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遂寧市高中2027屆第二學期期末教學水平監測歷 史 試 題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總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第Ⅰ卷(選擇題,滿分48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上。并檢查條形碼粘貼是否正確。2.選擇題使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對應題目標號的位置上,非選擇題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書寫在答題卡對應框內,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收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1. 據《三線建設在四川》載:1965年鄧小平視察攀枝花時審定在金沙江畔建鋼鐵基地,十萬建設者歷時五年建成西南最大鋼鐵企業;同期修建的成昆鐵路,使川滇工業走廊成型;核工業基地“九〇二”落戶綿陽,奠定中國核科技基礎。這說明三線建設A. 實現了全國工業布局均衡化B. 體現了國防和經濟建設的雙重價值C. 促進了國民經濟結構合理化D. 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雛形2.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宣告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據國務院白皮書數據:2020年中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4.7%;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保參保率達99.9%。關于該成就的表述,以下選項中正確的是A. 徹底消除了中國社會所有的貧困現象B. 根本解決了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C. 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性突破D. 形成了適用于全球的反貧困理論體系3. 據奧古斯都《功業錄》記載:我修復了從羅馬到亞得里亞海的道路……在阿非利加、亞細亞等行省鋪設新路。斯特拉波《地理志》稱羅馬道路使西班牙的錫、不列顛的鉛、埃及的谷物、印度香料至臺伯河。考古發現,龐貝城有印度密特拉神壁畫,萊茵河軍營出土西漢絲綢。這說明A. 軍事擴張是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徑B. 交通建設促進跨區域經濟文化聯系C. 行省制度維系了羅馬帝國的統治D. 貿易網絡主要滿足貴族奢侈性需求4. 12世紀的西歐某城市特許狀規定:市民有權選舉市長,設立商人法庭裁決貿易糾紛;每年向國王繳納固定賦稅200鎊,免除封建領主的一切雜稅。這一規定A. 有助于削弱教會權威 B. 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C. 有利于加強君主權力 D. 建立了民主政治制度5. 據史料記載:伊本·西那《醫典》被譯為拉丁文后在西方作為臨床醫學的教材達600年;花拉子密《積分和方程計算法》曾長期是歐洲大學的教科書;白塔尼《薩比天文歷表》多次被哥白尼《天體運行論》征引。由此可知阿拉伯文化A. 傳承了歐洲的古典文化B. 開啟了歐洲科學革命浪潮C. 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D. 取代了基督教的正統地位6.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展開了對世界各地的考察,逐漸積累了豐富的動植物學、地理學和氣象學資料,相信了地圓學說,擺脫了神學的偏見,自然科學也隨之獲得更大的發展。這說明新航路開辟A.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B.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C.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的權威D.推動了科學革命的迅速發展7.有學者指出,馬丁 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開啟了近代德國精神自由之源端,近代德國人注重發展內在的精神自由,從而使哲學在德國達到頂峰。該學者認為宗教改革A.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 B.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C.豐富了人文主義的內涵 D.打擊了天主教會的權威8.1685年,詹姆士二世成為英國國王,不久提出了一個普遍實行宗教寬容的綱領,準許羅馬天主教徒以及不信奉國教者參與公共生活。1687年,他又發布了《信仰自由宣言》,表示一切非國教徒都可以公開進行宗教活動,并任命天主教徒擔任公職。這些舉措旨在A.倡導宗教信仰自由 B.促進社會階層流動C.擴大政權社會基礎 D.加強君主專制統治9.自19世紀中期起,馬克思主義成為西歐工人運動的指導思想;在東歐和東南歐,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日益擴大;在亞洲和美洲,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運動與民族民主運動的重要思想武器。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A.理論的科學性 B.思想的革命性C.影響的廣泛性 D.鮮明的階級性10.工業革命后,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除了維護社會治安、國防、財政和稅收等傳統事務以外,還要管理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新的社會事務。這反映了A.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興起 B.國家治理方式的調整C.生產方式出現重大變革 D.凱恩斯主義大行其道11.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主要國家工業生產的相對份額如下表(單位:百分比)1880年 1900年英國 22.9 18.5美國 14.7 23.6德國 8.5 13.2法國 7.8 6.8俄國 7.6 8.8——摘自保羅 肯尼迪《大國的興衰》這反映了A.英德兩國矛盾日益尖銳 B.世界制造業多中心格局的形成C.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霸主 D.列強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12.