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一輪復習: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件(共43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一輪復習: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件(共43張PPT)

資源簡介

(共43張PPT)
第2課 社會大變革時期——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部編版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選必一
綱要
選必二
《綱要上》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P9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P2-3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P22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P44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P60
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P86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P19
第7課 古代的商業貿易 P35
選必三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P2
教材融合
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
(3)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明重點 備熱詞
1.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紛爭、華夏認同及社會發展趨勢 2.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商鞅變法)。 3.春秋時期老子、孔子的思想和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禮崩樂壞、社會轉型、列國紛爭、民族交融、華夏認同、變法改革、郡縣制、官僚政治、百家爭鳴、社會大變革
時間 地方卷
2024 浙江(1)·2·老子唯物思想
·3·水利工程
2023 浙江(6)·2·孔子民本思想
浙江(1)·2·經濟發展
2022 浙江(6)·1·百家爭鳴
2021 浙江(1)·1·百家爭鳴
1.(浙江2023年1月)生產工具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河南輝縣出土的戰國鐵犁鏵,人們耕地時把它安裝在犁上,用來破土,省力易行。據此可知,戰國時期
A. 鐵犁鏵用灌鋼法制成
B. 中國人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
C. 鐵農具已經在農業生產中使用
D. 鐵犁牛耕已經成為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浙江2023年6月)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仁者愛人”的思想體現在政治倫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項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A. 無為而治 B. “相生相勝”
C. 反對苛政 D. “兼愛”“非攻”
C
C
3.(浙江2024年1月)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下列項中,由老子提出且體現樸素唯物觀的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C.“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浙江2024年1月)1896年,法國某考察團進入四川,留下了記載:“在彭山縣進入了令人贊嘆的成都平原——它遍地莊稼,人口稠密……繁榮富庶,令人難以置信,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當地人充分領悟、廣泛使用的灌溉體系。”這一“灌溉體系”得益于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興建
C.鄭國渠的興修 D.靈渠的開鑿
D
A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特征(公元前770—前221年)
1.經濟:
(1)鐵犁牛耕的開始使用并逐漸推廣促進了生產力迅速發展。
(2)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
總體上特征: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國家分裂向統一過渡。
2.政治上:
(1)周王室衰微,諸侯強大,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不斷遭到破壞,奴隸主貴族逐漸沒落。
(2)階級關系變化,出現地主和農民階級。
(3)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統治,建立地主階級專政。
(4)富國強兵的改革變法成時代潮流。
3.軍事上:
諸侯之間爭霸、兼并戰爭頻繁,戰亂不斷,國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
4.思想上:
私學興起,學派眾多,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法家學說成為改革的思想武器。春秋時期,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出現,中國古代法治取得突破性成就。(選必一P45)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特征(公元前770—前221年)
總體上特征: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國家分裂向統一過渡。
時空維度下的春秋戰國
西周 前770年 前476年 前221年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爭霸
兼并
對比地圖,從春秋到戰國,出現了哪些變化?
