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蚌埠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學業水平監測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Ⅰ卷(單項選擇題)本卷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 號 1 2 3 4 5 6 7 8 9 1 1 1 1 1 1 10 1 2 3 4 5 6答 案 B C D D D D D A B A D A C B C B第II卷(材料解析題)本卷共3小題,第17題25分,第18題15分,第19題12分,共52分。17 (1)特點:歷史悠久;監察機構逐漸獨立,機制相對完備;臺諫逐漸合一;監察官位卑權重;監察方式多樣化;監察制度逐漸法制化;服務于君權,強化君主專制。(任答3點5分)影響:有助于澄清吏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強化了中央集權;減少決策失誤;受君主專制制度影響,效能有限。(任答3點5分)(2) 背景:內憂外患;西方民主思想傳播,西學東漸;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推動。(任答3點5分)(3) 特點:以加強政權建設為主要目的;注重吸收群眾參與監督;著力維護人民利益;注重發揮法律保障功能;取得一定成效。(任答3點6分)啟示:監察制度建設要實現法治化,與全面依法治國相結合;監察制度建設要強化群眾監督、政治廉明;要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將全面從嚴治黨貫徹到監察體系運行中。(答出兩點即可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 (1)變化:以間接交流為主變為以直接交流為主;由陸路為主變為以海路為主;交流的范圍擴大;交流的領域拓寬(交流內容增多);交流更為頻繁。(任答4點7分)(2)文化現象: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出現“中學西播”熱潮(東方文化熱潮)。(2分)原因:一戰對歐洲破壞巨大;一戰引起歐洲人對自身文明的反思;部分東方文化有助于西方文明重建。(6分)蚌埠市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QQABLQwh4wCY0ERACY7bUQV8CQsQkJCSJQomgQCQKA5CSQFABCA=}#}19 示例提取信息:1915年《婦女雜志》倡導廢纏足、興女學;1919年北京女子高等師范的學生組織參加五四運動。1939年,毛澤東在延安紀念“三八”婦女節大會上講話。(2分)論題:時代變遷推動女性解放論述: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革深刻影響著女性地位的變化,女性解放既是時代進步的產物,也服務于國家救亡與建設需求。在新文化運動與五四時期,民族危機與新文化運動催生了思想革新。1915年《婦女雜志》反對纏足、倡導女學,1918年《新青年》借《娜拉》宣揚女性獨立,批判封建倫理。1919年五四運動中,北京女高師學生參與游行,女性從“家庭角色”轉向“社會參與者”,反映救亡圖存背景下,女性解放成為反封建、求民主的重要一環。新民主主義革命戰爭時期,階級革命與女性動員結合。中共在革命根據地通過法律重塑女性地位,1939年毛澤東強調婦女解放與社會解放不可分割,延安婦女參與生產、參政,女性被動員為革命力量,既爭取自身權益,也服務于抗戰與革命大局。(8分)綜上所述,女性地位的提升是近代中國救亡、革命與建設需求的縮影。從反封建思想傳播,到革命動員,再到國家制度保障,女性解放始終與時代主題共振,彰顯社會變革對性別平等的深刻塑造。(2分)蚌埠市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2頁(共2頁){#{QQABLQwh4wCY0ERACY7bUQV8CQsQkJCSJQomgQCQKA5CSQFABCA=}#}蚌埠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學業水平監測高二歷史溫馨提示:本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請在答題卷上答題。第Ⅰ卷(單項選擇題)本卷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湖北武漢西北郊的盤龍城遺址為商代早期的一處大型城市遺址,遺址中發現了鑄銅手工業作坊遺存。多項研究表明這里鑄銅的金屬物料來自贛北,原料和技術與中原鄭州存在高度一致性。這表明A 該地區鑄銅技術領先 B 文明在交流中發展D 文明發展的一致C 青銅冶煉獨立性增強 性2 西晉之后,南北方土地制度朝著不同方向發展:北朝主要推行均田制,東晉南朝則是大土地所有制的“莊園制”空前盛行。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A 土地逐漸成為征稅主要依據 B 南方經濟發展水平得到提高C 民族關系與政權關系的變動 D 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日漸松弛3 科舉制是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表1為唐代部分時期科舉出身宰相統計表。據此可知唐代科舉制度表1太 高 玄 代 憲 穆 敬 文 宣 懿宗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宗宰相總 2 4 2 1 2 1 7 2 2 2數 9 1 7 2 9 4 4 3 1科舉出 3 1 1 7 1 8 6 1 2 1身 3 8 7 8 0 7所占比 1 3 6 5 5 5 8 7 8 8例 0% 1% 7% 8% 7% 7% 5% 5% 7% 1%A 致使高級官員主要出自平民階層 B 加強了朝廷中央集權統治D 推動了入仕途徑的規范C 開創了全新的官員選拔任用制度 化4 宋代中央政府的專賣機制轉為以管理和發行鈔、引等有價證券、亦即出賣特許經營權代替直接經營。