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3張PPT)第2課 社會大變革時期——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部編版高三歷史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選必一綱要選必二《綱要上》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P9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P2-3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P22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P44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P60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P86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P19第7課 古代的商業貿易 P35選必三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P2教材融合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3)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明重點 備熱詞1.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紛爭、華夏認同及社會發展趨勢 2.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商鞅變法)。 3.春秋時期老子、孔子的思想和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禮崩樂壞、社會轉型、列國紛爭、民族交融、華夏認同、變法改革、郡縣制、官僚政治、百家爭鳴、社會大變革時間 地方卷2024 浙江(1)·2·老子唯物思想·3·水利工程2023 浙江(6)·2·孔子民本思想浙江(1)·2·經濟發展2022 浙江(6)·1·百家爭鳴2021 浙江(1)·1·百家爭鳴1.(浙江2023年1月)生產工具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河南輝縣出土的戰國鐵犁鏵,人們耕地時把它安裝在犁上,用來破土,省力易行。據此可知,戰國時期A. 鐵犁鏵用灌鋼法制成B. 中國人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C. 鐵農具已經在農業生產中使用D. 鐵犁牛耕已經成為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2.(浙江2023年6月)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仁者愛人”的思想體現在政治倫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項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 無為而治 B. “相生相勝”C. 反對苛政 D. “兼愛”“非攻”CC3.(浙江2024年1月)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下列項中,由老子提出且體現樸素唯物觀的是A.“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B.“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C.“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浙江2024年1月)1896年,法國某考察團進入四川,留下了記載:“在彭山縣進入了令人贊嘆的成都平原——它遍地莊稼,人口稠密……繁榮富庶,令人難以置信,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當地人充分領悟、廣泛使用的灌溉體系。”這一“灌溉體系”得益于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興建C.鄭國渠的興修 D.靈渠的開鑿DA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特征(公元前770—前221年)1.經濟:(1)鐵犁牛耕的開始使用并逐漸推廣促進了生產力迅速發展。(2)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總體上特征: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國家分裂向統一過渡。2.政治上:(1)周王室衰微,諸侯強大,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不斷遭到破壞,奴隸主貴族逐漸沒落。(2)階級關系變化,出現地主和農民階級。(3)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統治,建立地主階級專政。(4)富國強兵的改革變法成時代潮流。3.軍事上:諸侯之間爭霸、兼并戰爭頻繁,戰亂不斷,國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4.思想上:私學興起,學派眾多,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法家學說成為改革的思想武器。春秋時期,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出現,中國古代法治取得突破性成就。(選必一P45)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特征(公元前770—前221年)總體上特征: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國家分裂向統一過渡。時空維度下的春秋戰國西周 前770年 前476年 前221年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爭霸兼并對比地圖,從春秋到戰國,出現了哪些變化?①國家數量變少,局部統一,統一趨勢加強變②一些少數民族消失,逐漸融入華夏族③城墻的修建:北面城墻——防止少數民族入侵(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碰撞加劇)中原地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城墻(征伐加劇,戰爭頻繁)政治之變這一時期為什么政治會出現這些變化?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出現許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產品,不繳納給國君,而且改變了對耕田者的剝削方式,即讓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產品。——《中國古代史》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開始出現;出現不少新興大城市,封建經濟的發展①生產力進步,鐵犁牛耕經濟之變思想之變(百家爭鳴)促進了春秋戰國大變革(社會轉型)政治: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分封制趨于瓦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雛形出現;官僚政治開始形成;經濟:鐵犁牛耕,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確立;小農經濟開始形成文化:禮崩樂壞;私學興起,文化下移;士階層的崛起;出現百家爭鳴;1.春秋爭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史記索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荀子·王霸》起止時間:起始標志:政治特點:戰爭性質:春秋五霸:前770年—前476年周平王東遷洛邑“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爭霸戰爭一、政治之變——動蕩背景:①東周時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②諸侯實力強大,獨立性增強,大的諸侯國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等級 樂隊 樂舞天子 四面 八佾諸侯 三面 六佾卿大夫 二面 四佾士 一面 二佾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春秋)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戰國)材料:昔齊桓公九合諸侯,未嘗不以周襄王之命。然則雖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之尊桓公也,猶其尊襄王也。——劉向《戰國策·韓策三》1.春秋爭霸一、政治之變——動蕩戰國形勢圖起止時間:起始標志:政治特點:戰爭性質:戰國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禮樂征伐自大夫出”兼并戰爭齊、楚、秦、燕、趙、魏、韓材料: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戰國策>書錄》2.