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商洛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末教學質量抽樣監測高二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位于陜西神木的石峁遺址初建于距今4300年前后,沿用至距今3800年前后,它以“皇城臺”為中心,其最外側的長方形廣場及兩側伸出的長墻,已初具一定的禮制功能,外城東門址則有“馬面”“甕城”等城防設施。據此推斷,這一時期的石峁古城A.是中央集權國家都城 B.已進入早期國家階段C.是分封制的歷史見證 D.與龍山文化存在交流2.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在巡游全國過程中,多次“刻石”,其銘文中不乏“初并天下,罔不賓服”“六合之內,皇帝之土”“闡并天下,菑害絕息,永偃戎兵”等辭藻。秦始皇此舉A.宣揚了國家統一觀念B.貫徹了法家治國思想C.推動了交通體系建設D.彰顯了秦軍武力強盛3.圖1所示為東晉時期參與決策的中央官員出身結構情況。圖中信息有助于說明東晉A.皇權強化的趨勢B.寒門勢力的崛起C.門閥政治的特征D.中樞機構的調整4.圖2所示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唐代藥師七佛圖》壁畫。畫面上方是七位表情不同、衣飾不同、姿勢不同的藥師佛,在藥師佛的面前,中華燈樓與西域燈輪交相輝映,由二十八位不同膚色的民族樂工組成的樂隊,正使用中原和西域的樂器進行演奏,同時,兩對天人揮巾帕獻胡舞。該圖展現了唐代圖2A.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B.社會生活豐富多彩C.中醫藥學長足發展 D.佛教藝術臻于成熟5.宋神宗時期,王安石出臺方田均稅法,將土地依照一定的標準重新丈量并登記造冊,地分五等,舊地等級高的戶多納稅,反之則少納稅。他還規定各縣征收農業稅的數額以最初的定額為限,凡超舊額的行為一律禁止。由此可見,這項改革有助于A.消除土地兼并隱患 B.合理分配稅收負擔C.構建農業信貸體系 D.推動戶籍制度完善6.清初,康熙帝下詔,“凡他省民人在川省墾荒居住者,即準其子弟入籍考試”,以鼓勵外省民眾入川墾荒。據《四川通志》記載,康熙年間移民“攜家入蜀者,不下數十萬”。該現象說明A.人口壓力導致區域沖突 B.墾荒政策推動人口流動C.地緣政治影響移民方向 D.宗族勢力主導社會遷移7.19世紀80年代,王韜在其著作中提出:“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閡。”他還認為“商富即國富”“(西方國家)恃商為國本”。十余年后,鄭觀應在其著作中聲稱:“君民共主者,權得其平。”這些思想觀點A.為變法提供了系統的綱領 B.旨在調和中西文化沖突C.突破了洋務派的思想局限 D.倡導發動反清暴力革命8.表1所示為近代著名雜志《東方雜志》于民國初年刊載的文章及其主要內容(部分)。這反映了表1年份 大事1916 杜亞泉發表《靜的文明與動的文明》,主張調和東西文化1917 惲代英發表文章《結婚問題之研究》,力主男女婚姻自主1921 潘公展發表文章《近代社會主義及其批評》:“社會主義在今日的中國,仿佛有“雄雞一鳴天下曉'的情景”A.新文化運動陣營發生分裂B.馬克思主義的傳播C.中國革命的道路日漸清晰D.社會思潮的演進9.20世紀30年代初,豐子愷先生以《兼母的父》為名創作了系列漫畫,圖3所示為其中一幅代表作。該作品A.可證明女性經濟地位提升B.反映了傳統倫理觀的瓦解C.兼具審美情趣和史料價值D.控訴軍閥混戰下家庭破碎10.1938年12月,北海銀行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正式營業,并向社會發行9.5萬元北海幣。鑒于群眾用法幣交易找零困難,初次印發的北海幣僅有壹元、伍角、貳角和壹角四種面額,與法幣等值流通,并可限期兌換私人土雜小票。北海銀行的做法A.助推了土地革命 B.維護了金融主權C.避免了通貨膨脹 D.體現了民生關懷11.2025年適逢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博物院制作了一系列展現“金蛇騰萬里,百載正風華”的蓬勃氣象的文創產品,將漢代的雙蛇紋方磚、唐代的伏羲女媧像等館藏文物融入中英雙語對照的文化手冊里,還運用AR(增強現實)技術生動呈現百年來仁人志士守護國寶的歷程。故宮博物院此舉A.激發了世界對中華文化的興趣B.實現了文化保護資金自給自足C.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D.意在增強國人的科技文化自信12.公元前626年左右,新巴比倫王國頒行了《新巴比倫法典》,內容涉及婚嫁過程中的財產贈予及其糾紛的處理,如該法典規定:自由民的妻子······死(或遺留)后,她應將她的嫁妝給她丈夫或她想給的任何人。這可用于說明新巴比倫王國A.法律體系較為完備 B.女性政治地位較高C.世俗王權支配遺產繼承 D.民事關系得到精細規范13.成書于13世紀英國的《亨利農書》前言指出,撰寫該書是為了向擁有土地及房產者進言,助其聚財致富。書中關于農事管理的內容包括“如何選擇你的奴仆”“監督服勞役者”“按季節出售”“檢查賬目”等。