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普通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質量監測考試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農業的地區之一,并形成了中央集權國家。早期印度文明未建立統一政權,而是發展為由多個自治城邦組成的政治體系,城邦內建有糧倉、公共浴室、標準化排水系統等設施。這表明A.兩河流域文明程度高于印度河流域 B.古代早期文明發展呈現多元特征C.印度文明受到古希臘城邦體制影響 D.農業發展水平影響文明政治形態2.下表所示為古代西亞地區驛路體系在部分歷史時期的基本情況。表中變化趨勢主要反映出時期 基本情況蘇美爾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 設立眾多郵驛,以“驛站總管”為總負責人。驛站每天將運行情況進行記錄,月底匯總上交至省會存檔。亞述帝國時期(約公元前10世紀) 在郵驛系統中首次采用了“中繼”系統,即實現信件和信使的分離,保障了信息傳遞的迅捷高效。波斯帝國時期(約公元前6世紀) 大規模鋪設“御道”,將帝國境內主要城市串聯起來,定期派巡查員檢查道路情況。A.政治局面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 B.區域經濟貿易網絡的形成與擴展C.軍事擴張強化了交通體系建設 D.國家治理效能與集權程度的提升3.7-8世紀,拜占庭帝國對原有共治皇帝制度進行創新,在位皇帝掌握統治權后便將兒子立為共治皇帝,等主皇帝死去,共治皇帝就成為獨一皇帝,真正執掌帝國統治權。據此可知,這一舉措A.有利于維護王朝統治的穩定 B.推動了中央集權體制的強化C.受到中國皇位繼承制的影響 D.旨在削弱貴族的政治影響力4.下表是三位學者關于古代非洲文明的部分論述。對此理解正確的是作者 論述[德國]黑格爾 非洲是一個仍處于幼年時代的地方,還籠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見自覺的歷史的光明。古代非洲的文明歷史是由外來民族(特別是西方人)所創造的。[塞內加爾]迪奧普 人類歷史和文明起源于非洲,古埃及文明的主體是黑人,黑人-埃及對人類歷史和文明的進化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馬克垚 非洲歷史悠久、燦爛輝煌的傳統文明進入近代以后遭到了殖民主義的毀滅性摧殘,但非洲傳統文明并未就此中斷,相反卻在非洲大陸以外,尤其是黑奴生活的美洲和歐洲頑強地發芽成長。A.觀點相互矛盾缺乏史料價值 B.立場差異影響歷史解釋C.史料選取決定文明評價尺度 D.學術研究拓展史學視野5.1584年,歐洲制圖學家奧特柳斯主持編纂的《寰宇大觀》增訂版中,首次收錄了一幅以“Chinae”命名的中國專圖。該圖摒棄了此前歐洲將中國模糊歸入“東方未知之地”的慣例,清晰標注了省份、河流與重要城市。這一現象說明A.跨洋航路開拓推動認知更新 B.人文主義激發異域文化研究C.殖民競爭催生地理測繪需求 D.東學西漸擴大中華文化影響6.伴隨著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的海外殖民擴張,歐洲的宗教勢力與政治勢力緊密結合,他們以是否屬于“基督教文明”為標準來劃分世界,鼓吹象征著“文明”的基督徒可以對屬于“非文明”的非基督教地區進行占有和殖民。這種做法①意在用文明外衣掩蓋殖民掠奪本質 ②揭示了歐洲殖民擴張的原動力③試圖以歐洲文明標準否定其他文明 ④佐證了宗教改革助推殖民擴張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7.有學者認為,文藝復興不僅破除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條,培育了自由探索精神,還促進了自然哲學的興起,它倡導觀察和實驗的科學方法,造就了一批頗有建樹的自然科學家。據此可知,文藝復興①推動了思想解放②催生了自由主義 ③沖擊了教會勢力 ④促進了科學發展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8.盧梭在《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指出,在原始社會中,人們是自由而平等的,沒有私有財產,也沒有社會不平等。然而,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人們開始壟斷資源,并通過權力和財富的積累產生了社會階級和不平等。據此可知,盧梭A.試圖將社會主義理論應用于實踐 B.主張以暴力革命推翻私有制C.強調回歸原始社會以消除不平等 D.對階級社會進行批判性反思9.1604年,英國頒布《議會特許權法》,確立了議員免捕特許權。“光榮革命”后,《權利法案》頒布,免捕特許權的“憲政價值”式微,“正如雨停了,便可以收傘一般”。據此可知①免捕特許權利于捍衛議會獨立性 ②“光榮革命”極大沖擊了英國憲政傳統③國家權力逐漸從國王向議會轉移 ④《權利法案》標志著英國共和制的確立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0.18世紀后期,瓦特通過反復試驗和精確測量,對蒸汽機的關鍵部件進行改進,將其熱效率提高了3倍多。同時,他與博爾頓合作建立工廠,采用標準化生產模式制造蒸汽機零部件。