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西省上饒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地理試卷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圖為甲、乙兩區域關聯圖,M、N表示區域間的要素流動。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若甲、乙分別代表長江、黃河流域,則( )A.甲、乙區域間邊界具有過渡性B.甲區域的劃定層級高于乙區域C.M可能為水資源,N可能為礦產資源D.M、N要素的流動主要通過水運實現2.若甲、乙為相鄰省區,且M表示資源或農產品,N表示產業或技術,則甲、乙可能分別是( )A.皖、滬 B.隴、青 C.粵、桂 D.冀、津東北某黑土分布區,傳統種植玉米的方式為起壟連作,秋收后留茬但秸稈外運。某研究團隊在該區一實驗地塊采用起壟休耕輪作方式種植玉米,秋收后留茬并將秸稈覆蓋在玉米根茬中間,第二年耕作壟的位置在第一年留的根茬同一側一定距離外,第三年耕作壟的位置在第二年留的根茬同一側一定距離外,第四年耕作壟回到第一年的位置。實踐證明,采用以上休耕輪作方式相較傳統方式,種植玉米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更佳。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該研究團隊采用休耕輪作方式的主要目的是( )A.擴大種植面積 B.土壤保墑增肥C.提高復種指數 D.利于通風采光4.該研究團隊將輪作周期設定為三年的主要依據是( )A.秸稈分解速度 B.耕地面積大小C.降水年際變化 D.玉米生長周期5.采用休耕輪作方式相較傳統方式,種植玉米的經濟效益發生變化的原因可能是( )A.產品競爭力增強 B.勞動投入減少C.市場適應性增強 D.玉米價格上漲產業乘數效應是指產業的生產增長對當地其他產業生產增長帶來的正面影響。近年來,越南在國際產業轉移中備受大國關注,但產業發展仍未擺脫對跨國公司的被動依附。圖為2015年越南制造業主要產業的乘數效應與出口份額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吸引大國在越南投資機動車、掛車和半掛車企業的主要因素是( )A.市場需求 B.良好產業基礎C.優惠政策 D.廉價的勞動力7.越南紡織服裝與電子產業出口份額大但乘數效應低的原因可能是( )A.參與世界產業分工早 B.國內產業協作能力強C.生產工序的附加值高 D.參與分工企業規模大8.越南產業欲脫困升級并實現持續發展,應采取的措施是( )①改善投資環境吸引超大企業的投資②把教育作為國家戰略性重要投入③大幅壓縮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的規模④吸收、利用跨國企業的前沿技術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煤層氣是一種非常規天然氣,可與天然氣混輸混用。山西省沁水盆地煤層氣豐富,但發展煤炭產業的過程中環境問題嚴重。圖為西氣東輸一線工程某段管道走向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影響西氣東輸一線工程主線管道在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走向的主要因素分別是( )A.地形、氣源 B.生態、氣源C.生態、城市 D.城市、地形10.西氣東輸一線工程能有效改善沁水盆地生態環境的根本原因是( )A.緩解了用水的緊張狀況 B.改善了原有的產業結構C.改善了能源的消費結構 D.提升了環境的服務功能海南省三亞市是國內熱門旅游城市。2025年春節期間,三亞創新開展“潛水種珊瑚,環保過新年”活動,參與者通過學習珊瑚有關知識,在海底種植珊瑚,同時體驗摩托艇、海上飛人等水上運動。該活動旨在推動“體育+旅游+環保”融合,倡導海洋生態保護,豐富市民和游客的春節文化生活。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珊瑚對生長環境有特定要求。春節期間,在三亞附近海域選擇適合潛水種植珊瑚的區域時,需重點考慮( )A.風暴頻率和降水時間 B.海水溫度和海域水深C.航運線路和海水鹽度 D.大氣濕度和云量厚薄12.在近岸海域人工種植珊瑚,產生的主要生態環境效益是( )A.改善底棲環境,增加漁業產量 B.減弱海浪侵蝕,保護基巖海岸C.拓展海域空間,豐富運動項目 D.提升環境承載,開發海洋資源13.三亞開展該新年活動,主要是為了( )A.優先滿足本地居民文化需求 B.顯著降低游客人均消費成本C.塑造環保實踐特色旅游品牌 D.減少對熱帶濱海資源的依賴北極航道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其航道名稱是航海家探險北極時用航行方向來命名的。2017年7月,中俄兩國正式提出開展北極航道開發和利用合作,打造“冰上絲綢之路”,將歐洲經濟圈和亞洲經濟圈相連,為“一帶一路”多邊合作創造新的發展機遇。圖為北極航道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4.命名圖中北極航道的航海家最可能來自于( )A.亞洲 B.歐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15.打造“冰上絲綢之路”面臨的自然挑戰是( )A.氣候變化延長了通航時間 B.沿岸港口基礎設施較落后C.海冰變化導致航線不穩定 D.與傳統航道相比路程更長16.為充分發揮“冰上絲綢之路”在維護區域資源、環境安全方面的重要意義,中俄雙方深化合作的領域應重點聚焦( )①強化科研合作,提升環境監測能力②深化能源合作,發揮資源互補優勢③推進環保合作,維護北極生態安全④加強基建合作,增設沿線補給站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綜合題17.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濕地木本植物群落,具有很強的固碳、儲碳功能,單位面積的紅樹林沼澤濕地固定的碳是熱帶雨林的10倍,有著“海洋綠肺”的美譽。