該書可用于說明中世紀后期英國A.商品經濟的發展 B.農奴制度的瓦解C.房地產業的興盛 D.資本主義的萌芽14.1854-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期間,英國不僅在前線修建鐵路以運輸物資,還向世界各地大量出口工業制造品;而俄軍后勤物資幾乎全靠牲口來運輸,士兵的彈藥供應極度不足,士兵長期處于缺衣少食的狀態,政府不得不加重賦稅充當軍費。這一反差生動體現了英國A.民主政治的作用 B.工業文明的優勢C.鐵路建設的興起 D.歐洲霸主的地位15.1918年1月,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國會發表《十四點計劃》,主張各殖民地之民族,其福利之基礎應予以自由抉擇。這一主張被印度、埃及等殖民地視為爭取獨立的思想武器,推動了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據此可知,該計劃發表后A.民族自決成為國際共識 B.美國霸主地位有所加強C.西方殖民統治得到鞏固 D.殖民體系瓦解進程加速16.20世紀70年代,蘇聯對勞動綜合技術教育進行改革,要求中學畢業生在學習期間要切實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安排他們參加公益勞動,并把高年級的勞動教學時間從每周2小時增加到4小時。這場改革主要著眼于A.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B.應對冷戰中美國施加的軍事壓力C.引進西方職業技術教育先進經驗 D.解決國內廉價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考古學者在隋唐時的平康坊(緊鄰唐東市)陶窯遺址中發現了600余件隋唐陶俑和陶模殘體。人俑身殘件達百余個,其中不同服飾、不同姿勢、不同尺寸的有40余種。其中有高37厘米,似手持兵器的武士俑;有頭戴突騎帽的風帽俑頭;還有梳回鶻髻的仕女俑。-摘編自西安日報《東郊發現隋唐窯址作坊》材料二少府,監一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從四品下。掌百工技巧之政。總中尚、左尚、右尚、織染、掌冶五署及諸冶、鑄錢、互市等監。供天子器御、后妃服飾及郊廟圭玉、百官儀物。······中尚署,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掌供郊祀圭璧及天子器玩、后妃服飾雕文錯彩之制。······有金銀作坊院。-摘編自[北宋]歐陽修等《新唐書·百官志》材料三唐中期以后,地方藩鎮勢力一度阻斷淮河、汴河的漕運,朝廷不得不設法改用漢水、甲水(金錢河)、丹水轉輸江淮、江漢乃至江南地區的貨物至關中。歷來盛產山貨土產的商州(治所在今商洛市商州區)范圍內出現了大型商埠。《太平寰宇記》中記載:(唐宋之際)商州所產的弓材、麝香、朱砂、麻布等久負盛名。-摘編自楊建國《丹江航運史》(商州民間文化研究協會官方網站)材料四初唐盛唐時期,商州“郵傳之盛,甲于它州”。唐德宗貞元七年(公元791年),商州刺史奉命修整并新開道路,于沿途“修橋道,起官舍”。李商隱為此即興賦詩《商於新開路》,贊嘆道:“更誰開捷徑,速擬上青云。”有學者統計,唐代往來奔波于商於古道上的詩人約200人,其中白居易“七年三往復”,元稹“七度武關”,張九齡“四過商州”。-摘編自李光正《商於古道史略》(商州民間文化研究協會官方網站)(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工商業發展的特點。(6分)(2)結合所學知識,從物質生活的角度,談談你對唐代工商業的看法。(8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41年初,毛澤東提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同年,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命令八路軍一二O師三五九旅開赴南泥灣實行軍墾屯田。到1944年,三五九旅開荒26.1萬畝,除了吃用全部自給外,每年給邊區政府上繳公糧1萬多石。三五九旅在大生產運動中還先后開辦紡織、皮革、造紙等工廠13個,成立鹽業、土產、運輸等公司,并成立了軍人合作社和各種小作坊。1942年2月,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三五九旅被譽為大生產運動的一面旗幟。-摘編自周武《當年的“三五九旅”今何在》材料二據國民黨陜西軍管區的統計,抗戰期間,陜西征兵總計115.6127萬名。1942年至1945年,直接送往中國遠征軍的陜西兵員數為6.3589萬人。陜西國統區的軍糧均取自陜西。山西閻錫山部隊每年也要向陜西采購軍糧10余萬石。1941年至1945年,陜西每年納糧數分別占全國總數的6.6%、7.3%、7.4%、8.7%、8.5%。為躲避日機轟炸,從上海遷到寶雞的某紡織廠建成窯洞工廠,每年紡織棉布12萬至16萬匹,這些棉布在附近的印染廠漂染后,由專門設立的被服廠制成軍裝運往前線。1937年創辦的一座化學制藥廠附設的西北高級藥科職業學校,先后為抗戰培訓醫藥專業人員100余名。