①國家數量變少,局部統一,統一趨勢加強

②一些少數民族消失,逐漸融入華夏族
③城墻的修建:北面城墻——防止少數民族入侵(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碰撞加劇)中原地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城墻(征伐加劇,戰爭頻繁)
政治之變
這一時期為什么政治會出現這些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出現許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產品,不繳納給國君,而且改變了對耕田者的剝削方式,即讓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產品。
——《中國古代史》
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開始出現;出現不少新興大城市,封建經濟的發展
①生產力進步,鐵犁牛耕
經濟之變
思想之變(百家爭鳴)
促進了
春秋戰國大變革(社會轉型)
政治: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分封制趨于瓦解;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雛形出現;官僚政治開始形成;
經濟:鐵犁牛耕,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確立;小農經濟開始形成
文化:禮崩樂壞;私學興起,文化下移;士階層的崛起;出現百家爭鳴;
1.春秋爭霸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史記索隱》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荀子·王霸》
起止時間:
起始標志:
政治特點:
戰爭性質:
春秋五霸:
前770年—前476年
周平王東遷洛邑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爭霸戰爭
一、政治之變——動蕩
背景:
①東周時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
②諸侯實力強大,獨立性增強,大的諸侯國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論語·八佾》
等級 樂隊 樂舞
天子 四面 八佾
諸侯 三面 六佾
卿大夫 二面 四佾
士 一面 二佾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春秋)
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戰國)
材料:昔齊桓公九合諸侯,未嘗不以周襄王之命。然則雖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之尊桓公也,猶其尊襄王也。
——劉向《戰國策·韓策三》
1.春秋爭霸
一、政治之變——動蕩
戰國形勢圖
起止時間:
起始標志:
政治特點:
戰爭性質:
戰國七雄: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禮樂征伐自大夫出”
兼并戰爭
齊、楚、秦、燕、趙、魏、韓
材料: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
——《<戰國策>書錄》
2.戰國兼并
一、政治之變——動蕩
二、民族之變——融合
華夏意識
【歷史縱橫】 華夏認同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
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
影響:
三、經濟之變——發展
1.農業:
(1)生產工具、技術:冶鐵農具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農業經營:由集體耕作向小農經濟轉變。
(3)興修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鄭國渠、芍陂(quèbēi)
《國語》中記載,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
春秋穿有鼻環的牛尊
《管子》記載:春秋時齊國已經用鐵農具耕種土地。
三、經濟之變——發展
2.手工業:
(1)冶鐵技術出現。
(2)分工更加細密。
(3)出現了手工業家庭、民營和官營作坊,手工業家庭與作坊的手工業者世代傳承,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
【選2·P23】
記載官府及民間手工業技術
范蠡
呂不韋
(1)商人:不少工商業主聚集了大量錢財,有的富比王侯(綱上 P11)
(2)貨幣:流通廣泛
秦國方孔半兩錢
楚國蟻鼻錢和盧金
魏國布幣
晉國聳肩尖足空首布幣
趙國十二朱三孔布幣
齊國齊造邦長大刀幣
燕國尖首刀幣
(3)城市
(選一 P87)
貨幣的出現和使用,便利了商品交換和流通;
促使商業功能由最初的互補余缺向逐利增財轉化
.工商業的發展
各地涌現出商賈云集的中心
(4)信貸
(5)政策
(6)外貿
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達的表現,便利了商品交換,擴展了商貿活動的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選二39學習聚焦)
(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
.交通
①春秋時期已有運河(選二70)
②吳王夫差開鑿了連接江淮的運河——邗溝(綱上32)
實物借貸形式已經比較普遍,并出現了貨幣信貸(選二39)
①“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選二36)
②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 (綱上11)
中國的絲綢已到達波斯帝國地中海東岸(綱下12)
.工商業的發展
(1)經濟:
(2)政治:
(3)階級關系:
(4)思想文化:
1.“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
四、思想之變——繁榮
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根本原因)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潰,諸侯兼并戰爭不斷;
新興地主階級崛起,“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
私學興起,“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
四、思想之變——繁榮
2. 各派代表人物及學說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
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 核心思想
政治思想
教育文化
其他
①統治者:“為政以德”,以德治民。(進步)
“仁”——關愛他人
②“克己復禮”: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維護等級制度。(保守)
①“有教無類”,創辦私學
②整理典籍,傳世《論語》
(1)中庸思想 :“執其兩端而用乎中”
既不過分,也不走極端,不偏不倚,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倒好處。
(2)天命思想:“敬鬼神而遠之”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會方面,把探討和解決社會的實際問題放到首位。——務實
(1)春秋時期
四、思想之變——繁榮
(1)春秋時期
老子 (道家學派創始人)
①世界觀:認為萬物的本原是“道”,要順應自然
②政治觀: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③方法論: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為而治”。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來。”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 各派代表人物及學說
