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歷史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 100 分,考試用時 60 分鐘。第Ⅰ卷注意事項:1.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2.本卷共 15 題,每題 3 分,共 45 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萬年仙人潤與吊桶環遺址考古發掘報告》顯示,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距今約 2 萬年),其紋飾風格既有本地礫石打制痕跡,又包含類似長江中游彭頭山文化的繩紋特征;同時發現的水稻植硅體兼具野生稻與栽培稻特征,與浙江河姆渡、湖南玉蟾巖遺址的稻作遺存存在技術關聯。這一考古發現說明A.江西是早期稻作農業的唯一起源地 B.新石器時代文化呈現多元交融的格局C.長江流域文明進程領先于黃河流域 D.陶器制作技術已形成統一的地域標準2.據睡虎地秦簡《行書律》記載:“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又載:“隸臣妾老弱及不可誠仁者勿令行。”這些法令有利于A.強化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 B.提高基層官員的文化素養C.推動國家郵驛系統技和革新 D.保障絲綢之路的信息暢通3.秦朝的小篆大小均一、用筆粗細一致,嚴謹有余,而恣肆不足;魏晉時期的書法追求脫略世俗的羈絆,與自然融為一體,倡導自然情懷,毫不掩飾地把人性從禮教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追求個性解放。這體現出A.道德觀念影響書法藝術發展 B.國家大一統豐富書法藝術C.三教合一促進書法完全成熟 D.社會變遷影響了書法發展4.《齊民要術》記載了桑糧間作方式,“其(桑)下常廝(大鋤)捆種綠豆、小豆。二豆良炎,潤澤益桑,”“凡耕桑田,不用近樹。其犁不著處,廝地令起,斫(砍)去浮根,以蠶矢糞之。”這表明當時A.傳統經濟政策得以實施 B.農業經營模式發生改變高二歷史 第 1 頁 共 6 頁C.精耕細作效果十分顯著 D.生態農學觀念已經出現5.隋文帝時發生了桂州(今桂林)李光仕起義、熙州(今安慶)的李英林起義等;隋煬帝時也發生過余杭劉元進等起義,而隋王朝“關河懸遠,兵不赴急”。這種狀況折射出A.暴政加速了隋朝統治的衰亡 B.南北經濟差異拉大不利于隋朝統治C.大運河開通具有某種合理性 D:隋朝未能調整政策以緩和社會矛盾6.磨代開元、天寶年間,社會經濟十分繁榮。下列史料中,能用來論證這一結論的是A.“令州縣大家貌閱……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B.“人家糧儲,皆及數歲;太倉委積,陳腐不可校量。”C.“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D.“其先也,欲以方鎮御四夷,而其后也,則以方鎮御方鎮。”頭 7.1983 年,吐魯番出土了一份蓋有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價表的文書,記載了米面行、鐺釜行、帛練行等各種行鋪所售商品,商品按品質分為上、次、下三等,依等標價。《唐六典·兩京諸市署》記載:“京都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賈均市。(原注:精為上賈,次為中賈,粗為下賈)”這兩條史料互證,可知唐代吐魯番A.行鋪林立商品多樣 B.推行了羈縻府州管理體制C.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 D.實施政府制定的市場制度8.北宋時期,政府改變了以往利用官府機構進行壟斷性經營工商業的做法,而是將一些諸如糧食市場、副食品市場等逐步放開,甚至有些官署部門直接參與“分民之利”的工商業活動。這反映出北宋時期A.重農抑商政策發生根本性變化 B.私營工商業的發展成為主流C.商業的經營環境相對比較寬松 D.遏制了政府部門的經濟腐敗9.濮院鎮,北宋為一草市,高宗時曲阜濮氏扈從南下卜居于此,南宋時農桑、機杼之利“生萬金,四方商貿云集,遂置鎮”;湖州新市鎮,周圍物產豐富,原有陸市,后交通為更為便利的水邊新市取代,宋廷南渡,衣冠鱗集,繼而建鎮。這段材料最能說明A.商品經濟推動城鎮發展 B.移民對江南城鎮的影響C.交通運輸對城鎮的制約 D.政治變革促進城鎮出現10.在編撰《資治通鑒》過程中,面對多政權并存時期如何確定編年標準的問題,司馬光認為,政權無論華爽大小強弱,須同等對待,不能獨尊一國為正統,“而其余皆為僭偽”,從中可以看出司馬光A.堅持務實治史的追求 B.推進華夏認同的志向C.強調民族對立的意圖 D.獨尊中原王朝的立場11.北宋大儒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認為“既致知,又須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與不知同”。兩者的共同點是A.力圖喚醒內心的良知,為君主服務 B.蔑視權威和教條,堅持民主與自由C.捍衛儒家尊嚴,爭得更高社會地位 D.強調責任與擔當,為社會現實服務12.契丹族建立的遼潮后來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兼有游牧社會與農耕社會。遼朝設漢文國號,主要是針對漢人及部分漢化程度較深的契丹人的;設契丹文國號則是針對契丹人及其它北方民族的。遼朝“雙國號制”可以用來研究其A.草原游牧帝國的特色 B.國號更迭變化規律C、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與北宋的和睦關系13.