-摘編自袁武振、梁月蘭《陜西軍民對抗戰的重要貢獻》材料三2021年國慶之際,黨中央批準了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獻禮。其中包括南泥灣精神和抗戰精神。-摘編自人民日報、中國文明網《超燃!46個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三五九旅和國統區陜西軍民對抗戰的貢獻。(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南泥灣精神和抗戰精神內涵的共同之處。(4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發生于1899-1902年的布爾戰爭結束后,英國在南非推行系統性的文化殖民政策。1904年《德蘭士瓦教育條例》強制規定:學校必須以英語為第一教學語言,阿非利卡語(布爾人使用的荷蘭語方言)僅允許在初等教育低年級有限使用。開普敦大學參照倫敦大學模式重構課程體系,增設英語文學、古典學等專業,1910年該校畢業生中62%主修英國歷史與文學。英國還通過《南非法案》將英格蘭普通法體系與陪審團制度植入當地司法系統,在約翰內斯堡等城市修建莎士比亞劇院、仿威斯敏斯特宮風格的市政廳等建筑,并通過《泰晤士報》南非版每日連載狄更斯的小說。至一戰前,德蘭士瓦地區白人人口中英語使用者比例從38%升至57%。-摘編自[英]A.D.羅伯茨《劍橋非洲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布爾戰爭后英國在南非進行文化殖民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英國對南非文化擴張的歷史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2所示為不同年份中國科學院的辦院方針(部分)。表2年份 方針1950 培養科學建設人才,使科學研究真正能夠服務于國家的工業、農業、保健和國防事業的建設1987 把主要力量動員和組織到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同時保持一支精干力量從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跟蹤2002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加強原始科學創新,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作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2015 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整理自張學成、鐘少穎《中國科學院辦院方針調整及實施“率先行動”計劃等改革實踐的啟示》閱讀材料,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階段,圍繞中國科學院辦院方針調整,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立論正確,持論有據,邏輯嚴密。)商洛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末教學質量抽樣監測高二歷史試卷參考答案1.B 2.A 3.C 4.A 5.B 6.B 7.C 8.D 9.C 10.D 11.C 12.D 13.A 14.B15.D 16.A17.(1)特點: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且分工精細;手工業產品豐富且融合多元文化;商業城市隨交通格局變化而興起;區域特產商品化與跨區域貿易發展;交通與郵傳體系促進商業繁榮。(6分,答出三點即可)(2)示例觀點:唐代工商業的繁榮深刻影響了社會各階層的物質生活,推動了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與跨區域交流。(2分)論證:唐代工商業的繁榮深刻影響了社會各階層的物質生活。手工業產品的豐富、日常的物質消費、材料一中陶俑的多樣性(如武士俑、仕女俑)都反映了手工業技術的進步。這類產品可能用于喪葬或裝飾,體現了民間物質文化的豐富。材料二中官營手工業為皇室、官僚提供“雕文錯彩”的器物服飾,彰顯了上層社會物質生活的奢華,而其工藝技術也可能通過工匠流動影響民間手工業。商業貿易擴大物資流通范圍,材料三中商州的麻布、朱砂等特產通過新漕運線路更多地進入市場,使各地民眾得以接觸不同區域的物產,唐代絲綢之路繁榮,外來的香料、珠寶等奢侈品與日常用品(如胡麻、胡椒)流入中原,豐富了人們的飲食、服飾等物質生活。交通發展推動生活方式的交融,材料四提到商於古道修整后,白居易、元稹等文人頻繁往來,帶動了沿線旅店、餐飲等服務業發展,同時促進了南北飲食、服飾等習俗的交流;此外,交通便利使南方茶葉、北方皮毛等物資跨區域流通,改變了不同地區的生活習慣。工商業發展催生新的消費場景,唐代長安東市、西市商鋪林立,從材料一陶窯緊鄰東市推測,手工業作坊與商業市場結合,這使市民購買各類手工業品更加便利,反映當時可能形成了集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物質消費場景。