四、思想之變——繁榮
(2)戰國時期:諸子百家
學派 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莊子
陰陽家 鄒衍
墨家 墨子
法家 韓非子
人性善;仁政(核心);民貴君輕;反對兼并戰爭
人性惡;隆禮重法;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
崇尚逍遙自由;樂天安命
五行“相生相克”理論
兼愛;非攻;尚賢;節儉
變法革新;以法治國;中央集權
2. 各派代表人物及學說
四、思想之變——繁榮
3. 百家爭鳴的影響
材料:“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后代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工作。”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
(1)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
①戰國時期扁鵲用望、聞、問、切四診法進行醫學診斷(選二84)
②戰國開始成書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綱上23)
(選二 P84)
教材融合
【拓展延伸】 1.先秦時期民本思想的演變
(1)相似性:所追求的目標都是治國平天下之道;意圖重塑一個有序的社會。孔子重塑的是遵循周禮的舊的奴隸制社會。
(2)差異性
①在治國理念上:儒家主張“仁政”“德治”,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
②在人性觀上:孟子主張“人無有不善”,而荀子、韓非子主張“人之性惡”。
③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改造自然;而老子和莊子則主張順應自然,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拓展延伸】2.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的比較
【鏈接·選擇性必修 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主張和而不同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主張崇德尚賢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重視以人為本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追求家國情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強調自強不息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崇尚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
以人為本
崇德尚賢
家國情懷
自強不息
天人合一
文化內涵
特點
起源和發展具有本土性
本土性
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連續性
各民族共同創造,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
多樣性
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
包容性
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
特質的體現。
凝聚性
【鏈接·選擇性必修 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五、社會之變——進步
1.背景:經濟、政治、思想等
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變動之中。【選1·P22】
①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宗法血緣關系的瓦解,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選1·P3】
②戰國時期兼并戰爭劇烈,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展開改革。
2、目的:富國強兵
3、代表:李悝變法(魏國)、吳起變法(楚國)、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
4、影響:推動社會轉型,各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
法家學說成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的思想武器
五、社會之變——進步
領域 主要 內容 作用
政治
經濟
社會
商鞅變法
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廢分封,行郡縣制,君主任免
獎勵軍功,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為秦國統一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廢井田開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
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
實行什伍連坐制,互相糾察告發。
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的生產關系,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進了秦國農業的發展(小農經濟)
加強了戶籍管理
有利于增加賦稅
角度 主要內容 作用和意義
經濟 ⑴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評價:①特點: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②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使秦……【選1·P22】③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④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綱上P11)
⑵“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
⑶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
軍事 ⑷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
政治 ⑸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
⑹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思想 (7)“燔詩書而明法令頒布并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制定秦律,增加連坐法 , 輕罪用重刑。
(中央集權)
(官僚政治)
(小農經濟)
(土地私有)
(戶籍管理)
(強化法治;加強思想控制)
【知識鏈接】綱要與選1的融通
1、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選1·P3】
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
各國進行的重大政治改革
結果: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開始產生