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亞非拉不少國家陸續成立了共產黨。1926—1927 年,印尼共產黨領導了第一次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到1934年,絕大多數拉美國家都有了共產黨組織,并積極領導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由此可知A.社會主義革命從歐洲擴展到全世界B.社會主義實現了從一國到多國的跨越C.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進入了新階段D.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形成了對峙局面13.20世紀30年代,蘇聯接受美德等國的技術援助,購買大量成套設備,興建了大批建設項目并進行仿制;1932年蘇聯購買了約50%的世界出口機器;這一時期先后有10萬美國技術工人和工程師申請移居蘇聯。這表明A.蘇聯與美、德等國關系進入蜜月期 B.蘇聯利用外部力量推進國家工業化C.蘇聯正遭受嚴重的經濟危機的打擊 D. 美蘇意識形態的對立已經基本消除14.下圖所示的四則史料,可以用來研究A.法西斯國家侵略野心不斷膨脹的原因B.二戰全面爆發后規模不斷擴大的后果C.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過程D.法西斯國家殺戮成性的根源15.《聯合國憲章》規定:安全理事會以聯合國十五會員國組織之;安全理事會關于程序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表決之;對于其他一切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包括全體常任理事國之同意票表決之。這表明聯合國A.決議程序注定了表決過程高效B.表決結果維護了世界公平正義C.決議內容含蓋了一切國際爭端D.投票機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16.1963年,肯尼迪在美利堅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說:“今天,如果全面戰爭再次爆發,我們兩個國家(美國與蘇聯)就會陷入一個惡性且危險的循環之中。因此,讓我們直接關注我們的共同利益,以及可以解決分歧的方式。我們要使世界變得安全,具有多樣性。肯尼迪旨在A. 以對話確保美國利益最大化 B. 以合作促進世界多極化C. 以妥協保障兩極格局的穩定 D. 以發展順應經濟全球化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注意事項:1.請用藍黑鋼筆或圓珠筆在第Ⅱ卷答題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試卷上。2.試卷中橫線及框內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題卡上作答。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其中第17題25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5分,共計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阿拉伯帝國時期,穆斯林商人活躍于亞歐非三大洲,他們販賣絲綢、香料、寶石、銅鏡、金銀及玻璃器皿、藥材、紙張、椰子、蔗糖、各種毛皮,以及奴隸和閹人等。從東南亞的蘇門答臘、馬來亞、印度到北歐波羅的海沿岸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都有阿拉伯商人的足跡。9世紀時,巴格達總銀行在各城市設有分行。大商人都在銀行里有自己的賬號,憑支票支付,而不用現金。由于伊斯蘭教不準許信徒賺取利息,所以經營銀行的多是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材料二 一戰后,為保護國內市場,各國相繼開征新關稅。1930年在共和黨議員霍利和斯穆特的積極推動下,被經濟危機弄得暈頭轉向的美國總統胡佛不顧強烈反對意見,簽署了《霍利—斯穆特關稅法》。根據這項法案,進口商品的稅率平均從40%升至48%,3200種外國商品(占總數60%)的關稅上漲。引發了世界范圍的貿易壁壘戰。據統計,1928年時世界貿易總額已達到601億美元。但到1938年僅為246億美元,縮水超過60%。——摘編自劉戈《胡佛與〈霍利——斯穆特關稅法〉》材料三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了198倍,成為拉動世界貿易增長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年代 1978年 2017年貨物 貿易 進口 187億(人民幣) 12.5萬億(人民幣)出口 168億(人民幣) 15.3萬億(人民幣)占世界比重 0.8%(全球第29位) 11.5%(全球第一)產品 結構 初級產品出口占比 53.5% 5.2%工業制成品占比 46.5% 94.8%高新技術產品占比 1%左右 28.8%貿易 市場 貿易伙伴數量 40個國家和地區 231個國家和地區主要貿易伙伴 以歐盟、美國、東盟、日本等為主,但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持續較快增長。新亮點 2013-2017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年均增長4% 。——數據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1)根據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國商貿發展的特點。(5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加征關稅的背景,分析美國這一舉動產生的影響。(10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變化趨勢及重大意義。(10分)▲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世界近現代歷史進程中,國際格局(秩序)經歷了多次重大演變。這些演變往往由深刻的政治、經濟、軍事變革所驅動,并深刻影響著國家間關系與世界發展進程。時間 國際秩序16—18世紀 全球聯系初步建立與早期殖民擴張背景下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形成19世紀初 拿破侖戰爭后的維也納體系建立20世紀初(一戰后)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確立20世紀中(二戰后) 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的形成20世紀末(冷戰結束后) 兩極格局解體,多極化趨勢加強請任選一個或多個歷史時期,圍繞國際格局(秩序)的變動提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世界近現代相關史實加以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早期殖民擴張——新航路的開辟拉開了歐洲海外擴張的序幕,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了大規模殖民掠奪的道路。