如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蔡京推行茶法改革……商人販茶須先到都茶務買引,引價統一、以引計量,中央放棄榷茶經營,……卻能坐收固定的推茶之利。這表明,宋朝A 放棄了重農抑商政策 B 政府不再監管商業C 解決了政府財政危機 D 商業政策相對寬松5 明代嘉靖年間在北京修建歷代帝王廟,主祀三皇五帝和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等16位開國帝王。清朝建立后,順治皇帝增加祭祀元朝和遼朝、金朝帝王,康熙皇帝指示禮部擇優增祀從夏到明的188位帝王,40多位名臣功臣從祀。清代統治者的舉措意在A 強化君臣間的倫理綱常 B 總結歷代王朝治國理政經驗C 利用祭祀進行道德教化 D 彰顯主權延續與統治合法性6 表2是19世紀60年代前后部分晚清士人對《海國圖志》的評論。這些評論從側面反映出當時表2人物 評論何 秋 《海國圖志》……卷帙既繁,不免有疏舛之處,要當分別觀之濤馮 桂 偶校數卷,即有此誤,恐全帙尚不止此芬郭 嵩 魏氏此書,征引浩繁,亦間有參差失實燾A 《海國圖志》的社會反響有限 B 近代化已成為國人的共識C 統治集團天朝上國觀念濃厚 D 士人群體的世界意識增強7 清末民初漢口輸入洋貨及土貨之凈值比較(見表3)。據此可知,近代漢口表3A 直接出口貿易比重明顯增加 B 貿易商品結構已漸趨平衡C 商品市場受到洋商直接控制 D 工業產品進口占主導地位8 20世紀初,中國留學生創辦了大量白話、俗話報刊。這些報刊使白話文逐漸成為知識界主流的書面表達形式。這體現了A 文學革命的深入發展 B 傳統文化的徹底性革新D 報刊成為思想解放主陣C 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地9 20世紀30年代中華蘇維埃政府頒布《合作社暫行組織條例》,大力推廣合作社組織,有犁牛合作社、消費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例如“犁牛農具合作社”,合作社的耕牛、農具多由社員合股購買,調劑使用,解決貧苦農民的生產困難。據此可知,根據地合作社的建立與發展A 打破了國民黨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 B 豐富了土地革命的內涵C 完成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改造任務 D 滿足了農民的土地需求10 陜甘寧邊區除政府直接經營工業外,還推行了新的工業經營政策,如定邊新塞工廠、靖邊毛織工廠等工廠。在1943年的擴大投資中,公家投資占擴大資金總額的72 73%,當地商人與其他群體的投資則占擴大資金總額的27 27%。這一新政A 有利于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 B 抵制了官僚資本主義的擴張C 踐行了“三三制”的基本原則 D 調動了農民階級抗戰的熱情11 1982—1986五年中,工業生產總值一半以上的增量,是來自集體所有制的中小型企業。工業產量全部增量的1/3,是來自農村地區的企業。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 改革開放主要發展民營企業 B 集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的主體C 農村地區企業產值超過城市企業 D 鄉鎮企業為工業發展提供新動力12 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東侵以后,從愛琴海地區到印度河流域,經濟文化發生了空前廣泛的交往。13世紀,蒙古軍橫越亞歐大陸,隨著帝國的建立,東西陸上交通為之大開。歷史上這兩次破壞力甚大的暴力交往客觀上A 促進了區域間文明交流 B 打斷了世界歷史的進程C 推動世界連成一個整體 D 引領了交流方式的擴展13 11至13世紀,西歐的英雄史詩與前期史詩不同,這類史詩中的英雄不再是氏族首領,而是封建國家的臣子。這類史詩主要有法蘭西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龍根之歌》,史詩的主人公都是體現忠君、愛國、護教思想的英雄形象。據此推知,這些史詩的傳播A 促進了市民階層壯大 B 奠定了民族國家的基礎D 沖擊了民眾的宗教信C 有利于民族意識發展 仰14 有學者指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把政治民主制傳到這個國度,卻只是用作專制和高壓統治的裝飾物;英國殖民者以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者自居,卻傲然高踞于印度人民頭上,頤指氣使。該學者意在說明A 文明傳播效果與接受者態度相關 B 殖民統治行為具有鮮明的矛盾性D 文明交流包容與排斥兼具的特C 殖民統治阻礙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點15 發軔于英國的足球運動在阿根廷一落地便迅速“印第安化”,既是阿根廷的鏡子又是她的面具,透過足球和探戈,阿根廷人可以自己看見自己,同時也可以讓別人看見他們。材料旨在說明A 拉美傳統文化在歐洲文化沖擊下面臨挑戰B 歐洲殖民活動促進足球運動在拉美的擴散C 兼收并蓄可以使本民族文化煥發新的活力D 富有特色的足球運動成為阿根廷第一符號16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安提瓜古城的評價是:安提瓜古城原址創建于16世紀早期,它在1773年一場大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但其主要建筑的遺跡卻保留下來。這座城池格局的靈感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至少三個世紀內建成了大批莊嚴隆重、裝飾華麗的卓越建筑,凸顯空間感與立體感特質,成為中美洲巴洛克藝術的典范。該評價A 肯定了美洲土著文明價值 B 突出文明交流的歷史印記C 促進了文明之間深入交流 D 說明了美洲文明的多樣化第II卷(材料解析題)本卷共3小題,第17題25分,第18題15分,第19題12分,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發端于先秦,確立于秦代,經兩漢發展,至唐代趨于定型。