到19世紀初,瓦特蒸汽機廣泛應用于紡織、采礦等行業。這主要表明,當時A.工匠經驗主導技術革新 B.科學理論發展推動了生產變革C.生產組織形式發生質變 D.技術改進與管理創新協同發展11.下表所示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部分內容節選。這集中反映出,馬克思序號 內容1 “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2 “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3 “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A.強調了意識對存在的反作用 B.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C.闡明了階級斗爭的核心理論 D.指明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實現路徑12.1901年,美國通過《普拉特修正案》將古巴變為其“保護國”,規定美國有權干涉古巴內政,并在關塔那摩建立海軍基地。同時,美國資本大量涌入古巴,控制了其蔗糖產業,使古巴蔗糖出口量在1902-1913年間增長近2倍,占古巴出口總值的80%以上。這折射出A.拉美民族獨立運動遭遇挫折 B.列強侵略方式轉向資本輸出C.拉美地區殖民依附程度加深 D.區域自由貿易體系初步形成13.下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澳大利亞發布的征兵海報。該圖可佐證“一戰”A.嚴重激化了英德兩國之間的矛盾B.實際動搖了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C.客觀上改變了傳統國際政治格局D.利于強化殖民地民眾的民族意識14.近代以來,西方國家構建了一系列“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國聯盟約》規定“殖民地及領土不復屬于從前統治該地之各國”,卻將德屬殖民地“委任統治”給英法等國管理;《九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主權與獨立”,同時又強調各國在華“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由此可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A.過度壓制德國埋下民族復仇隱患 B.延續殖民統治阻斷民族獨立進程C.借規則之名維護戰勝國既得權益 D.構建國際規則有效維護世界和平15.下表所示為1929-1932年蘇聯糧食產量與征購量的變化情況。由此推知年份 糧食產量(億普特) 糧食征購量(億普特)1929年 71.79 16.071930年 83.54 22.141931年 69.48 22.831932年 69.87 22.69A.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逐步僵化 B.蘇聯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挫C.蘇聯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嚴重不足 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弊端顯現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世界殖民體系與民族解放運動】(14分)材料一 18世紀60年代以來,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向外擴張,向世界各地傾銷商品,掠奪各地的廉價原料,這勢必導致世界各地區聯系的加強。19世紀70年代后,在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的過程中,它不但要求進一步擴大商品市場及原料供應地,而且還要求把過剩資本輸往海外,因而推動了瓜分世界的狂潮,這一進程在1900年前后達到頂點,最終通過柏林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構建的協調機制,將全球83.4%的陸地納入等級制的殖民統治體系,形成以宗主國-殖民地二元結構為基礎的世界體系。-摘編自袁輝《世界殖民體系的發展過程》材料二 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內部,盡管社會成員因階級、階層差異而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但在外部帝國主義的侵略與統治下,廣大民眾普遍遭受壓迫和剝削,這種共同的命運促使以爭取民族獨立、建立主權國家為目標的防御性民族主義產生和發展。在此歷史條件下,民族主義超越了階級界限,成為凝聚全民族力量、動員廣大民眾參與反帝反殖斗爭的重要意識形態,成為推動民族解放運動、爭取國家獨立和實現民族自決的重要旗幟。它在特定歷史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鮮明的進步性和歷史正當性。