總之,唐代工商業通過產品創新、貿易拓展與交通聯動,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各階層的物質生活走向多元化,這既體現了封建等級制度下的生活差異,也展現了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物質文明進步。(6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18.(1)貢獻:三五九旅:推動了陜甘寧邊區重要物資的自給自足;便利了邊區民眾生活,有利于打破敵人對陜甘寧邊區的封鎖;為敵后戰場持久抗戰奠定了物質基礎;對參與大生產運動的其他軍民具有示范效應;參與塑造了具有感召力的南泥灣精神。(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國統區陜西軍民:踴躍參軍參戰(奔赴前線,支持滇緬戰場作戰);保護工廠,努力生產軍需物資;產學研密切合作,培養抗戰人才。(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共同之處: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上下一致、共克時艱的優良作風;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1)原因:鞏固布爾戰爭殖民成果的需要;英國工業文明與文化的優越感;通過語言教育強化殖民認同;服務于英國長期統治的需要。(6分,答出三點即可)(2)影響:加速了英語在南非的普及與文化認同和重構;催生出親英的南非土生白人知識階層;壓制了阿非利卡文化的發展空間;為英聯邦在南非的統治奠定了文化基礎。(6分,答出三點即可)20.示例一論題:中國科學院在國家改革發展大局中緊跟時代并堅守初心。(2分)闡述:中國科學院自成立以來,一直作為我國重要的科研機構,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階段,承擔了不同的歷史使命,并始終堅守科創、育才和服務人民的初心。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科研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整合全國科研力量,大力培養科研人才是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是經濟建設,這一領域也成為中國科學院的主戰場。隨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原始科學創新、關鍵技術攻關與中國科學院的基礎性、戰略性研究的結合日益緊密。進入新時代,中國科學院積極擔當,實施“率先行動”計劃,為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強勁支撐。盡管辦院方針不斷調整,但服務經濟建設和培養科研人才的職能貫穿始終,體現了中國科研人初心、使命的傳承。(8分)總之,中國科學院審時度勢、與時俱進,適時調整辦院方針,同時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始終堅守著辦院的根本宗旨。(2分)示例二論題: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科學院積極適應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的形勢。(2分)闡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將黨和國家的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中國科學院積極順應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深入開展撥亂反正,在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同時,加強了對經濟建設的關注,增強了科研工作和市場的緊密聯系。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始終重視基礎科學研究。隨著新科技革命日益深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國家制定了科教興國戰略,逐步強調創新的重要性。21世紀初,中國科學院辦院方針的調整便突出強調了“原始科學創新”和“關鍵技術創新”,這為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以及實現全面小康,奠定了重要基礎。(8分)綜上所述,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科學院辦院方針的調整是我國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而這些調整也為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