戰國兼并一、政治之變——動蕩二、民族之變——融合華夏意識【歷史縱橫】 華夏認同“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影響:三、經濟之變——發展1.農業:(1)生產工具、技術:冶鐵農具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農業經營:由集體耕作向小農經濟轉變。(3)興修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鄭國渠、芍陂(quèbēi)《國語》中記載,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春秋穿有鼻環的牛尊《管子》記載:春秋時齊國已經用鐵農具耕種土地。三、經濟之變——發展2.手工業:(1)冶鐵技術出現。(2)分工更加細密。(3)出現了手工業家庭、民營和官營作坊,手工業家庭與作坊的手工業者世代傳承,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選2·P23】記載官府及民間手工業技術范蠡呂不韋(1)商人:不少工商業主聚集了大量錢財,有的富比王侯(綱上 P11)(2)貨幣:流通廣泛秦國方孔半兩錢楚國蟻鼻錢和盧金魏國布幣晉國聳肩尖足空首布幣趙國十二朱三孔布幣齊國齊造邦長大刀幣燕國尖首刀幣(3)城市(選一 P87)貨幣的出現和使用,便利了商品交換和流通;促使商業功能由最初的互補余缺向逐利增財轉化.工商業的發展各地涌現出商賈云集的中心(4)信貸(5)政策(6)外貿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達的表現,便利了商品交換,擴展了商貿活動的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選二39學習聚焦)(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交通①春秋時期已有運河(選二70)②吳王夫差開鑿了連接江淮的運河——邗溝(綱上32)實物借貸形式已經比較普遍,并出現了貨幣信貸(選二39)①“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選二36)②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 (綱上11)中國的絲綢已到達波斯帝國地中海東岸(綱下12).工商業的發展(1)經濟:(2)政治:(3)階級關系:(4)思想文化:1.“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四、思想之變——繁榮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根本原因)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潰,諸侯兼并戰爭不斷;新興地主階級崛起,“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私學興起,“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四、思想之變——繁榮2. 各派代表人物及學說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 核心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文化其他①統治者:“為政以德”,以德治民。(進步)“仁”——關愛他人②“克己復禮”: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維護等級制度。(保守)①“有教無類”,創辦私學②整理典籍,傳世《論語》(1)中庸思想 :“執其兩端而用乎中”既不過分,也不走極端,不偏不倚,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倒好處。(2)天命思想:“敬鬼神而遠之”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會方面,把探討和解決社會的實際問題放到首位。——務實(1)春秋時期四、思想之變——繁榮(1)春秋時期老子 (道家學派創始人)①世界觀:認為萬物的本原是“道”,要順應自然②政治觀: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③方法論: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來。”“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2. 各派代表人物及學說四、思想之變——繁榮(2)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學派 人物 主要思想儒家 孟子荀子道家 莊子陰陽家 鄒衍墨家 墨子法家 韓非子人性善;仁政(核心);民貴君輕;反對兼并戰爭人性惡;隆禮重法;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崇尚逍遙自由;樂天安命五行“相生相克”理論兼愛;非攻;尚賢;節儉變法革新;以法治國;中央集權2. 各派代表人物及學說四、思想之變——繁榮3. 百家爭鳴的影響材料:“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后代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工作。”——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1)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2)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①戰國時期扁鵲用望、聞、問、切四診法進行醫學診斷(選二84)②戰國開始成書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綱上23)(選二 P84)教材融合【拓展延伸】 1.先秦時期民本思想的演變(1)相似性:所追求的目標都是治國平天下之道;意圖重塑一個有序的社會。孔子重塑的是遵循周禮的舊的奴隸制社會。(2)差異性①在治國理念上:儒家主張“仁政”“德治”,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②在人性觀上:孟子主張“人無有不善”,而荀子、韓非子主張“人之性惡”。③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改造自然;而老子和莊子則主張順應自然,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拓展延伸】2.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的比較【鏈接·選擇性必修 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張和而不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主張崇德尚賢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重視以人為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追求家國情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強調自強不息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崇尚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人為本崇德尚賢家國情懷自強不息天人合一文化內涵特點起源和發展具有本土性本土性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連續性各民族共同創造,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多樣性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包容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凝聚性【鏈接·選擇性必修 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五、社會之變——進步1.背景:經濟、政治、思想等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變動之中。【選1·P22】①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宗法血緣關系的瓦解,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選1·P3】②戰國時期兼并戰爭劇烈,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展開改革。2、目的:富國強兵3、代表:李悝變法(魏國)、吳起變法(楚國)、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4、影響:推動社會轉型,各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法家學說成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的思想武器五、社會之變——進步領域 主要 內容 作用政治經濟社會商鞅變法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廢分封,行郡縣制,君主任免獎勵軍功,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為秦國統一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實行什伍連坐制,互相糾察告發。