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商洛市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末教學質量抽樣監測高二化學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人教版必修第一冊、必修第二冊、選擇性必修1、選擇性必修2、選擇性必修3第一章至第三章。5.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C12N14016F19Na23Mn55Ni 59 Ga 70一、選擇題:本題共14小題,每小題3分,共4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三秦大地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承載著數千年的歷史積淀,見證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歷程。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文物瑰寶不僅展現了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更蘊含著豐富的材料科學智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西周旗鼎,青銅器,“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指青銅器中銅錫比約為6:1時硬度適中,適合鑄造禮器B.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盆,彩陶,“上古陶器,以赤鐵礦為彩”,赤鐵礦的主要成分是F3O4,燒制時紅色顏料與陶胎融為一體,經久耐用而且美觀C.唐藍色疏璃盤,玻璃器,“采石鑄之,五色光瑩”,外觀晶瑩剔透,質地光潔,屬于晶體D.春秋金啄木鳥,金器,“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人烏金紙內,竭力揮椎打成”,說明黃金延展性好且硬度較大2.下列化學用語的表示正確的是A.過氧化鈉的電子式:Na+[:O::O:]2-Na+B.2-乙基-1,3-丁二烯:人C.CH3CH2OH分子的球棍模型D.基態Ge原子的電子排布式:[Ar]4s24p23.下列關于實驗室安全、廢液處理等的表述錯誤的是A.在實驗室用石英坩堝熔融氫氧化鈉并用坩堝鉗夾持移取坩堝B.若苯酚不慎沾在皮膚上,應立即用酒精洗滌,然后用水沖洗干凈C.中學實驗室中取用后剩余的鉀、鈉、白磷應放回原試劑瓶D.含硝酸銀的廢液,可先使Ag沉淀,再將沉淀物分離做回收處理【高二化學第1頁(共6頁)】4.如圖所示的物質轉化關系中(部分生成物已略去),A是一種常見的簡單氣態氫化物;B是地球大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空氣體積的21%;E的相對分子質量比D的大17;G為第四周期元素對應的金屬單質,其基態原子核外3d軌道有4個未成對電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A分子和F分子中心原子的雜化方式不同GB.D與水反應能生成酸,因此D是酸性氧化物AC BDC.E的濃溶液具有強氧化性,常溫下G金屬材質的容器不可E用于盛裝E的濃溶液BD.F與D反應生成E的反應中氧化劑和還原劑的質量之比為1:25.近年來,為了達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科學家們陸續研發了D0乙許多反應實現碳的固定,其中一種是利用電0,合成生物質副能源甲醇,反應方程式為CO2(g)十3H2(g)一CHOH(g)+b豎50M(150,50).甲H2O(g)。T℃下向兩恒溫密閉容器甲、乙中均充人1molCO2(g)和3olH2(g),它們分別在有水分子篩(只允許水分子0透過)和無水分子篩條件下反應,測得CO2平衡轉化率與壓強的關系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隨著壓強增大,該反應平衡正向移動,CO2的平衡轉化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率增大壓強/kPaB.使用了水分子篩的容器是甲C.a、M兩點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大小關系:K(M)=K(a)D.a、M兩點對應的反應速率大小關系:v(M)>v(a)6.下列陳述I與陳述Ⅱ均正確且具有因果關系的是選項陳述I陳述Ⅱ當鍍層破損時,馬口鐵(鍍錫鋼板)比白鐵皮A用犧牲陽極法防止金屬腐蝕(鍍鋅鋼板)更難被腐蝕B酸性:CH3COOH>CH3CH2COOH烷基是推電子基團,烷基越長,推電子效應越小不同空穴大小的冠醚可與不同的堿金屬離子形C冠醚可用于識別堿金屬離子成超分子向溴乙烷水解后的上層溶液中,先加稀硝酸酸D溴乙烷中存在溴離子化,再滴人AgNO3溶液,有淡黃色沉淀生成7.下列實驗裝置及操作均正確且能達到目的的是酸式滴定管NH,CI和飽和-Na2S2O,標準溶液「令稀硫酸Ca(OH)食鹽水電石碘待測液(含淀粉)A.測定待測液中12的含量B.測定化學反應速率C.實驗室制備氨氣D.實驗室制乙炔8.下列描述對應的離子方程式或電極反應式書寫正確的是A.飽和Na2CO3溶液處理鍋爐水垢:CO(aq)+CaSO,(s)=CaCO3(s)十SO(aq)B.FeCl3溶液顯酸性:Fe3+十H2O、一Fe(OH)3Y十3H+C.用銅電極電解Na2 SO4溶液的陽極反應:2H2O-4e一O2個+4H+D.用稀氫碘酸除去鐵制品表面的鐵銹:Fe2O,十6H+一2Fe3+十3H2O【高二化學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