-摘編自鄭信哲《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及其關系問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以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為例,分析防御性民族主義在反殖斗爭中的進步性。(8分)17.【無產階級對政權建設的探索】(15分)材料一 巴黎公社承載著“社會公仆”使命,為“社會公仆”思想奠定了實踐基礎。巴黎公社對“公仆”行為的監督非常嚴苛,即使公社內部的食堂,公社社員的家屬也不允許進入吃飯,他們同人民一樣不享有任何特權。時任“財政部長”的茹爾德的妻子同公社婦女一樣,也會在塞納河邊洗衣漿被。由此可見,公職人員始終保持著為人民服務的“公仆精神”和“公仆熱情”。從曾經的“統治者”轉變為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的“人民的公仆”,這是社會主義在民主建設中的重大進步。-摘編自趙偉彤《巴黎公社“社會公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材料二 列寧將黨員干部的思想理論教育工作放在突出地位,在俄共(布)八大上提出要把黨員學校、紅色學院建設納入蘇維埃國家的發展規劃中。同時,他也認識到,僅依靠教育的“軟約束”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法律和制度的“硬約束”懲治執政黨和國家機關中存在的腐敗行為。從1918年至1923年,列寧親自主導制定的涉及反腐敗的法律法規就多達16項。在反腐敗斗爭中,列寧還十分重視運用組織手段清除黨的“病毒”,不斷提高發展新黨員的條件,并堅決清除不合格黨員。另外,通過建立監察委員會、完善人民監督渠道和改革國家監察體制,使各級黨和國家工作人員處于較為嚴密的監督之下。-摘編自苗貴山、佟妍《十月革命后列寧反腐敗斗爭的理論與實踐及其現實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巴黎公社踐行“社會公仆”理念所采取的措施,并說明這些措施對無產階級政權建設的價值。(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列寧和巴黎公社在民主政治探索上的不同之處。(7分)18.【國際聯盟與聯合國】(14分)材料一 國際聯盟作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維護國際秩序的重要組織,在其運行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局限性。國聯由戰勝國主導建立,其宗旨雖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但在實際運作中,美國未加入國聯,蘇聯被長期排斥在外,削弱了其權威性與影響力。面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等事件,國聯未能采取有效制裁措施,無法真正制止侵略行為,導致國際秩序持續動蕩。這充分表明國聯難以成為維護戰后國際新秩序的可靠工具。-摘編自徐藍《戰爭與和平-兩次世界大戰的比較研究》材料二 聯合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立的旨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吸取了國聯的教訓,建立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制度,賦予中、美、英、法、蘇五大國否決權,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大國利益,增強了決策的權威性。在朝鮮戰爭、海灣戰爭等國際沖突中,聯合國通過授權多國部隊行動等方式積極介入,在維護地區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聯合國在應對國際事務時也面臨挑戰,如在美蘇冷戰時期,部分行動受大國博弈影響,且在處理一些地區沖突時效率較低。但總體而言,聯合國仍是當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國際組織,對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起到關鍵作用。-摘編自王繩祖《國際關系史》(1)根據材料一,歸納國際聯盟難以維護戰后國際新秩序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聯合國的特點。(8分)19.【全球化中的新興事物】(12分)下表為“全球化”的部分演變歷程:階段 發展概況15-18世紀 新航路開辟后,“全球化”表現為歐洲主導的跨洋貿易網絡初步形成,葡萄牙、西班牙等國通過殖民擴張,將美洲、非洲、亞洲納入以歐洲為中心的貿易體系,白銀成為全球流通的重要貨幣,物種、商品與技術開始跨洲際傳播。19世紀中后期 工業革命推動下,英國憑借強大的工業實力成為“世界工廠”,以蒸汽輪船和鐵路為代表的交通技術革新,加速了原料、商品和資本的全球流動。國際分工體系逐漸形成,亞非拉淪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全球化”實質成為資本主義殖民擴張與經濟掠奪的代名詞。