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鄉愁》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學習目標1.通過時間軸和歷史地圖,了解臺灣問題的由來;了解海峽兩岸關系改善的史實和日益密切的交往情況。(時空觀念)2.通過史料,認識“一國兩制”對祖國統一大業的重大意義;了解“九二共識”及其意義;分析影響海峽兩岸發展的因素。(史料實證、唯物史觀)3.認識實現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心愿,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從而增強學生對祖國統一必將實現的堅定信念。(家國情懷)賈老的故事一:1949年,大陸的解放,140萬人從大陸涌向了臺灣,從此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場分別。賈老就是其中的一員,當他和成千上萬驚慌失措的人隨軍一起被帶到海峽對岸那塊陌生的土地上時,家中的孩子才不過三歲。 獨在異鄉為異客,賈老在臺灣的日子并不好過。作為一個“外省人”,且不說謀生的艱難,內心最難熬的還是那份孤獨的思念和絕望的等待。由于海峽兩岸一直處于對峙狀態,回家簡直是天方夜潭。思念親愛的妻子,思念唯一的骨肉,思念遠方的親人。在此期間,賈老通過朋友多方打聽想方設法與家人取得聯系,但是又一次次失敗,為了給家人寄錢被騙過,一次次通過秘密捎去書信,但也石沉大海,想家的苦如蝕骨的蟲,日日夜夜侵蝕著賈老的心。賈老和戰友們經常三三兩兩聚集在海邊,望著海峽的那頭,喝得酩酊大醉。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一、鄉之深愁二、鄉愁何來1949年,蔣介石在內戰失利中退守臺灣,海峽兩岸自此分離1.新中國成立之初對臺政策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毛澤東時 間 政 策新中國成立初期 解放臺灣20世紀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反攻復國歌》:“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大陸是我們的國土,大陸是我們的鄉親。我們的國土,我們的鄉親。不能讓俄寇欺侮,不能讓血肉屈辱。我們要反攻回去,我們要反攻回去,把大陸收復,把大陸收復!”2.臺灣當局對大陸的政策1958年8月23日,兩岸軍隊在福建的廈門和金門前線,發生了大規模炮擊事件。該事件被軍史學家稱為823炮戰。這也是解放戰爭結束以后,雙方軍隊的最大規模交火。從1958年秋冬一直延續到1979年元旦,整整打了20年。蔣經國先生(1910—1988)享年78歲從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以后,臺灣當局提出“三不”政策(即: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夏商時期,稱“島夷”屬于九州中的揚州。隋時期,隋煬帝派人三次出師到達“琉球”。明朝末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1895年,清政府被迫把臺灣割讓給日本。三國時期,孫權派衛溫到達“夷州”。元朝,在臺灣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泉州。1684年,清政府設臺灣府;1885年,設臺灣行省。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臺灣光復,回歸祖國。本是同根三、鄉愁初融賈老的故事二:賈老在臺灣一直未再娶,對大陸家中妻兒的無限思念和想要回家的強烈念頭支撐著他走過了四十年的孤獨歲月。終于,他等到了。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1.黨和國家對臺政策變化影響:海峽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1982年1月10日,鄧小平在接見美國華人協會主席李耀基時指出:“在實現國家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這是鄧小平首次明確提出“一國兩制”構想。1995年1月,江澤民提出的“兩岸關系八項主張”一、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二、對于臺灣同外國發展民間性經濟文化關系,我們不持異議 三、再次建議雙方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行談判 四、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五、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主張不以政治分歧去影響、干擾兩岸經濟合作六、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系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 七、要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作主的愿望,保護臺灣同胞的一切正當權益八、歡迎臺灣當局的領導人以適當身份前來訪問;我們也愿意接受臺灣方面的邀請,前往臺灣2004年2月4日,胡錦濤對兩岸形勢提出四點意見:一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絕不動搖;二是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三是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四是反對“臺獨”分裂活動絕不妥協。四個堅持: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系大局;堅持在認清歷史發展趨勢中把握兩岸關系前途;堅持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務實進取;堅持穩步推進兩岸關系全面發展。2.臺灣對大陸政策變化蔣經國政府受到民間日益增加的要求改善兩岸關系的壓力,1987年11月開放“大陸探親”,當年就有3萬多名臺胞來大陸探親。影響: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終于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合作探究試分析海峽兩岸關系變化的原因?1、和平統一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發展潮流。2、黨和政府與時俱進地制訂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使海峽兩岸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3、采取了一系列緩和兩岸關系的具體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長期以來兩岸人為隔絕的局面。4、臺灣當局也開始調整對大陸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寬對兩岸交流的限制,兩岸交流日益密切起來。 賈老的故事三:1988年賈老終于踏上了回大陸探親的旅途。