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質量檢測試卷高一歷史命題人:總分:100分 考試時長:90分鐘)A .資本主義仍然處于上升時期 B .公社缺乏統一的領導C .對團結農民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D .沒有成功經驗可借鑒9 .1921 年初,國內戰爭已結束,但農業生產形式不見好轉,農民還在有意縮減生產,為改變這一局面, 俄國 ( )A .實施農奴制改革 B .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單選題(每小題3分,共60分)1.下列關于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根源表述正確的是( )A.資本主義制度已在歐洲普遍確立B.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C.因為阿拉伯帝國的崛起,東西方貿易更加困難D.啟蒙運動的思想在世界普遍傳播2“既然已經認識上帝的意識,就不需要問別人”。這反映了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A.信仰即可得救B.極力反對教會神學C.主張簡化宗教儀式D.主張建立民族教會3.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誕生,社會主義理論從空想變為科學,開始指引工人運動沿著正確的道路迅速發展。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是( )A.《權利法案》的頒布B.《共產黨宣言》的問世C“四月提綱”的發表D.《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的通過4.下圖是某論文提綱,據此判斷,該論文研究的時代是( ))C .采取新經濟政策 D .建立蘇維埃政權10 .一戰后,亞洲民族民主運動得到深入發展的原因是( )A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 B .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C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D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影響11 .面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挑戰,英、法采取的犧牲其他國家利益換取與之妥協的政策是( )A .孤立主義 B .集體安全 C .綏靖政策 D .禍水東引12 .二戰促使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具體表現在( )①美國經濟軍事大國地位的確立 ②蘇聯綜合實力的增強③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 ④歐洲列強失去主宰世界的實力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1.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2.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建立3.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3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中國家力量逐漸壯大。下列屬于 20 世紀 60 年代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 量登上國際舞臺的重要標志的是 ( )A .萬隆會議召開 B .不結盟運動形成 C .歐共體成立 D .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A.將工作重心從和平建設轉向了戰爭B.蘇聯軍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巨大C.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D.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15.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都采取措施緩和矛盾,但沒有觸動造成不平等和貧困問題的根源,各種類型的社會運動此起彼伏,主要表現有( )①美國黑人民權運動 ②婦女運動 ③美國學生反戰運動 ④農業集體化運動A.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①②③16.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出現了不同程度的( )A.經濟繁榮的現象B“滯脹”現象C.虛假繁榮D.知識經濟)14 .蘇聯之所以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與美國抗衡,共同主宰世界,除了實力強大外,國際威望提高也是 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而蘇聯的國際威望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大大提高,是因為蘇聯 ( )A .18 世紀初期 B .18 世紀中期 C .19 世紀中期 D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5 .1910~1917 年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的最重要成果是 ( )A .徹底鏟除了大地產制度 B .粉碎了外國勢力的干涉C .推翻反動軍事獨裁統治 D .頒布資產階級民主憲法6 .一戰期間,某戰役標志德國“速決戰”的破產。該戰役是 ( )A .日德蘭戰役 B .凡爾登戰役 C .索姆河戰役 D .馬恩河戰役(17.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A.改革的影響B.僵化的模式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C.民族矛盾激化和地區沖突D.西方國家和平演變的影響)7 .有人把經濟上的競爭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914 年以前,這種“競爭”最激烈的 國家是( )A .英國和美國 B .英國和法國 C .法國和德國 D .英國和德國8 .19 世紀 70 年代初的法國,尚處于資本主義的“青年時代” ,小生產仍占絕對的優勢,經濟發展的狀況還 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這說明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是( )高一年級歷史試卷 第 1 頁(共 2 頁)(18.1991年蘇聯解體,給國際政治格局帶來的最主要影響是( )A.兩極格局瓦解B.多極化格局形成C.和平與動蕩并存D.新矛盾新沖突加劇19.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不包括())一次結構性危機,傳統產業日益衰落,汽車、電器等曾經處于主導地位的產業市場飽和,生產能力過剩, 已有科技成果基本普及,新技術尚待開發,勞動生產率下降。針對“滯脹”現象,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尋找解 決對策。——換編自楊寧——《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50、6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資本主義國家應對20世紀70年代“滯賬”現象的措施。(6分))A .吸收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 B .應對恐怖主義的威脅C .防范生態環境惡化 D .解決糧食短缺問題20 .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發展,使用手機獲取和傳輸文字、聲音、圖像可謂“手到擒來”。這體現了當代世界 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是( )A .經濟全球化 B .社會信息化 C .政治多極化 D .文化多樣性(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17-19世紀西方主要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擴展簡衣(部分))二、材料題(共 40 分)21 “二戰”以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世界格局不斷發展、演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4 分)(材料一) (國家確立方式確立的政體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君主立憲制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獨立戰爭)民主共和制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南北內戰)法國大革命多次反復,最終確立民主共和制俄國農奴制改革君主立憲制德國王朝戰爭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制日本明治維新)材料二 當今的世界格局仍處于一個過渡期,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權力的轉移和擴散。權力從傳統強國 歐美向新興大國轉移,并擴散至其他地區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進入“碎片化”時代的征兆。——摘編自中國社科院 2011 年《國際形勢黃皮書》( 1 )材料一中兩極格局“形成”和“解體”的標志分別是什么?( 4 分)( 2 )根據所學知識,列舉 20 世紀 60、70 年代沖擊兩極格局的主要因素。( 6 分)(——編自《普通高中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二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摘編自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成后,資本主義國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調節機制,經濟在高科技推動下迅速發展,社會矛盾有所緩和,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后依然存在并繼續發展。——摘編自《普通高中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17-19世紀西方主要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主要方式。(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次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極大發展的表現。(4分))( 3 )指出材料二中“權力”轉移擴散的趨向。根據上述材料,概括世界格局演變的基本趨勢。( 4 分)22 .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 12 分)材料 20 世紀 50、60 年代,資本主又國家經濟高速發展, 70 年代經濟形勢發生逆轉,出現了歷史上罕 見的“滯脹”現象,即生產停滯和運貨膨脹同時并存。“滯脹”的發生表明凱恩斯主義失靈,在經濟高速發展時 期,發達國家奉行凱恩斯主義,擴大社會需求,為此增加政府財政支出和放松信貸,擴大貨幣供應量。這 些做法在一定時期內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但財政赤字擴大,債務增加和貨幣供應量增加,導致了通貨膨脹 和超過了市場需求的生產能力的盲目擴大。1973 年的石油危機觸發了“滯脹”的全面爆發。同時,“滯脹”也是高一年級歷史試卷 第 1 頁(共 2 頁)( 3 )綜合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如何正確看待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4 分)高一年級歷史試卷 第 1 頁(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