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八年級歷史試題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4分)1.貴州榕江縣因“村超”(鄉村足球超級聯賽的簡稱)火爆全網。濃郁的少數民族文化與足球賽事碰撞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賽場文化。“村超”還讓貴州當地的少數民族歡聚一堂,極大地展示了當地的民族文化和淳樸的人文風情。這說明“村超”( )A.擴大了當地民族文化的影響力 B.實現了各民族的共同富裕C.形成的足球文化普遍推廣全國 D.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2.青藏鐵路開通前,“出國容易進藏難”一度是西藏交通運輸環境的真實寫照。現在,越來越多的游客“坐上火車去拉薩”。從2006年到2023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超過10%。這表明青藏鐵路的建成( )A.有利于民族共同繁榮 B.落實了“一國兩制”的構想C.促進了藏區民主改革 D.推動了“信息時代”的到來3.“從這一天起,中國再也沒有一寸領土由外國管治了,在中華民族的自強奮斗史上,這是件大事,值得歡欣慶祝。”“大事”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勝利 C.香港回歸祖國 D.澳門回歸祖國4.基于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香港鞏固了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地位,澳門經濟發展水平居全球前列。這表明港澳地區( )A.依托祖國蓬勃發展 B.依靠人才創新突破C.立足本地轉型升級 D.借助交通騰飛跨越5.2024年,習近平會見馬英九時指出:“兩岸同胞都盼望家園和平安寧、家人和諧相處,為此就必須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關鍵是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這里的“九二共識”( )A.最早由兩岸兩個官方團體達成 B.是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C.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 D.形成于習近平與馬英九會面之后6.下表是不同時期中國領導人關于臺灣問題的論述,從這兩則言論中我們可以得出的歷史認識是( )臺灣問題是中國統一的問題,這是一個主權問題。不能設想中國人民會同意以任何形式把臺灣從中國國土上分割出去,這不可能。 ——鄧小平 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習近平A.實現統一是兩岸人民共同夙愿 B.中國人民維護統一的堅定意志C.海峽兩岸關系日益改善 D.“海峽兩岸文化同根同源7.繪制知識結構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的知識結構圖體現的主題是( )A.劈波斬浪 捍衛海疆 B.聯合作戰 體系完備C.戰略裁軍 科技強軍 D.鷹擊長空 使命擔當8.某同學正在設計“新中國防建設成就展”,以下條件可以入選“崢嶸多月,奠基立業”的是( )①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 ②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③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 ④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地面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9.20世紀60年代,我國涌現出《樟林怒火》《赤道戰鼓》《剛果風雷》等表現國際主義、亞非團結的大型戲劇,向大眾展示了亞非各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不屈精神。這些戲劇( )A開創了對外開放格局 B.促進了中美關系C.契合了“萬隆精神” D.恢復了中印邦交10.2025年2月,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時說,“中國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每一個國家的聲音都應得到傾聽”。下列能體現此理念的是( )“A.‘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B.“求同存異”的方針C.堅持對外開放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1.1972年,中美雙邊貿易額只有1288萬美元,到1978年,貿易額增長到9.9億美元,相當于1972年的76.7倍,其中中國進口7.2億美元,出口2.7億美元。這主要得益于( )A.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B.多邊外交活動影響C.中美建立外交關系 D.中美關系實現緩和12.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臺北和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APC)。亞太經合組織明確規定不是主權國家的成員(中國香港和中國臺北)不主辦APEC年會。材料旨在說明,亞太經合組織( )A.遵循了一個中國的原則 B.維護了國際和平與安全C.推動了中國統一進程 D.促進了亞太地區的發展13.進入新時代,中國積極勸和促談,維護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引導促成伊朗核問題六方會談,推動南蘇丹問題的政治解決。截至2024年,我國已累計派出維和人員5萬多人次。這些活動反映了中國( )A.打破帝國主義的孤立封鎖 B.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C.積極推動政治多極化 D.堅決維護全球一體化14.小李同學在制作“學史崇德”欄目時,收集了以下人物及其事跡;這些內容共同體現的精神內核是( )人物 事跡錢學森 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歸國,為中國航天事業奠基,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鄧稼先 隱姓埋名扎根戈壁,在艱苦環境下主導研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等核武器,獲“兩彈元勛”稱號屠呦呦 帶領團隊歷經數百次實驗,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汲取靈感,發現青蒿素,開創瘧疾治療新方法A.熱愛祖國,潛心鉆研 B.敢為人先,誠信守法C.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D.勇往直前,不怕犧牲15.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提出了以德智體美為主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提出了“四有”新人理論。十八大后,黨和國家提出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這反映了新中國的教育( )A.注重提高人的知識水平 B.適應鞏固新政權的需要C.注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D.建立了完備的教育體系16.“可堪為硬漢柔腸,一生情系中華,唯期百姓無饑,三秋有獲;從不慕高官厚祿,四季汗拋熱土,應許稻枝懂你,產量酬君。”該對聯贊頌的人物是( )A.焦裕祿 B.王進喜 C.袁隆平 D.鄧稼先17.2024年舉辦的在第四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多項創新科技產品為消費者帶來全新體驗例如,可垂直升降的“空中的士”能幫助乘客避免地面交通擁堵;智能咖啡機機器人僅需75秒即可制作一杯高品質咖啡;搭載AI算法的“智能炒菜機”能根據預設程序烹飪口感出色的菜品。下面適合該展覽的主題是( )A.科技賦能生活 B.推動綠色出行C.傳承經典技藝 D.文化交流融合18.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的過程中,在金字塔旁修建斜坡來將巨大的石料壇送至新處,隨著筑高度不斷升高,不斷加長斜面,以降低坡度,達到省力的目的,這反映了古埃及( )A.法老權力至上 B.農業經濟的繁榮C.科學理論發達 D.勞動人民的智慧19.蘇美爾人在數學上最早采用十進制和六十進制計數法,后傳播到歐洲。時至今日,現代猶太歷法和穆斯林歷法也都以自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承襲而來的月亮運行周期為基礎。這表明兩河流域文明( )A.影響深遠 B.兼收并蓄 C.內容豐富 D.一脈相承20.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標志。下列所述正確的是( )A.埃及象形文字保存了古埃及文明并流傳至今B.古巴比倫王國創造楔形文字促進了兩河流域文化發展C.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等多方面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D.刻在青銅器上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21.下表所述內容,表明古代亞非文明的發展趨勢是( )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尼羅河兩岸陸續出現幾下個小國;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實現了統一。