輾轉香港之后,終于回到大陸,在西安一眼便認出了接他回家日思夜想的妻兒。感情的閥門再也抑制不住,一家人泣淚相擁,訴說思念,久久不肯分開。雖然已逾四十年,離別時定格在腦海中的青年模樣已被歲月雕琢上了滄桑,但此時只覺這半生的堅守與等待無比值得。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兩岸授權這兩個民間團體開始進行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和政治對話。1992年兩會以口頭方式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影響: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3.兩岸的交往日益密切(1)政治交往1992年,大陸的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和臺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兩個民間組織召開會議,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這就是著名的“九二共識”;1993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圖左)和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圖右)在新加坡舉行會談,他們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進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汪辜會談”。使兩岸關系發展邁出歷史性的重要一步。汪辜會談影響:對促進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1993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圖左)和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圖右)在新加坡舉行會談。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和平之旅”訪問團訪問中國大陸。胡錦濤會見連戰一行。胡錦濤會見連戰影響: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2008年11月,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隨后,兩岸同時舉行“三通”啟動儀式,兩岸關系取得重大進展。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影響: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2.經濟文化交往去臺灣的四川臥龍大熊貓“團團”“圓圓”海峽兩岸經貿交流2008.5月臺灣紅十字會援救汶川地震3.濃濃親情大陸向臺灣同胞捐款賈老的的故事四:賈老一生顛沛流離,經歷了戰亂與和平,分離與團聚。老人家因為年事已高,在采訪中時常陷入深思,思緒也經常混亂,嘴里念叨最多的一句就是“在東街”。原來什么戰爭的創傷、生活的不易都可以忘了,但是家在哪里卻是烙刻在骨子里的印記,連時間都無法剝奪。如今賈老雖然已經離開我們,但他的故事卻深深的觸動著我們,衷心盼望海峽兩岸能早日結束對峙狀態,實現統一。四、鄉愁不再思考:你認為兩岸能否實現統一?為什么?有沒有影響兩岸關系正常發展的因素呢?根本保證歷史依據政策保障人心所向國際反華勢力臺獨勢力海峽現狀不利因素有利因素榜樣借鑒問題思考影響兩岸統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兩岸現狀人心所向榜樣借鑒政策保障根本保證歷史依據①海峽兩岸交往日益密切;②祖國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大勢所趨;③“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④香港、澳門的回歸,積累了經驗;⑤改革開放后國力增強,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⑥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阻礙兩岸統一的因素①國際反華勢力干涉自1979年中美建交到2022年,美國共對臺灣軍售近60次,總額超過700億美元。2020至2022年臺灣是美國最大的武器買家。李登輝,1988年至-2000年期間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及中國國民黨主席,任內鼓吹“臺獨”,提出“兩國論”,導致兩岸關系惡化。陳水扁,2000年-2008年任臺灣地區第十至十一屆領導人,任內提出“一邊一國”論,積極推動“臺獨”,導致兩岸關系惡化。蔡英文,2016年-2024年,任中國臺灣地區領導人,成為中國臺灣地區首位女性領導人,在李登輝執政時期曾參與所謂“特殊兩國論”的起草。②臺獨勢力阻礙賴清德,2024年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2025年3月再度宣揚兩岸“互不隸屬”的分裂謬論,極力渲染“大陸威脅”,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并拋出所謂“因應五方面威脅”的“17項策略”。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上2、堅持團結:反“獨”促統1、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以最大誠意和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表明了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閱讀P73—74,列舉為實現祖國統一,中央政府出臺了哪些政策或采取了哪些措施?2、人民解放軍多次在臺海周邊海域組織實戰化演練,有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3、2022年發布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全面闡述了新時代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指明了對臺工作方向。4、中共二十大:最佳方式: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我們愿意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1、對海峽兩岸關系未來的期望2、作為中學生的我們,為早日實現祖國統一應作出哪些努力?隨著海峽兩岸日益密切的交往,實現海峽兩岸統一,是民心所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堅決反對和譴責一切分裂祖國的言行,敢于同不利于祖國統一的行為作斗爭。加強兩岸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堅決擁護祖國統一。努力學習,掌握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本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