秦統一六國后,設御史大夫,執掌監察之權,并設垂直御史監察系統。漢承秦制,武帝時期設立刺史,其頒行的《六條問事》是古代監察制度法制化的重要一步。唐代的監察機構包括御史臺、臺院、殿院、察院和諫官體系。宋代實行了臺諫合一制度,地方建立監司、通判,嚴防結黨營私。明初,設都察院監察百官,以為皇帝耳目之寄;又設六科給事中,以監察六部;地方設監察御史。明代制定的監察法律以《憲綱條例》最為完備。清代基本繼承明代監察制度,制定的《欽定臺規》成為中國古代監察法的一部代表之作。———摘編自邱前鋒《中外監察制度流變兼論我國監察權的法制化》材料二 1907年光緒皇帝下達圣諭:“中國上下議院一時未能成立,亟宜設立資政院,以立議院基礎,”。中央資政院對行政部門具有監察權。資政院可向有關的行政部門提出質疑,并且有權得到答復。如果有大臣侵奪資政院的權限,資政院可以請皇帝來裁奪。各省咨議局為各省議會籌備機構,對地方上的行政事務有一定的監督權。———摘編自卞新龍、羅秋《試論清末民初監察制度的變革及其影響》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設立監察機關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加強政權建設,廣泛吸引群眾監督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事業。例如,1951年政務院公布的《各級人民政府人民監察委員會設置監察通訊員試行通則》規定,在各級政府內廣泛聘請人民監察通訊員,以“密切聯系人民,加強監察工作”,其任務是“調查政府機關、企業部門及其公務人員的違法失職、作風不良、損害國家或人民利益等情況,向監委作通訊報告;征集群眾對政府政策、法令、設施的意見,向監委作通訊報告;宣傳監察制度的意義及其作用”等。1957年頒布的《監察部關于國家監察機關處理公民控訴工作的暫行辦法》及其他有關法規,也為人民群眾實施批評、建議、檢舉、控告、申訴等監督手段提供了保證。———摘編自劉曉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監察制度發展歷程、演進趨勢及改革目標》(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并總結其影響。(10分)(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清末監察制度變革的背景。(5分)(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監察制度的特點,并綜合以上材料,談談對當前我國監察制度建設的啟示。(10分)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盡管早在公元前,中西文化交流就已開始,但這種交流主要是通過中介民族進行的,幾個陸上大國促成了交流路線的暢通。近代以來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這種狀況得到了徹底的改觀,促使人們將更多的眼光投向海洋。通過麥哲倫環球航行,開辟了西班牙—南美洲—馬尼拉—西班牙的環球航線。1557年,葡萄牙人竊據中國澳門后,開辟了一條從西歐直達中國的航線。中西方直達航路的開辟,使得中西文化進行更大規模的直接交流成為可能。———摘編自彭順生《新航路開辟與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二 戰后整個歐洲都罩在“沒落”“衰敗”的悲涼氣中,諸多學人對自身文明的前途懷抱憂患意識,尤以德國哲學家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一書最具代表性……甚至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救世論”思潮,研究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學術組織機構也大量涌現,巴黎大學中國學院、法蘭克福大學中國學院、達姆斯塔特的“東方智慧學院”等等……形成了19世紀以來中學西播的一次高潮,對戰后西方文明的反省與重建起到一定積極作用。———摘編自夏舒洋《一戰后的中國文化西播熱潮述評》(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航路開辟后中西文化交流發生的變化。(7分)(2) 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文化現象,并分析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8分)19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表4時間 事件1907 女子教育被列入學制系統中。年1915 《婦女雜志》倡導廢纏足、興女學。年1918 《新青年》雜志刊行的《易卜生專號》上發表了名劇《娜拉》。年1919 北京女子高等師范的學生組織參加五四運動。年1931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明文規定婚年 姻自由原則,廢除包辦、強迫、買賣婚姻制度。1939 毛澤東在延安紀念“三八”婦女節大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明確了婦女年 性別解放與階級、社會解放的關系。1950 1950年的《婚姻法》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年 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提高了婦女的參政和生產積極性。———根據劉方《〈婦女雜志〉女性觀研究》等整理表4為中國近現代和女性有關的部分史實。從表中提取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蚌埠高二歷史 (1).pdf 蚌埠高二歷史.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