東南亞地區是世界上紅樹林分布最為集中和豐富的地區之一。近年來,我國出臺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等政策,大力開展紅樹林修復和造林工作,建立自然保護區,并與東南亞等國積極開展紅樹林保護合作交流,紅樹林面積實現穩步增長。圖為紅樹林生態系統示意圖。(1)分析東南亞紅樹林分布面積大的自然原因。(2)從碳循環原理角度,分析紅樹林生態系統在減緩氣候變暖方面的作用。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位于深圳灣東北部,是全國唯一處于城市腹地的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3)說明城市核心區建設紅樹林保護區對維護城市生態安全的意義。18.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稀土是重要的戰略性礦產資源,被譽為“工業維生素”。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和出口國,同時也是主要的消費國。近年來,隨著國內需求增長,我國也成為重要的稀土進口國。2021年,我國稀土進口來源中,緬甸占總進口量的75.8%,馬來西亞和越南分別占11.2%和7%。圖1為我國稀土儲量與消費數據圖。材料二:江西贛州素有“稀土王國”之稱,稀土產業規模占全國三分之一。早期普遍采用“池浸、堆浸”工藝開采離子型稀土礦:剝離地表植被土壤,開挖礦體,將礦石堆入浸析池中,加入大量硫酸銨等化學溶液進行浸泡,收集浸出液提取稀土。這種開采方式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圖2為開采和利用狀況圖。(1)根據圖文信息,指出我國稀土供應安全風險較高的原因。(2)說明贛州地區早期開采工藝方式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3)請你為江西贛州稀土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19.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寧波港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中國大陸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港口,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通航。無水港是指在內陸地區建立的具有港口服務功能的物流中心,2002年以來,寧波港先后在省內和省外投資建設多個無水港。材料二:上饒市地處長三角經濟區、海西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三區交匯處,自古就有“四省通衢要沖、江浙第一門戶”的美譽。上饒無水港是寧波港在省外興建的第一個無水港項目,是寧波港由浙入贛、挺進中西部經濟腹地的第一站,港區可實現倉儲、報關、報檢等“一站式”服務,完成除裝船外的一切功能。通過“海鐵聯運天天班”,越來越多的“上饒制造”“上饒味道”走向國際市場。(1)推測上饒作為寧波港省外無水港基地應具備的條件。(2)與本省無水港相比,簡述上饒無水港對寧波港的重要意義。(3)簡析無水港的建設對上饒產業發展的積極影響。江西省上饒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地理試卷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A A A D D A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C B C A17.(1)①(東南亞)緯度低,熱量條件好;②以熱帶季風和熱帶雨林氣候為主,降水豐富;③半島、島嶼眾多,海岸線曲折漫長,潮間帶面積廣。(2)①紅樹林進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儲存于體內并釋放氧氣;②紅樹林降低水流速度,使顆粒碳(有機碳)沉降并埋藏于海底沉積物中;③為其它海洋生物提供生長環境,提升固碳能力。(3)①提供生物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②儲存二氧化碳,凈化水質,提升城市形象;③調節城市氣候,緩解熱島效應;④保護海岸,抵御風暴潮,減輕自然災害對城市的沖擊。18.(1)進口地區集中度過高;對外依存度大;稀土儲量占比連續下降;稀土消費量快速上升。(2)破壞地表植被,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剝離地表土壤,加劇水土流失;浸液排污,下滲污染水源;產生的挖礦土、尾砂、尾渣和廢液等廢棄物不合理堆放,易造成大氣、土壤、水源第二次污染。(3)保護礦區生態環境(美化環境,消除污染);加大廢棄礦山的復墾,恢復植被;延長稀土工業產業鏈,實施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提高生產技術,提高稀土資源的利用率;依靠科技創新,實行產品升級戰略和品牌戰略。19.(1)①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和商品生產能力,對進出口物流需求大;②完善的交通物流網絡,便于貨物集散;③與寧波港有直達的鐵路連接;④政府政策的支持。(2)①拓展省外腹地,擴大輻射范圍;②獲取中西部貨源,豐富貨類結構;③擴大寧波港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強寧波港在沿海港口的競爭力。(3)①提高物流水平,降低本地企業物流成本;②利于本地企業走出國門,開拓海外市場;③利于招商引資,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④更好融入長三角經濟圈,推動區域產業的協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