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NT20名校聯合體高一年級期末考試歷史注意事項:1.考試時間為75分鐘,滿分100分。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大流士一世因敘利亞地區總督擅自向轄區內阿波羅神廟神職人員征稅而訓誡:“如果你不改變你的行為,你將因你的錯誤而嘗到我憤怒的味道?!倍阪倝簮蹔W尼亞希臘城邦起義后,大流士一世搗毀小亞迪迪馬的阿波羅神廟,因為那里是愛奧尼亞人請神降渝之地??梢?,大流士一世旨在A.實現宗教寬容B.標榜君權神授C.增加財政收入D.加強國家治理2.有學者分析:由于莊園范圍狹小、遭受剝削、市場有限等因素,農奴中的一些手工藝人逐漸逃出了莊園,到便于銷售自己產品的交通要道、關隘和城堡附近定居,除了把精力傾注于自身小作坊而別無出路,城市應運而生;城市工商業者即使有錢也不能違制購地成為貴族,只能一心一意發展工商業。該學者強調中古時期西歐A.封建體制的客觀意義B.莊園經濟自給自足C.自治城市的居民構成D.城鄉人口頻繁流動3.幕府統治末期,商人們經常接受武士們的委托,將其俸祿一既定稻米進行專賣,銷售給對方所需商品。此外,商人們還通過經銷大名的實物,經營收支出納、匯總貸幣等業務,借貸給財困中的大名、武士、農民,以至于出現了“大阪商人一怒,天下大名為之震恐”的局面。這里的“商人們”A.落實了“殖產興業”政策B.提升了大阪的國際都市形象C.致力于等級體制的瓦解D.促進了當時日本社會的發展4.1480年,德國人史坦豪翻譯出版了《伊索寓言》(拉丁語原文之后附有德語譯文),流傳于德意志。1485年,英國人威廉·卡克斯頓出版了《伊索寓言》英語本,暢銷于英格蘭。這些《伊索寓言》的出版A.受益于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B.順應了歐洲社會轉型C.根源于羅馬天主教會的擴張D.建立了近代民族國家5.恩格斯指出,19世紀初,“被趕到俄國邊境的普魯士政府才終于模糊地理解到,依靠經常處于被逐出家園威脅之下的服役的農奴子弟,是無法戰勝自由的、占有土地的法國農民的子弟的。只是到這時,普魯士政府才終于覺察到,農民競也是人,現在應該采取措施了”。在此,恩格斯闡明了A.俄德矛盾激化的根源B.拿破侖對外戰爭的影響C.普魯士統一德國的艱辛D.沙皇改革農奴制的迫切性6.曾當選共和國第九任總統(1913一1920年),并兩次任共和國總理的雷蒙·普恩加萊評價:“憲法第一條:總統具有一切權力。憲法第二條:總統不得內閣批準高一歷史第1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