特區,發展為繁華商業區。——摘編自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材料二:順治五年(1648年),順治帝發布《申嚴海禁敕諭》,規定北自天津南至廣東沿海岸線各省,一律“嚴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將一切糧食貨物等項與交逆賊貿易……不論軍民,俱行奏聞處斬”。康熙二十三年平定臺灣后,即開放海禁,翌年設立江(上海)浙(寧波)閩(漳州)粵(廣州)四海關。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實行“獨口通商”政策,將國內與西洋各國的貿易集中于粵海關一口。——摘編自吳昊《禁海與開海——論清代前期政府海疆治策的轉變》(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外交的特點。(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初對外政策的變化及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對中華文明的特性作了五個方面的概括總結: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多元一體”演進過程中形成的“家國觀”“中國觀”保證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多元一體”演進過程中形成的“天下觀”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和平性。只有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基礎上形成的“天下觀”,才能做到“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摘編自江林昌《中華文明史上的“多元一體”格局及其深遠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著“中華文明特性”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變革名稱 時間 主要內容相地而哀征 春秋時期齊國 根據土地的數量和質量征稅初稅畝 春秋時期 魯國按畝收稅編戶制度 兩漢 編戶齊民須向國家繳納田租、人口稅、更賦并服徭役和兵役等租庸調制 隋、唐前期 受田農民除繳納租調外,可以庸代役即以實物稅代替勞役稅兩稅法 唐中期 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一年分夏秋兩次納稅募役法、方田均稅法 北宋 包括地主官僚在內、不服役的都要交免役錢;重新丈量土地,按畝納稅一條鞭法 明朝 賦役、差役合并,征收貨幣攤丁入畝 清朝 把丁稅平均攤入田畝中,征收統一的賦稅—地丁銀——摘編自劉望成何秋云《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變革》材料二 戶籍制度萌芽于商朝,商朝時期已經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戰國時期,商鞅將戶籍制度發展為“什伍連坐”法。兩漢時期,口賦和算賦(人頭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兵役與徭役則是國家要求每個丁男承擔的重負,為此,兩漢政權一直實行編戶齊民制度,該制度使大量的人丁民戶時時處在封建國家政權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亂后,土地兼并風行,政府的財政收入與徭役來源日趨枯竭,唐政府改革征稅制度,不以戶籍及其登記內容而以土地和財產的多寡為征稅依據。明洪武年間,政府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運動,編制魚鱗圖冊,地籍與戶籍彼此獨立。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使人丁稅與戶籍相分離。從此,地籍便成為統治者征收賦稅的主要依據,而戶籍的作用則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徹底廢除人丁編審,戶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摘編自江立華《中國戶籍制度的歷史考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趨勢。(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主要功能。綜合上述材料,說明影響中國古代賦稅制度和戶籍制度演變的共同因素。參考答案1.A2.A3.C4.A5.A6.D7.A8.D9.D10.D11.B12.C13.A14.A15.A16.C17.(1)措施:廢分封,行郡縣;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焚書坑儒,統一民眾思想;解除民眾武裝,整合軍隊;北筑長城,南收兩越。(2)特點:因地制宜;特別注重對邊疆的治理;形成以都城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治理體系。共同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鞏固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但是有些政策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會矛盾。18.(1)特點:以儒家和睦、友鄰思想為指導;實行和平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交往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設置了專門機構、劃定特區管理對外事務。(2)變化:經歷順治時期禁海到康熙時期開海的轉變(由禁海到開海的轉變)。原因:平定臺灣,設臺灣府進行有效管理,東南沿海地區逐漸穩定;發展沿海地區經濟,恢復海外貿易的需要;統治者對外思想的調整;有識之士的積極推動。19.觀點:中華文明的特性,多元一體與和平包容。闡述: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得到強化和體現。在中華大地上,各民族、各地域文化交融匯聚,形成了一條文化多元一體的發展脈絡。從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再到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繁榮發展,中華文明始終在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不斷前進。同時,中華文明具有和平包容的特性。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崇尚和平、追求和諧。無論是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還是明清時期的鄭和下西洋,都體現了中華文明熱愛和平、倡導和諧的價值觀。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中華文明尊重差異、兼收并蓄,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豐富和發展自己。這種多元一體與和平包容的特性,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和活力。在當今世界,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碰撞更加頻繁,中華文明的這些特性愈發顯得重要和珍貴。我們應該珍惜并發揚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共同構建一個和平、包容、繁榮的世界。20.(1)趨勢:征收的標準由人丁向田畝、資產過渡;征收的名目由多種成分轉向單一貨幣;農民服役由必須服役發展為可以代役;征收的方式由實物地租轉向貨幣地租。(任答兩點即可)(2)主要功能:征發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賦稅;統計人丁。(任答兩點即可)共同因素: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強化;商品經濟的發展;政策的改變;土地兼并和租佃關系的演變;財政危機;統治者的改革;農民的反抗斗爭。(任答兩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