 (周)王奪鄭伯(鄭莊公)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周)王卒大敗,祝聃(鄭莊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傳·桓公五年》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社會經濟的發展
宗法血緣關系瓦解
【知識鏈接】綱要與選1的融通
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爭霸圖強。
才能或軍功,鼓勵薦舉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
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茍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
——《戰國策·魏策三》
“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不讓”。
——《吳子·料敵》
“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
——《商君書·兵守篇》
2、選官制度:【選1·P30】
(1)背景:
(2)標準:
(3)結果:
【知識鏈接】綱要與選1的融通
3、法律與教化:【選1·P45-46】
早期 法治
德治
后期 德治
法治
①主張:認為人性惡,主張法治
②代表:商鞅和韓非
①主張:認為人性善,主張德治,
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
②代表:孔子和孟子
儒家
法家
“為政以德、節用愛人;實行仁政、輕徭薄賦”
“法、術、勢;賞罰分明;
以法為師、以吏為師”
鄭國·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晉國·叔向反對刊布法律,認為刑罰適用于亂世,
公布刑書會使老百姓更注重爭端,而不顧禮儀道德
法家思想更適合戰國時期各國富國強兵、政令統一的需要,在其指引下,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知識鏈接】綱要與選1的融通
4、民族與外交:
(1)民族關系【選1·P62】
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之間保持著密切聯系
(選必三 P2)
(2)外交關系【選1·P66】
早在先秦時期,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
(選三 P10)
【知識鏈接】綱要與選必的融通
5、戶籍制度【選1·P99】
(1)起始:國家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始于戰國時期。
(2)秦國:公元前375年,秦獻公以五家為“伍”的辦法編排戶口。無論男女都在政府簿籍上有登記。
6、賦稅制度【選1·P99】
戰國時期開始實行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綱上40)
7、社會保障【選1·P102】
孟子尖銳批評統治者“途有餓莩而不知發”的行為
墨子》認為“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
春秋戰國
民族交融
社會變革
文化繁榮
經濟發展
政治動蕩
華夏認同
生產力的發展
鐵犁牛耕
土地私有
興修水利
工商業發展
私學興起
士人壯大
百家爭鳴
王室衰微
諸侯爭霸
禮崩樂壞
兼并戰爭
商鞅變法
為代表的
變法運動
本課小結
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三、孔子與老子
四、“百家爭鳴”
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1.(2022·江蘇高考·1)據學者考證,春秋末年,陳國司徒轅頗向封疆內所有的田地征取賦納。轅頗遭到擁有一定數量田地的國人驅逐,逃亡到鄭國。這一考證可以說明(  )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貴族與農民階級矛盾尖銳
C.土地制度的變動 D.諸侯權威遭到卿大夫挑戰
C
2.(2022·遼寧高考·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晉國內部紛爭中失敗,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犧牲不肥美且齋戒不敬,太祝則認為中行寅不修德義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觀點(  )
A.反映了民本思想傾向 B.質疑了祭祀功用
C.強調了宗法倫理關系 D.否定了君權神授
A
4.(2022·湖北高考·1)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蓋上繪有按星空方位標注的二十八星宿圖,其中的星宿名稱多數與《石氏星表》中的記載相同。這表明(  )
A.圖像比文獻記載更可靠 B.西周重視天文觀測
C.文物與文獻可相互印證 D.楚國制漆工藝精湛
3.(2022·山東高考·1)戰國時期,法家兩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群臣不用禮儀教訓則不祥。”這反映其思想特點是(  )
A.尚法存禮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內法
C
A
5.(2022·廣東高考·1)考古材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B
材料 結論
A 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青銅器 商朝的統治范圍到達內蒙古地區
B 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 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
C 湖北大冶銅礦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 大冶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早于東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鐵鏃(箭頭) 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
6.(2022.6·浙江高考·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出自一首政治抒情長詩。作者畢生追求“美政”,其作品充滿對家國的熾熱情感和深切憂念。他是(  )
A.墨子 B.韓非 C.屈原 D.杜甫
C
7.(2022·全國甲卷·24)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韓非 D.墨子
B
7.(2021·全國甲卷高考·24)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孔子則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  )
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 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
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 D.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
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利县| 唐河县| 华阴市| 宁城县| 开化县| 镇康县| 哈尔滨市| 托克逊县| 南充市| 吉木萨尔县| 沧州市| 普宁市| 新宁县| 葫芦岛市| 凤翔县| 龙陵县| 莎车县| 广南县| 项城市| 松阳县| 隆安县| 蒙城县| 微博| 临武县| 云梦县| 太保市| 固阳县| 宁城县| 河曲县| 九台市| 根河市| 碌曲县| 同德县| 县级市| 昌吉市| 上蔡县| 石泉县| 延寿县| 奉节县| 伊宁市|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