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歷史試卷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全卷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考生作答時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本試卷上答題無效。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題可先使用2B鉛筆填涂,然后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第I卷選擇題(共48分)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良褚遺址出土了大量玉琮、玉璧等禮器,其中玉琮上雕刻的神人獸面紋在多個遺址中樣式高度相似;遺址中還發現大型祭壇和高等級墓葬,墓葬中隨葬品數量與種類差異顯著。據此可推知,良渚文化A,已形成穩固的跨區域統治秩序B.通過禮儀制度規范社會資源分配C.手工業專業化生產模式已確立D.借助宗教信仰強化權力的合法性2.據考古發現,在二里頭遺址非正常埋槊的亂葬遺跡中的死者僅有100多人。商代遺跡中非正常埋攀的現象很多,且甲骨文卜辭顯示,商代殉葬人數至少有13052人(不包括提及殉葬,但未提及具體人數的甲骨)。這一變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A.青銅文明的興起B.貧富分化的加刷C.奴隸制度的強化D.對外戰爭的頻繁高二歷史試卷第1頁共8頁3.春秋時期,史官們將之前貴族納諫的原始檔案重新整理,補錄上后果,就成為了春秋史官文獻。如《國語》“祭公諫穆王征犬戎”,史官在諫言結尾補錄“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由此可知,春秋史官文獻A.反映出民本思想萌發B.記錄詳實還原歷史真相C.傳承前代的禮儀制度D.意在提供借鑒維護統治4.在秦代行政文書的運作中,“某手”成為了一個核心標識,它代表公文處理過程中每一步驟的責任者。無論是公文的撰寫、審核、轉發,還是收文記錄,都要在相應的位置以“某手”的形式簽署,該文書處理方式A.反映中樞權力機構體系完備B.體現了國家行政管理的規范C.說明地方行政體系效率低下D.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執行5.有學者指出:“西漢的中朝官與尚書,東漢的尚書諸官,魏晉南北朝的門下省與中書省等皇帝的秘書咨詢機構建立并發展起來。它們是彌補宰相缺陷的一些重要機構,與宰相是相互配合、并行不悖的。”這一觀點意在強調秘書咨詢機構的設置A.推動行政和決策逐漸合理化B.導致中央官僚機構不斷膨脹C.使得相權逐漸被分化和削弱D.表明皇帝的決策具有獨斷性6,魏晉時期“私人修史”盛行。各種類型的史學著作大都是士人以及由士人演化出的士族所作。士人修史往往有著很強的個人的或者家族的目的。這些史學著作所記載的多是他們自身的歷史,不論是人物別傳、家傳、郡書,還是家譜都是如此。這反映出魏晉時期A.史學教化功能日益弱化B.儒家思想主導史學編纂C.政局變動影響史學研究D.史學研究擺脫官方束縛7.下面是唐宋宰相出身統計表。唐宋時期宰相出身的變化反映了唐代“高宗朝,姜恪以邊將立功為左相,閻立本為右相”。一《舊唐書》“唐玄宗時,郭元振、薛訥、李適之等“咸以立功邊陲,入參鈞軸”。一《大唐斷語》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為進士出身。其余非科舉出身的7人中,又有3人為宋代開國功臣,而在所有宰相中,竟無一人出身武臣。一《北宋宰相一覽表》A.唐宋政治與社會發生變遷B.社會階層流動日趨加速C.宋代官員的素質高于唐代D.人才選拔方式趨向成熟高二歷史試卷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