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兩河流域建立起眾多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公元前24世紀,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許多小國家;孔雀王朝統治時期,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A.農村走向城市 B.分立走向統一C.繁榮走向衰落 D.孤立走向全球22.“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國、中美洲、南美安第斯文明,無一不是在農耕畜牧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其形成過程中帶有許多共同點:同時,……畢竟是在不相同的區域內成長起來的,因而又帶有明顯的區域文化和區域文明的特點。”據此可知( )A.人類文明最初誕生于兩河流域 B.文明起源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C.區域文明的發展助推文化交流 D.文化交流促進區域文明的發展二、辨別改錯題(每小題2分,共10分)23.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改正錯誤。(1)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極大地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改正:(2)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是朝鮮。【 】改正:(3)1972年,美國總統杜魯門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改正:(4)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越來越大。【 】改正:(5)公元前6世紀,佛教誕生于古代埃及,教義適應了當時反對婆羅門特權的要求,因此得到快速發展。【 】改正:三、材料解析題(12+14=26分)24.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中國是一個唯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的民族關系有著自己的特點:境內的各民族在千百年的漫長歲月中已形成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也離不開少數民族,許多民族還長期在同一地區雜居。……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被確定下來。……這是新中國在民族問題上的成功創舉。——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材料一中“成功創舉”指的是哪一制度 根據材料說明我國實行該制度的原因有哪些。(6分)材料二:鄧小平指出:這個新事物不是別的國家提出來的,是中國提出來的,這就叫作中國特色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一國兩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找不到,在中外歷史上沒有這樣的先例。它是鄧小平創造性提出的一個全新的科學社會主義概念,是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摘編自趙春義《“一國兩制”概論》(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一國兩制”構想是如何體現“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的。(4分)(3)結合新中國的發展歷程,你對制度創新有何認識 (2分)25.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在亞洲的西南部,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由西北向東南平行注入波斯灣。這里民族遷徙和流動性強,文明具有高度活力。材料二:印度半島北依喜馬拉雅山,南臨印度洋,東接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這種“一面圍山,三面環海”的地理位置構成了古代印度的天然屏障,使其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從而形成了獨具面貌和個性的文明單元。——以上均摘編自《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1)材料一、二,分別指的是圖一中的哪兩個文明 (填序號)并結合材料指出各自文明的特征。8分)古埃及法老為自己修建呈角錐體狀的陵墓,它每個側面都形似漢字“金”,因此中國人稱之為“金字塔”。 漢謨拉比法典碑,上部是以太陽神授予漢謨拉比權杖為主題的浮雕。(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分別簡述兩處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4分)(3)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世界古代文明的特點。(2分)四、探究題(2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某同學構建了以下時間軸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A B 中美建交 北京奧運會 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北京舉行1953年 1955年 1971年 1979年 2008年 2014年材料二 某同學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整理了下表(部分年份)年份 GDP總量(億元) 人均GDP(億元) 進出口總額(億美元)1952 679.1 119 19.41978 3678.7 385 206.42010 412119.3 30876 29727.62023 1260820 89356 41756.9(1)完成材料一時間軸空白信息,幫助該同學確定時間軸主題。(6分)(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體現了哪些關于國家發展的信息。(4分)(3)從材料一與材料二的內在聯系入手,并結合所學,自擬標題,撰寫一份歷史小論文。(要求:史論結合,表述成文,150字左右)(10分)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八年級歷史試題答案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4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A A D A B B A A C D D A B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答案 A C C A D A A B B二、辨別改錯題(每小題2分,共10分)23.(1)√(2)把“朝鮮”改為“蘇聯”(3)把“杜魯門”改為“尼克松”(4)把“和平獎”改為“文學獎”(5)把“埃及”改為“印度”三、材料解析題(12+14=26分)24.(1)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原因:①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相互依存 ;②各民族長期雜居共處(2)原則性:“一國兩制”就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體現了維護祖國統一和國家主權的原則性。靈活性:“一國兩制”充分考慮香港、澳門、臺灣的歷史和現實,允許港澳臺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3)認識:制度創新必須基于本國國情,同時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政策作出相應調整。25.(1)兩河文明、古印度文明;特征:古代兩河文明具有高度活力;古代印度文明獨具個性。(2)歷史價值: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漢謨拉比法典》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3)特點:受地理環境是影響;具有多元性(多樣性)。四、探究題(20分)26.(1)萬隆會議召開;重返聯合國。(2)信息: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與世界交往密切;綜合國力增強 。(3)觀點:外交助力,推動中國經濟騰飛論述:新中國成立后,積極開展外交活動。1953 年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國際關系奠定準則;1971 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1979 年中美建交等,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外交成就助力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進出口總額大幅增長,GDP 總量和人均 GDP 也不斷攀升,彰顯外交對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作用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