16世紀,葡萄牙將巴西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了幾十個殖民據點和商站。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以美洲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7 世紀,荷蘭、英國、法國也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實行專制統治,推行農奴制,發展種植園經濟,瘋狂開采金銀礦,掠奪了巨額財富。——摘自《普通高中教科書 歷史 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二從17世紀開始,荷蘭、英國和法國日益強大,它們不僅開始挑戰葡萄牙的優勢地位,還開始阻撓西班牙對西印度群島的統治。17世紀初,隨著荷蘭商業帝國的逐步形成,葡萄牙在東方的許多據點被荷蘭人奪走,只有果阿和澳門例外,荷蘭人壟斷了東印度群島上較有價值的貿易。在整個17世紀,荷蘭抵抗著所有的歐洲競爭對手。——摘編自【英】理查德 奧弗里編著《泰晤士世界歷史》(1)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早期殖民擴張的特點。(8分)▲(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7分)▲遂寧市高中2027屆第二學期期末教學水平監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意見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B C C A C D C B B C B A D A非選擇題17.【答案】(1)特點:貿易范圍廣泛;商品種類繁多;金融貨幣體系較為先進;商業規則受宗教影響;商人群體高度活躍;阿拉伯帝國是東西貿易的橋梁。(1點2分,2點4分,3點5分)(5分)(2)背景: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經濟危機影響;政黨政治的非理性因素。(4分)影響:引發各國關稅大戰,經濟危機進一步惡化;導致世界貿易萎縮;加劇了世界緊張局勢;推動羅斯福新政的實行;。(每點2分,任答3點給6分)(3)趨勢:貨物貿易總量高速增長,世界占比大幅提升;貨物貿易結構不斷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增幅迅猛;貿易方式更趨合理;貿易市場日趨多元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成新亮點。(6分,任答3點即可)意義: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推動了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強了綜合國力;成為拉動世界貿易增長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為世界貿易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4分,任答2點即可)18.【示例1】時期: 20世紀中(二戰后)觀點: 大國實力與意識形態對立影響兩極格局的形成。(2分)闡釋:二戰后期,反法西斯同盟主要大國美、蘇、英召開雅爾塔等會議規劃戰后秩序;美蘇憑借在戰爭中膨脹的超級實力及地緣優勢,主導了戰后世界安排:劃分勢力范圍、對戰敗國處理、建立聯合國取代國聯、確認大國一致原則,奠定兩極格局基礎。美蘇之間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迅速取代戰時同盟;美國推行“遏制”政策,蘇聯則加強控制東歐并支持各地革命運動;兩大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上全面對抗,使雅爾塔體系呈現鮮明的兩極對峙特征。綜上所述,美蘇兩國無與倫比的綜合國力以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尖銳對立影響了戰后雅爾塔體系下兩極格局的形成與演變。(10分)【示例2】時期: 20世紀初(一戰后)觀點: 戰勝國意志與民族自決原則的矛盾影響了國際格局的變化。(2分)闡釋:一戰結束后,協約國戰勝集團召開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英法意圖嚴懲并削弱德國、維持殖民帝國,美國提出“十四點原則”倡導民族自決和國際聯盟,日本在亞太擴張受到一定限制;戰勝國意志主導了戰后領土重劃、殖民地再分配和國際秩序框架的建立。該體系內部蘊含深刻矛盾。對戰敗國的嚴厲懲罰埋下復仇種子;民族自決原則在歐洲部分應用卻在殖民地被忽視,激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美國未加入國聯、蘇俄被排除在外,削弱了體系普遍性;經濟大危機加劇了社會矛盾,德意日法西斯勢力利用不滿情緒上臺,通過對外侵略擴張挑戰并最終摧毀了該體系。綜上所述,英法等戰勝國的意志與戰敗國、殖民地的民族自決矛盾影響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和變化。(10分)【命題說明】本題以“推動近現代國際格局(秩序)演變的關鍵力量”為主題創設開放性任務,主要考查學生對近現代重大國際格局的形成背景、核心特征、演變動力等必備知識的掌握程度。綜合考查學生的時空觀念(定位特定階段格局)、歷史解釋(分析格局演變動因)、唯物史觀(理解經濟、政治、軍事、意識形態等因素對上層建筑/國際關系的影響) 等學科核心素養。19.(1)特征:歷時長,長達近三個世紀;范圍廣,具有全球性;民族國家是主要推動者;擴張方式多樣(或通過殖民征服確立殖民統治,或建立商站、據點,或進行欺詐式貿易和海盜式搶劫,等等);日益形成多國競爭的格局;有利于商業資本擴張和資本原始積累,體現出重商主義的時代特征。(8分)(2)影響:對歐洲:促進西歐資本原始積累和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轉型);對美洲:導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印第安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對非洲:大量黑人在三角貿易中被販賣為奴,非洲損失了大量勞動力,社會發展進程遭到破壞。對亞洲:亞洲的古老帝國受到沖擊,部分國家和地區開始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對亞非拉: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客觀上促進當地的近代化進程。對全球:促進了國際勞動分工的出現和世界市場的拓展(西歐出口手工藝品,美洲等地生產原料,非洲提供勞動力,亞洲提供奢侈消費品和一些日用品)。(7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