福建漳州月港本是一個“結茅而居”的小漁村,然而明中期以后,月港成為一個重要的海外貿易港口,“人煙輻輳,商貿咸集”,有“小蘇檳”的美譽,嘉靖年間更是成為福建最主要的民間海外貿易港。與上述現象相關的是A.白銀大量流入中國 B.明朝朝貢貿易發達C.海上絲綢之路興起 D、農業生產技術進步14.清朝前期采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經緯度測繪技術在全國范圍內測繪,繪成《皇輿全覽圖》;乾隆時期繪成更為詳細的全國地圖《乾隆內府輿圖》。清朝還進行了三次全國地理總志《大清一統志》的編纂,各級地方政府也定期編修地方志。這主要反映了A.清朝政府的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B.中央和地方的聯系進一步加強C.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基本奠定 D.西學東漸的風潮已經初步興起15.清代《帝京景物略》記載:“正陽門外西河沿,街南多糧坊,商販自通州濱運抵此;街北則茶樓酒肆鱗次,夜夜燈火如晝。其東巷專營皮貨氈毯,西巷匯聚南北藥材,四方客商各趨其市。”這反映了當時A.長途貿易的興盛 B.專業化市場的發展C.工商業市鎮繁榮 D.抑商政策有所松弛高二歷史 第 3 頁 共 6 頁第Ⅱ卷注意事項: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2. 本卷共 3 題, 共 55 分。16.(18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北宋)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摘編《中外歷史綱要》(})材料三 元代行省權力較重,軍國大事無所不轄。行省職能上主要為中央收權,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權力,行省所握權力大而不專。行省區測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行省制下幾乎沒有大的反叛。———摘編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講》(1)根據材料一,指出圖 1 和圖 3 所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圖 2 與圖 3行政區劃所依據的基本原則(8 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論述元代的地方管理措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治理的貢獻(6 分)。概括從唐朝中后期到元朝央地關系變化的趨勢(4 分)。高二歷史 第 4 頁 共 6 頁17.(22 分)唐宋之際,中國傳統社會變革的一個重要標志便是階級結構的調整。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宋以來,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富民階層崛起。從身份構成來說,“富民”不僅包括部分工商業致富者,更主要指通過土地經營(如將田“分于客”的租佃制)致富的鄉村階層……它所擁有的只有財富,不能像官僚階層那樣擁有免稅權……然而, “富民”成為國家統治的重要基礎:一方面,建中兩稅法推行“以貧富為差”原則,賦稅征收從人丁轉向財產,富民成為國家賦稅和財富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傳統中國社會的鄉里制度逐漸發生變革,逐漸變成一種雙役負擔,富民通過承擔職役參與地方管理:————摘編自林文勛《中國古代“富民社會”的形成及其歷史地位》材料二 隨著“士商互動”這一社會性動作的形成,工商皆本的意識轉而崛起,傳統的四民等級秩序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明代思想界的變化已經證明, “知識的占有者已不完全是地主階級和士大夫分子,有許多思想家出身灶丁、商販、瓦匠、樵夫、農民、傭工,即黃宗羲所謂非名教中人”……四民之末的商人以及位于四民之外的賤者仆埠,同樣受到丁士大夫的重視。在士大夫群休中,開始關注商人的日常行為,并一一加以記錄……在經歷了“棄儒就賈”或“棄賈就儒”轉向之后,商人地位得以提升,商人的道德、知識乃至形象,均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已由重義輕利的鹙利之徒,轉而成為崇儒好文的知識人。———摘編自陳寶良《儒賈商士:明代的商賈知識人及其知識世界》(1)根據材料一,指出該學者認為唐宋以降“富民”群體的特點,并結合所學,說明這一時期社會階層流動帶來的影響(10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明代中后期商人地位提升的具體表現,并用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這一現象出現的背景(12 分)。18.(15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在 20 世紀 30 年代由冀朝鼎在國外用英文寫成。作者在縝密研究中國水利史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歷史上“基本經濟區”(如下圖)這一重要概念,并用以詮釋中國王朝興表、統一與分裂以及流域開發等問題高二歷史 第 5 頁 共 6 頁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選擇一個“基本經濟區”進行歷史詮釋。