20世紀初-二戰前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壟斷資本主義發展,歐美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輸出成為主要經濟擴張方式。但兩次世界大戰與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使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進程出現波折。-據[美]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等整理以上述任一發展階段中經濟生活或思想文化領域的新興事物為主題,結合相關史實,完成提綱。(要求:史實準確,邏輯嚴謹,表述完整。)普通高中2024-2025學年質量監測高一歷史學科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一、選擇題(3x15=45分)1.B解析: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兩河流域與印度河流域同為農業起源地,但前者形成中央集權國家,后者發展出自治城邦體系,說明古代文明在相似物質基礎上可演化出截然不同的政治形態,體現了文明發展的多元特征,故B項正確;材料僅對比兩地政治組織形式,并未涉及文明程度高低的比較,排除A項;印度河流域文明早于古希臘城邦,兩者在時間上無交集,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農業發展水平對文明政治形態的影響,排除D項。2.D解析:依據材料可知,蘇美爾等國的措施旨在強化行政效率、信息傳遞速度和基礎設施的穩定性,直接服務于中央集權的強化與帝國治理的需求,反映了國家治理效能的優化和集權程度的增強,故D項正確;材料中的蘇美爾、亞述、波斯是不同時期的獨立王國(帝國),并非同一區域從分裂到統一的連續過程,排除A項;材料未強調經濟貿易網絡的形成和擴展,排除B項;材料并未探討軍事擴張對交通體系建設的推動作用,排除C項。3.A解析:在中世紀,王朝更迭常因繼承權爭議引發內戰,而共治制度通過制度化的繼承程序,減少了權力真空和貴族干預的可能性,有利于王朝統治的穩定,故A項正確;材料與中央和地方的權力關系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拜占庭與中國雖有貿易往來,但缺乏明確史料證明其共治制度借鑒了中國的皇位繼承制,且二者在制度設計和文化背景上存在顯著差異,排除C項;共治制度的首要目標是穩定繼承秩序,排除D項。4.B解析:依據材料可知,三者立場差異直接導致對非洲文明的不同解釋。故B項正確;三則材料確實存在觀點對立,但學術觀點的矛盾是史學研究的常態,不能因此否定其史料價值。排除A項;“決定”一詞過于絕對,文明評價尺度還受理論框架、時代發展等多重因素影響,史料選取僅為其中一環,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學術研究拓展史學視野,排除D項。5.A解析:新航路開辟使歐洲人通過航海實踐直接接觸亞非美洲,推動了地理大發現和制圖技術的革新。歐洲對中國地理的精確繪制,正是跨洋航行后實地考察與信息積累的結果,體現了航路開拓對認知更新的直接推動,故A項正確;人文主義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古典文化復興與人性解放,但題干核心在于地理認知的進步,而非文化研究的動機,排除B項;地理測繪并未由殖民競爭的需求而產生,在此之前,就已經形成,排除C項;題干僅涉及地理認知的變化,未涉及文化影響的具體內容,排除D項。6.C解析:①正確: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者以傳播基督教和“文明”為名義,掩蓋其掠奪資源、占領土地的真實目的,符合“文明外衣掩蓋殖民本質”的典型特征;②錯誤:殖民擴張的根本動力是經濟利益,宗教僅作為合法性工具或精神動因,而非根本驅動力;③正確:歐洲以“基督教文明”為標準將非基督教地區定義為“野蠻”,否定其他文明的價值,體現了歐洲中心主義的文化霸權;④錯誤:材料看不出西葡的早期殖民擴張與宗教改革的關聯。故選擇C項。7.A解析:題干提及文藝復興“破除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條,培育了自由探索精神”,直接體現其對傳統思想束縛的打破,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①符合題意。自由主義形成于啟蒙運動時期。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強調以人為中心而非“自由主義”,題干未提及相關內容,②錯誤。“破除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條”暗指對教會權威的挑戰。文藝復興通過宣揚人文主義,批判教會神學對人性的壓抑,動搖了教會的精神統治,屬于對教會勢力的沖擊,③符合題意。題干明確指出文藝復興“促進了自然哲學的興起,倡導觀察和實驗的科學方法,造就了一批自然科學家”(如伽利略、哥白尼等),直接體現其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④符合題意。故A項正確。