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的生產關系,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進了秦國農業的發展(小農經濟)加強了戶籍管理有利于增加賦稅角度 主要內容 作用和意義經濟 ⑴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評價:①特點: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②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使秦……【選1·P22】③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④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綱上P11)⑵“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⑶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軍事 ⑷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政治 ⑸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⑹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思想 (7)“燔詩書而明法令頒布并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制定秦律,增加連坐法 , 輕罪用重刑。(中央集權)(官僚政治)(小農經濟)(土地私有)(戶籍管理)(強化法治;加強思想控制)【知識鏈接】綱要與選1的融通1、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選1·P3】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各國進行的重大政治改革結果: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開始產生 (周)王奪鄭伯(鄭莊公)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周)王卒大敗,祝聃(鄭莊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傳·桓公五年》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宗法血緣關系瓦解【知識鏈接】綱要與選1的融通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爭霸圖強。才能或軍功,鼓勵薦舉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茍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戰國策·魏策三》“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不讓”。——《吳子·料敵》“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商君書·兵守篇》2、選官制度:【選1·P30】(1)背景:(2)標準:(3)結果:【知識鏈接】綱要與選1的融通3、法律與教化:【選1·P45-46】早期 法治德治后期 德治法治①主張:認為人性惡,主張法治②代表:商鞅和韓非①主張:認為人性善,主張德治,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②代表:孔子和孟子儒家法家“為政以德、節用愛人;實行仁政、輕徭薄賦”“法、術、勢;賞罰分明;以法為師、以吏為師”鄭國·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晉國·叔向反對刊布法律,認為刑罰適用于亂世,公布刑書會使老百姓更注重爭端,而不顧禮儀道德法家思想更適合戰國時期各國富國強兵、政令統一的需要,在其指引下,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知識鏈接】綱要與選1的融通4、民族與外交:(1)民族關系【選1·P62】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之間保持著密切聯系(選必三 P2)(2)外交關系【選1·P66】早在先秦時期,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選三 P10)【知識鏈接】綱要與選必的融通5、戶籍制度【選1·P99】(1)起始:國家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始于戰國時期。(2)秦國:公元前375年,秦獻公以五家為“伍”的辦法編排戶口。無論男女都在政府簿籍上有登記。6、賦稅制度【選1·P99】戰國時期開始實行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綱上40)7、社會保障【選1·P102】孟子尖銳批評統治者“途有餓莩而不知發”的行為墨子》認為“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春秋戰國民族交融社會變革文化繁榮經濟發展政治動蕩華夏認同生產力的發展鐵犁牛耕土地私有興修水利工商業發展私學興起士人壯大百家爭鳴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禮崩樂壞兼并戰爭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運動本課小結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三、孔子與老子四、“百家爭鳴”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1.(2022·江蘇高考·1)據學者考證,春秋末年,陳國司徒轅頗向封疆內所有的田地征取賦納。轅頗遭到擁有一定數量田地的國人驅逐,逃亡到鄭國。這一考證可以說明(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貴族與農民階級矛盾尖銳C.土地制度的變動 D.諸侯權威遭到卿大夫挑戰C2.(2022·遼寧高考·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晉國內部紛爭中失敗,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犧牲不肥美且齋戒不敬,太祝則認為中行寅不修德義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觀點( )A.反映了民本思想傾向 B.質疑了祭祀功用C.強調了宗法倫理關系 D.否定了君權神授A4.(2022·湖北高考·1)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蓋上繪有按星空方位標注的二十八星宿圖,其中的星宿名稱多數與《石氏星表》中的記載相同。這表明( )A.圖像比文獻記載更可靠 B.西周重視天文觀測C.文物與文獻可相互印證 D.楚國制漆工藝精湛3.(2022·山東高考·1)戰國時期,法家兩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群臣不用禮儀教訓則不祥。”這反映其思想特點是( )A.尚法存禮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內法CA5.(2022·廣東高考·1)考古材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B材料 結論A 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青銅器 商朝的統治范圍到達內蒙古地區B 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 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C 湖北大冶銅礦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 大冶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早于東周D 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鐵鏃(箭頭) 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6.(2022.6·浙江高考·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出自一首政治抒情長詩。作者畢生追求“美政”,其作品充滿對家國的熾熱情感和深切憂念。他是( )A.墨子 B.韓非 C.屈原 D.杜甫C7.(2022·全國甲卷·24)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韓非 D.墨子B7.(2021·全國甲卷高考·24)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孔子則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 )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 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 D.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