可以詮釋王朝興衰、統一與分裂以及流域開發,也可以詮釋其他方面。(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15 分)高二歷史 第 6 頁 共 6 頁高二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202507第Ⅰ卷本卷共 15 題,每題 3 分,共 45 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D D C B D C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D C A C B第Ⅱ卷本卷共 3 題,共 55 分。16. (18 分)(1)地方行政制度:圖 1:郡縣制,圖 3:行省制。基本原則:唐朝依據山川形便和區域人口規模進行劃分;元朝打破了傳統的山川形便原則,通過犬牙交錯的方式,強化了對地方的管理。(8 分)(2)貢獻:實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元朝設立宣政院,加強對西藏(吐蕃地區)的管轄;元朝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加強對西域的管轄;元朝設澎湖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轄。這些措施不僅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還推動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6 分)趨勢:唐朝中后期:藩鎮割據導致地方權力膨脹,中央對地方控制力下降;宋代至元代:制度設計更注重防范地方割據;地方權力逐漸虛化與分化,中央集權不斷加強。(4 分)17. (22 分)(1)特點:經營方式上,租佃制經營和工商業致富并存;賦稅地位上無免稅權;是國家賦役的主要承擔者;以職役的身份承擔基層治理。(6 分)影響:門第觀念淡化, “婚姻不問閥閱,取世不問家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4 分)(2)表現:思想家的出身有來源于商人(抄材料或“名教中人”不給分);士大夫的重視;商人的文化形象發生變化。(6 分)背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自由雇傭勞動關系的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不給分);“工商皆本”思想沖擊了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6 分)18. (15 分)【示例一】論題:秦漢基本經濟區促進黃河流域開發。詮釋:秦漢時期,基本經濟區位于黃河中下游流域,其繁榮促進了黃河流域的全面開發。關中平原作為經濟核心,依托鄭國渠等水利工程,農業蓬勃發展,成為帝國糧倉。同時,商業與手工業也隨之興盛,絲綢之路的開辟更將東西方貿易推向高潮。這些經濟活動不僅豐富了流域內的經濟形態,還帶動了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黃河流域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總之,秦漢基本經濟區以其經濟輻射力,引領并推動了黃河流域的全面開發。我們要重視基本經濟區的打造,并充分發揮經濟區的引領帶動作用。【示例二】論題:基本經濟區影響王朝興衰。詮釋:唐宋時期,基本經濟區對王朝興衰影響深遠。唐代,關中地區作為“基本經濟區”,支撐了帝國的繁榮與統一。水利工程的建設保障了農業豐收,為中央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然而,至宋代,經濟重心南移,江南成為新的“基本經濟區”。隨著商業的蓬勃發展(如交子的流通)和海外貿易的拓展,經濟活力遠超前朝。這一變遷不僅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也深刻影響了王朝的興衰更替。綜上,基本經濟區的轉移與王朝興衰緊密相連。唐代以關中為基,宋代則依江南而興。歷史證明,掌握并發展基本經濟區,是王朝穩定與繁榮的關鍵。【示例三】論題:基本經濟區影響國家的統一。詮釋:唐宋時期,基本經濟區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富庶的江南地區,成為國家統一的重要支撐。唐代通過大運河連接南北,促進了經濟交流,加強了中央對南方的控制,為統一奠定基礎。宋代更是依賴江南的糧食與稅收來維持龐大的官僚體系與軍隊,確保了國家的長期穩定。綜上所述,基本經濟區的繁榮直接關乎國家統一的穩固。它不僅是經濟命脈,更是政治穩定的基石。唐宋兩朝通過經營基本經濟區,實現了國家的統一與繁榮,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示例四】論題:基本經濟區對文化發展影響深遠。詮釋:唐宋時期,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作為基本經濟區,對文化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唐代的長安,作為政治經濟中心,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杜甫、李白等在此留下了不朽詩篇,促進了唐詩的繁榮。宋代,江南經濟崛起,杭州、蘇州等城市成為新的文化中心,宋詞發展興盛,蘇軾、辛棄疾等人的作品傳唱千古,展現了宋詞的風采。綜上所述,唐宋基本經濟區造就了獨特的唐宋文化風貌。這說明文化的繁榮離不開經濟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