8.D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盧梭通過分析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的演變,指出私有制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本質上是對因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的社會形態進行批判與反思,故D項正確;社會主義理論并非盧梭思想范疇,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盧梭對暴力革命的態度,排除B項;盧梭反對倒退到原始社會,認為文明發展不可逆,該選項與他的思想相悖,且材料也無法證明這一觀點,排除C項。9.A解析:斯圖亞特王朝時期,隨著詹姆斯一世的獨斷專行,議會與王權的關系由合作為主轉向斗爭為主。在這一背景下,議員免捕特許權成為議會與王權斗爭的重要工具,也充當了當時憲政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604年《議會特許權法》的頒布,使得免捕特許權得到了確立。該法案有利于保障議員的自由權利、捍衛議會獨立與尊嚴、推進國家權力從國王向議會轉移。故①③正確。“光榮革命”之后,《權利法案》頒布,英國確立議會主權的憲政體制,免于逮捕權的憲政價值逐漸走向式微。故“光榮革命”并非沖擊憲政傳統,而是推動了近代憲政的逐步確立。《權利法案》意味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開端。故②④錯誤。綜上,A項正確。10.D解析:“對蒸汽機的關鍵部位進行改進”體現技術改進,“采用標準化生產模式制造蒸汽機零部件”體現管理創新,二者協同推動英國工業生產效率提升,故D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出工匠經驗對技術革新的主導作用,排除A項;18世紀后期科學理論尚未直接推動生產變革,排除B項;工廠制在瓦特蒸汽機推廣之前就已出現,材料未體現生產組織形式發生“質變”,排除C項。11.B解析:材料系統闡述了人類社會社會發展過程中各要素的內在聯系,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集中反映了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根本動力的揭示,故B項正確;材料明確指出“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重點在于強調社會存在的決定性作用,排除A項;題干材料未提及階級斗爭相關內容,排除C項;題干未涉及無產階級專政的具體實現方式、手段等內容,排除D項。12.C解析:美國通過《普拉特修正案》干涉古巴內政,建立海軍基地,并控制其蔗糖產業,使古巴經濟嚴重依賴單一出口,這折射出拉美地區在政治、經濟上對美國的殖民依附程度不斷加深,故C項正確;拉美民族獨立運動在19世紀20年代基本完成,排除A項;材料核心并非強調侵略方式的轉變,排除B項;材料僅呈現美國對古巴的控制,未涉及區域自由貿易體系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13.D解析:海報以“不要讓澳大利亞變成“新德國”喚起澳大利亞民眾對自身歸屬的認同,激發他們保衛“自己的澳大利亞”,催生殖民地民眾民族意識,故D項正確;海報主旨是在澳大利亞征兵,重點并非體現英德兩國矛盾激化,英德矛盾在一戰前就已激化,此海報不能直接佐證該點,排除A項;海報內容未涉及英國國際地位相關信息,無法從這張海報得出該結論,排除B項;材料看不出傳統國際政治格局發生改變,國際政治格局在二戰后才由歐洲中心變為美蘇兩極,排除C項。14.C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戰勝國通過制定國際規則,將殖民擴張和侵略行為“合法化”,故C項正確;題干未提及德國的具體遭遇,而是以殖民地和中國為例,強調“規則”背后的實質,排除A項;阻斷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因激化戰勝國與戰敗國、列強與殖民地的矛盾,最終未能維護世界和平,排除D項。15.B解析:從表格看,糧食產量波動較大,如1931年產量下降明顯,但征購量卻居高不下。這意味著農民辛苦生產的糧食大量被征購,自身所得有限,嚴重挫傷了生產積極性,故B項正確;1936年,以蘇聯新憲法的頒布為標志,斯大林模式形成,排除A項;表格突出國家對農業的索取,未涉及政府對農業投入的內容,排除C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1921年已被新經濟政策取代,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5分)16.(1)主要原因:資本主義具有開放性和擴張性;早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等不斷推動;國際協調機制的促進,協調列強之間的矛盾;交通、通訊技術的不斷進步提供了技術支撐;歐洲殖民國家具有實力優勢,亞非拉地區相對落后(世界各地區發展不平衡)。(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進步性:①沖擊殖民統治體系:通過抵制英貨、拒絕公職、“食鹽進軍”等非暴力手段削弱英國經濟與政治控制,動搖殖民統治基礎。②增強民族國家認同:甘地倡導“非暴力”理念,喚醒民眾對印度民族文化的認同,如復興手工紡織業抵制英國商品,強化民族自尊心。③凝聚民族抗爭力量:以民族主義為旗幟,超越宗教、種姓和階級界限,國大黨動員資產階級、農民、工人等階層參與反英斗爭,形成社會合力。④鼓舞世界反殖民斗爭: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亞洲覺醒的重要內容,為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爭提供了榜樣,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殖民運動。(每點2分,4點給8分)(未結合印度的實例,只給一半的分)(其它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17.(1)措施:嚴格限制特權行為,強調身份平等;推行公職人員民主選舉;強化監督機制;注重聯系群眾。(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價值:實現從“統治者”到“人民公仆”的角色轉變,為無產階級民主建設提供歷史范本;探索出防止權力異化的路徑,啟發后續無產階級政權對公職人員的監督機制建設;反對特權思想與行為,增強人民對無產階級政權的認同。(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2)不同之處:①理論基礎:巴黎公社缺乏系統理論指導,依賴革命自發實踐;列寧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科學規劃民主制度建設。②手段措施:巴黎公社多為臨時性、局部性措施,未形成制度體系;列寧以多元手段構建較為完整的制度體系。③實踐程度:巴黎公社因政權存續時間短暫,民主探索不夠深入;列寧依托蘇維埃政權長期實踐,民主建設更具系統性和持續性。性。④階級基礎:巴黎公社主要依靠工人階級,未充分聯合農民;列寧注重工農聯盟,民主探索更具廣泛(每一組2分,答4組得7分)(其它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18.(1)原因:①缺乏普遍性:美國未加入,蘇聯被排斥,使其代表性和號召力不足。②缺乏權威性:國聯沒有自己的軍事力量,使其缺乏實際執行力。③機制缺陷:國聯采用“全體一致”原則,導致決策效率低下。④大國操縱:英法等國將國聯作為維護自身利益、推行霸權的工具。(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特點:①具有普遍性:涵蓋了世界上絕大多數主權國家。②權威性增強:建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制度,實行“大國一致”原則,具有更強的執行力。③宗旨明確: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④機構健全:主要機構包括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分工明確,相互協作。⑤作用明顯: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⑥局限仍存:在應對國際事務時面臨挑戰,受到強權政治的干預。(每點2分,任答4點得8分)19.評分標準:所選時代1分,新興事物1分,形成原因5分,歷史影響5分;所選時代與所選新興事物不匹配,得分不超過6分;所選事物不屬于經濟生活或思想文化領域的,得分不超過1分。新興事物相關參考:社會生活方面:蒸汽輪船、蒸汽機車、內燃機、鐵路、電車、汽車、電燈、電話、電影等。經濟方面:工廠、壟斷組織、機器、城市化、世界市場、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等。思想文化方面:自由主義、啟蒙思想、馬克思主義、民族主義、消費觀念變化等。示例一提綱:所選時代:19世紀中后期新興事物:電報通訊系統形成原因:電磁學理論等科學理論得到突破。資本主義全球貿易需求,商人急需實時掌握國際市場價格與航運信息。殖民擴張的政治需求。歷史影響:打破信息傳遞的時空限制,有利于推動國際市場一體化,加速資本全球流動。催生電信等新興產業,豐富人們生活方式,促進全球文化信息傳播與交流。使軍事指揮更加靈活高效,改變了戰爭的形態和進程。宗主國與殖民地的信息傳遞加速,鞏固殖民統治。示例二提綱:所選時代:20世紀初-二戰前新興事物:跨國壟斷企業形成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生產與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在歐美普遍出現。列強瓜分世界狂潮中,壟斷企業通過資本輸出搶占殖民地資源。壟斷企業通過控制核心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拓展全球市場。歷史影響:加劇世界經濟不平衡。激化列強的矛盾,成為一戰爆發的經濟根源之一。壟斷企業在殖民地推行單一經濟作物種植,破壞當地經濟自主。促進技術和資本的全球流動,推動全球化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